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住上新樓房 上班掙工資 搬遷農民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2020-12-22 新疆新聞網

  中新網新疆新聞7月9日電(石瑩瑩 吳德超)易地扶貧搬遷是自治區「七個一批」脫貧舉措之一,和田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地處惡劣自然環境中的貧困群眾搬離了「窮窩」,改變了「困境」,也讓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搬遷農戶開闢創收之路

  自己從農牧民變成企業員工,妻子從家庭婦女變成養鵝能手,孩子能上縣城裡的初中——易地扶貧搬遷之前,麥提圖爾蓀•麥提尼亞孜從來沒想到自己的生活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麥提圖爾蓀是和田縣朗如鄉普西亞村村民,種地、放牧曾是他家世世代代的生產方式,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全家僅有四五千元收入。

  自2016年,和田縣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精準識別上做足「繡花」功夫。精準識別搬遷對象、嚴格選擇安置地點、精心做好安置後的保障計劃,同時積極發展後續產業項目。

  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扶持下,2018年,麥提圖爾蓀一家搬遷至和田縣英阿瓦提鄉沙田社區,過起了城裡人的生活。他說:「我們一搬過來,政府就徵求我們意見,建議我們到附近的鵝廠上班,上班有錢掙,肯定是非常願意啊!現在,我們夫妻兩人一個月4000多元的工資,大兒子當警察,一個月3500元工資,一個月都比以前一年掙得多啊!」

  「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步,能否致富是易地扶貧搬遷「穩得住」的關鍵,而致富需要產業帶動。為了讓這些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搬遷群眾不僅能「安居」,也能在新環境裡「樂業」,和田縣以「產業扶貧」為抓手,鼓勵搬遷貧困戶就近務工,擴大就業渠道,使貧困戶穩定增收,讓搬遷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

  住上樓房 設施齊全

  7月6日,來到和田縣經濟新區沙田小區門口,小區門口兩邊全是各大餐館、超市、娛樂場所,小區兩邊的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沒想到,在這兒開個餐廳,生意這麼紅火,當初我還擔心掙不上錢,擔心的多餘了。」沙田快餐廳老闆艾則孜•亞森說。

  2019年3月搬遷之前,艾則孜住在和田縣色格孜庫勒鄉艾來木布隆村,搬遷之後,社區根據他的意願將一間100平方米左右的臨街門面房租給了他。近兩個月,他的餐廳每個月盈利都在1萬元左右。

  沙田社區是和田縣政府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社區裡樓房普遍是三居室,室內生活設施齊備,就連米麵油都準備充分,貧困戶只需要「拎包入住」。

  沙田社區468戶居民都是和田縣各個鄉鎮、村的農牧民特困戶。走進社區扶貧新居,樓房林立、綠化完備,水泥道路整齊;新建幼兒園、小學、衛生院等配套工程都已投入使用;社區房屋室內寬敞明亮。每套住宅內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以及沙發、床、餐桌等家具都由政府免費提供。

  熱沙來提•買買吐孫剛剛入住新居,現在的住房是80多平方米,三室兩廳、南北通透。「做夢也想不到,我們能住進像城裡一樣的樓房。」熱沙來提說。

  和田縣發改委主任張革令介紹,按照政府規劃,全縣正推動貧困人口穩妥有序向縣城、產業園區、鄉村旅遊區搬遷,讓貧困戶在住進富民安居房的同時,能得到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生活環境。

  沙田社區建立在和田縣經濟新區產業園附近,園區內有食品、養殖、紡織、服裝加工等多家企業。熱沙來提夫妻二人在就業部門安排下,進入園區內一家家具廠工作,每人每月工資3000元,完全實現了穩定就業、徹底脫貧。

  近年來,和田縣積極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包括沙田社區在內,全縣已建立多個扶貧搬遷社區、新村,扶貧安置資金和設施也在不斷優化。

