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權自然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凌駕於眾人之上,然而當這個職位出現,皇帝也就不是身份最高的人了,還必須向其行禮請安,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太上皇。
在儒家學說裡面,古人是非常重視孝道的,正所謂「以孝治天下」。皇帝要以理服人,自然得以身作則。他們就算是皇帝,老子還是要比兒子高上一頭,最早關於太上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稱帝,便將自己早已經去世的父親莊襄王尊為了太上皇。
而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按照規矩,劉邦作為劉太公的兒子,每天應該向他請安才對,但是高祖身邊的大臣卻認為,「天無二日」,太公不能接受皇帝的朝拜,為了盡孝,同時維護天子的尊嚴,因此公元前201年劉邦封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向他行禮的理由就很有了。
然而太上皇在歷史上並不多,畢竟沒有誰願意主動放下權力,大多是被脅迫的,或者是強行被推上太上皇的位置,比如趁著天下大亂,李淵進入長安,挾持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然後立遠在江南的隋煬帝為太上皇,這件事隋煬帝很有可能都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殺死兄弟逼父親李淵退位,然後尊其為太上皇,而82歲的女皇武則天同樣是在神龍政變之後失去了皇位,唐中宗和群臣尊她為「則天大聖皇帝」,實際上也是太上皇的頭銜。
太上皇一般都是晚輩給長輩的封號,最奇葩的太上皇,莫過於西晉時期的晉惠帝,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昏庸不能理事,叔叔司馬倫在進入京城篡位自立之後,晉惠帝就被叔叔封為了太上皇,叔叔給侄子封皇,這在歷史上還是頭一遭,不過同年司馬倫就大敗,而晉惠帝復位。
當然太上皇也有和平的例子,以宋朝為主,宋徽宗主動退位給宋欽宗,而宋高宗主動退位給宋孝宗,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人比較慘,晚年被金兵俘虜,不過高宗趙構和宋孝宗趙昚在兩人關係十分緊密,趙昚也很孝順,成為了一段佳話。
太上皇的手上,是沒有實權的,更別說那些被脅迫禪位的人,為了防止其「死灰復燃」更是要嚴加看管,比如說被瓦剌放回來的明英宗。然而有一個人是個例外,此人就是自封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了。
晚年的乾隆,也希望自己能夠被安上堯舜的美名,再者他也坐了夠久的皇帝,因此決定禪位,1795年,乾隆正是宣布了皇儲,讓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明年歸政,等到1796年,永琰正式繼承大統,也就是嘉慶。乾隆自為太上皇帝。
然而嘉慶這個皇帝位置卻是十分的憋屈,乾隆退位後實際上還是居住在養心殿控制朝政,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的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等到嘉慶四年,乾隆皇帝去世,嘉慶一吐心中不快,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將早看不順眼、父親任命的首席軍機大臣和珅所捉拿下獄,才算是好好的出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