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來自百科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其實端午節,不應該說端午節快樂。為什麼呢?其實有很多種說法。
首先這一天是楚國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他的的愛國精神和《離騷》、《九歌》、《天問》等等感人詩辭,已深入人心。這一天人們在江上效仿古人,以賽龍舟的形式驅趕水中魚蝦,以包粽子的形式投食魚蝦,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肉身。試問這一天是屈原忌日,怎麼能夠說節日快樂呢?
其次,有種說法是紀念伍子胥。那麼伍子胥是誰?據記載,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其兄伍尚被殺,他逃亡經過宋、鄭等國入吳。後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整軍經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國,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後吳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吳王不聽,漸被疏遠,最後吳王賜劍命他自殺。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娥投江尋父屍也是在這一天。
所以,歷史上的端午節這一天並不是快樂的,而且是用來祭祀的,是屈原、伍子胥、曹娥的忌日。試問,怎麼能在這樣的節日裡祝別人快樂?還有並不是所有節日都是能說節日快樂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說呢,可以祝別人安康。安康的意思是:平安和健康。
最後,祝您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