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首次公開展示Cannonlake晶片 CEO高呼摩爾定律未死

2021-01-19 TechWeb

柯再奇在2017 CES展發表演講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6日消息,據《財富》雜誌網絡版報導,英特爾CEO柯再奇此次參加CES消費電子展,主要是為了展示新的虛擬和增強現實應用。但是他還是忍不住以嘲諷英特爾乃至整個半導體行業最大的懷疑論者開始自己的演講。

面對數百位記者和分析師,柯再奇拿出了一款薄薄的英特爾牌筆記本電腦。這臺電腦的設計並無特別之處,其內裡才是最重要的:它採用英特爾拖延已久的Cannonlake晶片,後者採用10納米工藝生產,較當前常用的14納米晶片大幅升級。

這是採用Cannonlake晶片設備的首次公開亮相,柯再奇對此十分自豪。

「我可以展示一堆襯託品,也可以展示一堆的基準數字和其他各種設備,」柯再奇說道。「但是我想,最好還是將一款10納米Canonlake產品帶到舞臺上,讓你們親眼看看。」在用其短暫播放了一段英特爾電視廣告後,這臺筆記本很快被送下舞臺。

柯再奇表示,該公司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將Cannonlake推向市場,坐實了去年年終的傳聞。投資者希望這款晶片能夠儘早推出。過去一年來,英特爾股價上漲不到8%,落後於標普500指數12%的漲幅。作為英特爾更小型的競爭對手,英偉達股價過年一年漲了兩倍,AMD股價更是翻了兩番。

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稱,通過每兩年左右縮小電路的尺寸,只需以老款晶片同樣的成本就能開發出更先進的晶片。以更小比例生產的晶片容納更多的電晶體,可提高晶片的性能和能耗,同時降低成本。

直到幾年前,英特爾還能夠每兩年降低其晶片設計的比例,但是周期在不斷拉長。從65納米過渡到45納米,英特爾用了約23個月;從45納米到32納米,27個月過去了;32納米到20納米,再到目前的14納米,則分別用了28和30個月。自2014年9月後,英特爾就卡在了14納米。

在相同尺寸壓縮更多的電晶體已變得愈發艱難,它需要更昂貴的設備支持,也造成更多的拖延。柯再奇指出,這並不等於摩爾定律的終結。對昂貴設備的需求有利於英特爾和其他大玩家,它們有能力負擔巨大的新工廠。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聽到摩爾定律死亡的次數比什麼都多,」柯再奇說道。「今天我要在這裡向你們展示,並且告訴你們,摩爾定律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很旺盛。」

