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豪斯霍弗提出的地緣戰略,為何日本也能用?

2020-12-22 三叔歷史觀

日本是一個喜歡與強者為伍,熱愛學習先進文化和思想的國家。明治維新後,日本通過汲取西方文明,走上了現代資本主義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在世界範圍內崛起。

雖然,日本在沿著資本主義列強的發展道路前行的時候,其社會內部也充斥著脫離西洋近代文明,向東亞民族古典回歸的思潮,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對外來思想制度的全面否定。

對於外來思想,日本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根據需要而來接受,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接受就是來自德國的地緣政治理論,這一理論對二戰時期日本地緣政治思想的影響尤為突出。

德國地緣政治學傳入日本後,很快被日本社會所熱捧,上至政府、學界,下至平民百姓,一時間地緣政治一詞及相關內容成為了日本各界議論的話題,使得地緣政治學這個象牙塔裡的學問也在日本實現了一般化。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接受以豪斯霍弗為代表的德國地緣政治學說呢?這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說到德國地緣政治,首先不得不提這方面的裡程碑式人物——卡爾·豪斯霍弗,豪斯霍弗(1896-1946),德國職業軍人,他提出的地緣政治理論對德國影響巨大,甚至可以說,左右了二戰德國戰略方向。

德國地處歐洲的中心土壤之中,東西缺乏邊疆障礙的保護,自古以來就有不斷向外擴張的習性,從日耳曼人的西進遷移,到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德國人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從未停止過他徵戰的鐵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卻粉碎了德意志的帝國夢想,德國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海軍力量也被消滅,德國受到來自國際社會的制裁,失去了其世界大國的地位。

這是尚武的德國人所不能接受的,也是作為德國軍人的豪斯霍弗所深感焦慮的,此時他深切地感到:

「德國的地緣政治處境與一個在一家漆黑的瓷器店裡可以自由行動的人相似」。

因此,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清楚地闡明在德國的世界地位背後的現實情況」。他的學說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而構建起來的,並與第三帝國的政策密切相連,最終被第三帝國的領導者所利用。

豪斯霍弗認為,國家在空間中存在,如果把國家作為一個生命體來看待,那麼它的成長與發展就需要足夠的生存空間,而事實上,現實當中各個國家空間不一樣,意味著發展潛力也不同,擁有龐大空間對一個國家是幸事,對其鄰近小國而言則是一種危險。

「擁有龐大空間是一個強國自由與安全的關鍵,正是自決之爭使那些強國與其他國家區別開來,強大的國家不斷擴張,必然會吞併那些不太成功的小國,那些真正觸及全球的國家是跨越空間的國家,而那些小國正好相反,是囿於空間的國家。」

在這裡,豪斯霍弗把發展力強的國家蹂躪弱小國家視作一種當然的權力,實質是要為處於困局中的德國打破現狀再謀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此時的德國因為凡爾賽條約限制,使其只能眼睜睜看周身邊資本主義列強蓬勃發展,自己卻無可奈何,甚至連「自給自足」也頗為勉強,而自給自足對一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於是在豪斯霍弗的理論中,確保「生存空間」和「自給自足」成為國家控制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路。

而豪斯霍弗的真正重要思想,是其提出「海陸兼顧」的戰略理論,他認為儘管德國是一個大陸國家,似乎應該與俄國一樣將精力投放在陸權上,但實際上,德國與俄國不同,德國更易接近海洋,具有獲得海權的地理條件。

因此,德國應同時追求這兩大權力,既要向「心臟地帶」擴展,又要獲得海上霸權,成為世界帝國,而豪斯霍弗基於此理論又提出具體細則,他認為德國應該先向「邊緣地帶發展」,獲得海上交通,之後逐步向「心臟地帶(俄國)」逼近,融合周邊國家資源一舉佔領心臟地帶,到那時歐洲盡在手中。

在豪斯霍弗理論的指導下,德國法西斯頭目希特勒為尋求德國的生存空間,逐步展開了他的擴張計劃,1939 年德國首先向波蘭發動了進攻,而後又相繼攻佔了荷蘭、盧森堡、比利時,法國,一舉改變了歐洲過去的秩序狀態。

