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回族領袖總統兵馬大元帥
杜文秀(1827~1872)中國清代鹹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杜文秀道光十五年(1839)考中秀才。通曉伊斯蘭經典。道光二十五年(1845)永昌漢族地主團練「香把會」勾結官府殘殺回民,杜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代表回民赴北京控告,無結果。鹹豐六年(1856)臨安(今建水縣)漢紳侵佔回民銀礦,焚劫回民村寨,雲南巡撫密令各地「聚團殺回」,激起各地回民的反抗。杜在蒙化(今巍山)聯合漢、彝、白等各族人民起義,攻佔大理,建立政權,被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1869年清朝軍隊反攻,杜文秀軍隊轉為失利。1872年杜文秀於大理城服毒自殺身亡。鹹豐六年(1856)臨安(今建水縣)漢紳侵佔回民銀礦,焚劫回民村寨,雲南巡撫密令各地「聚團殺回」,激起各地回民的反抗。杜在蒙化(今巍山)聯合漢、彝、白等各族人民起義,攻佔大理,建立政權,被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宣布「遙奉太平天國南京號召,革命滿清」,「救民伐暴」,提出聯合各族人民共同反清的正確主張和民族政策。杜文秀提出了「重用漢人」和團結其他民族參加政權。大理政權十八大司中,回族大司7人,而漢、白、彝族就有11人之多。他還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在《管理軍政條例》中規定:「族分三教,各有根本,各行其是。均宜一視同仁,不準互相欺虐。違者,不拘官兵,從重治罪」。又明令保護寺廟,「軍官所過地方,有毀拆廟宇,擾害民房者,斬」。大理政權以回族將領為核心,以宗教上層組成起義中堅,以伊斯蘭教作為團結群眾的思想旗幟。在文職官員中,設有維持清真教掌教、都掌教、副都掌教、都掌教典籍等宗教領袖的官銜。杜本人「通回教經典」,常勸導回民「當遵守教義,能照聖經所行」。大力資助和發展經堂教育,並「設回文學校于帥府,時常親自課讀,出題使各生作文」。同治元年(1862)頒刊大元帥杜新鐫的《寶命真經》阿拉伯文版30卷,為中國最早的《古蘭經》木刻本。還下令修復和新建清真寺,僅大理城內便有清真寺五六座。為防止回族將領在起義勝利後搞民族報復和居功驕傲,不利民族團結,故嚴格規定其將領和回族群眾犯法從嚴處理。大理政權用甲子紀年,通令民間一律蓄髮,飾明朝衣冠,減輕稅賦,鼓勵農耕,促進商業貿易,建立廉潔的吏治和嚴格的軍事紀律,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夜不閉戶」。大理政權全盛時,轄有雲南53州縣,6次粉碎清軍的大規模進攻。同治六年(1867),組織20餘萬人東徵,圍攻昆明。後因太平天國革命失敗,清軍調,集優勢兵力並分化瓦解義軍,致使東徵失敗。同治十一年(1872)清軍又集重兵圍攻大理,起義軍堅持鬥爭,直至糧盡彈絕。12月,杜文秀為免清軍屠城,自服毒藥後赴清營,被清軍將領岑毓英、楊玉科所殺,葬在大理城郊下兌村。其墓近年修葺一新。雲南穆斯林將杜文秀罹難日作為「亡人節」予以紀念。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保山漢族地主團練「香把會」勾結官府屠殺回民,製造了「保山慘案」。杜文秀以代表身份赴京上控,未獲公正處理。鹹豐六年(1856),官府支持臨安(今建水)漢紳霸佔回民銀礦,屠殺回民。雲南巡撫亦密令各地「聚團殺回」,遂於蒙化(今巍山)起兵,旋即攻下大理府。各地回、漢、彝、哈尼、白、傣、納西等各族人民紛紛響應,烽煙遍及雲南。同年10月,他被推舉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權。提出「聯回漢為一體,豎立義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剪除貪汙,出民水火」、「救民除暴」、「革命滿清」等響亮口號,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反抗清王朝的革命鬥爭。 元帥府杜文秀的義軍軍紀嚴明,所到之處,公平交易,農工商各安其業,人心悅服。他響應太平天國的號召,實行輕賦稅、重生產的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在起義軍內部,注意民族團結,大量啟用各民族人才,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全盛時期,佔領雲南53縣,多次粉碎清軍的大規模鎮壓。同治六年(1867)十月,組織20萬大軍進攻昆明,攻佔楚雄等數十城。後因太平天國失敗,清軍調集優勢兵力並採取政治分化等手段,致使東徵失利。同治十一年(1872),清軍圍攻大理,11月大理被攻陷,為免遭屠城,服毒後被解送清營,英勇就義。杜文秀印「總統兵馬大元帥杜」,清鹹豐六年(1856年),「保山慘案」過去了整整11年,杜文秀在蒙化縣積蓄反清力量也已經9年。