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是觀照五取蘊」,這是按照佛陀所教導。佛陀的教導 稱為「經」(sutta,意即「線」)。當一個木匠將要刨平或 鋸一塊木材時,他以墨線畫一條直線。同樣地,當我們實踐 聖道,我們以「線」也就是「經」來規劃我們的行為。佛陀 已給我們線,也就是訓練戒德、培育定力和增長智慧的教示。 你不可脫離此線並隨心所欲的講話或行動。有關觀照五蘊, 這裡是一些取自經典的引述: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 無我即非我所、非我,亦非我的真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你必須禪修,才能了悟此無常、苦、無我的物質(色蘊)確 實是無常、苦、無我。你應同樣地觀照受、想、行、識。觀 照這些五蘊為無常、苦、無我有何用?佛陀告訴我們: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者,則厭患色、厭患受(想、行、 識)等。」
了悟五蘊的無常、苦、無我性質者,厭棄色,厭棄於受、想、 行、識。
「厭患者,則離貪。」
即是說,他已達到聖道。 「離貪者,則解脫。」
一旦達到無貪的聖道,他也達到了無煩惱的四種聖果。 「解脫則自知『已解脫』。」
當你已解脫,你自己知道確實如此。也就是說,當你已成為 那已斷盡煩惱的阿羅漢時,你清楚知道煩惱已斷盡。
這些是引用《凡無常者經》的經文, 並且有很多類似的經典,整個《相應部.蘊品》 就是收集這些。其中,特別值得注意 的是《具戒經》和《多聞經》這兩部經。在這兩部經裡,摩訶俱絺羅尊者向舍利弗尊者提出一些問題,舍利弗尊者給予很簡短但清晰的答案。摩訶俱絺羅尊者問:
注意這個問題中的「持戒」。如果你要修習內觀以證得道、 果及涅盤,最低資格你需要持戒清淨。如果你沒有清淨戒行, 你不可能期望更高的定力與智慧。舍利弗尊者回答:「摩訶俱絺羅,五種執取蘊為持戒的比丘需要如理作意的, 觀它們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刺、是痛、是疾、是 敵、是壞、是空、是無我。」
如此修習有何好處?舍利弗尊者繼續回答:
「的確,朋友,一位持戒比丘如理作意,觀此五取蘊是無常 等等,可獲得預流果位。」
因此,如果你要成為「預流聖者」而不再投生四惡趣,你 必須觀照五取蘊,以證知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的性質。
但這並非到此為止,經文接著教導你也可以成為阿羅漢。 摩訶俱絺羅尊者繼續問:
「舍利弗,什麼東西為預流果位的比丘應當如理作意的?」
舍利弗回答指,一位預流聖者應當如理作意的,也是五取蘊, 觀它們為無常、苦、無我。那結果呢?他上升至「一來聖者」 。一來聖者觀照什麼呢?同樣是五取蘊。接著他成為「不還聖者」。不還聖者觀照什麼呢?也是五蘊。然後成為阿 羅漢。阿羅漢觀照什麼呢?也是五蘊。因此很清楚,五取蘊 正是我們必須觀照的,即使已成為阿羅漢聖者也是這樣。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 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阿羅漢再繼續這樣禪修有什麼好處呢?他可能成為闢支佛 嗎?或正等覺者(佛)嗎?不,都不可能。他將是以阿羅漢 的身分脫離輪迴,進入涅盤。阿羅漢不再有未斷或未鎮伏的 煩惱。一切的煩惱已斷除和鎮伏。因此,他沒有需要再作什 麼,以斷除或鎮伏未斷或未平熄的煩惱。他已無需再改善任 何戒德、定力與智慧。應當圓滿的一切戒德、定力與智慧都 已圓滿。所以他無需再進行改善未盡完美的,或增加那已圓 滿的。內觀的修習不會為阿羅漢帶來這些好處。
阿羅漢觀照五蘊所獲得的其中一項好處,是快樂地活在世間。 儘管他是阿羅漢,如他不禪修;不寧靜與不舒服會不時從六 根進入。這裡的不寧靜,並非指心理上的苦惱,而是因六根 對象不由控制,不斷地出現,令他感到心不寧靜,如此而已。 不用說阿羅漢,就是我們這些全心全意地禪修的行者,面對感官接觸的各種事物,也常感到不自在。
當他們從禪修中心回到家裡,他們看到這事物,聽到那事物,忙於各種生意洽談,根本沒有安寧。因此,有的人選擇再回到禪修中心。但對一些人而言,這種不寧靜感並沒有維持很長,大約只持續四、五天或十天。不久,家庭的氣氛沾染把他們壓倒了,他們對家庭生活感到快樂,又開始打理家庭的生活。阿羅漢不再回復這些舊有的習慣。如他遇到各種感官目標而沒有加以觀照時,只會感覺不寧靜。惟有沉浸於內觀時,他才會感到內心安寧。因此,觀照五取蘊使阿羅漢在世間生活得安樂(即「現法樂住」)。
再者,如果他時常安住禪觀中,對無常、苦、無我的正念與 正知(sati-sampajaā)會不斷生起,此為另一項好處。一 位正念與正知不斷生起的阿羅漢,可說是常住正念 (satata-vihāri)。這種人可在任何時刻隨其所欲享受證得的 果位(果等至)。為了這兩種好處──在世間生活得安樂和 正念正知,阿羅漢活在禪修中。
以上為舍利弗尊者在《具戒經》裡所給予的答案。同樣的答 案也可在《多聞經》裡找到。唯一的不同是詞句,《具戒經》 所用的是「持戒」(Sīlavata)或「具有戒德」的弟子,而《多 聞經》是用「得到教導的」或「多聞的」的弟子,其它的用 字都一樣。根據這兩部經和其它有關「蘊」的經典,可以歸 納出下列的結論:
「觀照五取蘊可證得內觀智慧。」
現在再回到由六根門所生起的執取。當人們看的時候,他們 以為他們或其他人是永恆的、曾存在過的、現在存在、未來 存在、一直存在。他們以為他們是快樂的、好的或美的。他 們以為他們是活著的實體。當聽、嗅、嘗或觸的時候也作如 此想。這「觸」遍於全身──存在於任何有肉和血的地方。 每當觸生起時,執取也生起。前面所述的彎曲、伸展或移動 肢體,全都是「觸」的例子。腹部上升與下降(起伏)的緊 松移動也是如此。對此,我們以後將加以詳述。
當一個人在思考或想像時,他想:「之前曾存在的『我』現 在正在思考。思考了之後,『我』繼續存在著。」因此,一 個人以為自己為永恆的、為自我,他也以為思考或想像為一 種享受,很好的。他以為這是快樂。如被告知思考將會消失, 他無法接受。他感到不快樂,這是因為他對其執著。
如此,一個人執著於一切出現在六根門的事物為永恆、為快 樂、為自我、為真我。他享受「渴愛」的喜悅並執著於它。 他因「邪見」而錯誤地執著於它。你需要觀照這些可以引生 繫著或執取的五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