白居易寫下了「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的詩句,所贊的正是唐玄宗所作,楊貴妃所舞的《霓裳羽衣舞》。
天寶十四年,爆發的安史之亂使得天下崩壞、生靈塗炭。
《霓裳羽衣舞》早已曲終人散,古曲殘譜訴說著人何在、飄零久。
戰火紛飛之時,便是英雄輩出之日。
何為英雄?
提筆激揚文字,上馬保家衛國。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顏真卿便是這樣一位真英雄。
這位世人稱為「顏平原」的太守,在安史之亂中奮勇討賊,為民將生死置之度外。
汝州被圍,敵軍以活埋相逼,顏真卿視死如歸,道:「生死已定,何必如此多端相辱侮」。
貞元元年,顏真卿被李希烈殺害,後人將這位「公忠傑出,堅貞一志」的英雄稱為「顏魯公」。
顏真卿出身貧寒,自幼好學,每日用黃泥於牆上習字。
顏魯公不僅正楷端莊雄健,行書也遒勁飛動。
書法含清秀與雄偉為一體,品行蘊愛民與護國為一身。
乃至情、至才之雄才。
現如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55歲時所書。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在安史之亂時,為民挺身而出。顏季明為顏杲卿第三子,深為顏真卿喜愛。顏季明最後以身殉國,被叛軍殘殺,僅存頭顱。
顏真卿得訊後悲憤無比,縈哀鬱怒,以大河直洩千裡之勢,遒勁狠重之鋒筆,一氣呵成書寫了人稱「天下第三行書」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這幅國寶完全不同於其它的書畫作品,顏真卿在書寫之時,內心極度悲憤,仿似怒濤拍岸、驚雷震天。
錯誤塗改之處頗多,整幅作品根本無意於工整之意。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大英雄將全部情感與思念,傾注於筆鋒,書寫出驚心動魄,沉痛鬱傷之神作。使得後世觀者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顏真卿當時的聲淚俱下、忠義憤發的情景。
此忘情忘我、至情至才之作,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