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蜀漢大軍獲勝,佔據優勢的曹魏政權為何失敗?

2020-12-22 晉說歷史

眾所周知,漢中之戰的時候,曹魏的實力遠遠強於劉備的蜀漢軍隊,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劉備奪得漢中的統治權,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根據正式的相關歷史資料記載,看一下漢中之戰的來龍去脈。漢中之戰的持續時間接近兩年,當時的曹魏軍隊在赤壁之戰中吃盡苦頭,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曹軍的實力慢慢得到恢復,此時曹操又開始覬覦漢中土地,意圖通過漢中為跳板,繼而消滅蜀漢政權。

漢中之戰實力對比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曹魏政權已經相對穩固,對內對外都沒有很大的隱患,所以曹操才開始瞄準漢中地區。其實早在漢中大戰之前,蜀漢軍隊就曾經企圖攻取漢中地區,當時劉備率領軍隊主動出擊,但是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因為曹魏政權的軍事實力依舊強悍,在雙方的多次衝突中,漢中一直被曹魏政權守護的十分穩固。

可是後來雙方短兵相接之後,曹魏軍隊卻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當時侯淵率領軍隊攻打黃忠的大本營,意圖一舉殲滅之,沒想到被黃率領的軍隊佔據了地勢的優勢,雙方經過激烈的廝殺之後,夏被斬殺,此役讓曹魏軍隊損失慘重,漢中地區也因此而失手。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劉備的蜀漢軍隊實力並不強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魏,後來劉備又率軍佔領益州,但是從地圖上來看,蜀漢政權佔領的土地都是邊緣地帶的山區,整體實力以及富庶程度一般,與曹魏政權的實力相比,仍然差距較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地理位置重要性

從曹魏政權的整體實力來看,當時曹操率領大軍已經平定了周邊的所有反叛勢力,基本上將北方完全統一,此時曹魏政權的實力遠遠強於劉備的蜀漢集團。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三國時期北方的地勢更佔優勢,與南方的溼熱氣候相比,北方的氣候更適宜居住,所以人口發展十分迅速,南方並不具有人口優勢,這直接導致蜀漢政權實力無法與曹魏實力相比。

