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疲勞凸顯:地緣擴張牌能挽救埃爾多安的國內政治頹勢嗎?

2020-12-15 圖文觀世界

進入2020年以來,埃爾多安當局在地緣擴張方面頻頻出牌:先是年初在敘利亞西北部與阿薩德政權鏖戰,從7月開始在東地中海與法希塞三方硬懟,近來又在納卡衝突中高調力挺亞塞拜然。

其出牌頻率之高,頗為不同尋常。造成這一局面的動因除了土耳其長期地緣戰略的走向之外,更為直接的動因在於埃爾多安當局試圖以此挽救其在國內日益鬆動的執政基礎。

然而,近來從土耳其國內傳出的種種跡象表明,上述地緣擴張牌在提振埃爾多安的執政基礎的效果上已然達到瓶頸,埃爾多安當局亟需在地緣擴張牌之外另尋他法。

那麼這段時間內地緣擴張牌的提振效應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埃爾多安當局尚可一用的「獨門暗器」逐漸失效的呢?

導致地緣擴張牌逐漸失效的直接原因,在於國內主流民意對當局頻繁使用的「民族主義政治動員」模式已漸顯「審美疲勞」,而出現這種「審美疲勞」現象的現實誘因則在於反對黨陣營步步為營的「捧殺策略」。

「我們對當局打算從爭議水域撤回勘探船的決定感到非常不解,他們(埃爾多安當局)在捍衛土耳其東地中海合法權益的決心上明顯不足」。

在埃爾多安當局作出撤船決定的第一時間(2020年9月13日),共和人民黨(CHP)執行委員會(該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就以官方名義發表了上述頗具「埃爾多安風格」的強硬聲明。放在此前,這樣的情形即使不說天方夜譚,也屬於極為少見之列。

事實上,作為反對黨陣營的領頭羊,共和人民黨長期以來對埃爾多安當局主推的外交政策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且對後者詬病頗多。

但這樣的「建設性批評者」角色自2018年下半年土美貿易戰爆發以來,逐漸發生微妙轉變。

從那時起,作為選舉失利之後「痛定思痛」的「重要成果」,反對黨陣營悄然收起對埃爾多安當局「進取型外交政策」的批評,轉而全力支持後者。

其中的主要原因,正如共和人民黨主席克勒奇洛盧(Kemal Kilicroglu)所說「我們將在下次全國大選中取(埃爾多安)而代之,為此,我們需要盡一切可能地擴充自身的選民基礎」。

而力挺當局的強硬派外交政策,並以此為基礎全面迎合土耳其國內日益膨脹,且儼然成為「政治正確」的民族主義情緒,就成為反對黨陣營的必然之選。

反對黨陣營這樣的「機會主義式靠攏策略」在2019年舉行的地方選舉中得到了初步回報。

在競選期間,埃爾多安當局不懈塑造的「強硬對外形象」不再有效。與此同時,競選期間將重點集中在國內民生經濟議題的反對黨陣營卻收穫了預期戰果。

進入2020年以來,反對黨陣營繼續一以貫之地沿用「投機式靠攏策略」:在東地中海衝突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借題發揮。

之前,在今年三月初敘北伊德利卜(Idlib)停火協議達成之後,當埃爾多安與其政治盟友——民族行動黨(MHP)主席巴切利(Devlet Bahceli)在歡慶勝利之時,反對黨陣營也公開在官方聲明中質疑當局有與莫斯科方面進行牌底交易,並出賣土耳其的地緣戰略利益之嫌。

可以說,經過近兩年的穩步推進,反對黨陣營的「投機式靠攏策略」已經把埃爾多安當局置於極為窘迫的兩難境地之中:一方面,得到了反對黨陣營的支持與配合,埃爾多安當局在推進自身的地緣擴張戰略時的確頗為高效。

另一方面,反對黨陣營這種「比誰更強硬」的姿勢,正在大大限縮自身發揮地緣擴張牌提振國內民意效應的空間。

在雙方陣營都大力迎合民族主義情緒的背景之下,民眾的「審美疲勞」已經不可避免地對相應的動員模式形成了「免疫屏障」。

而在地緣擴張牌之外,埃爾多安當局目前為止並未掌握有效的提振民意工具。經濟發展上依然毫無起色,社會民生受此拖累也日漸艱難。

相比之下,反對黨陣營似乎在這方面表現出了頗為引人注目的潛力。在2019年地方選舉中拿下了安卡拉與伊斯坦堡兩大超級都市區之後,反對黨出身的市長們都在為兩地的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布局謀劃。

而近來,曾經的埃爾多安當局首席經濟智囊,「黃金十年」的實際操刀者巴巴詹(Ali Babacan)攜民主進步黨(DEVA Party)的加盟更是讓反對黨陣營如虎添翼。

