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一直是一個避兇趨吉的民族。
「千百年來居安思危的中國人將避疫、防疫意識巧妙地融入一年四季的節慶之中,並將其上升為一種儀式化、審美化的民族心理。」
端午節,便是一個祛除病瘟、驅邪禳災的吉祥日。
端午,又稱五月節、端陽節。
在古人眼中,五月又稱為「毒月」、「惡月」。今人多隻記得端午放假,要吃粽子。
但其實端午節的習俗遠不止於此,比如漢族人會插艾草、菖蒲於門前,四川小涼山彝族人會進山採藥,廣西羅城仫佬族要抬紙船到田,請巫師趕走害蟲,藏族人會上山採花,用泉水擦拭眼睛、沐浴全身
追根溯源,端午節不是粽子節,也不只是一個慶祝的節日,它是驅毒避邪,禳災納吉的節令。
端午,是夏天的儀式感
豐子愷曾回憶,兒時的端午節就很有講究。比如,提前一個月,他的大姐就開始給家族中的孩童縫製「老虎頭」。
那天清晨,母親會買來蒼朮、白芷燻屋子。還要把蜘蛛放在雞蛋中,煨熟後取出,只給孩子吃蛋,據說可祛病避邪。
各人床頭上,掛著菖蒲與桃枝。夥計們在家中四處噴灑雄黃酒,在門上寫「王」字,給小孩塗肚臍眼兒。剩餘的雄黃酒就留下來,日後若有人被蜈蚣毒蛇咬到了,就撈來塗抹,可以清毒消腫。
俗話裡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也有一說是蜘蛛。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
現在是陰陽變動的關鍵時刻,天氣多變潮溼,蚊蟲與五毒躁動,瘟疫瘴癘之氣滋長,容易引發疫病,人也常常覺得不舒服。
因此,端午節的重點在於驅毒避疫。它仿佛是一次中華藥草的盛會,以美食,以佩飾,以裝飾,以香薰,以沐浴,護佑家人安康,讓我們迎來盛夏。
端午節,是提醒我們要更加警覺,以靜態保護為主,度過這個當下。
端午,是對家人的關照
兒時一看到家中長輩在洗粽葉、浸糯米,小嘴就開始流口水,眼巴巴地等著吃。
端午清晨,臉還沒洗乾淨,一聞見那股清香,綿綿飄進鼻子間,顧不得燙就想吃。
但阿嬤總是一手把我攔住,非要先幫我用雄黃酒畫額,畫個「王」字,說是借猛虎避邪。戴上五彩絲線,細細叮囑我不可以扔掉弄斷。再給我一個小香囊,叫我揣在兜裡,香氣沁人心神。
做完這一切後,才允許上桌吃粽子。那時只覺得習俗細碎又麻煩,長輩們太講究了。
梁實秋亦說每逢五月節孩子們只想著吃粽子,可是他家的老太太卻只記得:「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闢邪闢邪。」
對孩子來說,無論什麼節,有好吃的就是節。
可是,對祖父輩來說,每個節都是為了祈福家人順遂平安,尤其是端午,有大半習俗都是給孩子做的。
因為氣候的潮溼悶熱,對成年人來說都要忍耐著過,對小朋友來講,更需要護佑與關照。
中國人不太擅長表達愛意,但對家人、孩子的關心,往往就在這些傳統節日裡的習俗上,濃縮著一點一滴的照顧。
居安思危,是祖先留傳的智慧
《左傳》裡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居安思危,是祖先們留傳下來的智慧。
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先祖們深知,人當善待自然,順應天時而為,因此有了四時節日。
他們把對生活的思考,放進每一個節日中。比如,春節飲屠蘇酒,「可祛一年不正之氣」;立春吃五辛盤可「開五臟,去伏熱」。
祖先們是在節日中,靠一代代的傳承,告訴我們要怎麼度過當下,過好生活。
因此,為什麼不是說端午快樂,而是要說端午安康呢?
《黃帝內經》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圖片|錢十柒-攝
端午是在提醒我們,面對當下的虛邪賊風,即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外界的致病因素,要學會退避,注意防護,保持心境上的恬淡平和,平安度過。
尤其是今年,不知戴著口罩,謹慎防疫的日子還需要延續多久,但牢記老祖宗們的智慧,順應天時,趨吉避兇,方為上策。
提前向你輕道一聲:端午安康,願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