德國法西斯的擴張行為不僅震動了整個歐洲,也震動了遠在東方的日本,儘管學術界對豪斯霍弗的思想與希特勒的擴張政策的聯繫性存有疑問,但當時的日本相信德國在歐洲取得的成果,足以證明德國地緣政治學的有效性。

而與此同時,面對近代西歐國家體系擴張對東亞的衝擊,日本也希望能用這一理論來重建東亞的秩序體系。

這就像德國地緣政治學將日本作為地緣政治的原體驗模型一樣,日本將德國在歐洲的擴張行動看作是自己在亞洲實踐的楷模。

日本是一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當他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文明、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意欲走向世界的時候,世界早已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全世界都處在由西方列強建立起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統治之下。

日本為了與既得利益者相抗爭,擴大自己的利益範圍,提出了與亞洲國家特別是與中國相聯合,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秩序以抗衡西洋的亞洲主義思想。

這一思想在產生之初本是為了解決與中國聯合的問題,但隨著日本對中國的入侵,亞洲主義思想漸趨失去其解釋力和說服力,日本需要為其擴張行為尋找新的理論根據。

1934年,東京帝國大學教授蠟山正道隨同近衛文麿訪美,與外交問題專家會談後,蠟山再次確認了日本當前所面臨的局勢:一是日本對華侵略擴大,不斷觸碰英美的既得利益;一是國聯體制走向瓦解,歐洲局勢動蕩,德意法西斯有在歐洲迅速推進之勢。

此外,關於對抗美國對日批判的問題上,他深切感受到了日本缺乏主張自己行動的理論。

另一方面,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為了本國利益,西方國家相繼構築起貿易壁壘,對於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英美對日本採取了經濟封鎖的政策,這使日本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與國內市場狹小,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為了拓展生存空間,日本特別需要在東南亞出現的力量真空地帶的資源,而為了將這一地區合理的納入進自己的支配領域,日本也需要相應的理論支持。

此時日本面臨形勢與德國何其相似,既需要生存空間又需要自給自足。對此時的日本來說,最快捷有效並且實用的方式就對德國地緣政治學的引入。

日本能夠接受德國地緣政治理論,與豪斯霍弗也有很大關係。日本一直是豪斯霍弗非常喜歡和迷戀的地方,根據豪斯霍弗的著作目錄統計,從1913 年到1944年間,他獨自完成的著作有37冊,其中11冊是關於日本問題、3冊是關於東亞問題研究的,合計佔其著作總量的1/3比重。

此外,在每期《地緣政治學雜誌》上所刊載的文章中,約60%的內容涉及到亞洲問題。他的這些研究成果與其在1908—1910年間被派往日本和遠東執行任務的經歷密切相關,這個時期也正是他發展其地緣政治思想的關鍵階段。

豪斯霍弗的這些著作等於為日本「量身定製」了一套戰略理論,他認為日本是一個具有「地緣政治本能」的典型國家,日本人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或「帝國成長的地緣政治認識」。

日本政府具有高超的激發日本民眾「地緣政治本能」的技巧,其手法是,將日本描繪成一個被世界強權所包圍著的、缺乏足夠空間養活日益膨脹人口的、正瀕臨窒息的國家,從而激發國民對新的疆土的欲求。

豪斯霍弗認為日本是德國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的國家。他相信,從他的國家向可恨的盎格魯薩克遜人霸權的挑戰來看,日本必定是朋友而不會是敵人。

他將日本看成是亞洲區域的領導者,主張應該在太平洋空間上維護日本的自主決定。他的這些思想不僅與日本的擴張需要不謀而合,日本學者小牧實繁認為,豪斯霍弗對日本的研究抓住了日本精神的核心,