面對這樣日趨嚴峻的不利局面,幾個月前還對自身駕輕就熟的「民族主義動員模式」信心滿滿,且試圖以提前大選的手段迅速穩固上述動員成果的執政當局已疲態盡顯。

就在10月15日,埃爾多安本人親口否認了提前舉行大選的任何可能性。

「只有部落結構的原始國家(tribal state)才會不按明文規則,而隨意修改選舉日期。作為一個現代國家,我們的一切事務都必須按照規則指定的日程來安排。因此,下次選舉將在2023年6月如期舉行。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反對黨陣營則躍躍欲試,盼望在提前到來的大選中一試身手。

「我們需要儘快替換掉一個在經濟、教育、民生等內政治理的諸般領域中全面失敗的政府,為此,提前大選是一個必要的選擇」,在埃爾多安的「否認式聲明」發出的一周前(10月9日),克勒奇洛盧胸有成竹地向執政當局公開發布了挑戰書。

相關焦點

  • 埃爾多安,為什麼最近這麼「飄」?
    這個理想看起來很遙遠,但埃爾多安並不傻,他的手段很精明,實現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亞塞拜然舉行「勝利閱兵」埃爾多安的手段主要有五個。一、利用美俄間隙,擴張實力。可以看到,這種模式還會向俄羅斯的韃靼地區擴張,形成一種民族認同,搞亂俄羅斯。噁心中國方面,就是不斷地向我國部分地區輸出泛突厥主義思想,這個洗腦的時間很長,在幾年前影響了很多人。埃爾多安訪問某地,不少人痛哭流涕,有圖為證。大媽您可別哭了!
  • 地緣政治將左右金銀走勢
    天風期貨有色金屬研究總監陳思捷向時代財經分析,休斯頓新聞進一步激發了避險情緒,從而引發金銀價格波動,接下來國內方面如果有相關回應,也會對市場造成一定影響。短期來看,由於國際政治因素佔主導,金銀價格還將持續走強。
  • 二戰時,德國豪斯霍弗提出的地緣戰略,為何日本也能用?
    對於外來思想,日本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根據需要而來接受,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接受就是來自德國的地緣政治理論,這一理論對二戰時期日本地緣政治思想的影響尤為突出。說到德國地緣政治,首先不得不提這方面的裡程碑式人物——卡爾·豪斯霍弗,豪斯霍弗(1896-1946),德國職業軍人,他提出的地緣政治理論對德國影響巨大,甚至可以說,左右了二戰德國戰略方向。
  • ...美國隱形戰機數據面臨洩露,公然得罪川普,埃爾多安打什麼算盤?
    壓力之下,土總統埃爾多安並未退縮,反而將S-400當成了在美俄間博弈、搞戰略平衡的工具。土政府於2019年7月開始接收並安裝S-400系統,2020年又與俄達成第二筆採購協議。近期,土抓住國際、國內微妙時機,激活系統、試射飛彈,背後更是有多方面考慮。首先是現實的安全需求。
  • 肖方昕 張曉通:中國在非洲鐵路建設的地緣政治風險及應對
    上述特徵使中國在非鐵路項目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極度敏感與脆弱。首先地理空間層面的集聚效應,雖能有效減少在推進地區互聯互通進程中面臨的阻力,但考慮到地區內地緣政治風險的外溢性,各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可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集中爆發帶來的整體性衝擊。其次,國企為主的活動主體使得相關活動面臨額外的國際地緣政治壓力。
  • 腳踩美俄歐三隻船,埃爾多安還不滿足,難道想重現奧斯曼帝國?
    地跨歐亞,控制著出入黑海和地中海的海峽,土耳其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得其成為美俄歐三家競相拉攏的對象。土耳其因此得到了美俄歐給予的很多戰略利益。即便如此,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仍然不滿足。他希望土耳其能在三隻雞蛋上跳舞,繼續獲得各方的利益支持。
  • 聯合國五常一口氣得罪三個,埃爾多安野心藏不住了?普京如釋重負
    針對國內近年來逐步抬頭的極端宗教問題,馬克龍政府沒有選擇視而不見。案發後,警方迅速拘捕了15名相關人員。10月19日,法國警方突擊檢查了數十個發表了不當言論的疑似極端分子。10月22日,法國政府為遇害者舉行國葬,總統馬克龍親自為受害者追授勳章,艾菲爾鐵塔熄燈致意。
  • 集刊| 亢升 陳翠峰: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蒙古國戰略地位研究
    因此, 以蒙古國與中國間的空間關係變化為重點, 著力審視中國北部的地緣政治戰略態勢, 是思考中國戰略選擇的前提和基礎。冷戰結束後,蒙古國由於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地緣戰略價值日益凸顯, 成為世界大國競相交好、 爭奪的對象, 也因此成為國際政治中令人矚目的焦點之一。
  • ​富景筠:商業理念還是地緣政治——歐美在歐洲對俄天然氣進口...
    俄羅斯使用「天然氣武器」實現政治目標,凸顯出天然氣的地緣政治屬性。實際上,關於歐洲對俄天然氣的進口依賴,歐洲和美國的認知一直存在根本性分歧。歐洲主要大國,尤其是德國、法國、義大利等,致力於將俄歐天然氣關係從地緣政治中分離出來。它們認為,蓬勃發展的俄歐天然氣貿易是基於市場供求的傳統商業模式的延續,有利於增加歐洲的能源供給安全。