在這9年中,杜文秀由當年進京訴冤的天真書生成長為一個 有膽有識、 有勇有謀的起義領袖。就在這一年,清軍與 大理回民發生衝突,杜文秀認為時機已經到來, 當機立斷,率領義勇近千人前往救援,將清軍擊退,佔領了 大理城,反清起義一舉獲得了成功。在各路起義頭領中,杜文秀是秀才出身,到過京城見過 世面,就被推為「總統兵馬 大元帥」。他一上任,就下令廢除清朝年號,用甲子紀年,改用 明朝衣冠,旗幟一律用白色,以與清軍相區別。他又把大理 都督府改為 大元帥府,大理新政權宣告成立。杜文秀高舉起反清大旗後,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攻佔了周圍53座城池,半個雲南在他的控制之下。與其他 草莽英雄不同的是,他起義後只稱是「兵馬大元帥」,而不是稱王稱帝,這說明他不想將雲南分裂出去;他主張「三教同心,聯為一體」,「三教」是佛教、伊斯蘭教與彝族教,這說明他善於團結各族人民,是一位 深明大義的歷史人物。在雲南的回民中,除鄭和外,還有一位傑出人士值得紀念,他就是清末高舉反清大旗,團結回、漢、彝各族人民,以無畏的勇氣與清政府展開鬥爭的杜文秀。他是一位傑出的農民領袖,佔領了以大理為中心的雲南53個縣,圍攻省府昆明達兩年之久,逼得雲貴總督恆春在絕望中投繯自盡。他建立的大理政權是繼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又一面旗幟,聲勢震動了全國,清政府曾派李鴻章攜當時最為先進的洋槍洋炮前來鎮壓。他堅持武裝起義長達18年之久,成為我國農民起義堅持時間最長的一次。杜文秀起義過去了130年,到了今天,他起兵的起因仍引起人們的深思。他家世代趕馬經商,家道殷實,衣食無憂,有錢讓他進私塾讀書,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還在保山城內的四牌坊開了一家茶鋪,生意興隆,是有產階級。他16歲中秀才,還是一位由縣政府供應夥食的廩生,像他這樣的人接受了儒家思想後,嚮往的是讀書中舉、入朝為官、光宗耀祖,不會冒著毀家的危險,與朝廷對抗。他身無反骨,胸無反意,一度把正義與公道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但到了事事絕望、萬念俱灰時,一個文弱書生也會鋌而走險,硬是把大清帝國的天捅開了一個大窟窿。杜文秀是一位 深明大義的傑出農民起義領袖。他不僅在政治、軍事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民族與宗教問題上,表現出前無古人的寬闊胸懷。直到今天,他仍為雲南回、漢、白等族人民所敬仰和懷念,人們稱之為「杜大元帥」。著名歷史學家 白壽彝先生曾這樣評價他:「文秀的反清實踐,可以說,體現了一項英明的行動綱領,這就是以回漢聯合為基礎的各族人民的聯合反清。杜文秀的這一綱領在中國農民運動史和中國民族關係史上,都是空前的壯舉。「元帥府」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內。四周城牆高3米,寬2.l米,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一座城中之城。議事廳殿上掛有杜文秀手書對聯:天生英雄奪回漢朝世界,地出豪傑戳破胡兒乾坤,杜文秀墓,位於大理下兌村。原墓建於1872年,1983年重修。墓高5.7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56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推動下,滇西爆發了回、漢、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義,回族杜文秀被推選為「總統兵馬大元帥」。起義軍攻下了滇西、滇 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處,「殺官安民」,軍紀嚴明,大展生產,減輕稅賦,重視民族團結,深受群眾的擁護。但在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集中兵力進攻,大理政權日見危急。杜文秀為了力挽狂瀾,親率10萬大軍東徵昆明。由於指揮不當,圍城一年多還未攻下,清軍援兵漸至,只好退守大理。1872年11月26日,杜文秀在重兵圍城之下,為救城中數萬百姓免遭屠殺,在全家服毒後吞下孔雀膽,穿上大禮服,令人始至清軍大營而死,年僅49歲。堅持達18年之久的滇西農民大起義逐告失敗。 而死,年僅49歲。堅持達18年之久的農民大起義逐告失敗。
杜如晦唐朝開國三公千古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中華盛世在今昔杜氏宗親當攜手
杜茂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杜延年麒麟閣十一功臣
古蜀國王望帝杜宇彝族六祖阿普篤慕文化研究會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