英特爾本周推出的幾款最新晶片(屬於高端KabyLake系列的一部分),仍然卡在14納米,性能僅勉強超過此前的Skylake系列處理器。

但是,救星即將來臨——儘管柯再奇並未透露其任何基準數據。「我們對(Cannonlake)的性能真的很興奮,」柯再奇簡短地說道。

相關焦點

  • 晶片破壁者(六):摩爾定律的一次次「驚險」續命
    薛丁格的摩爾定律之死在抵達一個個驚險刺激的歷史現場之前,有必要先跟大家聊聊摩爾定律持續「碰壁」的原因。摩爾定律的定義,歷史上其實被更新過幾次,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和表達。但正如大家所見的,進入21世紀以來,晶片製程越來越小,但用戶對性能提升的感知度卻不如以往令人驚豔,更新換代的買單欲望也能輕易被控制——等待更具性價比的計算硬體,鎖死了摩爾定律的增長周期。
  • 為何摩爾定律一直沒死,但人們還在預測它要死
    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業界的大拿,不斷預測摩爾定律要死掉,但是摩爾定律從1965年四月被首次提出來以後已經五十五年了,一直沒死。4.然後我加入英特爾,所有的人都說摩爾定律要死了。我當時想,這好悲哀,英特爾就是摩爾定律的公司。但是摩爾定律沒死,它總是即將要死。你知道,人性總是喜歡那種世界毀滅之類的言論,我們會沒吃的了、會沒空氣了、會沒有生存空間了等等。」5. 先把摩爾定律給回顧一下,傳統定義是單位面積的電晶體數目每兩年翻一番。
  • AI時代的摩爾定律?黃氏定律預測AI性能將逐年翻倍
    1965年,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工程師,也是後來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後來廣為人知的每18個月晶片性能將提高一倍的說法是由英特爾CEO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
  • 摩爾定律失效 Raja定律和貝爾定律將取而代之
    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在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之後,在過去的50年中不斷指導著行業的發展方向。摩爾定律最初是指半導體晶片電晶體密度每年翻倍,性能也實現翻番;後來修改為每2年電晶體翻倍,性能提升一倍。除了英特爾外,其他半導體公司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完全無法指導晶片發展。
  • 性能每兩年翻一倍,摩爾定律還適用於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晶片嗎?
    而這裡就不得不提及摩爾定律,因為它預言了晶片加工技術的持續改進水平。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處理器性能的過剩以及性能提升的放緩,不少人開始懷疑摩爾定律是不是已經過時,不再適用於當前智慧型手機晶片的發展。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 英特爾 Raja M. Koduri:軟硬結合讓 「摩爾定律」的提升變成十倍
    Koduri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指出,英特爾過去在製程技術和CPU兩大領域一直保持領先;在未來,英特爾要在六大領域都做到領先。「摩爾定律將帶來持續的性能提升,通過軟體和硬體的結合,我們可以讓摩爾定律的提升變成十倍。因為摩爾定律會帶來更多的電晶體,而軟體可以將越來越多的電晶體的極致性能釋放出來。軟體和硬體結合是我們的戰略重點,也是我們未來面臨的非常巨大機會。」
  • 摩爾定律名詞解釋_摩爾定律永遠有效嗎
    摩爾定律名詞解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來的。   摩爾定律永遠有效嗎   個人認為不會永久有效,當科技發展到一定時段,科技發展的速度總會遇到瓶頸,或是在某一段時間內,科技會迅速發展,所以這個定律在特定時段就失效了。   摩爾定律的發展歷程   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臺積電宣布進攻1nm,2nm已取得重大突破,摩爾定律為何無法打破
    大家驚嘆於摩爾定律的正確性,可是這個摩爾定律為啥無法打破呢?沒定律,是英特爾創始人戈登默的理論,它的主要核心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大約兩年就會增加一倍,通俗的來說就是兩年處理器的性能會直接增長一倍。而這個定律是上個世紀提出以來就從來未被打破過。這個定律在極大的程度上揭示了電子領域的發展趨勢。
  • 摩爾定律的盡頭,Chiplet冉冉升起
    例如,我們應該重視像「英特爾架構日」這種僅往前預測數年的活動,而不要去糾結專家們那些「超越CMOS技術極限」之後的長期預測。qrPEETC-電子工程專輯這絕不是否認超越摩爾定律的必要性,我們當然可以採用各種獨特的方法來榨出摩爾定律的最後一點價值。恰恰相反,我想提出的警告是,要想維持這些技術半個世紀以來的創新曲線,我們要做的遠不止晶圓工藝和矽晶片級別的集成。
  • Intel都力不從心 摩爾定律還有戲嗎?-Intel,CPU,工藝,製程, ——快...
    摩爾定律瓶頸突破還有戲嗎這一消息的公布引發了軒然大波,有些媒體將其視作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終結,還有不少網友認為英特爾連牙膏也不願意擠了,忽視消費者的利益只想坐著賺錢。下面筆者就帶您縱觀CPU晶片的發展,來看看摩爾定律到底遇到了怎樣的瓶頸,未來的發展真的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要沒戲了嗎?兩年翻番 摩爾定律預測發展其實提到電子產品的性能發展,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摩爾定律。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名為定律,但摩爾定律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定論,而是人為預測的一個發展的趨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摩爾定律的突圍
