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軍事法庭:溥儀稱孫中山為偉大的人物,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

2020-12-12 小lv說歷史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身上有著令人著迷的傳奇故事。1967年,溥儀病逝於北京,距今也不過短短的五十幾年,也就是說,我們離歷史並不太遙遠。

1911年,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溥儀也從皇位上被拉了下來,不過,此時的他還僅僅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溥儀的一生,大多是在焦慮不安中度過的,但他也有「風光的時刻」,比如溥儀訪問日本的時候,受到了日本裕仁天皇的崇高禮遇對待。

1935年,日本的橫濱港,一派熱鬧的景象,禮炮齊鳴,萬人空巷,天空中一百多架飛機整齊飛過。裕仁天皇親自到港口迎接,沿途夾道歡迎的日本和中國留學生,歡欣鼓舞,氣氛熱烈。這是留學日本多年的愛新覺羅.溥傑看到他許久不曾見面的大哥時的場景,他覺得大哥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風光過。

這一天,是溥儀以滿洲國皇帝的身份訪問日本,受到如此禮遇,溥儀非常感動,提筆寫下:海平如鏡,萬裡遠航。兩邦攜手,永固東方。

溥儀的想法是好的,妄想與日本聯手,既能鞏固自己的皇帝地位,把祖宗的基業發揚下去,又能使中國屹立東方不倒。但是,實質上溥儀只是日本人手中的一粒棋子而已,他的皇帝寶座,也不過是一個傀儡,毫無實權,只能任憑日本人指使,這皇帝當得憋屈。

這要回到一年前,1934年3月1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植下,溥儀在長春稱帝,建立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為「新京」。

從上述事實來看,溥儀放不下自己的皇帝身份,時時刻刻,處心積慮想復闢帝制,延續祖宗基業。或許,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想做亡國之君,哪怕是做傀儡皇帝,也在所不惜,好歹也是個皇帝。

隨著日本的戰敗,溥儀的皇帝夢也該醒了。1945年8月11日,溥儀乘火車逃往通化,在通化大慄子溝躲避。16日,溥儀等人在瀋陽機場北被蘇聯士兵俘虜。

1946年8月16日,在日本東京的遠東軍事法庭,沉寂五年的溥儀,首次回到公眾視野,他要出庭作證,這是史無前例的。

在法庭上,溥儀用北京話,簡單闡述了他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的評價:

他稱孫中山叫「偉大的人物」,用腐敗來形容清政府,說中國革命是非常進步的運動。

「1911年,國內發生了革命,一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黨,推翻了腐敗的清政府,這是一次非常進步的運動。當年12月中華民國成立,與此同時我便退了位。

這些話如果是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自然而然不會輕易懷疑這種話的真實性。但是,從溥儀口中說出來,總覺得是逢場作秀,畢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皇帝位,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統治,這是國恨家仇,即便是任何一個人,恐怕也很難放下。從溥儀一生三次登基稱帝來看,他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皇帝夢,至於後來在蘇聯和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的效果,還有待歷史的見證。

這些話,到底是真心還是逢場作戲,毋庸置疑,畢竟,才從皇帝夢中醒來不多久,而且看他此時的處境,就知道,這些話只是為了推脫自己的戰爭責任,證明自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傀儡皇帝,是不情願的做皇帝,以此來減輕對自己的懲處。

此時的溥儀,只不過是熱鍋上的螞蟻,還是徹徹底底的一個舊式封建人物。

但是後來,隨著溥儀在蘇聯五年的改造和學習,慢慢接受一些先進的思想,他的思想也在慢慢轉變。回國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內,他從一個什麼也不會做的「大孩子」,甚至連穿衣服這種最基本的生活小事都不會,到慢慢改造學習成為一個正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溥儀最終褪去了皇帝的光環,等待他的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已。

