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打敗40萬大軍,南方蕭氏政權為何會輸給北方新秀李淵?

2020-12-18 ZzzC史談

古往今來,能稱得上勵精圖治、國富民強的朝代,也只有隋朝了!為何這麼說?

原因有二:一則,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國家南北對峙的分裂狀態,促進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真正大融合,社會漸趨穩定。二則,隋朝開始制定的三省六部制度,對於當時地方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而引發商業蓬勃發展,經濟實力節節攀升,百姓安居樂業。因此,隋朝的國力在短短的二十年間,便超越其之前的全部歷史記錄,一躍成為頂峰。

隋末勢力分布

但是到了隋末,風雲際會、社會動蕩,群雄四起紛紛割據勢力。其中,北方以李淵為首的武裝力量盤踞黃河一帶,與竇建德、王世充在戰場上逐鹿;南方則以蕭銑為首的蕭氏政權,盤踞在長江中遊,成為一家獨大的勢力巨頭。

那麼,當這南梁宗室後人蕭銑對上李唐新秀李淵,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面對勁敵,李淵又該如何自處?想揭曉謎底?那就隨小Z一起來看看吧。

唐高祖李淵

兩軍交戰,鹿死誰手?

四十萬兵馬不過是紙老虎?

蕭銑的軍隊力量雖然在鼎盛時期達到四十餘萬,成為隋末各股武裝力量中相當強大的一支,遠超竇建德和王世充的部眾。但是,一個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全靠數量來決定的。就李淵為首的北方武裝力量來說,他們常年在各種殘酷的軍閥混戰中廝殺,存活下來的都是一些精銳部隊,其戰鬥力、反應能力都是蕭銑招募來的一些農民兵所不能比擬的。

蕭銑

因為農民兵本身擁有兩個致命弱點。一則戰線冗長,難以統一協調指揮。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軍每打下一個地方,都會習慣於留駐當地。而留駐必然會分散軍隊力量,導致軍心不振。隨著攻下的地方越多,留駐的農民兵數量也就越大,人口勢力範圍也就越複雜。而如何管理這些零散的兵力,處理其伴隨的各種狀況,就成了將領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南梁農民兵

第二,知識淺薄,缺乏規劃和謀略。在烽火四起的時代,農民兵缺乏的不是武器,而是智慧、謀略和膽識。因此,管理大批文盲狀態的農民需兵要將領們傾注大量的心血。且歷史上起義成功後的農民兵,在面臨勝利果實的分配時你爭我搶、爾虞我詐的現象並不少見;更有甚者,擁兵自重、功高蓋主,妄圖將其效忠的主子取而代之。面對此種情況,如何自處成了蕭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蕭銑指揮軍隊

一邊是擁有精銳武裝力量的李淵,一邊是麾下掌管40萬兵馬的蕭銑,當這南朝皇室後代與北方巨頭紛紛投入到這場逐鹿中原的戰爭之中,兩軍交戰,究竟誰能佔據上風呢?

佔峽州、攻巴蜀不過是黃粱美夢

唐武德元年,蕭銑正式下令遷都江陵,也就是荊州。而荊州的上遊,是橫貫整個三峽通道,東連巴蜀地區的戰略重地——峽州。因此,若能成功拿下此地,於蕭銑而言便是扼制住了命運的咽喉。故在穩固荊州當地部署後,欲打李淵一個措手不及的蕭銑,派遣的一眾得力幹將,北上攻打峽州,兵鋒直指唐軍。而這一仗,也意味著:原本掩蓋在相安無事假面具之下的蕭氏政權,正式與唐朝新秀開戰了。

勢力分布

但是揮師北上,攻下峽州,並不是蕭銑野心的全部,他想要的更多——一旦拿下峽州,便親自率兵隊大舉西進、逆流而上,直逼巴蜀。可以說此時的蕭銑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看他野心勃勃、勢在必行的樣子,仿佛峽州已經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一般。但中國有一句古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接著來看看,滿腹雄心壯志的蕭銑北上的結果怎麼樣了。