「比之於其他歐美人,日本人更能從豪斯霍弗的理論中鮮明感受到日本主義的深刻影響」。

相關焦點

  • 從大陸看大洋:德國地緣政治學的教訓
    豪斯霍弗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德國地緣政治學者。他的思想影響到,至少折射出,後來納粹的戰略。《豪斯霍弗將軍的地緣世界:行動中的地緣政治學》是他的傳記,漢譯本即將出版。本文不介紹他的生平。豪斯霍弗是德國地緣政治學的代表人物,他在書中顯露出對一戰戰勝國的不滿。
  • 二戰時,德國與日本為何不東西兩面夾擊蘇聯?
    二戰時,德國與日本是盟國,但更多的是政治意義上的結盟,在軍事上還是各自為戰。戰爭初期,雙方開局打的都不錯。德國橫掃大半個歐洲,連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都被按在地上摩擦,龜縮在英倫三島瑟瑟發抖。實際上,在二戰當中,德國和日本曾經有過這樣的計劃,他們把會師的地方定在了中東地區。時任德國陸軍參謀哈爾德回憶到:希特勒曾經給他說過,要把兵力進行分散,然後穿過伊朗進駐到波斯灣,和日本的軍隊在印度洋地區進行會師。
  •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吞併法國,反而去扶持傀儡政府?日本也是這套路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吞併法國,反而去扶持傀儡政府,日本也是這套路我們知道,二戰時期三大法西斯國家分別是德國、義大利、日本,而這三大法西斯國家之中,最厲害的就是德國。德國的軍事裝備非常強悍,基本上旁邊的國家都無法阻擋德國的攻勢,但是二戰時期的德國為何不佔領法國,反而要去扶持一個傀儡政府呢?日本也是這個套路。在戰爭之初的時候,法國的戰略思維就發生了錯誤,以為德國會跟一戰時候一樣,先從比利時下手,但是德國卻突然從阿登森林攻克法國的重鎮。法國的軍隊根本無法對抗德國,雖然法國有正規軍90萬,但是在戰爭中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
  • 二戰時歐洲戰場為何比亞洲戰場較快落幕:德國實力不如日本
    曾經有人提問過,二戰時歐洲戰場為何比亞洲戰場較快落幕。普遍的解釋大都將問題延伸到民族性的討論,認為日本的忠君愛國根深蒂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又或歐洲將戰爭視為一場衝突,亞洲卻視之民族的存亡關鍵。可筆者在閱讀相關著作之後,心生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同盟國對德日的處置二戰後德國本土是美蘇盟軍佔領接管的,後又因佔領國的文化觀念不同分為東西德國分別駐軍,東西方陣營冷戰,都保留了被佔領國的軍隊,東西德國合併後延續自然能擁有軍隊。而日本戰敗後本土是美國佔領的,勝利果實由美國獨佔,美國一家不允許保留,因此戰敗國日本只能忍受胯下之辱了。雖然日本沒有軍隊只能成立自衛隊,但這個自衛隊也不是一般的準軍事部隊,陸海空俱全,武器先進,全部按美國的世界戰略要求行事,就是說發展由美國戰略需要制定,日本沒有決策權的。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大,如果單挑誰能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雙方的實力。從總體上來講,德國的實力更雄厚。我們僅以工業和經濟為例,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4%,德國在吞併大半個歐洲以後,其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到30%左右。而日本的工業產值在二戰中巔峰時期的佔比也不超過4%,可以想像日本和德國的差距。二戰期間,德國(不含佔領區)生產鋼鐵18770萬噸、電力4140億千瓦時、石油4620萬噸、煤炭345500萬噸。
  • 二戰:日本的零式戰機戰績出色,為何德國不進口一些自用?
    在當時的美軍眼中,零式戰機就是令人恐懼的「黃蜂」,在這種情況下,零式戰機幾乎被日本國內吹捧到了天上,即使後來優勢漸失,零式戰機依舊在不少人心中封神。那麼問題就來了,零式戰機被很多人吹上了天,為何二戰時德國不從日本進口一些自用呢?
  •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還要擴大戰爭?
    李三萬摘要:二戰初期,德國和日本都是贏得了一連串的勝利,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還要繼續擴大戰爭,並且和多個國家開戰,像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則是發動偷襲珍珠港和美國開戰?九一八事變的始作俑者石原莞爾,被認為是二戰時日本最有戰略頭腦的參謀,他就認為在佔領了東北之後,就應該好好經營東北,將這塊富饒的土地徹底消化。如果日本在佔領東北之後,就此收手,不進一步挑起盧溝橋事變,將中日戰爭擴大為全面戰爭,更不去偷襲珍珠港,那麼試問,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中國能收回東北嗎?幾乎是不可能的。
