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經濟水平所限,一般工人每月工資也就三四十元,而一輛28英寸自行車售價一百多元買車。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屬於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誰家要是有輛自行車,可比現在有輛汽車還「土豪」。
當時凡是有「三轉一響」的家庭就算是很富裕的家庭了,這「三轉一響」又名四大件,這四件家庭物品分別為: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至於說為什麼叫「三轉一響」,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哪個會轉、哪個會響就明白了。而自行車在這四大件中作用最大。
在那個年代,自行車的作用可是比現在的家用轎車還大。在城市裡,自行車除了用於上下班乘騎,還有個任務是長途運輸。家庭裡要是出去買些東西、到車站接個人、郊遊,基本都要指望家裡這輛二八自行車。
當時已經有了輕便車型,就是承重力小但是卻輕便靈活的自行車,那基本上是類似於現代汽車中的性能車,能買起輕便車的要麼是趕時髦的年輕貴族,要麼是家庭特別富裕。實際上最受群眾歡迎的,還是敦實、厚重的載重型28英寸男車,俗稱「加重二八車」。車子看上去粗大笨重,但是結實耐用,一家三口坐上去沒有任何問題。這種車就類似於汽車中的越野車吧,空間大,承載能力強,皮實耐用。
我們家到七十年代才有第一輛二八車。這輛車的來歷更是奇葩。我叔叔是在城裡開車的,有一個很體面的工作。但是他為了給家裡攢一輛二八車,硬是用了好幾年的時間,而且攢的方式在今天看來還挺新潮,可以叫「DIY」了。
因為買不起整車,每隔一段時間,叔叔就買一個自行車零件送回來,用防鏽的油布包好,小心的把這些零件掛到我們這些淘氣包摸不到的地方。那幾年,在我家的西屋,四壁掛滿了自行車零件,一度成為我最崇拜的地方。直到自行車要組裝的那一天,院子裡來了好多鄉鄰,都在聚精會神地圍觀叔叔組裝自行車。
當時各家都是對自家的自行車精心呵護,完全不亞於現在的汽車保養。我家這輛二八車隨即享受了超級待遇。家裡人很快就拿顏色不一的塑料條把大梁、車把等部位纏起來了,目的是防止磨損。而且叔叔隔三岔五也要用布頭把自行車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鏽。
這輛二八自行車成形後,馬上就成了哥哥、姐姐們的最愛。每天聽著他們說騎車子去看電影了,或者去看村裡大魚塘撈魚了。這輛車成了他們的快樂中心。
我們家這輛二八車的命運也是多舛,我姐姐在某天夥同閨蜜們騎車子外出看電影,硬生生把車把摔壞了,那一段時間車子算是暫時消停了。
當叔叔小心翼翼地拿著焊接好的車把回到家,我們幾個都歡呼了起來。
可惜,我當時年齡小,沒有資格騎這輛二八車。畢竟這輛車太高了,也太昂貴了。
等後來我大了一些,也開始偷偷學騎車了。在村子裡大街上騎車,那種幸福感不亞於現在買了一輛嶄新的寶馬。學騎車的姿勢現在看來是很可笑的,當時稱之為「掏腿兒」。因為腿短騎不上車梁,更坐不上車座,小孩子們就左腳先蹬住一個腳蹬,右腳再蹬地讓車子滑行起來後,再把右腿從車子的三角梁裡伸過去蹬自行車的腳蹬。當然,這種可笑的姿勢是不能完整地蹬完一整圈腳蹬的。但當時小孩子們都是用這種可笑的「掏腿兒」方式學會騎二八車的。
到了80年代後,自行車逐漸普及開來,自行車王國的時代到來了。
據統計,到了1986年,僅前十一個月全國自行車產量就達3229萬輛,相當於平均一秒鐘,就有一輛新自行車出廠。
滿大街再也不是黑色二八車的天下,開始多了各種型號、色彩、樣式的自行車,當時稱為「彩車」,車子的樣式也是多種多樣起來。自然,自行車也成了很普通的家用品了。
而在這個時候,二八車的承重作用非但沒有弱化,倒是更強了。
那時候農村裡很多架子車,一般是用人力來拉動的,但二八自行車拉架子車的情況很常見。簡單地用繩子把架子車的兩個車把綁到二八車的後座上,騎著二八車就可以拉比較輕的東西了,而且速度很快,不亞於現在的摩託三輪的承載力。當然,一個人騎車,另一個人坐在後座拉著架子車的場景也很常見。
再到後來,二八車又「變身」了。有人在二八自行車上加裝了一個小發動機,一下子把它變成了摩託車。當一輛冒著煙的二八自行車呼嘯而過,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在路邊會目送很遠很遠,直到看不見。原來,二八車還能跑更快!
如今,二八自行車已經消失殆盡,街上已經很難見到。而自行車也已經變身「潮人」裝備,各色各樣的運動自行車讓人眼花繚亂。
時代在變化,二八自行車業已退出歷史舞臺,滿街跑的汽車已經成了主角。可二八車承載的那種情懷的確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