    視頻中可以看出,摩爾定律貫穿著從早期的IBM 用集成電路設計出電腦計算單元,到以Intel為代表的IDM半導體公司成立,再到以聯華電子和臺積電為代表的Foundry廠商崛起,最終至目前以臺積電為代表的晶圓製造作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服務平臺的建立,其不斷實現的過程也是產業鏈持續進化的結果。一、摩爾定律「死」了麼?
  • 英偉達官方認可「黃氏定律」,摩爾定律會失效嗎?
    英偉達官方認可「黃氏定律」,摩爾定律會失效嗎? 摩爾定律由Intel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預測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經過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 之後,Intel前CEO大衛·豪斯更新了另外一版說法,即每18個月晶片性能將提高一倍。 現在,以性能提升一倍為目標,黃仁勳也帶來了自己的答案——1年。
  • GPU 是基礎,英偉達黃仁勳「黃氏定律」預測 AI 性能將逐年翻倍
    1965 年,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工程師,也是後來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的戈登 · 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經過 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 TPU的起源,Jeff Dean綜述後摩爾定律時代的ML硬體與算法
    在摩爾定律時代,硬體進步帶來的算力增長尚且能夠滿足機器學習的需求,但當摩爾定律被榨乾後,怎樣讓硬體中的算力資源被機器學習模型充分利用成了下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摩爾定律、後摩爾定律和機器學習的計算需求自 20 世紀 60 年代至 90 年代,基於深度學習和人工神經網絡的諸多關鍵思想和算法已經出現,並且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人們開始意識到神經網絡能夠以有趣的方式解決一些問題,並且它們的實質性優勢在於既可以接受原始形式的輸入數據並且在訓練模型執行預測任務的過程中可以自動增強模型的層次表徵,因而激發了 ML 和 AI 社區的研究興趣。
  •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晶片技術尚不可替代 摩爾定律...
    他指出晶片是技術創新的高地,雖然晶片產業現有技術路徑面臨著物理、功耗等極限問題,但摩爾定律將長期有效,在可預見的未來,尚沒有能夠替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其他技術出現。新技術因晶片而生,老技術因晶片而亡作為最為知名的產業發展定律,摩爾定律指引了晶片產業50餘年的發展.截至2019年年底,按照這一定律,一個晶片上已經可以集成687億個電晶體,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由於摩爾定律,我們將會重建所有的物質性基礎設施。」
  • 摩爾定律再續!ASML基本設計完成1nm光刻機
    摩爾定律是什麼?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根據經驗得出一條「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每隔兩年翻一倍。從這條「定律」我們能夠一窺科技進步的速率,每一次工藝的升級都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 解構英特爾創新矩陣,六大技術戰略拳拳到肉,撐起未來!
    這個冬天,在經歷幽靈漏洞、CEO請辭、10nm延宕、摩爾定律遭質疑等一系列考驗後,英特爾迎來了營收和利潤的全線增長,對10nm產品線發出了震動世界的預告,並宣布將CFO兼臨時CEO羅伯特·斯旺(Robert Swan)扶正為英特爾第七任CEO,為2019打下一劑強心劑。
  • 「芯觀點」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算力需求激增,催生晶片創新
    此外,谷歌自行設計了TPU(張量處理單元)晶片,百度自行開發的AI晶片「崑崙」。英特爾則在去年12月以20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公司哈瓦那實驗室(Habana Labs),該公司的雲端AI推理晶片已經商用。
  • 英特爾迷失二十年,CEO回歸技術出身,能否再創晶片輝煌巔峰
    其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和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和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化學博士出身,其中後者是「摩爾定律」神話的發現者
  • NVIDIA:摩爾定律已死 黃氏定律當立
    12月15日,NVIDIA GTC 2020中國線上大會上,NVIDIA首席科學家Bill Dally發表主題演講,重點介紹了他的團隊在AI研究方面的進展,特別強調了以NVIDIA創始人兼CEO黃仁勳本人命名的「黃氏定律」(Huang's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