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黨中央決定開展「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在相關地區和部門反覆比選、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組織考察、統籌考慮,產生1名「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3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為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現將有關人選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時間從2020年8月3日起,至8月7日止。如對建議人選有異議,請於公示期間通過電話、郵件、信函等方式向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反映。
電話/傳真:(010)55604356
電子郵箱:gxrybz2020@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豐盛胡同19號
郵政編碼:100032
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2020年8月3日
「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
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生,福建廈門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他長期致力於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成果豐碩,實績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敢醫敢言,提出存在「人傳人」現象,強調嚴格防控,領導撰寫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關等方面作出傑出貢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共和國勳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勳章)
共和國勳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榮譽勳章。《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草案,於2015年8月24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十六次會議審議:草案規定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為國家最高榮譽,由國家主席向獲得者授予。2016年1月1日正式設立。
授予對象
「共和國勳章」授予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功勳卓著的傑出人士,這是根據憲法法律規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國家主席籤發證書並頒授的國家勳章,是國家最高榮譽。
授勳名單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共和國勳章」。
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同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國勳章」。
申紀蘭 (全國勞動模範)
申紀蘭(1929年12月29日-2020年6月28日),女,漢族,出生於山西省平順,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第一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
申紀蘭1946年10月參加工作,1953年8月入黨。歷任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順縣委副書記、山西省婦聯主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婦聯第二至四屆執委。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申紀蘭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申紀蘭「共和國勳章」。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
申紀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28日凌晨1時31分在長治逝世,享年91歲。
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4月8日出生,遼寧復縣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鬥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擔任我國北鬥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樹立了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
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1989年,孫家棟擔任中國火箭進入國際市場談判代表團團長。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0年1月11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孫家棟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孫家棟「共和國勳章」。2019年12月18日,孫家棟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李延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
李延年,1928年11月出生,男,漢族,河北昌黎人,中共黨員,1945年10月入伍,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參加過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邊境防衛作戰等大小戰鬥20多次,榮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
李延年始終保持老英雄、老黨員、老軍人的革命本色,居功不自傲,自身要求嚴,離休後被評為「先進離休幹部」、「優秀共產黨員」。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李延年「共和國勳章」。
2019年9月25日,入選「最美奮鬥者」個人名單。
張富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
張富清,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洋縣,194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1月轉業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先後在城關糧油所、縣糧食局、縣紡織公司、三胡區、卯洞公社、縣外貿局、縣建設銀行工作,1984年12月離休。張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戰鬥中英勇善戰、捨生忘死,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並被授予軍「戰鬥英雄」稱號、師「戰鬥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
2018年12月3日,在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人社局退役軍人信息採集點,張富清在工作人員聶海波的見證下打開了一個紅色包裹,裡面有報功書和軍功章,由此揭開了張富清不為人知的紅色過往。
2019年5月,入選中國好人榜。6月,中宣部授予張富清「時代楷模」稱號,中共中央授予張富清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7月,被表彰為全國模範退役軍人;8月,公示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9月,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獎。9月,全國婦聯授予張富清家庭全國五好家庭榮譽。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17日下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張富清獲得「共和國勳章」。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2020年5月17日,被評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袁隆平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勳章」。
黃旭華 (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1924年2月24日(一說1926年3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田墘鎮客家人,中國核潛艇之父,原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玉湖鎮新寮村,交通大學1949屆校友,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協榮譽委員,曾任前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719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兼代理黨委書記、以及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
2014年1月,黃旭華當選中國中央電視臺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1月9日,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獎項。
黃旭華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多次海上試驗任務中,作為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副指揮,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2020年1月10日,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屠呦呦 (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女,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浙江寧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諾貝爾科學獎項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2017年1月9日獲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2019年5月,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 2020年3月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
202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開設九年制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
資料來源:新華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