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流聖者」|內觀是觀照五取蘊

2021-01-07 重樓逾陀

「內觀是觀照五取蘊」,這是按照佛陀所教導。佛陀的教導 稱為「經」(sutta,意即「線」)。當一個木匠將要刨平或 鋸一塊木材時,他以墨線畫一條直線。同樣地,當我們實踐 聖道,我們以「線」也就是「經」來規劃我們的行為。佛陀 已給我們線,也就是訓練戒德、培育定力和增長智慧的教示。 你不可脫離此線並隨心所欲的講話或行動。有關觀照五蘊, 這裡是一些取自經典的引述: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 無我即非我所、非我,亦非我的真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你必須禪修,才能了悟此無常、苦、無我的物質(色蘊)確 實是無常、苦、無我。你應同樣地觀照受、想、行、識。觀 照這些五蘊為無常、苦、無我有何用?佛陀告訴我們: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者,則厭患色、厭患受(想、行、 識)等。」

了悟五蘊的無常、苦、無我性質者,厭棄色,厭棄於受、想、 行、識。

「厭患者,則離貪。」

即是說,他已達到聖道。 「離貪者,則解脫。」

一旦達到無貪的聖道,他也達到了無煩惱的四種聖果。 「解脫則自知『已解脫』。」

當你已解脫,你自己知道確實如此。也就是說,當你已成為 那已斷盡煩惱的阿羅漢時,你清楚知道煩惱已斷盡。

這些是引用《凡無常者經》的經文, 並且有很多類似的經典,整個《相應部.蘊品》 就是收集這些。其中,特別值得注意 的是《具戒經》和《多聞經》這兩部經。在這兩部經裡,摩訶俱絺羅尊者向舍利弗尊者提出一些問題,舍利弗尊者給予很簡短但清晰的答案。摩訶俱絺羅尊者問:

注意這個問題中的「持戒」。如果你要修習內觀以證得道、 果及涅盤,最低資格你需要持戒清淨。如果你沒有清淨戒行, 你不可能期望更高的定力與智慧。舍利弗尊者回答:「摩訶俱絺羅,五種執取蘊為持戒的比丘需要如理作意的, 觀它們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刺、是痛、是疾、是 敵、是壞、是空、是無我。」

如此修習有何好處?舍利弗尊者繼續回答:

「的確,朋友,一位持戒比丘如理作意,觀此五取蘊是無常 等等,可獲得預流果位。」

因此,如果你要成為「預流聖者」而不再投生四惡趣,你 必須觀照五取蘊,以證知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的性質。

但這並非到此為止,經文接著教導你也可以成為阿羅漢。 摩訶俱絺羅尊者繼續問:

「舍利弗,什麼東西為預流果位的比丘應當如理作意的?」

舍利弗回答指,一位預流聖者應當如理作意的,也是五取蘊, 觀它們為無常、苦、無我。那結果呢?他上升至「一來聖者」 。一來聖者觀照什麼呢?同樣是五取蘊。接著他成為「不還聖者」。不還聖者觀照什麼呢?也是五蘊。然後成為阿 羅漢。阿羅漢觀照什麼呢?也是五蘊。因此很清楚,五取蘊 正是我們必須觀照的,即使已成為阿羅漢聖者也是這樣。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 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阿羅漢再繼續這樣禪修有什麼好處呢?他可能成為闢支佛 嗎?或正等覺者(佛)嗎?不,都不可能。他將是以阿羅漢 的身分脫離輪迴,進入涅盤。阿羅漢不再有未斷或未鎮伏的 煩惱。一切的煩惱已斷除和鎮伏。因此,他沒有需要再作什 麼,以斷除或鎮伏未斷或未平熄的煩惱。他已無需再改善任 何戒德、定力與智慧。應當圓滿的一切戒德、定力與智慧都 已圓滿。所以他無需再進行改善未盡完美的,或增加那已圓 滿的。內觀的修習不會為阿羅漢帶來這些好處。

阿羅漢觀照五蘊所獲得的其中一項好處,是快樂地活在世間。 儘管他是阿羅漢,如他不禪修;不寧靜與不舒服會不時從六 根進入。這裡的不寧靜,並非指心理上的苦惱,而是因六根 對象不由控制,不斷地出現,令他感到心不寧靜,如此而已。 不用說阿羅漢,就是我們這些全心全意地禪修的行者,面對感官接觸的各種事物,也常感到不自在。