  挪窮窩轉思想拔窮根

  「我做夢也想不到,能住進城裡的樓房。」7月6日,沙田小區居民克尤木•吐蓀說。克尤木是有名的「懶漢」,沒有搬遷之前,他就在村子裡到處晃蕩,他說:「以前,特別怕累,家裡農活稍微重點,我就不想幹了,自從搬過來,社區介紹我和我女朋友認識後,我就不想在混下去了,現在,在工廠務工,工作時間和收入都比較穩定,我很喜歡我現在的生活。」

  在搬遷後,像克尤木這樣思想發生很大變化的居民也很多,住在一起,鄰居之間有了相互比較,大家的思想都從以前的「要我幹」轉變為「我要幹」。

  近年來,和田縣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城則城」集中安置、科學謀劃,充分依託城鎮、工業園區、農業示範園區的產業集聚、人口集聚的帶動作用,堅持「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或一人多策」,精準制定後續產業發展和脫貧措施,對搬遷村民實施分層、分類、差別化職業技能培訓後,在已經建設的企業、衛星工廠、扶貧車間,實現戶均至少1名勞動力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及超市、酒店、餐飲等服務行業用工,優先錄用搬遷戶富餘勞動力。

  與此同時,和田縣還為搬遷戶配建一定面積的門面房、市場攤位等,產權歸集體所有,有自營能力的由搬遷戶自營,無自營能力的統一對外出租,收益分配給脫貧難度大的搬遷戶,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崗位、能脫貧」。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貧困群眾不但挪了「窮窩」,還從根本上解決了搬遷前的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增收難等系列問題,讓搬遷群眾享受到了發展帶來的紅利。沙田社區第一書記依明託合提•阿布都米吉提告訴記者:「沙田小區成立於2018年11月,同年12月完成和田縣12個鄉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68戶2253人的搬遷入住工作,搬遷戶18-60歲中有勞動能力的已就業831人。2019年實現了253戶貧困戶1276人口脫貧任務。」

