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隋末天下大亂,各地農民和隋朝低層官吏紛紛起兵各據一方。然而小說家言「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看似亂七八糟,實則隱隱遵循著一個地域魔咒:即南方人打不過北方人,東邊的又普遍幹不過西邊的。
隋末大亂各勢力的大亂鬥有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湖州豪強沈法興在江浙一帶起事,「據有江表十餘郡,自署江南道總管。」(《舊唐書》卷60《沈法興傳》)結果被東海(今江蘇連雲港)人李子通率兵打的狼奔豖突,毫無招架之功。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李子通這邊廂高奏凱歌,那邊廂又被來自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市)的杜伏威打的伏地求饒。
西邊的對東邊的碾壓則更明顯。無論是強盛一時的瓦崗軍,還是打遍河北山東無敵手的竇建德,都被崛起於河東、關中的李唐收服。如果往深一步探究瓦崗軍敗沒的原因,消耗其大部分主力的,正是宇文化及率領的以關中子弟為主力的驍果軍。
那麼為什麼隋末唐初會出現這樣的地域魔咒?原因大概有三:
一、北人善戰,繼承的是南北朝遺風
北人善戰並不是天生如此,是在一場場殘酷的戰爭中鍛鍊出來的。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始終是大變亂的主戰場。我們梳理一些以北方城市冠名的著名戰役以窺其貌:
地域
戰役名稱
交戰雙方
地域
戰役名稱
交戰雙方
河東
潞川之戰
前秦、前燕
河北
韓陵之戰
高歡、爾朱氏
玉壁之戰
東魏、西魏
信都之戰
北周、北齊
晉州之戰
北周、北齊
幽州之戰
隋、突厥
晉陽之戰
北周、北齊
中山之戰
後燕、北魏
雁門之戰
隋、突厥
襄國之戰
後燕、北魏
長子之戰
後燕、西燕
鄴城之戰
N次
平城之戰
後燕、北魏
河南
枋頭之戰
前燕、東晉
楊諒之亂
隋內戰
滑臺之戰
北魏、前燕
關隴
小關之戰
東魏、西魏
邙山之戰
N次
沙苑之戰
東魏、西魏
河橋之戰
東魏、西魏
夏州之戰
東魏、西魏
潁川之戰
東魏、西魏
靈州之戰
西魏、曹泥
河陽之戰
隋、尉遲迥
秦州之戰
西魏、可朱渾元
虎牢之戰
N次
武關之戰
劉宋、後秦
洛陽之戰
N次
長安之戰
N次
山東
臨朐之戰
劉宋、南燕
淮北
彭城之戰
N次
廣固之戰
劉宋、南燕
清口之戰
N次
歷城之戰
劉宋、北魏
渦陽之戰
東魏、侯景
碻磝津之戰
劉宋、北魏
北方傳統地域範圍幾乎全被波及,時間跨度自西晉大亂至隋朝末期。在這樣慘烈的長時間的戰爭鍛鍊中,北方人的戰爭適應力無疑十分強大。更重要的是,頻繁而高烈度的戰爭,催生出許多新的技術。像重甲騎兵的運用,馬鐙的發明普及與傳播,攻城器械的創新,城池攻守戰術的完善,基本都是從北朝開始發端完善。除了水戰不及南方外,其餘一切軍事技術,北方都對南方處於碾壓態勢。
到了隋朝,隋煬帝還組織了三次規模空前的徵伐高麗軍事行動,為了保障大軍供應,巨量民夫被徵發組織起來進行糧秣轉運:「既而一討渾庭,三駕遼澤,天子親伐,師兵大舉,飛糧輓秣,水陸交至……,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九區之內,鸞和歲動,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隋書》卷24《食貨志》)
北方人在被慘痛役使的同時,也在日復一日的準軍事化組織行動中,鍛鍊出令行禁止的軍事作風。故而他們一旦轉換身份揭竿而起,往往具有迅猛的行動能力。隋末山東河北受役使最為嚴重,所以這兩地產生的起義軍數量最多,破壞力也最大。
▲杜伏威
即以杜伏威為例,他幾乎是無師自通地成長為一個軍事統帥。他自山東南下,眼見淮南群盜並起,於是提出「合以為強,則不患隋軍相制」的戰略,使紛亂流竄的小股義軍漸漸合併。他精於帶兵治軍,創製粗具其形的中軍「上募」,使軍隊主力形成了強有力的核心。他又極具悍勇之氣,或是帶頭衝陣廝殺,或是身履險地誅殺敵酋。杜系義軍佔領江浙一帶後,他又迅速轉換身份和視角,從頻繁的徵戰轉向根據地建設,「進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賦斂,除殉葬法,其犯奸盜及官人貪濁者,無輕重皆殺之。」表現出極其高明的思維和視野。
二、關西能戰,因其社會軍事化程度更高