當他們從禪修中心回到家裡,他們看到這事物,聽到那事物,忙於各種生意洽談,根本沒有安寧。因此,有的人選擇再回到禪修中心。但對一些人而言,這種不寧靜感並沒有維持很長,大約只持續四、五天或十天。不久,家庭的氣氛沾染把他們壓倒了,他們對家庭生活感到快樂,又開始打理家庭的生活。阿羅漢不再回復這些舊有的習慣。如他遇到各種感官目標而沒有加以觀照時,只會感覺不寧靜。惟有沉浸於內觀時,他才會感到內心安寧。因此,觀照五取蘊使阿羅漢在世間生活得安樂(即「現法樂住」)。

再者,如果他時常安住禪觀中,對無常、苦、無我的正念與 正知(sati-sampajaā)會不斷生起,此為另一項好處。一 位正念與正知不斷生起的阿羅漢,可說是常住正念 (satata-vihāri)。這種人可在任何時刻隨其所欲享受證得的 果位(果等至)。為了這兩種好處──在世間生活得安樂和 正念正知,阿羅漢活在禪修中。

以上為舍利弗尊者在《具戒經》裡所給予的答案。同樣的答 案也可在《多聞經》裡找到。唯一的不同是詞句,《具戒經》 所用的是「持戒」(Sīlavata)或「具有戒德」的弟子,而《多 聞經》是用「得到教導的」或「多聞的」的弟子,其它的用 字都一樣。根據這兩部經和其它有關「蘊」的經典,可以歸 納出下列的結論:

「觀照五取蘊可證得內觀智慧。」

現在再回到由六根門所生起的執取。當人們看的時候,他們 以為他們或其他人是永恆的、曾存在過的、現在存在、未來 存在、一直存在。他們以為他們是快樂的、好的或美的。他 們以為他們是活著的實體。當聽、嗅、嘗或觸的時候也作如 此想。這「觸」遍於全身──存在於任何有肉和血的地方。 每當觸生起時,執取也生起。前面所述的彎曲、伸展或移動 肢體,全都是「觸」的例子。腹部上升與下降(起伏)的緊 松移動也是如此。對此,我們以後將加以詳述。

當一個人在思考或想像時,他想:「之前曾存在的『我』現 在正在思考。思考了之後,『我』繼續存在著。」因此,一 個人以為自己為永恆的、為自我,他也以為思考或想像為一 種享受,很好的。他以為這是快樂。如被告知思考將會消失, 他無法接受。他感到不快樂,這是因為他對其執著。

如此,一個人執著於一切出現在六根門的事物為永恆、為快 樂、為自我、為真我。他享受「渴愛」的喜悅並執著於它。 他因「邪見」而錯誤地執著於它。你需要觀照這些可以引生 繫著或執取的五蘊。