相關焦點

  • 白天家門口上班、晚上住聯排,武漢黃陂村民過上城裡人生活!
    2006年對於李橋村來說,是改變的轉折點,借國家首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的改革東風,李橋村打起了頭陣,開啟了新農村建設之路。「『遷村騰地』工程巨大,如何滿足村民的居住需求又保證村民的權益,思考良久,村裡決定嘗試『村企合作』的方式建設美麗鄉村。」
  • 住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在我市,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許多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生活。他們和呂懷元一樣,從破舊的老房子搬進了新房子,開啟了新生活,過上了好光景。  搬進新居,開啟新生活  今年62歲的呂懷元在搬進新居前一直在村裡邊種地邊照顧有殘疾的妻子。
  • 仁和區易地扶貧搬遷 讓群眾住上好房子 過上好...
    8月25日,記者來到攀枝花市仁和區務本鄉葩地村寒坡嶺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樓前寬闊的文化廣場,樓間綠意盎然的瓜果,眼前呈現出一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和諧景象。2018年10月,寒坡嶺組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的貧困戶15戶56人全部搬到了新家,住進了「新房」。雖然大家不在老地方生活了,但村民還是在一個寨子裡過日子,平日裡有事沒事這家走走、那家串串,感情並沒有因為陌生的環境而降溫,相反大夥們的幸福指數蹭蹭往上漲。
  • 新疆和田:達裡雅布依的幸福「新」生活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于田縣2017年在距縣城120多公裡處修建了基礎設施齊全的「新達裡雅布依」。2019年9月27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至此,「最後的沙漠部落」完成了整體搬遷,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原達裡雅布依村位于于田縣城北約260公裡處的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公裡。
  • 中國脫貧傳奇:新疆和田「一天二兩土」苦日子逐漸遠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在新疆和田,「一天二兩土」的苦日子正逐漸遠去——「口袋底」鼓起來嘍!(中國脫貧傳奇⑧)和田地區和田市易地扶貧搬遷點團結新村航拍圖。   許曉龍攝烏布力艾散·烏布力喀斯木(左四)和服裝加工場的部分員工。   玉蘇普·麥提圖爾蓀攝在和田地區策勒縣阿日希村,李鵬給棗樹修枝。
  • 新疆民豐縣:黑雞帶來致富新「雞」遇
    喀伍力口中的公司就是新疆崑崙尼雅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近年來,公司為民豐縣發展特色養殖產業提供了新動力,已建成種植基地、尼雅黑雞繁育基地、生態散養基地、綜合加工基地、冷鏈物流公司、科培基地等,在產業上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二、三產融合產業鏈,既確保了尼雅黑雞的基因純度越來越高,又保證了尼雅黑雞的孵化量,延伸了尼雅黑雞的產業鏈,擴大了銷售途徑,帶動了周邊農牧民群眾積極就業
  • 東溝村搬遷前後
    自從2007年全家從深山裡的鋪交村搬進東溝村,她家的喜事兒就一樁接著一樁。  「先是兒子當兵考上軍校,成為一名優秀的軍官;後來兒子結婚,家中又添了孫子和孫女;在鄉政府上班的老伴兒連年漲工資。」白彥芳說,眼前這短短幾年時間,鄉親們不知不覺地就邁進了屬於自己的小康生活。
  • 新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村民進廠 果子觸網 「富民興疆」在路上...
    過去全家4口人僅靠種植幾畝地維持生計。2018年5月,看到新疆雅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招工消息後,阿依吐汗·吾普爾積極報名到廠裡務工。在技術人員耐心指導和手把手傳授下,她很快掌握了產品製造技術,現在每月工資有1500多元。「在政府扶持性政策的幫扶下,公司的效益日漸增長,我們正加足馬力生產,爭取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 新疆阿克陶:出外光景日日新
    新疆阿克陶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96.4%的地域為高寒山區。長期以來,崇山峻岭成為山區牧民脫貧的「攔路石」。近年來,阿克陶縣圍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發展特色產業,於今年成功脫貧摘帽——讓廣大群眾在戈壁平原上迎來新光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扶貧車間」打開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的大門
    樓房建好,群眾入住,這只是開始。如何才能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解決就業是關鍵。近年來,平塘縣積極破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增收、脫貧難題,把「扶貧車間」建到安置區,把工作崗位送到家門口,讓搬遷群眾用勤勞的雙手打開幸福生活的大門。
  • 新疆和田吹響脫貧決勝號角
    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布雅鄉塔木其拉村農民在鋪農膜,為種植蔬菜做準備。朱紅傑攝/光明圖片果樹修剪、病蟲害防治、土地追肥、澆灌……3月6日,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喀爾賽鎮永安村的核桃標準化管理示範園裡,農民們正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忙碌著。「現在修剪果樹正是時候,傷口癒合快,又不得腐爛病。」正在核桃園裡整型修枝的技術員圖爾蓀巴克·肉孜艾提說。