不過,漢中之戰的結局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曹魏政權竟然失守漢中,最終被蜀漢集團所佔據,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漢中地區之所以如此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漢中的地理位置處於蜀漢與曹魏政權中間,任何一方佔據漢中之後,就會對另一方造成直接的軍事威懾,換言之,這是兵家必爭之地。任何一方佔據了漢中地區,那麼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會擁有更大的主動權。從蜀漢政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能夠佔領漢中地區,那麼為後續北伐奠定了強大的地理基礎,這一點從諸葛亮多次北伐就可略知一二,雖然並沒有取得成功,但是卻讓蜀漢有了北伐的機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重要的物資中轉集散地,漢中的位置尤其重要,論事北伐還是攻打其他地區,這都是一個非常有優勢的跳板。一旦漢中地區被曹魏政權佔據,那麼,對於蜀漢集團來說,這將是一個致命的災難。因為曹魏政權也會將漢中作為跳板,同時將其為物資集散地,對於前方軍隊的補給是非常便利的,所以從當時的背景以及地理狀況來看,漢中都是一個難得的軍事要塞,這也是為什麼曹魏和蜀漢會在此地展開大戰。看了上面的介紹之後,小夥伴們有何感想呢?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流三國歷史,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曹魏國力強盛卻不能速滅蜀漢、東吳,聊一聊曹魏南徵的困境
    山川之險雖然不能作為完全的屏障,但也可以說是難以逾越的鴻溝。當初袁紹之所以會選擇在河北起家,就是看中河北佔有的太行山脈以及黃河的地形優勢。儘管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但這並非地形不起作用。正是因為河北的山川之固,袁紹才能夠集中力量進攻曹操,在戰爭的前中期取得巨大優勢。蜀漢和東吳就各自擁有一種地形優勢,蜀漢的主體是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
  • 漢中之戰,曹操佔盡了優勢,為何卻是劉備贏了
    而就在這樣的一個亂世當中,最後走出來了曹魏,西蜀,東吳三個勝利者。劉備雄踞荊州益州,孫權佔據江東,曹操控制北方地區,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而早年劉備在佔據了益州地區之後,曾經進攻漢中。 而在漢中之戰當中,佔據優勢的曹魏並沒能擊敗蜀漢的軍隊,最後還是丟失了漢中地區的控制。那麼劉備曹操漢中之戰,明明是曹操更有優勢,為什麼是劉備贏了呢?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不知為何,大家似乎都喜歡將劉邦和劉備拿來對比,雖說兩人都曾佔據蜀地和漢中,且可能有那麼一絲血緣關係,但因天下局勢、自身實力、戰略決策和敵人的不同,劉邦的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根本無法複製,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一番。
  • 曹魏首次伐蜀之戰:曹真、司馬懿聯手對決諸葛亮,曹真的終焉之戰
    ▲示意圖:公元230年,曹魏三路進攻漢中至於上文為何說到曹魏是至少兵分三路伐蜀,這是由於武威郡可能也有發兵伐蜀。這支從武威發兵的曹軍,他的目的大抵是牽制蜀漢,或者是為了收復被蜀漢佔據的武都和陰平郡。同年在隴右能夠對應上的戰事只有陽溪之戰,可以推測這支曹軍的統帥是後將軍費耀和雍州刺史郭淮。
  • 夷陵之戰中,蜀漢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到底損失了...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既然位列於「三大戰役」,那麼它的戰爭場面一定是大規模的。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在此次戰爭中「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劉備真的損失了那麼多兵馬嗎?
  • 漢中之戰,曹操和劉備分別戰死了哪些武將?劉備為何非要奪取漢中
    其實,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漢中之地確實是鞏固蜀漢政權霸業的最佳戰略要地。為此,劉備「不得不」傾盡全力進行一戰。一、漢中要地漢中位於秦嶺、巴山以及長安和成都之間,是「北瞰關中,南蔽巴蜀」的戰略要地。因為漢中實在是一個地勢險固、適於防禦的地方。若是固守漢中,劉備集團則可以以秦嶺天險以據曹魏,能夠保證成都等地安全。同時,還能聯通荊州等地進行呼應,做到「固若金湯」。也就是說,劉備集團若是能夠佔據漢中,那麼蜀漢霸權基本上可以進一步鞏固,便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格,倘若漢中之地不取,則劉備集團很難出頭了。
  • 漢中之戰到底劉備是贏了?還是輸了!
    前幾天聊三國中的三十六計,講到以逸待勞的定軍山之戰,發現大家很喜歡。所以這次想跟大家聊聊漢中之戰的始末。漢中之戰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高潮,是劉備集團真正走向巔峰的開始,而且漢中之戰也是劉備真正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奠基之戰。這次篇幅會很長,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耐心讀完。
  • 三國時的兩次「漢中之戰」:一次眾所周知,另一次則被忽略!
