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事如神的範蠡,為何明知長子不能成事,卻讓他害死次子?

2020-12-23 平哥談史論道

範蠡的二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範蠡自信地對人說:「老子有的是錢,錢可以買命。」於是,他便打算長子去楚國營救次子。這時,老大站出來對老爸說:「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給你看。」

為何長子堅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來他覺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這個大哥,激動得想要自殺。《智囊》中說,【「是吾不肖」,欲自殺】

範蠡見長子以死相逼,只得妥協了,讓他帶著一車黃金去楚國找一個老朋友莊生,還特意囑咐長子說:「到了楚國後,便將一千兩黃金交給莊生,什麼話也別說,直接走人。」

長子前往楚國,來到莊生家,見他家靠近城郭,門前雜草叢生,看上去十分貧寒,內心對莊生有了鄙夷之色。

但長子還是按照父親的要求做了,說明來意,將一千兩黃金留下。

莊生說:「你可以趕緊回去了,不要在這裡停留。哪怕你弟弟被放出來了,也不要問東問西。」

長子對莊生的話半信半疑,他假裝離去,隨後偷偷地留在楚國,私下結交當地的貴人。

莊生雖然很貧窮,但他以廉潔聞名楚國,自楚王以下的百官,都尊他為師。陶朱公這次派長子送來千金,他原本無意接受,打算幫他救下兒子後,再將錢還回去。

陶朱公的長子不了解莊生,以為他是一個貪財的普通人而已。

莊生利用入見楚王的機會,說某個星宿不利於楚,只有用德行來化解。楚王向來信任莊生,便決定大赦天下。

這時,楚國的貴人對陶朱公的長子說:「楚王要大赦天下了,你趕緊去迎接你的弟弟出獄吧。」

長子以為楚王原本就要大赦天下,弟弟的出獄跟莊生沒有半毛錢關係,他認為那一千兩黃金白花了,於是便又跑去找莊生索要。

莊生見他又來了,很驚訝地問:「你還沒有走嗎?」

長子說:「還沒有走,弟弟遇到大赦被放了出來,特地前來辭行。」

莊生很快明白了他的來意,原來是想要那一千兩黃金,便對他說:「你自己把黃金拉走吧。」

莊生心裡十分生氣,又跑去面見楚王,對他說:「大王之前想修德除災,可是外面在傳言姓陶的富人朱公子殺人,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很多錢來賄賂大王的臣子,所以這次大赦,並不是為了楚國人,而是為了開釋朱公子。」

楚王聽了大怒,立即下令誅殺朱公子,第二天才下達大赦令。陶朱公的長子只得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

得到次子的噩耗後,他的母親及家人十分傷心,陶朱公卻笑著說道:「我一開始就料定他會害死自己弟弟。他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過慣了苦日子,所以特別愛財。至於老三,生下來的時候過著富貴的生活,把錢看得很淡。所以我派老二去,是他能夠將錢財看得開。而老大卻做不到,所以最後害死了弟弟。」

說完這些,陶朱公嘆了口氣,接著說道:「事情已經過去了,你們不必悲傷,我日日夜夜在等著他帶著喪事回來。」

這是一則記載於《智囊全集》中的故事,讀來十分有趣。範蠡的料事如神,莊生的心胸狹窄,和範蠡長子的愚蠢,每個人物活靈活現。

1、範蠡料事如神。範蠡能從其長子平日貪財的表現,而料定其必然壞事。範蠡雖然已有了明確的見解,他卻聽信婦人之言,改派長子,從而將事情辦砸。或許,他有顧慮,害怕長子會自殺。這也說明,他雖能謀事,卻並不擅長斷家務事。

2、莊生心胸狹窄。莊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他的才能不輸於範蠡。範蠡中子的生死完全掌控在莊生手上,他卻氣量如此狹小,寧願背叛範蠡,也要跟一個小孩子鬥氣,實在不是一個長者應有的氣量。

3、長子的愚蠢。長子明知自己的父親是一位智者,他卻要任性地逼迫父親改派他去營救弟弟,最後他擅作主張,胡亂作為,從而將事情搞砸,害死了弟弟。由此可見,他是一個任性且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實在愚蠢。

這也給了我兩點啟示:其一、我們不光要有料事如神的眼光,還要有善於決斷的能力,只有這樣,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其二、人貴有自知之明,切不可盲目自大,任性妄為,多聽聽長者的建議,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少犯很多錯誤。