雞肋對鼠狼,滿盤皆輸

要說到峽州,有一個人物我們不得不提,那便是——許紹。那麼許紹為何許人也?原來,這許紹原是隋末巴蜀地區的一個地方官。我們都知道,這巴蜀一帶,素來是中原最為富饒之地。因此,隋末社會動亂爆發後,其他地區的流民紛紛逃往巴蜀。

許紹

而這許紹,也是難得一見的清官。面對因大災大難所迫逃命來的難民,許紹皆散發銀錢、糧食加以安置。同時還鼓勵他們在當地發展農業,實現自給自足。因此,到了後期,慕名來此地營生的難民越來越多,人數高達十餘萬,許紹便趁機在這些流民中發展起了自己的軍隊,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許紹,元皇帝為安州總管,故紹兒童時得與高祖同學,特相友愛。大業末,為夷陵郡通守。是時盜賊競起,紹保全郡境,流戶自歸者數十萬口,開倉賑給,甚得人心。

隋煬帝死後,許紹向洛陽的越王侗歸降,承認其正統地位。但是這越王侗識人不清,重用奸臣王世充,反而被推翻政位。越王侗被迫禪讓,與王世充完成權力交接後,就被無情殺害了。許紹見王世充如此心狠手辣,深感命途多舛,便連忙向李淵稱臣。

王世充

許紹歸降李淵

其實,這許、李二人的交情,素來不淺。當時隋朝尚未土崩瓦解之時,兩人還同朝為官。戰亂爆發後,見識過了王世充的翻臉無情,許紹開始向自己的幼年同堂上學的髮小李淵求助。素來十分賞識許紹才幹的李淵聽聞歸降消息後,非常地高興,當即寫了一封親筆信,對他善加撫慰並承諾加以重用。因此,許紹對李淵更是死心塌地。

兩軍交戰

《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楊侗,漢族,隋煬帝孫,即位前為越王,隋煬帝被賊宇文化及弒後,隋東都留守段達、王世充等人奉他為帝,史稱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為王世充所弒,政權落入王世充之手。

而早在蕭銑進攻峽州之時,許紹就對他的來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可以說,在軍事謀略上,許紹是極富戰略前瞻性的,這一點在提前做好應對蕭銑的部署上就體現地淋漓盡致。因為巴蜀一帶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極有可能成為敵人的首攻之地。加之,當兩股敵對力量正面交鋒,勢必會打的如火如荼。故,提前防備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當蕭銑一來攻,許紹就立即做出應對反攻策略,一擊即中,將蕭銑的軍隊打得大敗虧輸。除此之外,許紹還對蕭銑的殘餘勢力進行乘勝追擊,直搗蕭氏水師,逼得蕭銑只能調集重兵,在江陵以西屯紮起來進行防備。

李淵

這一仗,是蕭氏政局與李唐軍隊的第一場戰役。雖然打贏了,但唐高祖不放心,暗暗發誓必須將蕭銑這個隱患連根拔起。所以,唐高祖又派出一位大將——李靖,來到此處進行布局謀劃。說到李靖這個人,可就十分有意思了。

《新唐書》:「蕭銑,故梁子孫,起文吏,奄東南而有之,荊楚好亂,氣俗然也。觀銑武雖不足,文有餘矣,大抵盜仁義,詭世亂俗者,聖人所必誅。若銑力困計殫,以好言自釋於下,系虜在廷,抗辭不屈,偽辯易窮,卒以殊死,高祖聖矣哉!」

隋末勢力割據

李靖出軍,是重視還是考驗?

當年,隋末動亂之際,李淵還只是一個太原留守。眼見這隋朝就要分崩離析了,李淵不得不為自己的前程做考慮。出於自保和在亂世中立足的目的,他私下召集武裝力量,卻被李靖密謀告發,險些丟了性命。

儘管李淵崛起後,出於對人才的挽留,饒了李靖一命。但是在高祖李淵的眼裡,李靖差點害死自己這件事始終沒有過去。所以,峽州一役後,李淵便派遣李靖南下,剷除叛亂。那麼,為何朝中能臣武將那麼多,唐高祖偏要派一個陷害過自己的人呢?小Z以為有以下兩點理由:

李靖

《舊唐書》:李靖高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一則,李淵對李靖陷害自己一事始終心懷芥蒂,對於他的臣子忠心還保留著審查態度。若此次李靖能夠圓滿完成任務,那說明這個人還是可取的,高祖也可以放下戒心。二來,雖然李淵當年是出於惜才目的留了李靖一條性命,但他心中的鬱結始終沒有得到排遣。若李靖對李淵尚且心存異心,那他便可以以辦事不力之名除之後快,一舉兩得。

各地戰略位置

所以這一次出徵長江對李靖來說,可以說是重任在肩。儘管李靖很想打個勝仗以示衷心,但他畢竟是初來乍到,對於長江中遊地區的地理位置分布、山川河流走向不是十分了解,故在初期吃了敗仗。唐高祖本就對李靖心存不滿,加之他還如此辦事不力,便又對他起了殺心,密令許紹在陣前將李靖斬首示眾,以示嚴威。

《舊唐書》:「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

但許紹通過與李靖打交道,他深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殺之可惜。故許紹親自上疏皇帝,為許紹求情。最後,李淵聽從了許紹的建議,決定放下過往糾葛,重新審視李靖。後來,李靖果然不負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並在後來的歷次徵殺中屢立大功,成了捍衛大唐江山的一名能將。

《舊唐書》: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

窩裡鬥,是蕭氏政權敗落的致命傷

唐軍大挫蕭氏,雙方暫時休戰自峽州戰役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唐王朝暫時停止了對蕭銑勢力的進攻。這並不是唐軍居功自滿、放虎歸山,而是此時黃河中遊一帶的竇建德、王世充勢力已呈現疲軟之態;加之,經過與蕭氏的幾次交鋒,唐軍對於它的基本戰鬥力摸了個底。權衡較量之下,唐軍決定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處理黃河一帶的勢力盤根錯節中。

而此時蕭銑的勢力雖經過幾次交鋒,士氣受損,死傷過半。但畢竟是40萬兵馬的底子,蕭銑實力尚在。若能在此短暫的休戰空檔,重新整頓軍隊,振軍心、肅軍紀,捲土重來仍是一條好漢。但是,這個在大敵逼近前,內部尚能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共御外敵的蕭軍,卻在這休戰的空檔爆發了嚴重的內部問題,導致蕭氏軍隊在後來的戰爭中直接潰敗。為什麼這麼說呢?

巴陵地區

內部損耗,虧空蕭氏

在唐軍撤兵後,蕭銑的一些帶兵已久的部下日漸鬆懈,變得飛揚跋扈。他們不僅作下犯上,還不服從軍令,甚至對無辜百姓施加暴行,為禍綱紀。在這種情況下,蕭銑想通過奪權一舉來削減作亂部下的勢力。

但是,我們前面說過,蕭銑這個人並沒有一個領袖應有的殺伐果決的能力,做事拖泥帶水、猶豫不決,這一點在處理沈柳生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來了。那怎麼辦呢?蕭銑最後想到了一招——罷兵務農,即削兵。想法是好的,但是蕭銑卻不懂權衡其中利害關係,反而將蕭氏政權推上了絕路。這是怎麼回事呢?

蕭銑勢力根據地

管理不當,盡失人心

原來,蕭銑的這一削兵舉措直接剝奪了許多軍將的權力,導致將領地位一落千丈,利益遭到損害,引發了以董景珍弟弟為首的一眾幹將的強烈不滿。因為在他們看來,蕭銑此舉無異於過河拆橋。因此,以董景珍弟弟為首的武將便在私下密謀,決定叛變奪權。但是不慎走漏風聲,蕭銑出於自保先下手為強,直接殺了董景珍的弟弟。

《舊唐書》:「蕭銑聚烏合之眾,當鹿走之時,放兵以奪將權,殺舊以求位定,洎大軍奄至,束手出降,宜哉!

