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大兒子導致弟弟被殺,事後範蠡說他早知結果,為何卻不阻止?

2021-01-19 紅衣記史官

範蠡是個有著大智慧的人,功成身退。不去和殘暴的越王勾踐狼狽為奸,而選擇了避讓,浪跡天涯,可見其智商之高。

在中國歷史上,對範蠡的評價很高,尊其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此外,還說他是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商人的鼻祖,以至於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範蠡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曾經跟隨他一起經商致富,很懂得生意創業的艱難。二兒子好鬥很武勇,頗有俠士作風。

根據史記的記載,有一個「範蠡救子」的故事頗為著名,有一次,範蠡的二兒子有一次和人鬥毆,失手殺人,被楚國抓了起來。範蠡說:「殺人償命,我沒什麼可說的。但我畢竟是我的兒子,我不希望他死於大庭廣眾之下。」

老大看見父親派遣三弟去而不派自己,覺得很憋屈,然後開始鬧自殺。範蠡夫人對對範蠡說:「能不能救老二還不一定,現在,老大喊著要自殺,總不能讓兩個孩子都死了吧,事兒就交給老大去辦吧。」範蠡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臨行之前,範蠡千叮嚀萬囑咐,到了楚國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好友莊先生,把自己的信和錢財送給他,一切聽取莊先生的安排,不要過多停留,也不要問原因。

「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

大兒子信誓旦旦的走後,範蠡卻悶悶不樂,範蠡的妻子很不解,就問他為什麼如此憂愁,範蠡嘆息說:「次子恐怕要兇多吉少了。」

半月後,大兒子來到了楚國莊生的府上,按照範蠡的吩咐,送上了書信與千兩黃金。

莊生一口應承了此事,並讓大兒子先回去給範蠡報信。不過大兒子一根筋慣了,他怕莊生收了錢沒敢事,於是便留了下來,準備與自己弟弟一同離開。

莊先生雖然家境貧寒,但卻是安貧樂道的高土,交遊十分廣泛。他為人清廉,忠信正直,聞名於楚國。

於是便去拜見楚王,對楚王道:「昨晚我觀星相,陡然發現天上有的星星位置不對,恐怕對楚國不利。」

楚王歷來尊重莊先生,對莊先生的話,可以說言聽計從的,楚王便慌忙地問道:「如今該怎麼辦呢?」

莊先生十分自信地答道:「只有興徳政,行善事,オ可以消除楚國當前所遇到的危難。」

楚王道:「先生您休息去吧!募人立即照辦。」於是楚王就準備大赦天下。

在大兒子得知這個消息以後,覺得既然楚王都大赦天下了,自己的弟弟已經得救了,所以那些黃金如果再給莊先生就是浪費了,便把黃金要了回來。

莊先生有些生氣,便對楚王重新上奏說:聽說大王本想大赦,但外面都在說大王只是赦免陶朱公的兒子。」

楚王為了堵眾人之口,先殺掉了陶朱公的二兒子,再大赦天下。於是,範蠡的二兒子就這樣被殺了。

二兒子去世後,範蠡的妻子和大兒子都很傷心,範蠡對大兒子說:

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弟,顧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策肥,豈知財所從來哉!

意思就是說:其實我早就料定了結果,所以想讓你弟弟去,因為你跟我受過苦,把錢看得比命重要但是 你的弟弟對錢沒有概念,這樣才會把二弟救回來。

看來範蠡確實早就知道這個結果了,沒有辦法,大兒子鬧自殺,不能不讓他去,畢竟不能在不確定是否能讓二兒子安全的情況下再失去大兒子。

這是《史記》裡記載的故事,也是歷史事實,裡面所記載的歷史故事不僅僅有趣,讓你了解過去的歷史,關鍵是有朝代的盛衰,有人的一生,從輝煌到死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和社會哲理。

《史記》是文學的巨作,更是史學的大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將自己的生命投射在《史記》中,因此他更能體察到人性的鮮活與世事的機變。