《智囊全集》是由明末鬼才馮夢龍所著,是一部記錄古人智慧的書籍,全書有一千二百個故事,每則故事都充滿哲理,讀之讓人明事理,長知識,增見識。

很多歷史名人都喜愛讀此書,比如康熙、雍正,將此書視為宮廷秘籍,而紀曉嵐無論走到哪裡,都將此書帶在身邊,常常挑燈夜讀。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等民國大佬也從此書吸取智慧。

在這裡,我隆重推薦一個優惠版本。裝幀精美,滿滿的書香之味。文白對照,解除了你的閱讀障礙。此外,還有馮夢龍的精彩點評,讓你迅速領略全書的智慧精髓。

全書一共六本,僅需79元,一頓飯錢即可搞定,但帶給我們的收穫卻不是用金錢能夠衡量。心動不如行動,趕緊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範蠡明知道長子救不了次子,為何還要讓他去?愛惜錢財要有度才行
    此後範蠡有三個兒子,不知道是不是跟西施生的,這三個兒子可不是省油的燈。次子在外面殺了人,按照道理是要殺頭的。可是範蠡有錢啊,不管哪個時代,兜裡有票子,萬事好商量。他認為只要花錢就能把這件事給擺平了。01長子寧死也要帶錢去贖回次子。
  • 範蠡大兒子導致弟弟被殺,事後範蠡說他早知結果,為何卻不阻止?
    範蠡是個有著大智慧的人,功成身退。不去和殘暴的越王勾踐狼狽為奸,而選擇了避讓,浪跡天涯,可見其智商之高。在中國歷史上,對範蠡的評價很高,尊其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此外,還說他是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商人的鼻祖,以至於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範蠡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曾經跟隨他一起經商致富,很懂得生意創業的艱難。
  • 為何周文王姬昌的長子叫伯邑考,次子卻叫姬發?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長子,姬發是姬昌的嫡次子,那為何兄弟兩人的名字如此不同呢?其實伯邑考並不是其本名,伯邑考姓姬,名考,本名為「姬考」。但按照商周時期的風俗,人們一般不用本名稱呼貴族,而是用另外的名字來相稱。那麼伯邑考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 平陰為何入了商聖範蠡的法眼
    文 | 展恩華談到平陰,範蠡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滔河鄉)人。在與越王勾踐共事多年的經歷中,範蠡明白,勾踐鷹鼻蛇眼不可久交,他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的「梟雄」。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家庭的第一繼承人必須是長子繼承人,也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我們要判斷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主要是看他的繼承順序,以及他是否能繼承家庭的主要權利。
  • 英研究稱長子易當歌星而次子適合從政
    報導稱,蘭克斯特大學統計學家艾利斯分析發現,家裡的長子或是獨生孩子,譬如米克傑格、約翰藍儂、保羅麥卡尼、艾爾頓強和艾瑞克克萊普頓,都成了搖滾巨星。艾利斯說,實際上,有四分之三的搖滾歌手不是家裡最大的孩子,就是唯一的孩子。而英國最近三位首相布萊爾、布朗和卡梅倫則都是次子。至於茱莉亞羅伯茨、瑞茜威瑟斯彭、凱文史派西這些名演員則都排行老三。
  • 公元209年劉琦離奇死去,他真的是被叔叔劉備害死的嗎?
    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四郡太守看到是原荊州牧表長子劉琦的旗號,望風而降。劉備於是假借劉琦名義,兵不血刃佔據荊南四郡,擴大了地盤。但是不久之後,劉琦離奇死去,劉備成為了最大的贏家,被荊州眾人推舉為新的荊州牧。
  • 冷血皇帝司馬炎:他為何不顧父母臨終遺言,將親弟害死?
    上回咱們說過曹魏權臣司馬師的故事,他是司馬懿的兒子,妻子卻是曹爽的表姐妹,出於政治目的,最終毒死了自己的結髮妻子夏侯徽。今天咱們說說司馬家族另外一位冷血的人物,他就是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也是司馬師的侄子,他堪稱是一位冷血的皇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千古第一陽謀,為何明知是計卻無能為力!
    他所使用的的政策就是「推恩令」,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千古第一陽謀。漢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元朔二年(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
  • 《最會做職業規劃的歷史名人》第二季:範蠡為何能成為人生贏家?
    究竟,範蠡為何能成為人生贏家呢? 說白了,他也是個擅長做職業規劃的古人。範蠡就是在勾踐窮途末路的時候前去投奔的,他向越王提出了「越必興、吳必敗」的斷言,並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的策略,之後又推薦好友文種進入越國一起輔佐勾踐。 被拜為上大夫後,勾踐想讓範蠡治理國政,範蠡卻非常理性地分析了自己和文種的性格類型,說道:「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 都是做善事,範蠡是個聰明人