兩河流域

而此時的董景珍正在鎮守長沙,對於此次密謀一事並不知情。但是蕭銑生性多疑,他害怕董景珍會因為自己殺了他的弟弟而心存不滿,從而擁兵作亂。因此蕭銑欲下令將董景珍召回,除之而後快。但為官多年的董景珍覺察出了蕭銑的意圖,於是他一方面抓緊做好戰備部署,另一方面派人悄悄聯繫李唐,決定歸降。

蕭銑見董景珍果然背叛自己,便不再顧及舊情,直接派遣齊王張繡去攻打長沙。董景珍見張繡來攻,便用當年漢高祖殺害彭越、韓信的典故,勸其與他聯手對付蕭銑。但張繡並不聽勸,反而進攻勢頭日趨猛烈。迫於無奈,董景珍只能棄城而逃,但逃到半路,他就被手下人設計殺害了。而後董家幾乎滿門抄斬,蕭銑徹底失去了董家的輔佐。

勢力割據

但是,董景珍這一事未平,另一事又起。張繡因奪長沙城有功,被蕭銑立為尚書,位高權重,日漸驕橫,引起了蕭銑的不滿和忌憚。最後,蕭銑將張繡殺死了。這三番五次的折騰,整個蕭銑政權可以說是元氣大傷,在後來的戰爭中因勢力懸殊,潰不成軍,蕭銑也戰死。

小結:

有時候,面對一個軍隊的內部矛盾,我們需要在部隊內部領導和成員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而後考慮軍隊的終極作戰目標何在,即不忘初衷。所以,面對矛盾,蕭氏軍隊應該想想最初的起義建軍的目的,擰緊內部力量,集中火力朝著戰略大方向去努力;而不是遇到問題就互相猜忌,被眼前的問題一時蒙蔽,弄得整個軍隊像一盤散沙,嚴重幹擾大的戰略部署。

而蕭銑的不善用人、治理欠佳,導致梁國內部人人自危,喪失了凝聚力的梁國縱然擁有幾十萬的兵馬,也不過是一盤散沙。此後不久,唐軍在北方戰場取得較大的優勢後,再次徵討南方的梁國。最終,那個以浩浩蕩蕩之勢盤踞南方的蕭銑政權被連根拔起,李唐統一南北,新的紀元正式來臨。

參考文獻:

《舊唐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六》、《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新唐書》

