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8月3日,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公示,鍾南山成為今年「共和國勳章」的建議人選。這是我國繼2019年首次開展國家勳章評選頒授之後,第二次向個人授予「共和國勳章」。
授予「共和國勳章」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哪些人可以獲得這一榮譽?
哪些人可獲得「共和國勳章」?
——依法授予,獲得者須「建立卓越功勳」
去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
2019年首次獲得「共和國勳章」的有8人,分別是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
對於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授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在2015年12月2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進行了明確規定。
該法第三條規定,國家設立「共和國勳章」,授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國家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勳的傑出人士。
能獲得「共和國勳章」的人,除了滿足法律規定的條件外,還要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明確表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授予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勳,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
首次獲得「共和國勳章」的孫家棟,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
袁隆平則被稱作「雜交水稻之父」, 他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共和國勳章」多久授予一次?
——一般每五年授予一次,有需要時可及時授予
今年,鍾南山作為「共和國勳章」的建議人選,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作為國家榮譽稱號的建議人選進入公示階段。那麼,「共和國勳章」的評選和授予要經過哪些步驟?
2019年評選「共和國勳章」人選時,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向社會公開作了說明。這位負責人介紹,提名評選工作在黨中央領導下,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經提名、評審、考察,進入公示階段。
今年的公示中對人選的產生也作了說明——「在相關地區和部門反覆比選、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組織考察、統籌考慮,產生1名『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3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共和國勳章」每年都評選頒授嗎?在2019年我國首次開展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時,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對這一問題作了解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一般每5年授予1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逢五、逢十』周年時進行,有需要時可以及時授予。」
今年的建議人選有哪些考慮?
——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
今年,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發布「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公示時,說明了對這些人選的考慮。
公示中說,「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黨中央決定開展「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
今年公示的1名「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和3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均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
如「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鍾南山,公示中說,他長期致力於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成果豐碩,實績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敢醫敢言,提出存在「人傳人」現象,強調嚴格防控,領導撰寫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關等方面作出傑出貢獻。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陳思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