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者,身負武學,勇氣卓絕,講究道德仁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會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他們用自己超越常人的武力幫助老百姓,鋤強扶弱,劫富濟貧,在戰亂時又能站出來抗擊外敵,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他們的傳說在世間流傳,受年輕人的崇拜。
在俠者中,分為兩類人,一類打著「大俠」旗號,過著豪奢的生活。一類心中有堅持,卻是貧困潦倒。
看過金庸小說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金庸先生筆下描繪的大俠們個個是俠肝義膽,為國為民的英雄好漢。喬峰,丐幫幫主,曾是武林領袖,以抗擊大遼為己任,心系蒼生,組織參與了多次抵抗外敵的活動,最後為了拯救大宋子民,甘願自我毀滅。郭靖,性情剛直,講義氣,除弱扶強,守衛襄陽城幾十年,最後更是力戰而死。令狐衝,放蕩不羈,率性灑脫,豪爽忠義,俠義心腸,嫉惡如仇。還有智勇雙全的陳近南,行俠仗義的洪七公,俠骨柔情的胡一刀,為國家大義出生入死的袁承志等等,這些大俠都有鮮明的個性,為國為民,忠肝義膽,活得好不瀟灑。但是,現實中是這樣嗎?
大俠,在歷朝歷代的執政者眼裡,基本都是眼中釘肉中刺的存在。在國家戰亂過後,為了更好地完成統治,預防再次反抗,維護自身的安全,皇帝們都會下達「禁武」,嚴禁民間私配刀劍等武器,像秦朝「收天下之兵,鑄12銅人一樣,」強行執行。而俠者就首當其衝是打壓的對象,「以武犯禁」是他們的特徵,為了能在江湖上繼續混,一般他們是不理會朝廷的禁令的。出來混的,總是要點面子的,何況是大俠,不能讓江湖上的朋友笑話啊!
於是,跟朝廷的衝突就不可避免了,最後就發展成,你來圍剿我,我則去劫你的官銀,殺你的官員。打不過官兵,大家就開始聚集取暖抵抗,形成一個江湖勢力。就像隋朝末期時的單雄信,為人豪爽,專業跟官兵作對,江湖人都稱他「單大俠」,是北五省的武林總瓢把子,盤踞在二賢莊,收留各路英雄好漢,結交各種大俠者,到他們覺得時機合適時,搖身一變,就是一大起義軍的首領,俠者兩字就會被他們拋卻身後,打著救民於水火的旗號,功臣掠地,絲毫不顧及老百姓死活。
這類「綠林好漢」通常以「大俠」身份在江湖上廝混,做下些與朝廷作對,或者混出了名聲,他們就會以此為據,拉幫結派,或投靠名聲更大的「大俠」尋求庇護,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這類人通常都能過得很好,明面上以「大俠」自居,暗地裡做的卻是殺人劫貨,欺壓百姓的勾當。在亂世,不是土匪就是趁亂造反的人,根本不能稱之為「大俠」。像秦漢時期的朱家、劇孟、郭解,都是這類人,家裡是當地的富豪,平常行俠仗義,結交能人異士,私底下卻做著很多見不得人的勾當。
而有一類人,他們向來獨來獨往,身負高超武藝,行事低調,卻是一心為國為民,他們才是真的大俠。
在電視劇裡,大家經常會看到,一個戴著草帽,背著長刀的人,在飯店裡招呼小二,來兩壺酒,一碟花生米,一碟醬牛肉。待得把最後一杯酒就著最後一顆花生米喝下去以後,伸手在懷裡一掏,也不看銀子多少,往桌上一丟,起身就走。奇怪的是小二也不問,也不攔著。看似掏錢往桌上一扔,那動作是挺瀟灑的,可你可能不知道,這可能是他幾個月來吃得最像樣的一餐飯。雖然如此,但是他們放在桌上的錢必定是多過飯菜的價值的,應該都是事先計算好的,看似無意,實則老闆是不會虧的,這也是一個「大俠」的堅持。出來混,特別做到了大俠,那肯定是血可流,頭可斷,面子不能丟的!
這種真正的大俠,他們有自己心中的堅持,俠肝義膽,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也不與朝廷作對,只按自己的原則做事,或追求武道巔峰,或為國為民奔波,或暗中劫富濟貧。也正是他們的做法,使得他們幾乎沒有收入來源,要不就是憑武藝打個獵物去賣錢,要不就是靠江湖朋友接濟,或者來個「劫富濟貧」,還要不就是做些懸賞的事,既能斬奸除惡,又能賺些賞錢過日子。畢竟,大俠再厲害也是要吃飯的啊!像他們這樣的做法,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是常有的事。
像三國時期的王越,為保國家邊境安寧,18歲匹馬單身入賀蘭山,取羌族首領首級而歸,後一直隱居,30歲遊歷天下,鋤強扶弱,幾近無敵於天下。像宋朝名將嶽飛與林衝、盧俊義的師傅---山西大俠周侗,他一生都想為國出力,抗擊遼國,可惜皇帝主張的是議和。政治失利後,他醉心武學,教出了嶽飛這等優秀將領,在民間他也嫉惡如仇,多次出手懲罰作惡的官家子弟。還有傳說他單槍匹馬去行刺過遼國皇帝,雖然沒有成功,也可見他的大俠氣概。
大俠,畢竟是我們很多人小時候的夢想,都想著長大後像古代的俠者們一樣,身懷絕世武功,背負長劍,行走江湖,除惡揚善,忠肝義膽,為國為民做些事。殊不知,真正的大俠是這麼的無私,為心中的堅持,這麼的艱苦;為國為民,這麼的無畏!
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說的就是這些真正的大俠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