1962年,溥儀和護士李淑賢結婚,兩人的婚禮簡簡單單,曾經的皇帝,已經完完全全蛻變成了一個普通人,這是歷史的改造,這是時代的搭接。

新婚之夜,溥儀一直坐書桌前看書,直到自己的妻子躺下睡去,他才慢慢起身,走到新婚妻子的旁邊,像一個孩子一樣瞅了瞅妻子,然後慢慢躺下,輕輕睡去。

相關焦點

  • 清朝皇帝溥儀在遠東國際法庭老照片:控訴日軍暴行,向中國行禮!
    圖為一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遠東國際法庭的老照片,於1946年5月,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親自前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威嚴公正的法庭上,溥儀聲淚俱下的控訴著日軍侵華的暴行。
  • 溥儀在軍事法庭上受審時,說出一個天大秘密,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譚玉玲到了東北後,被溥儀封為祥貴人,這時的溥儀已經32歲,而譚玉玲年僅17歲。 譚玉玲來到東北皇宮後,溥儀立命騰出原為召見室的緝熙樓一樓西側幾個房間歸她使用。
  • 東京審判,溥儀當眾撒了個謊,卻把7名日軍甲級戰犯送上斷頭臺
    從古到今,正義不會被嚇倒,只要犯錯的人被送上法庭受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被送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1月,在日本專門為戰犯設立的國際法庭中,除了中國之外,還有10個。
  • 東京審判溥儀最硬氣的8天,正面回懟天皇,審判椅坐出龍椅的氣勢
    東京審判中,因為一個特殊的「認證」,使得1946年8月16號,這一天被稱作「劃時代的日子」,主要人物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
  • 溥儀一生最硬氣的幾天,審判椅當龍椅,大罵日本人,盡顯帝王風範
    很快日本人就找上了溥儀,他們表示願意幫助他,溥儀也就當上了偽滿洲國的皇帝,之後日本人戰敗,溥儀又被拉到外國做起了戰俘,後來他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又接受了多年改造,最後溥儀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又娶了一個妻子,度過了自己的餘生,這樣的經歷,幾百個皇帝裡面也就只有他了。
  • 全世界最後一位親歷遠東國際大審判者高文彬去世
    24歲的高文彬在東京遠東國際法庭1946年4月,在日本宣布投降的第8個月,高文彬作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秘書、法庭翻譯官,遠赴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參與審判日本戰犯的工作。因為法庭上全部使用英語,擺在高文彬面前最急迫的任務是大量的翻譯工作和整理文檔,高文彬經常通宵達旦,一天睡不了4個小時,也是他睡眠最少的一段時間。東京法庭自1946年5月3日開庭審理,到1948年11月12日宣讀判決書,歷時兩年零六個月,被稱為"馬拉松"式的審判。法庭採用英美訴訟法規則,是審判時間拖得長的原因之一。英美法系採取對質制,以證據為中心。
  • 驗證男人真心假意的方式:偶爾「斷聯」
    01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我們都希望被在乎,希望用真心換真心,尤其是女人,特別在意男人心中對自己的真實看法,可有些男人木訥,有些男人愛說情話,女人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並不是每段感情,都能得到愛,有可能男人嘴上說愛你,實際上他並不愛你,想要驗證男人是真心還是假意,最好能偶爾和他斷聯一次。斷聯,最能看出一個人在不在乎你,因為真心愛你的男人,在你不聯絡他的時候,會格外想念你,他想知道你在做什麼,又為什麼不聯繫他。
  •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溥儀說了一句什麼話,惹得全場轟然大笑
    溥儀甘心當傀儡,認賊作父也就罷了,第二次的日本之行,溥儀為自己迎回了一個新祖宗——「天照大神」。溥儀第一次去日本,是感謝日本友邦對他的提攜。1934年,日本政府為了繼續迷惑溥儀,同意將「滿洲國」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也由「執政」華麗轉身為「滿洲帝國皇帝」,年號由「大同」改為「康德」。第二次復闢成功,重新做回了皇帝,如何不令溥儀欣喜若狂?
