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清朝藩屬國的「琉球」,為何會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

2021-02-07 上遊新聞

作為曾經屹立於東方的天朝大帝國,因為文化先進,經濟發達,周邊無數小國紛紛依附,主動受封納貢成為帝國藩屬國。說實話,做天朝帝國的藩屬國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首先「抱大腿」很有安全感,其次經濟上又能得到很多好處。而且儘管是藩屬國朝貢,但實際上每次天朝的回贈都是朝貢價值之百倍。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天朝對待藩屬國只圖名義上臣服,對其內政從不橫加幹涉。

正因如此,天朝甚至對某些藩屬國之國情一無所知。顯然,天朝對待藩屬國的性質與西方殖民統治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時至今日,當年很多的藩屬之國已然脫離宗主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為主權國家,如朝鮮、越南等。但是有一個曾經天朝的屬國,如今卻成為了一個「地區」,被強制納入某國版圖而成為當今世界爭議領土之一。那麼這個歷史上的國家是哪裡?又是怎麼淪落為國之不國的地步呢?而這一切的發生又與清王朝有什麼關係呢?待筆者一同捋一捋這一段曲折的歷史。

上圖_ 琉球國古地圖

上圖_ 三山時代 琉球國

這個爭議的地區,當年為國時,名曰琉球。要是查閱當今世界地圖,恐怕很難找到「琉球」這個稱謂,但你定會查到「衝繩」,其實這「衝繩」就是當年琉球國之主體。而且需要強調一下,琉球為國名,而衝繩為縣名,既然為「縣」就不可能獨立,目前該地區歸日本國管轄。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琉球變成了「衝繩」?

想要了解事情經過,還是要簡單了解一下琉球國的地理位置與鄰國的關係史。

琉球國乃是一個島嶼群組成的小國,地理上位於我國東海東方,介於日本本土與我國臺灣島之間。這樣的地理位置,註定了琉球國要與臨近的中日兩國有著密切的來往並從中獲取生存利益。但是琉球國畢竟是個小島國,時刻都有被侵略與吞併的危險,為了尋求庇護以及不得罪上朝天國,於是乎琉球國投懷送抱地成為了天朝屬國一份子。這份從屬關係正式確立是在大明王朝洪武期間,並且這份關係一直延續到晚清。

上圖_ 清朝屬國琉球國(今日本衝繩)官員

上圖_ 清朝屬國琉球國(今日本衝繩)民人

實際上即便是在琉球國抱了天朝大腿的情況下,琉球國並沒有完全規避來自北方日本的威脅。16世紀中後期,日本進入豐臣秀吉時代。這位在日本歷史上堪稱偉大的人物,不但結束了日本本土多年的分裂狀態,而且開始妄圖大肆對外擴張,南方小國「琉球」自然成為垂涎之地。

琉球國也自然頂不住來自日本強大的武力威脅而被迫臣服,為日本侵略朝鮮半島提供了十一個月的糧食。再後來,豐臣秀吉死後,日本薩摩藩迅速崛起,將豐臣氏取而代之。1609年,薩摩藩正式武力徵服琉球國,迫使琉球國正式成為日本藩屬國。琉球國進入「雙藩」時代,實際上這種關係也一直延續到晚清。

上圖_ 戊辰戰爭中薩摩藩的藩士

那麼這種「雙藩」關係怎麼就被打破?又為何琉球國沒能夠像朝鮮等國最後脫離宗主國而走向獨立呢?

這就得從晚清時期,大清與日本兩個帝國之間的碰撞說起。公元1868年,結束日本幕府時代的明治天皇開始推行改革新政,史稱「明治維新」。維新之後的日本國力迅速崛起,這時對外貿易對於日本來說尤為迫切,自然身邊的大清帝國正好是其擴張貿易的極好對象。而清政府方面,正好也有意拉攏日本共同對付西方列強,因此清、日兩國建立貿易關係一拍即合,也就是建立外交關係。

但是,清、日兩國的外交建立的十分不純粹。日本方面除了商業往來更是另有企圖,日本的算盤是通過加強在華貿易,解決國內生產資料過剩問題的同時,能夠在華得到等同西方列強的「最惠國」待遇,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上圖_ 末代琉球國王尚泰(「尚」姓為明王朝賜姓)

此外,日本更寄希望於通過與大清聯盟能夠抑制俄國對自己的威脅之同時,更能掩飾其瓦解大清周邊附屬藩國,從而達到自己國土擴張之目的。

清王朝方面與日本諸多企圖目的相比,心機與想法上顯得稚嫩許多,僅是為了拉攏一個小弟。在與日本建交的過程中,清政府始終以天朝上國施恩於撮爾小國的姿態,並且嚴詞拒絕了日本「最惠國」之請求,這給了日本人不平等、誠意不足的外交藉口。此外,對於日本的種種企圖,清政府更是後知後覺,甚至是不知不覺,如此自然不會對日本進一步的行動做提前打算與準備。

.