相關焦點

  • 何謂「法念住」,與五蓋、五取蘊什麼關係?
    一:法念住概說四念住中的第四念住是「法念住」。法念住的修習範圍很廣,內容分別是:五蓋、五取蘊、六入處、七覺支、四聖諦。法念住的觀照所緣,將牽涉到色法、心法及其之間的緣起,因此,法念住的的範疇,涵蓋全部的有為法(緣生法)和無為法(涅槃)。
  • 聖者所居的天堂 · 淨居天
    從這裡和其它處也可看出,後代流傳出來的淨土宗,對於他方淨土的描述和理想化,是受到原始佛教「淨居天思想」所啟發的。 剛剛提到的是三果聖人以上的天界(淨居天中畢竟也有在該天中證得四果,而天壽未盡的阿羅漢),接下來我們來看「預流果/初果」跟「二果」聖人去的天界。
  • 這就是內觀禪修——如其本然地觀察
    他的五個同伴-憍陳如(Kondanna)、額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葉(Assaji)、和摩訶俱男(Mahānāma)一見如此,隨即對他失去信心而遠離了他。佛陀完全覺悟後,決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給他們。當這五個昔日同伴見到佛陀靠近時,決定給他一個座位因他畢竟是國王的兒子,但卻不再向他致敬。
  • 「初果」續言(陳慈蘭)
    ■ 止 與 觀止,指的是「奢摩他定(Samadhi) 」,又稱安止定,或稱寂止禪,是純粹修定,沒有慧觀(內明)。南傳佛教有四十種修習奢摩他定的業處(目標)。其次第有四禪、四無色定,而每一禪之前的近分定稱之為「近行定」。 近行定的經驗範圍很廣,每一個近行定各有粗與細之分,所以共有八個層次。
  • 雷迪大師 Venerable Ledi Sayadaw | 內觀老師的傳承
    「你願意學習吠陀(Vedas),古代印度教的神聖文獻嗎?」明聽法師問。「是的,可敬的老師。」上峰迴答。「那麼你一定要成為沙彌」老師回答:「否則優村的甘達瑪法師(Sayadaw UGandhama)不會收你為學生。」「我會成為沙彌」他同意了。這樣他又回來過沙彌的生活,從此再也沒有脫下僧袍。
  • 須陀洹聖者的三種類型
    根據所餘下的出生次數(即從證得須陀洹果起到究竟涅槃的最終路徑),須陀洹聖者可分為三類:1、極七次者(sattakkhattuparamaṃ
  • 「懶人」的內觀放鬆方法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有時候忙活一天也很晚了,回家恨不得立馬躺倒,玩著手機就是放鬆,拖著疲憊的身軀上床睡覺,哪有時間去訓練這個訓練那個;不管你是「懶人」還是「忙人」,這裡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內觀放鬆方法。具體方法:一切就緒,準備睡覺的時候,採取平躺的姿勢,調整好枕頭的高低,手可以自然的置於兩側或重疊於腹部,兩腿放開(最好不要一腿擱一腿上),然後就是「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的想一下,最後把注意力(意識)放到兩腎(命門)部位,這就是「觀照」;再然後反覆默念「空、虛、零、靈」(它的作用和對心理的暗示性見以前的文章),如果思緒有些紛亂比較難以沉澱下來,就念得快一點,這樣能壓住雜念攏住念頭;
  • 佛教:何謂「無分別智」與「後得智」?
    由以上的略解,便知日常生活所應用的是可以善辨諸法的後得智,而「無分別」是聖者的修證境界,並非在世俗的層面說的。凡夫若將有分別的世俗事看作無分別,那不但誤解「無分別」的深義,而且做起事來也必然糊塗透頂了。
  • 內觀是最直接的禪修方法
    即內觀。早上起來,觀察自己躺著的姿勢,觀察自己的眼睛,嘴巴,手、腳,已經能觀察到的一切,然後下床的姿勢和動作,自己想懶床的那些個念頭。去洗手間,刷牙洗臉,種種的動作,都去覺知它。掃地,吃飯,勞作,禪坐,到晚上洗腳,然後上床睡覺,所有的過程,儘可能地覺知到它們,覺知到這個東西一邊幹著事情,一邊想著啥。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詩》大約在2600年前,印度的釋迦太子經過六年的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解脫一切執見的束縛,成為了一代聖者。在他徹底醒覺後,他曾經一度猶豫,應否將他所證悟的道理,解釋給世人知悉?會不會徒勞無功?
  • 【外媒推薦】馬體會主場「細」取巴塞
    馬體會主場「細」取巴塞        馬德裡體育會自教練施蒙尼上任後穩打穩紮,十四場歐聯淘汰賽只得三場開
  • 太用道理去要求人,看著明白,而「人和」就保不住了!
    包含佛門講,「悲智雙運」,你偏在慈悲了,慈悲多禍害;你偏在智慧,但是不懂得調劑人情,可能就苛刻了。太用道理去要求別人,看起來很明白,事實上「人和」就保不住了,所以悲智要雙運。尤其,這個「悲」起作用是去做好事,但是做好事有時候反而觀照能力不夠,這就智不足。會變成什麼?做好事就強勢。
  • 007 易混難點 「聞く」「聞ける」「聞かせる」「聞こえる」「聞き取る」「聞き返す」
    (品酒)「聞ける」自動詞。句式結構:~が聞ける/能聽到~「聞く」能動態。是有主觀意識的行為。一方面表示客觀條件允許聽。一方面表示能力。①君たち、何を話してる?わたしも聞ける。例句:「ピアノの音が聞こえる。」聽到鋼琴的聲音。「聞き取る」他動詞。「聞いてよく理解する。
  • 「思想文化史」研習營錄備取名單公布
    「思想文化史」研習營開始報名公告時間:2020/01/21公告部門:學術行政室研習營網站groupStudyPlanID=51 研習目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本年度將舉辦「思想文化史」研習營,鼓勵年輕學子投入思想史領域的研究工作,特別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講授如何從報刊、地域社會、概念史、政治思想、知識份子和歷史書寫等面向,探究思想史的現況與未來可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