隋末諸股義軍和軍閥勢力,前期以瓦崗為首,後期以王世充、竇建德為主,南方又以蕭銑勢力最大。但諸股勢力最後都亡於李唐之手。特別是李孝恭、李靖平蕭銑之戰,平江陵一城而盡收漢南千裡之地,稱其為「起義軍收割機」毫不為過。
李唐勢力的基本盤來自河東,但其主要勢力基本都是關隴人。關隴集團起自代北、紮根關中,自北朝中後期突然開始放飛自我,在政治和軍事領域連續爆出驚世之作,特別是府兵制系統建立後,關中隴右的兵民組織大大地健全起來。北周武帝準備攻齊時,「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是後夏人半為兵矣。」(《隋書》卷24《食貨志》)北周組織府兵部隊,並不像前燕大括戶口、前秦盡驅天下人為兵那麼粗放,而是在一定訓練基礎上的擴軍,並且保持了頻度極高的年度校閱,這使得關中的軍事化程度冠絕於其他地區。隋朝建立後,懲於三方之亂的影響,強化居重馭輕的軍事制度,關中軍府的數量以及常備兵員都遠高於地方,故而漢王楊諒之亂雖近在密邇,關中的禁軍亦能夠迅速削平之。
▲《隋唐英雄傳》中李淵的劇照
李淵起事後,太原元從兵力僅三萬餘,一路南下進攻關中,收編軍隊達二十萬人。這二十萬人不是烏合之眾,而隋朝崩潰後散在各地府兵。這些府兵能夠迅速組織起來投入戰鬥,例如尉遲敬德降唐後,唐「以為右一府統軍,使將其舊眾八千,與諸營相參」,尉遲部後來未見拆分或重新整編之記載,但在唐軍諸戰中卻發揮了極大作用,洛陽之戰若非尉遲之功,李世民幾乎不免於被俘。
甚至於,關中兵力達到相當數量之後,李淵為了解決戰兵多而營田者少的矛盾,甚至組織部分軍隊轉入耕戰兼顧,分渭水肥田賜罷戰之卒。可以想像,在東方諸股義軍拼命擴充兵力、只顧食故隋倉之糧的同時,唐軍如此奢侈的操作,代表著何等爆炸的戰鬥力水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關隴河東之人有什麼先天優勢,而是府兵制誕生七十餘年來,關隴社會已然習慣了這種亦兵亦農的轉換。
▲唐高祖李淵劇照
正應了那句俗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李淵乘虛入關中自不免有摘桃之嫌,但他掐準了關隴地區軍事化程度高的特點,充分擴大並利用這個優勢,進而形成對關東義軍的碾壓優勢,亦可體現出他高超的統帥之才。
三、南方戰爭欲望並不強烈
農民起義,無外乎活不下去了,逼的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隋末農民受剝削之程度,北方重於南方。故而從起義的廣度和烈度上看,南方都與北方相差較大。蕭銑起事時,並不像竇建德、王薄那樣活不下去了,而是一幫低級校尉看其他地方造反看的眼熱,才合謀叛隋。蕭銑因其南朝梁代宗室的身份而被拉出來當頭目。
▲唐平蕭銑之戰形式圖
蕭梁政權向南方略地,幾乎不費什麼功夫,「東至三硤,南盡交址,北拒漢川,皆附之,勝兵四十餘萬。」看起來煌然巨之,其實只是一盤散沙。蕭銑既不能提出建立新朝的政治構想,也不能對內加強管控,起事諸將各據兵權不聽號令,蕭銑被逼無計,居然用起了「放兵營農」的自我閹割之法削弱兵力,非但沒有奪回權力,反而引發一連串內訌與屠殺,弄的上下騷然無力自固。起事僅僅五的,便被唐朝平滅。蕭銑的敗亡,表面看是統帥不力,實則荊漢之南民眾並沒有太強烈的造反意願,稱王道寡只是一些野心家的願望。只有火苗而無乾柴,這場起義之火是無論如何也燃不大的。
▲隋末群雄並起形勢圖
而從歷史維度看,南方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與陳朝、隋朝六十餘年來的南方政策有關。陳朝剛一立國時,便對江南溪洞豪強進行連續打擊,陳、留、熊、周等幾大豪強勢力被連根拔起,宗族首腦殺光宰淨。隋朝又借平江南之機,對江南殘存的豪強勢力進行了犁庭掃穴式的武力打擊。缺乏豪強的組織,民間勢力就無從紐結,故而民不習戰,勉強組織起來也無甚力量。陳朝時臨川周氏宗族勢力能與官軍大戰四五年,而到了隋末時,號稱「宗族數千家,為遠近所服」的沈法興,主場作戰居然被北來的李子通殺的滿地找牙。
可見有時形勢如此,究非人力所能逆轉。而所謂的地域魔咒,都是數百年歷史大勢種下的因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隋帝國禁衛驍果軍表示瓦崗英雄都是弱雞
陳慶之為何在一場洪水後就一蹶不振?
iphone新版微信
星標+置頂
一秒鐘找到冷研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