相關焦點

  • 為何會出現梁師都政權?梁師都政權與北方割據勢力的關係如何?
    梁師都建立政權的初衷是自保,但隨著隋朝的滅亡,他的目標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反壓迫變成了爭奪地盤、人口、財富的兼併戰爭。北方的這些割據政權在東突厥勢力均衡政策的推動下或戰或和,使梁師都政權趁機得到了發展。
  • 為何國民革命軍能以10萬兵力擊敗70萬北洋軍?且從南方統一北方?
    熟悉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我國古代統一戰爭的規律就是從北方逐步向南方推進,最後完成統一,簡單來說最先統一的肯定是北方,南方是最後統一的。其實這很簡單,因為當時古代的經濟中心就在北方,所以統一天下先統一北方,相比之下南方經濟相對落後,所以往往都是從北方開始向南統一。
  • 蘭陵蕭氏文化園——見證蕭氏榮耀與文化
    蘭陵蕭氏文化園位於蘭陵鎮北2公裡小仲村和大王莊兩村中間地帶,總面積5萬㎡;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設3.4萬㎡,其中蕭氏大宗祠工程1萬㎡,門前廣場綠化1.2萬㎡,道路建設1.2萬㎡;二期工程計劃面積1.6萬㎡,位於宗祠墓地東側,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00米;一期工程蕭氏大宗祠已經完成蕭望之墓地保護,主殿「蘭陵堂」、東西配殿「望聖殿」、「國政殿」及庖房、庭院、大門、牌坊、綠地等設施設施
  • 漢中之戰,蜀漢大軍獲勝,佔據優勢的曹魏政權為何失敗?
    其實早在漢中大戰之前,蜀漢軍隊就曾經企圖攻取漢中地區,當時劉備率領軍隊主動出擊,但是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因為曹魏政權的軍事實力依舊強悍,在雙方的多次衝突中,漢中一直被曹魏政權守護的十分穩固。地理位置重要性從曹魏政權的整體實力來看,當時曹操率領大軍已經平定了周邊的所有反叛勢力,基本上將北方完全統一,此時曹魏政權的實力遠遠強於劉備的蜀漢集團。
  • 蕭氏 遷徙流變
    漢興以後,隨著蕭氏的重要兩支--沛豐(今江蘇沛縣、豐縣一帶)蕭氏和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一帶)蕭氏主要家族的西遷,數十個與之相關的上述兩地區的蕭氏家族也因種種原因遷往陝西關中及其附近地區。東漢遷都洛陽,又有一部分關中蕭氏家族隨往,從而使蕭氏在今陝西、河南等北方中原地區散居。
  • 蘭陵蕭氏文化園
    蘭陵蕭氏文化園位於蘭陵鎮北2公裡小仲村和大王莊兩村中間地帶,總面積5萬㎡;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設3.4萬㎡,其中蕭氏大宗祠工程1萬㎡,門前廣場綠化1.2萬㎡,道路建設1.2萬㎡;二期工程計劃面積1.6萬㎡,位於宗祠墓地東側,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00米;一期工程蕭氏大宗祠已經完成蕭望之墓地保護,主殿「蘭陵堂」、東西配殿「望聖殿」、「國政殿」及庖房、庭院、大門、牌坊、綠地等設施設施
  • 蘭陵蕭氏
    這六個姓氏中,博崔趙李滎鄭位居四姓;京兆韋氏、河東裴氏亦為關中四姓,地位毋庸置疑,唯獨蘭陵蕭氏是北方士族心目中地位稍次的南朝僑姓。南朝四大僑姓中的王、謝、袁入唐後均不顯,蘭陵蕭氏可謂碩果僅存,但它竟能與四姓並列,這便是一個頗值得注意的問題。
  • 尊蕭何為祖的巨人家族:蘭陵蕭氏
    蕭氏在重回蘭陵後以儒學傳家立家,在儒學佔據統治地位下的封建社會中,這無疑使得蘭陵蕭氏為統治者所重視。蘭陵蕭氏至此門庭若市,風頭一時無兩,這一盛況一直持續到東漢末年。北民南遷家族中興東漢末年直至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以中國北方局勢為甚,此時許多北方望族為了躲避戰亂、保存根基,紛紛南遷,蘭陵蕭氏亦不例外。山東的蘭陵蕭氏南遷到南方後,以南蘭陵為中心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 蘭陵蕭氏 活躍隋唐 ——《蕭球墓誌》解讀
    隋《蕭球墓誌》拓本(局部)南朝齊國建立者蕭道成、梁國建立者蕭衍都是蘭陵蕭氏。隋文帝統一全國前後,蕭氏後裔入隋者不少。此後,在隋唐時期的歷史舞臺上,蕭氏族人十分活躍,數百年連綿不斷,湧現出諸多重要人物。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七月十六日卒於任上,終年40歲,九年二月十六日葬於洛陽邙山北原。墓誌說「君隋內宮堂弟,準從三品,贈束帛一百段,粟麥三百碩,儀仗鼓吹車輅,營墳夫六百人」。一個縣令,何以得到「準從三品」這樣的超級待遇?通過《蕭球墓誌》及史籍記載,得知他的高祖父是梁武帝蕭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蕭統,祖父是蕭統第三子宣皇帝蕭詧(chá)。
  • 蘭陵蕭氏家族的起源與家族成就
    這六個姓氏中,博崔趙李滎鄭位居四姓;京兆韋氏、河東裴氏亦為關中四姓,地位毋庸置疑,唯獨蘭陵蕭氏是北方士族心目中地位稍次的南朝僑姓。南朝四大僑姓中的王、謝、袁入唐後均不顯,蘭陵蕭氏可謂碩果僅存,但它竟能與四姓並列,這便是一個頗值得注意的問題。
  • 南北方的經濟差異為何這麼大?北方是何時開始落後於南方的?