因此,我們可以多讀《史記》,通過讀這本書,你就像多活了4000年(從五帝時期到現在)。自古以來《史記》便是成功者的寶典。

也有很多人說,《史記》很多版本都是文言文,晦澀難懂,而這一版的史記,非常好理解,通俗易懂的文言文,還有詳細的注釋,讀起來不會枯燥。

恰逢新年大促,這套經典僅需79元,折合下來一本還不到20塊錢,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關鍵是還有大量的插圖,就連孩子也可以讀,從小培養歷史格局!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範蠡與西施-為了成為商聖,犧牲了兒子
    有一年,範蠡和西施的二兒子在楚國因為失手殺人被下了獄。範蠡救子心切,趕緊準備了一車的金銀財寶,準備讓小兒子趕赴楚國救他的哥哥。但他的大兒子卻站出來說:「現在二弟有罪卻讓小弟去營救,外人必定以為是我不孝。」我寧願一死。西施趕緊勸他說:「你如果派小兒子去,不一定就能救得出二兒子,而大兒子卻因此就先死了,這樣就可能失去兩個兒子!」
  • 料事如神的範蠡,為何明知長子不能成事,卻讓他害死次子?
    範蠡的二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範蠡自信地對人說:「老子有的是錢,錢可以買命。」於是,他便打算長子去楚國營救次子。這時,老大站出來對老爸說:「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給你看。」為何長子堅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來他覺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這個大哥,激動得想要自殺。
  • 範蠡與西施
    夫差的父親闔閭曾在越吳戰役中受了重創,不治身亡。死前緊握著兒子夫差的手,留下遺言:「你一定不要忘了滅掉越國!」所以夫差繼位後在自己的王宮裡安排了十多個侍從,每日無論是上朝還是下朝,夫差從宮門口經過時都會聽到侍從的大聲提醒:「夫差,你有沒有忘記越王殺害你父親的大仇?」夫差一面回答著:「不敢忘!」一面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加緊練兵。
  • 平陰為何入了商聖範蠡的法眼
    範蠡用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他和文種與勾踐的關係。(勾踐臥薪嘗膽)這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殘酷現實,驚不醒沉迷的人。文種留戀榮華富貴,繼續與越王為伍。後來,文種以慘死的下場驗證了範蠡之言。範蠡 「功成而不居」,毅然決然功成而退。
  • 解讀商聖範蠡
    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將他列為「智人」;劉劭《人物誌》說: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範蠡、張良是也。我認為,這種評價貶低了範蠡的價值,範蠡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從政壇退下來之後「二次創業」的人,可能範蠡不是「忠臣」,他離開了勾踐,歷代君主不會表揚這樣的人,範蠡的名聲遠不如諸葛亮、嶽飛等有名的忠臣。範蠡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少年有志,時人未知。
  • 範蠡為什麼能逃過勾踐的屠刀?他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智慧
    就如越王勾踐這樣的勵志典範,他同時也是一個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老手。他在滅吳興越後,立刻對兩位曾經輔佐他圖謀大業的肱股重臣範蠡與文種大起殺心,結果文種死於非命,範蠡逍遙江湖。也正因為如此,範蠡作為一個當局者,能夠時刻保持清醒,做出最合適自己的選擇,才顯得格外的難能可貴。我們當下還有一句話「有學歷不等於有文化,有文化不等於有修養」,把這句話稍加延伸一下,就是「成就高的人不一定是真聰明,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今天就借著範蠡這個人,和大家探討一下什麼是真正的聰明?什麼是真正的智慧?越王勾踐為何要殺功臣範蠡與文種?
  • 安徽發現西施與範蠡合葬墓,範蠡歸隱去向新說法,地名因西施而來
    一說被沉水了,也就是被殺了。此說最早見於《墨子·親士 》:「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而西施被殺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她太美了。另有一說,吳亡國後,西施返回了老家薴蘿山,復歸浣江,終老山林。還有一說,「西施復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也就是說,範蠡帶著西施歸隱江湖。對於範蠡帶著西施歸隱的說法,被傳得最廣,是否可信?
  • 範蠡明知道長子救不了次子,為何還要讓他去?愛惜錢財要有度才行
    範蠡是個幹啥成啥的人,你說氣不氣人?他在越國做大夫的時候,幫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泛舟太湖以後,他覺得日子過得很無聊,就做起了生意,結果成了大富翁,被人稱之為陶朱公,是十裡八鄉有名的大財主。至於他和西施之間,在傳說中也終成眷屬。
  • 都是做善事,範蠡是個聰明人
    卜式說:「我從小放羊,沒文化,不想當官。」來人又問:「那,是不是有什麼冤情,希望政府幫你解決?」卜式說:「我一直幫助周圍的人,大家都很感謝我,關係好著呢,沒有冤情!」來人實在弄不明白了,直接問:「那你到底想要什麼呀?」卜式說:「我啥都不想要,就是想為打匈奴出點兒力。」 來人便把這些情況匯報給了丞相弘。