    這位官員世故老道,認為卜式既然不是傻子,一定是居心不良,說:「這個放羊的做的事違背人之常情,不守規矩,簡直是要搞亂法令!」把卜式關押起來要治罪。幸虧漢武帝沒完全聽他的,關了幾年後,就把卜式放了。卜式回家繼續放羊,而且規模越來越大,財富越積越多。 一年後,由於國庫空虛,當地政府沒錢組織貧民大遷徙。這時,卜式自己拿出20萬,無償捐給河南太守搞遷徙。
  • 成吉思汗不讓長子接班的真正原因竟然是?
    成吉思汗打心眼裡不喜歡長子朮赤,因為懷疑朮赤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我們知道,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四子就是拖雷。成吉思汗最喜歡的是四子拖雷,最不喜歡的是長子朮赤,而朮赤在成吉思汗駕崩前就已經病逝了。成吉思汗駕崩後,先由拖雷監國兩年,但拖雷並不是合法的繼承人,後來由窩闊臺正式繼承了汗位,史稱元太宗。
  • 嫡長子朱高熾體虛,次子朱高煦勇武,朱棣想改立太子為何沒成功?
    除長子朱高熾之外,朱棣尚有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三人均系徐王妃嫡出,但性格稟賦卻迥然不同。數百年後的今人無法確定朱棣當時這樣說究竟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但我寧願相信在那個生死未卜的境地,他還是有意立朱高煦為世子的。
  • 帝乙為何不傳位給賢明的嫡長子子啟,反而傳給幼子帝辛,造成失國
    帝乙一生,一共有4個兒子,除了第三子子期是侍妾所生,另外3個兒子,都是嫡妻所生,他們分別是:長子子啟、次子子衍和少子受德(後來的商紂王)。當時「嫡長子制」已經在王公貴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長子子啟內有才幹,外有賢名,次子子衍也相當優秀。可為什麼,帝乙不傳位給優秀的長子、次子,最後卻傳位給幼子受德,以至於最後失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 家族企業一定要給長子?中國香港首富「親身」示範,次子「奪權」
    他便是從廣東汕頭到中國香港發展的「香港紡織大王」——林百欣。1914年出生的林百欣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就舉家搬到了中國香港。機緣巧合下和自己的原配買下了兩間店鋪做起了針織成衣工作,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各國。一次機緣巧合下,讓林百欣獲得了來自東非的訂單,成功完成訂單的林百欣「衝出」東南亞,「布局」非洲市場,被人們稱之為「非洲王」。
  • 範蠡為惡的一面:用十二個字箴言,開啟了中國君臣猜忌的壞頭
    關於春秋範蠡的傳奇,如今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我們講一講範蠡「為惡」的一面。 範蠡,越國復興的靈魂人物,在勾踐滅吳與爭霸中原之後,事了拂衣去,立即遠在他鄉,留下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即「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似乎一旦帝王成就大業,功臣幾乎必死無疑。
  • 範蠡與西施
    幫助越王勾踐雪恥   範蠡,又被後人稱之為陶朱公,是春秋著名的政治家,大商人。他學識淵博,志向遠大。由於出身清苦和性格孤僻,範蠡早期的言行舉止往往出人意表,身邊人都把他看得十分狂妄和古怪,甚至私下稱他為「瘋子」。
  • 古代大族人家裡,如果長子去世,那長孫和次子哪個權力更大?說出來你...
    那麼這時候難題就出現了,比如古代的大家族,長子要是已經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其實這個問題只要涉及到嫡長子繼承制度的話,那麼一般都很好回答。不論是長子還是次子,哪怕是最小的兒子,只要是妻子所生的孩子,都可以稱為是嫡子。
  • 範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三個年齡段學會這樣去「看」
    範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三個年齡段學會這樣去「看」文丨二指禪掌門常常聽人說,人要活明白,就要「看開、看淡、看破」。範蠡和我們很多苦逼的打工仔出身一樣,不僅生在偏遠的地方,還生在一個窮人家庭裡。但範蠡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學習各種典籍,不到20歲,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秀才」。當時的任宛令叫文種,聽說鄉裡出了才人,跑去範蠡家裡去看,一番交談,感嘆不已。
  • 解讀商聖範蠡
    《越絕書》裡說他「一痴一醒,時人盡以為狂。然獨有聖賢之明。人莫可與語」「被髮佯狂不與於世」。《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說他「佯狂倜儻負俗」——假裝瘋癲,很灑脫,與一般人的行為不一樣。時任宛縣縣令的文種,有政治抱負,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幹一番大事業。他對範蠡早有耳聞,覺得此人不俗,很想請他出山,派小吏前去聯繫。小吏回來說:「範蠡本國狂人,生有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