    但是,第二次漢中之戰,則被很多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所忽略。在三國中期,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0多萬大軍猛攻漢中。雖然這場戰役較少被人提及,但是,其影響和意義卻是不可小覷的。第一次漢中之戰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
  • 歷史解說:為什麼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東吳才滅
    當鍾會的主力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卻在劍門關外時,遭遇回援的蜀軍強力阻攔,雙方形成了僵持戰。大家都知道,自從隱忍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曹魏政權後,司馬懿父子三人成了魏國的實際統治者。特別是司馬昭派「三劍客」一舉消滅了蜀國後,雖然實力和士氣都大增,但司馬昭卻來了「病逝」。
  • 樊城之戰的影響:蜀漢與東吳的同盟關係反目
    公元219年,關羽率軍進攻荊州南郡,此戰令蜀漢實力受損,丟了荊州,是三國一個重要轉折點,還導致蜀漢與東吳的同盟關係反目公元219年春開始
  • 丞相都打不過曹魏,他卻勉力為之,結果加速國家滅亡
    -246年)姜維主動伐魏共有十一次之多。其中大勝一次 , 小勝三次,不分勝負五次,大敗一次 , 小敗一次 。考慮到蜀魏國力對比,這個戰績已算驕人,而且前幾次北伐,姜維尚未完全掌握軍權,出徵軍隊不過萬人。可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後僅一年,蜀國就被曹魏滅亡,為何形勢會急轉直下?這要從蜀國的漢中郡說起。
  • 蜀之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可讓劉備失去夢想和實力的轉折點就是關羽在襄樊之戰的慘敗,因為蜀漢唯一名將關羽的失敗,而讓一世梟雄劉備窮盡畢生精力建立起來的政權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進而引發了兩年之後的夷陵之戰,讓季漢徹底失去了問鼎中原的能力,成為蝸居西南的割據政權。
  • 漢中之戰,為何曹操佔據主動權,劉備卻贏了?
    漢中之戰時,曹操處於事業低谷期,而劉備蒸蒸日上,事實上劉備的實力要強於曹操。曹操的兵型單一,騎兵優勢加步兵,南下困難。所以曹操赤壁之戰後發現自己的目光應該先進取關中,隨後再與孫劉展開較量。潼關之戰曹操大勝,之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完全佔據關中。與此同時,劉備已經與劉璋交惡開始進擊四川。
  • 張飛一生的巔峰之戰:大敗張郃,穩固益州
    當然,作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張飛也有自己的巔峰之戰。此戰就是宕渠之戰,因為發生在益州巴西郡一帶,所以也被稱之為巴西之戰。在宕渠之戰中,張飛和名將張郃展開了一場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呢?一首先,就宕渠之戰(巴西之戰)的歷史背景和起因來說,在公元215年左右,曹操大軍出擊,張魯歸降,所以曹操獲得了漢中之地。在張魯歸降後,曹操留大將夏侯淵、張郃守漢中。
  • 公元228年,蜀漢和東吳第一次聯手北伐,最終是什麼結果?
    所以,儘管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但是,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還是恢復了蜀吳聯盟,以此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為了能夠消耗曹魏,縮小彼此之間的實力差距,蜀漢的諸葛亮、姜維等多次北伐中原。與此相對應的是,東吳也曾多次派兵進攻曹魏,以此和蜀漢遙相呼應。特別是在公元228年,蜀漢和東吳就第一次聯手北伐。在這一年中,諸葛亮兩次派兵進攻曹魏。
  • 三國中後期的興勢之戰,曹魏敗北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並非蜀漢太強
    興勢之戰發生於魏正始五年(244年),也即曹爽、司馬懿爭權進入白熱化階段時期,此時的曹魏政壇呈現出司馬懿把持軍界、曹爽把持政界的局面。而之所以說興勢之戰一開始即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役,主要是從司馬懿在這場戰役的「起-承-轉-合」四處,說起。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根據蜀漢地區的人口統計, 蜀漢最多維持的軍隊也是在十萬人左右,常備軍隊就這麼點,而夷陵之戰前,蜀漢剛剛打完了慘烈的漢中之戰,再加上荊州失利,國家的損失是比較大的。
  • 蜀漢的漢中攻略:魏延王平防守反擊大獲全勝,姜維的戰略失誤亡國
    漢中地處大巴山與秦嶺之間,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樞紐。它北接關中,南連巴蜀,南北狹窄;又有漢水從中流過,東西綿長,往西可通隴右,往東可達南陽。佔據漢中,可以北伐隴西、關中,重走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出函谷,平天下的舊路;而如果漢中丟失,則會被曹魏以泰山壓頂之勢緊逼巴蜀,導致亡國。
  • 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統一三國的晉朝,繼承於曹魏政權,是曹魏政權禪讓給自己的,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他們自然以曹魏政權為正統王朝。蜀漢粉絲後來居上歷史的車輪來到了宋朝,曹魏的正統地位開始被蜀漢取代。為何宋朝以及之後的朝代不再以曹魏為正統,而是以蜀漢為正統?
  • 九州劫五丈原之戰介紹 東吳孫權率軍親徵
    九州劫的故事開端就是五丈原之戰,五丈原之戰為何會引來千萬日本戰國軍隊?五丈原之戰的兩位主角在遊戲中又分別是怎樣的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