  • 中華財商文化——商聖範蠡
    範蠡又叫陶朱公,他離開越王勾踐到齊國之初從事農業生產,由於春秋末年的齊國處於今膠東半島的沿海地帶,是社會經濟相當發達的諸侯國,所以範蠡決定易農為商,並借鑑朋友計然當年向勾踐進獻的治國七策運用於自己的商業經營之中,取得了卓著成效。範蠡在齊國由於經營有方,幾年之後就成為積財數十萬的大富商。
  • 道商範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聖!
    範蠡勸越王不要輕易動武。他說:「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驕,不勞而矜其功」;「王若行之,將妨於國家,靡王躬身」。體現出範蠡繼承了老子「好戰必敗」、「後發制人」的戰略思想。
  • 範蠡的氣度 |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範蠡生於楚國的宛邑,他的老師是被稱為史學界無名氏的蒙館塾師莊伯先生。莊伯常說:「我一生教了眾多弟子,但有路通、莊生、範蠡就足矣。」而在這三人當中,範蠡年紀最小。後來範蠡師從計倪子(又叫計然子),為道家三大祖師爺之一(南懷瑾戲稱道家三子:老子、兒子(上海話倪子)、孫子)。計然子擅長天文之術,他最先發現了月亮與木星距離周期運動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這一周期非常接近12年。
  • ——範蠡
    德為立身圖強之本範蠡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幼時家境貧寒,但範蠡從小就酷愛讀書,十幾歲就學富五車,更難得的還不是其淵博的學識,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範蠡青年時,在周圍人看來卻是思想瘋癲的人,因為範蠡常和大眾的觀點不同,有時語出驚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說他是瘋子。
  • 【趣談歷史】飛鳥盡良弓藏,還好範蠡跑得快……
    當時擔任宛令(宛地長官)的文種聽說後,就親自前去拜訪範蠡。誰知範蠡聽說文種來了,反而想先試探試探他。範蠡不負「狂人」稱號,特別調皮地蹲在狗洞裡,露出一個腦袋,衝文種學狗叫。跟隨文種的官員那叫一個尷尬,趕緊拿衣服把狗洞裡冒出來的範蠡遮住。文種對範蠡更有興趣了,說:「不用擋。狗本來就是衝著人叫的,這個人衝我學狗叫說明他把我當人。此人不凡,而我本來就是到此求訪賢才的。」
  • 不但西施是虛構人物,連範蠡都是虛構出來的?
    ,而是任用石買興兵與吳王夫差大戰,結果在錢塘江被吳軍大敗,退守會稽山後才聽信範蠡、文種,買通夫差身邊佞臣伯嚭,使夫差接受勾踐講和,將勾踐帶回吳國之後放回。比武勝利的八名吳國劍士殺死少女一隻羊,並且出手調戲少女,結果被少女用一根竹棒通通刺瞎眼睛。範蠡說願意賠少女的羊,得知少女叫阿青,竹棒的劍法系白公公所教。後來白公公來殺範蠡,被阿青打斷雙臂,原來是一隻白猿。之後範蠡讓越國劍士模仿阿青的劍法,同時讓薛燭督率工匠打造利劍。三年之後,越軍在五湖大敗吳軍,並攻入吳國都城姑蘇。範蠡進姑蘇館娃宮找到西施,但阿青卻因為喜歡範蠡想殺西施。
  • 範蠡為惡的一面:用十二個字箴言,開啟了中國君臣猜忌的壞頭
    三百年之後,韓信被殺似乎又印證了這一箴言,《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臨終之前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功臣與君主的關係,果真如此殘酷冷血嗎?其實不然,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並非如此。
  • 商聖範蠡:春秋時期的一代能人 堪稱把話術運用到
    越王勾踐怕自己在吳國不安全,就想著把謀臣文種也帶上。身為重臣的範蠡一看,這陣仗不對,文種是不可多得的治國能臣,大王要這麼做了越國再想雪恥可就難了。   於是他主動請纓,說也要隨勾踐一起去往吳國,互相有個照應。但是越王勾踐攔下了他,說:「愛卿還是幫我守好國土吧。」   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 中國第一位首富陶朱公範蠡,死前留下三句話,從此後代無人再敢經商
    要說範蠡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的有名,他原來是越王勾踐的謀士。越王勾踐就是那位臥薪嘗膽的英雄人物,當年越國被吳國入侵,他被吳王夫差抓到吳國。
  • 老子、文子、範蠡的師生傳承
    財神是誰呢,就是範蠡。範蠡可不簡單,不僅在民間供奉為財神,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大人物。春秋末期長江下遊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吳國和越國曆時35年的爭霸戰,最終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 範蠡、西施隱居洞庭湖之謎|逸聞
    比如東漢的趙曄,他是越地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吳越春秋》的作者。他編撰該書時,基本上還是採用了《國語》的說法。說當時越國地區流傳範蠡助勾踐興越滅吳後「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由此可看出,趙曄的說法是謹慎的,他的觀點是根據當時自己的家鄉越地的流傳提出的。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成功那年,是勾踐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