  • 埃爾多安再遭「逼宮」 考驗普京的時刻正在到來
    不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外交政策卻帶有鮮明的中東色彩,並決心在建國100周年,即2023年時土耳其進入世界10強。在這種大國雄心的支持下,土耳其對地緣局勢格外關注,大動作不斷。2016年挫敗國內政變後,土耳其接連介入敘利亞、利比亞、地中海、克什米爾和納卡地區的衝突,埃爾多安「中東強人」做派,也令美歐深感不安。
  • 土耳其第一狂人、中東野心家,總統埃爾多安的權利之路
    土耳其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意義極為重要。一直以來,土耳其都因為多次幹涉他國內政,屢次挑釁別國飽受詬病。土耳其有著大國夢,有著不凡的野心,這兩點,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
  • 【北非研究】地緣政治視角下的馬格里布地區現代國家構建
    本文認為,馬格里布地區的地緣政治演變對現代國家構建產生兩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方面,各國的民族政策及其歷史編纂差異使馬格里布地區諸國民族文化認同與定位呈現多元性與模糊性特徵,妨礙了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及其對國家的認同。另一方面,多次異族入侵與伊斯蘭體制歷史遺產等地緣政治因素導致了前現代關係與政教合一思維的根深蒂固,不利於在該地區推行民主政治。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顯然,「印太」概念的流行與「亞洲北約」的重啟,都是近年來亞洲地緣政治變化的結果,也是塑造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策應對? 本文將就以上問題逐次展開討論。一、「印太」 的概念建構與現實發展國際政治既是權力博弈,也是概念建構間的博弈。概念建構參與並塑造權力博弈的進程和結果。
  • 聖索菲亞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 經濟失靈 埃爾多安打宗教牌
    聖索菲亞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得償夙願,此舉有助於鞏固他的伊斯蘭政治根基和民族主義選民。去年新成立的敵對政黨正向他的支持者招手。
  • 雲石【地緣政治34】日本VIII—— 中國的力量——日本靠中華文明完成國家統一
    而這為數不多的低地平原中,以後來的京都——大阪為核心的關西平原,與以東京——橫濱為主軸關東平原體量最大,地緣實力遠在其他板塊之上。是日本僅有的具備統攝全國能力的兩大核心地緣板塊。而在當時,關西的地緣價值又遠在關東之上。因為相較於關東,關西平原更為靠西,能更好的接受來自東亞大陸的華夏文明輻射,還天然輻射瀨戶內海的高價值低地。由於日本整體地緣實力有限,本土文明發展相當落後。
  • 五國軍艦劍指土耳其,美俄全在看戲,埃爾多安向默克爾求援
    埃爾多安一直以來都是政治強人,其在中東的部署甚至跟美俄都有利益衝突,但是由於土耳其位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並且在中東有著巨大影響力,因此美俄的中東戰略都需要土耳其的幫助,這也使得土耳其更加肆無忌憚,敢跟其北約盟友硬碰硬。
  • 大國地緣政治角力:印軍為什麼多次越境阻擾我國公路建設
    俄英兩國用瓦罕走廊做緩衝區體現了一個地緣政治的鐵律——強國忌相鄰!兩個強國如果領土接壤就會爆發無法控制的衝突!縱觀國際歷史,這個地緣政治的鐵律決定了無數重大歷史的走向。按:現在的法德已經沒有直接的地緣版圖衝突,原因很簡單,因為歐盟經濟一體化讓兩國經濟深度融合,從而極大的化解了地緣政治矛盾。中國也希望通過建設亞洲經貿一體化來化解地緣政治版圖的衝突,但是因為美國的阻擾與挑撥,至今也沒能達成東協十國+東亞三國經濟一體化的協議。
  • 江瑞平:疫情防控凸顯中國制度優勢,三點建議送給國內企業家
    對世界格局、地緣政治將帶來怎樣的深刻變化?對此,外交學院卓越特聘教授、博導、原副院長江瑞平教授以「世紀大疫情加速百年大變局」為題,在第七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上就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中美關係趨勢、中國發展轉型的重點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 葛漢文:島鏈、空間控制與霸權——美國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地緣政治想像
    引子地緣政治想像是特定民族和國家對不同地理區域政治—戰略重要性的總體判斷,在特定國家對外政策和國家戰略的制定、實施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自20世紀初以來,美國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地緣政治想像在多位地緣政治學家的闡發下逐漸成形,並迅速構成美國亞太政策的主要精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