  • 鄉鎮書記話農房改善|江蘇省沛縣安國鎮:讓採煤沉陷區農民「住新房...
    調研中,我碰到了村民朱冬梅,她家有四口人,去年分到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三室兩廳兩衛,還有一個近30平方米的車庫。在和朱冬梅聊天中我了解到,分到新房後,她和丈夫很快進行了裝修,並配置了家具家電,總共花了6萬多元。現在朱冬梅的家裡,冰箱、洗衣機、電視等「大件」一應俱全,新房裡鋪上了乾淨的地磚,家裡裝飾得很漂亮,沒有一點農村的感覺。
  • 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雲陽雙土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職業農民」幸福...
    人往哪裡搬,地在哪裡劃,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態如何護,新村如何管?易地扶貧搬遷環節多鏈條長,一步也馬虎不得。「村民願意搬下來住,就是圖個方便,生活要方便,生產要方便,就醫要方便,讀書更要方便。」在營鶴村、坪東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選址上,雙土鎮將其定在了營鶴村的場鎮上,該地地勢平緩,耕地充足,距離雙土衛生院塔棚分院、白鶴小學不過5分鐘路程。在規劃建設方面,按照每人25㎡,合理設計房屋結構,建設了一梯三戶,共2棟安置樓房。在安置房建設過程中,小區道路、供排水、供電、通信等同步完成,戶均2分菜園地精準分配到戶。
  • 廣西平南易地搬遷群眾:有事做就有飯吃 有班上就不會返貧
    吃過早餐,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工業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新移民陸榮澤和他的父母就開始出門上班。這種按部就班的城裡生活,三年前陸榮澤想都不敢想。變化來自脫貧攻堅易地搬遷安置政策。「十三五」期間,平南縣建設平山鎮安置點和縣工業園區安置點。
  • 「在家門口,我領到了人生第一份工資」
    阿瓦罕·買託乎提從來不敢想,過了小半輩子,自己打的第一份工、掙的第一份工資,竟是在自家門口的「庫爾班扶貧手工坊」。 「早上料理完家務活和莊稼再來上班,中午回家做飯,下午再來做幾個小時,一個月下來能有1500塊錢。」從來沒掙過錢的阿瓦罕一邊麻利地做著木搖扇一邊告訴記者,「現在生活好著呢,這活幹得真開心。」 44歲的阿瓦罕家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阿熱勒鄉夏瑪勒巴格村,2019年底,全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0戶836人未脫貧。
  • 新疆和田:村民過上幸福生活是我最大的心願
    為幫助貧困村民如期脫貧,過上更好的生活,自治區「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員在脫貧攻堅路上為村民出點子、謀出路,竭盡全力、不懈奮鬥。在洛浦縣多魯鄉喀瓦吐格曼貝希村的農家樂裡,龐玉江與承包戶麥麥提敏·吐爾遜尼亞孜正在廚房商議操作間的具體布局和廚具的安裝事宜。看著即將投入運營的農家樂,村民麥麥提敏·吐爾遜尼亞孜感慨萬分。
  • 「路通了,新房子住上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路通了,新房子住上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沿著寬闊的水泥路走進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書樓鎮高田村,一棟棟新修葺的樓房錯落有致,在遠處青翠高山的襯託下,構成了一幅文明新農村圖畫。40歲的李家旭趁著陽光正好,在家門口認真澆灌著一盆盆生長茂盛的盆景植物,「多虧了政府,讓我們住上了新樓房,找到了好工作,現在家裡什麼都不愁了,我也有閒情可以照顧這些花花草草了。」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李家旭說,用「翻天覆地」這四個字都不足以形容。
  • 新疆少數民族勞動就業調查報告
    工作3年後,他們用工資積蓄首付30多萬元,貸款20萬元,在伊寧市買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樓房,還介紹了十多個同鄉去所在企業上班。  少數民族群眾外出勞動就業的願望在相關研究成果中也得到了體現。調查組在福州市某企業看到,少數民族員工宿舍裡電視、空調、洗衣機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南京市某企業更是為少數民族員工宿舍配備了電冰箱。  少數民族群眾享有良好生活條件在新聞報導中也得到佐證。據一篇2017年新聞報導,和田地區洛浦縣840名群眾在內地某市一企業務工,他們宿舍生活設施齊全,有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和空調,條件比家裡好得多。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搬遷一年,靖安新區群眾談生活之變!
    自己因要照顧家庭,不能外出務工,全靠丈夫在外打工掙錢,每月4000元的工資,養著一家人五口人,日子過得很拮据。搬遷後2019年12月,郭萍一家跟著首批搬遷群眾搬遷到靖安新區合順社區10棟2單元新家裡,新家有四個臥室,一個客廳,一個餐廳,兩個衛生間,既寬敞又明亮,看著新房屋,一家人高興得合不攏嘴。
  • 新疆和田縣:紅棗喜豐收 農民錢袋鼓
    走進和田縣吾宗肖鄉漢族隊村是一片豐收的景象,2100畝精品棗園基地,一顆顆顏色亮麗、果形飽滿的紅棗掛滿了枝頭,農民在地裡正忙著採摘紅棗。2010年,漢族隊村(原和田縣巴格其鎮春華一農場四大隊)78戶村民集體商議,要改變貧困拮据的生活狀態,種植和田大棗,發展紅棗特色產業,由原來的「菜」大隊變為紅棗村,由菜籃子改為果籃子。通過引進優質果苗,積極學習田間管理經驗,不斷摸索種植新經驗,嫁接新方法,整理出了一套自己的「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