  • 二戰時明知義大利不行,德國為何還要結盟?
    兩次世界大戰當中,義大利都選擇與德國站在同一陣營,由於義大利軍事在歐洲乏善可陳,看起來是義大利對德國的攀附。德國與義大利之間隔著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正常情況下雙方不會產生擴張的欲望,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德國志在西歐和東歐甚至北歐,而義大利一心稱霸地中海。由於不存在地緣上的利益衝突,德意之間的聯合早在雙方統一之前就已經初見雛形。
  • 二戰時,日本能否像德國一樣發動閃電戰?真實的答案是你想不到的
    二戰時,日本能否像德國一樣發動閃電戰?真實的答案是你想不到的閃電戰,是二戰時德軍發明的全新戰法,徹底打破了一戰時的陣地戰模式,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用強大的空中力量進行空襲,搶先毀掉對手的機場、油庫、指揮所和彈藥庫等關鍵軍事目標,掌握制空權,接下來就是坦克軍團衝鋒陷陣,摩託化部隊跟進,組成多路進攻的部隊,直接撕開對方的防線並迅速向深處挺進,完成戰術合圍,最終將對手全殲。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
    作為二戰的兩大發起國和策源地,德國和日本推行的法西斯戰爭,給歐洲和亞洲人民帶來的災難可謂相當深重。不過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多行不義的德日軸心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向同盟國投降。
  • 二戰結束75年,為何還有人向德國提出賠償,德國到底要賠多少錢
    2015年,希臘面臨債務危機之時,正式的向德國提出二戰賠償,數額高達2787億歐元,希臘提出賠償分為兩部分,103億歐元是1942年,希臘的被迫貸款,剩餘部分則是德國對希臘的迫害以及基礎設施的破壞賠償。
  • 二戰德國投降時,日本也想投降,為何又堅持了3個月呢?
    事實上二戰時期,軸心國最早和同盟國接觸想要和談的,並非德國,而是日本。相較於德國想要徵服世界的願望不同,日本人相對而言是十分唯利是圖的。而且二戰時期日本內部也存在巨大的分歧。在侵略中國方面,日本高層倒是目標一致,但對於是否挑釁蘇聯,是否挑釁英美方面的問題上,日本一直以來都是十分分裂的。
  • 二戰後,日本人口為何能那麼快恢復到1億?用的方法讓人無法效仿
    直到現在,很多國家對日本依舊感到非常痛恨,因為日本給他們帶來的損失已經非常大了,如果沒有日本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那麼很多國家都能夠按照原本的道路不斷發展下去,最關鍵的是日本根本就沒有任何道歉的態度,所以在應對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也能看得出,日本的野心非常重,完全不會顧及其他國家的損失。
  • 二戰時日本與德國結盟,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無奈!
    而在軸心國中,又有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這三個國家,所以,在一般人們的意識之中,日本這個國家與德國其實是盟友的關係,那麼,在真實的二戰之中,日本與德國真的算是盟友國嗎?其實未必!二戰德國而雖然日本與德國都自稱是對方的盟友,但其實,在二戰之中,我們看到,兩國之間似乎並沒有太多的聯合行動。
  •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幫助德國打蘇聯?這四點是關鍵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幫助德國打蘇聯?這四點是關鍵 1941年10月,德軍170萬軍隊開赴莫斯科,蘇軍緊急應戰,歷時3個多月的莫斯科保衛戰打響了。
  • 歷史深處的秘密:二戰時納粹德國為何沒能率先造出原子彈
    在1945年8月9日,美軍再一次向日本本土長崎投下了人類歷史上用於戰爭的第二顆原子彈,而在這顆原子彈將長崎市夷為平地之後,日本再也不敢賭美國有沒有第三顆原子彈了。日本立馬宣布無條件投降,進而二戰徹底結束!
  • 二戰時德國軍紀比日本好得多,蘇德戰場上蘇聯為何有這麼大傷亡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力最強、財產損失最多、人口傷亡最多的戰爭。拋開其他方面不看,光是人口傷亡狀況都讓人震驚,整個二戰有9000多萬人口傷亡。其中最多的就是我國的抗日戰爭和蘇聯的衛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