  • 男人對你是真心還是假意,不要聽他說了什麼,而是看這些細節表現
    文/墨然 都說,愛都在細節裡,一個人是真心還是假意,從來都是可以真實感受到的。 能夠真實感受到的才是愛,而感受不到,就只能說明他沒有那麼愛你。
  • 傀儡皇帝溥儀的憋屈事:日本「天照大神」被篡改為祖宗
    憋屈四:「天照大神」被篡改為溥儀的祖宗中國人對祖先有著特殊的敬畏之情,在古代小說和評書中,我們常常看到某英雄人物的橫空出世,總是發生在認祖歸宗的過程中。正因為有這種情結,在現實生活中,侮辱一個人的祖宗往往被認為是對一個人最大的侮辱。
  • 維基精選:【溥儀】
    「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闢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 一切從心開始,他是真心還是假意
    一切從心開始;他是真心還是假意不知人心者處處碰壁、 被動、吃虧, 如八心者卻能遊刃育餘、 佔盡上風、 然而世上最難的事便是知人心。 如何知人心?知人心應風何做起? 了解這些常識, 或許是我們極好的開端。
  • 東京審判之時,溥儀的一句話,讓日本戰犯辯護律師啞口無言
    遠東國際法庭,由11個國家組成,總部設在日本東京,因此也被大家俗稱為「東京審判」。澳大利亞人——韋伯,擔任軍事法庭庭長,美國人——季南,擔任首席檢察官。中國作為日本侵害最嚴重的國家,由梅汝璈和吳學義為首,也派出了代表團。
  • 孫中山要求剪辮,皇族遺老死活不願意,溥儀:他們不願剪,剪我的
    意思是我們身體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哪怕是一根髮絲,都決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所以當年滿清入關時頒布「剃髮令」,因不願剃髮而失去生命的漢人不計其數,然而最後大部分人還是不得不認命,自此以後,「金錢鼠尾辮」流傳200多年。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頒布退位詔書,從此清朝滅亡。
  • 孫中山和袁世凱誰更厲害?從5個方面來比較,差距一目了然!
    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清末中興四臣,孫中山和袁世凱了。而在這6個人中,孫中山和袁世凱又是爭議最大的兩位。關於這兩位人物,許多人都喜歡拿來作比較,看看誰更厲害?今天,筆者也來比較一番,看看和大家心目中所想的二人,是否相同?
  • 溥儀有百萬大軍,為何沒有跟孫中山決一死戰?跟他有關係
    溥儀是當時清朝的皇帝,他從來沒有管理過朝廷,在六歲的時候就退位了。其實決定溥儀退位的人是隆裕太后,她是慈禧的侄女,在慈禧死了之後,其實管理朝廷的是溥儀的父親,叫做載灃。載灃其實是一個對清朝很好的人,他幫助清朝背了不少的罪名,但是載灃跟慈禧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的。
  • 東京審判,日本律師指責溥儀攻擊了日本天皇的祖宗,溥儀回擊道
    1946年8月16日,溥儀作為證人來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證實日本侵略中國的真相。溥儀在法庭上表現的非常激動,特別是在談到迎接「天照大神」這件事上,溥儀的話語顯得很氣憤,接著,一個日本律師向溥儀提出,說溥儀攻擊了日本天皇的祖宗,這很不合乎東方的道德。
  • 溥儀將審判席坐成了龍椅,面對日本人不卑不亢,怒懟日本天皇
    溥儀作為一位亡國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奇幻的,同時也是傳奇的。經歷過清朝、民國、還有新中國,可以說是一位傳奇的人物。他的一生有很多的身份,有人說他是傀儡,有人說他是皇帝,有人甚至說他是漢奸。
  • 說幾句國父是孫中山還是毛澤東
    對孫中山評價過高和貶低我都不贊成。孫中山,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人 ,1866年11月12生,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孫中山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和興共和。孫中山早期有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他先後成立興中會 、中國同盟會、國民黨等。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