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03: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端午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易經·繫辭上》說,天為奇數,一三五七九,五數相加為二十五;地為偶數,二四六八十,五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是五十五。天地數之和都是五的倍數,它們的總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它們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
另外,據說五月初五最早應該是對於神秘數字「五」的紀念。「五」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意義巨大,幾乎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哲學最重要的基礎。五行說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複雜的神秘主義的結合。另外一個就是「端」者,始也,萬物之生,是對萬物誕生的一種紀念。
在中國的北方五月五日,是一個兇險的日子,認為家家都要採集闢邪的藥草,比如說菖蒲,還要喝闢邪的酒,雄黃酒。
端午習俗
端午節從南到北,由西到東都有多彩的節日特色,賽龍舟,觀海潮,祭蛇神,驅毒荼,燒五毒,包粽子,蒸米飯,喝雄黃酒,戴香包……在全國各地端午過得都紅火多彩。
1.吃粽子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節慶食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出現,到了金朝的時候才成為了端午節的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的。據說當年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大為感傷,為了讓投江的屈原免受魚蝦的侵蝕紛紛往汨羅江中投入米糧,希望魚蝦吃食米糧而不損傷屈原的肉身,後來又有傳說屈原託夢予百姓說米糧為江中蛟龍所食,若是用艾葉包裹米糧再以五色繩捆綁,則可避免蛟龍,所以就有了後來的粽子。
在春秋時期,粽子被稱為「角黍」,是用菰葉包裹著黍米做成牛角狀,再使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食物,也稱為「筒粽」;黍是北方的黃米、南方的糯米;角,牛角,是祭器。粽子形似「牛角」,取其可為祭品的端正之意。以箬竹葉包黍米,是陰包裹陽之象。
也有學者認為粽子最早為「米包棗」,以米喻陽,以棗喻陰,米為主,棗為輔,取陰陽相裹之意。按最早晉朝周處《風土記》記載,端午除包角黍,還要煮肥龜,皆以其「陽內陰外之象贊時」。東漢末年又出現了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做成的粽子,由於水中含有鹼的成分,於是又被稱為鹼水粽。於此同時也出現了裹著豬肉餡的粽子,廣受食客所喜愛;到了晉朝,粽子終於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這時候的粽子除了一如既往的使用糯米以外,還額外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珍禽獸肉、板慄等食物,增加了粽子的品類;唐朝的粽子已經開始使用瑩白的糯米製作,而且在包裹的形狀上也出現了菱形與錐形;宋朝粽子裡加入了蜜餞果品等物,在詩人蘇東坡「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中便有如此記載;元朝明朝的時候,用來包裹粽子的菰葉變為箬葉、蘆葦葉,並且加入了豆沙、棗子、松仁等更豐富的材料;清朝的時候,火腿粽子問世。
2.踩露水
端午這天早晨,人們領著孩子踩露水,到野外生長艾草的地方用手輕輕沾上艾草上的露珠,先給小孩擦眼擦臉,據說艾葉露水可以明目醒神和美顏,擦洗後大人小孩都會一年精神百毒不侵。
3.戴花繩
就是用五彩線合擰成花繩,用中藥配製好的香料把花繩揉一揉便會留有香味,在端午這天給大人和小孩都戴在手腕,脖子和腳腕,有驅毒驅蟲的作用,也有小孩戴花繩招來吉祥的說法。
4.擦雄黃
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容易上火受熱毒侵犯,端午這天都習慣給大人小孩的耳孔,鼻孔,肛門擦上雄黃油,一是雄黃味刺激醒神,使人輕鬆。二是雄黃有殺蟲殺菌特效,擦上後驅蟲殺菌。
5.額頭畫王字
端午這天用雄黃油在小孩的額頭眉間畫一個王字,寓意王者為上,百毒不侵,避之大吉。另有王者至尊,端午之王會福祿降臨,鴻運通達。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
7.懸艾蒿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同時也有養生道理,比如小兒佩掛香袋、藥浴可減少患外感疾病且不易生痱子。
8.賽龍舟
源起傳說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防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代賽龍舟通常把船建造成龍形,畫上龍紋,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詩詞賞析
端午日賜衣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屈原塔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乙卯重五詩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安康
端
午
【法院動態】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 促進蒲城法院全面發展
蒲城法院2020年第四期懸賞公告(總第十五期)
對標「雙進」‖蒲城法院啟動「三秦颶風·2020」專項執行行動
原標題:《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