    舉例來說,我國南北方的差異十分明顯,而放在古代,北方經濟曾先是領先南方,但隨後又被南方趕上並超越。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先看看為何北方的經濟水平一開始能夠超過南方。不過,正所謂"滄海桑田",隨著歷史的發展演進,北方逐漸被南方所趕超。要說具體原因,其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政治因素。西晉末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首的"胡人"們趁著晉朝內部動亂入主中原,將漢人們趕到南方,成立了東晉政權。
  • 李淵起兵只有3萬軍隊 為何能最終控制天下?
    他的父親李淵,就是其中一位。因為沒有他的起兵與決策,李世民根本不會有之後的輝煌。只有李淵建立了唐朝,李世民才有日後的施展舞臺。但在艱難的創業初期,李淵的地盤並不算大,可以用於外戰的兵力也不過3萬人馬。可就是靠著這3萬人馬,李淵這批人打下了唐朝的堅實基業。儘管天下群雄有很多,兵多將廣的強藩也有好幾個,但他們最後都倒在了李淵建立的唐朝腳下。李淵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些壯舉的呢?
  • 蕭氏的起源、發展和流變
    背景基本相同,也是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莊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放回宋國。有一天,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後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局),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長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就嘲笑南宮長萬說:"像你這種曾被俘虜的人怎麼懂得美不美呢?"
  • 為何李淵造反敢於立刻稱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廣積糧,緩稱王?
    第四件事是蕭銑稱帝的同一個月,留守洛陽的隋朝大臣元文都、皇甫無逸、盧楚、王世充等人擁立楊侗稱帝,國號仍稱隋。結果剛恢復隋室沒多久,這幫人就發生了內鬥。後來元文都等人在這場內訌中被王世充幹掉。 到了五月的大事,就是李淵稱帝了。
  • 秦亡之後,為何老秦人不復國?強秦大軍不再,秦人眼裡大漢即是秦
    秦軍三次南下,前後用了五年時間,還修了水利,才拿下南方的土地。《淮南子》記載:(秦軍)三年不懂遲佳,以致魯健不能調;他還利用馬前卒開鑿運河,通過糧道與越南人作戰。秦國人民用了五年時間,讓50萬軍隊徵服南方,並第一次把版圖擴展到南方的福建和越南。軍隊最終在南方定居,和當地人一起生活。是第一個留在嶺南的漢人。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基本上是北方統一南方
    在有史 以前是北方的炎黃,打敗了南方的蚩尤。秦是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 秦是西方的國家,其他六國在相對於東方的位置,是西方統一東方這是一個特例。不過我們接著看。接著是西漢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早期也是統一政權,後來出現了起義和割據政權,才打破了統一。之後東漢統一。漢末戰亂,隨著曹氏自立,進入三國時期。西晉統一全國,是北方統一了南方。
  • 蕭氏之遷,姓蕭的都要看看!
    漢興以後,隨著蕭氏的重要兩支--沛豐(今江蘇沛縣、豐縣一帶)蕭氏和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一帶)蕭氏主要家族的西遷,大概有數十個與之相關的上述兩地區的蕭氏家族也因種種原因遷往陝西關中及其附近地區。東漢遷都洛陽,又有一部分關中蕭氏家族隨往,從而使蕭氏在今陝西、河南等北方中原地區散居。
  • 在古代,北方VS南方,大多都是南方完敗,這到底是何原因?
    歷史上每一任王朝的更替似乎都是從北向南的一種徵服,除了明朝是由南方統一北方之外,其他的朝代幾乎都是遵循著北方統一南方的規律。為何我國古代這麼多的王朝都是北方統一南方的?我們今天就一同來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因素。
  • 宗室榜樣李孝恭,如何帶兵徵戰沙場,堅持維護李淵統治
    他跟隨李淵共同發兵攻打隋朝,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武德元年,李淵自立為帝,他以因功被升遷為左公祿大夫,幫助李淵父子帶領軍隊攻佔巴蜀地區。在他的努力之下,唐朝佔領三十多個州,俘獲其首領。後來又擔任信州總管,率軍攻打盤踞在中國南方的軍閥,在這其中再立下戰功,得到了升遷。後來成功招服嶺南多州鎮壓叛賊,平定了江南地區,官拜揚州都督。
  • 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幹不過西邊
    那麼為什麼隋末唐初會出現這樣的地域魔咒?原因大概有三:一、北人善戰,繼承的是南北朝遺風北人善戰並不是天生如此,是在一場場殘酷的戰爭中鍛鍊出來的。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始終是大變亂的主戰場。除了水戰不及南方外,其餘一切軍事技術,北方都對南方處於碾壓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