上圖_ 琉球百姓的服飾,與日本和服有很大的區別,而和漢服很像

清政府的不作為正好讓日本有機可乘,最先成為日本陰謀之獵物的就是小國琉球。公元1871年,日本藉口琉球漁民遭遇風浪漂流到臺灣而慘遭當地居民殺害事件,以此為契機開始對琉球國動手。

1873年,日本以宗主國身份,就此問題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交涉,你看日本儼然反客為主,將琉球宗主國之身份據為己有而將大清置之其外。

日本為什麼敢於如此蠻橫?其原因之一就是在琉球漁民被殺害的第一時間,清政府並沒有以宗主國身份立即將此事處理得當,反而清政府官員以臺灣生番人民個人行為為由置之不理,致使日本有機可乘,佔據有利位置。1874年,就此事交涉節節敗退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北京專約》,承認臺灣生番錯殺琉球漁民,同時更是承認琉球國民為日本屬民。拿到「專約」之後,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臺灣。日本取得外交上的全面勝利。

上圖_ 清末琉球首裡王城

上圖_ 清末 琉球王世子的住所 舊照

之後日本變本加厲,加緊對琉球吞併。1875年,日本利用清王朝發兵西北平定邊疆叛亂,無暇顧及琉球屬國問題之際,強制琉球禁止向清廷納貢,並將琉球國併入日本版圖。1879年,日本明治天皇正式下諭,廢黜琉球國號,改其為「衝繩」縣,此時琉球已經基本亡國。

當然,清政府也沒有甘心放棄琉球。李鴻章也曾在1879年請求前美國總統格蘭德出面調停,爭取琉球復國。經調停,日本方面給出解決方案是將琉球一分為二,北方諸島歸日,南方歸清。但問題是,琉球國土主島以及都城首裡都在北方,顯然這個方案日本佔據極大便宜,清政府予以否認。李鴻章提出將琉球一分為三,中島(首裡所在)歸於琉球令其復國,顯然這與日本利益衝突,日方予以否決,琉球問題未得到解決。

進入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清王朝因為伊犁問題與沙俄關係緊張,極度擔心失去日本抗俄「盟友」的清政府就更加不敢得罪日本。緊接著的中法戰爭等一系列重大國際困難,更是讓清政府焦頭爛額,自顧不暇。至於1885年,伊藤博文就琉球問題提出,清政府可以派遣使臣赴日談判,但是已然缺少底氣的清政府並未做出積極響應,至此琉球問題解決進程徹底擱淺。

上圖_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 字俊輔,號春畝,日本近代政治家

日本在琉球問題上取得的節節勝利讓其信心與野心爆棚,他們通過這個重大國際外交事件,徹底了解了對手清王朝的無能。在「明治維新」國力大增之後,日本更加有恃無恐地實施更大的吞併計劃——侵佔並控制朝鮮半島。

反觀清政府,對於琉球屬國的失去並沒有引起足夠地重視,也沒有對日本這個野心勃勃的鄰國做出有效的防備措施,致使在朝鮮半島發生重大變故之時,只能倉促應對,最後導致甲午戰爭的慘敗。

儘管二戰之後,根據《波茨坦公告》日本領土僅限本土四島,可是原琉球國也沒有復國,而是被聯合國託管,後聯合國將這片土地的託管權交於美國。但後來,美日私自籤訂《舊金山和約》,美國將琉球國土主權交給日本,1972年更將行政權交於日本,並保持至今。

參考文獻:《中國近代史》 陳恭祿/著 北方文藝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曾是清朝藩屬國的「琉球」,為何會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
    上圖_ 三山時代 琉球國這個爭議的地區,當年為國時,名曰琉球。要是查閱當今世界地圖,恐怕很難找到「琉球」這個稱謂,但你定會查到「衝繩」,其實這「衝繩」就是當年琉球國之主體。而且需要強調一下,琉球為國名,而衝繩為縣名,既然為「縣」就不可能獨立,目前該地區歸日本國管轄。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琉球變成了「衝繩」? 想要了解事情經過,還是要簡單了解一下琉球國的地理位置與鄰國的關係史。琉球國乃是一個島嶼群組成的小國,地理上位於我國東海東方,介於日本本土濟州島與我國臺灣島之間。
  • 琉球不再是清朝藩屬國後,數易其主,現在主權究竟是哪國的
    (衝繩街景) 那麼,曾經作為我國藩屬地的琉球王國群島,今天的主權屬於哪個國家呢? 一、日本對衝繩的吞併。 琉球王國建於13世紀初,當時,明朝為了和北元朝廷在國際上分庭抗禮,開始向海外施加政治影響,曾派人前往琉球,要求其向中原稱臣。從此,琉球成為中國藩屬國,年年向中原王朝進貢,這種局面一直到南明時期。 明朝萬曆三十七年,日本的薩摩藩入侵琉球。由於國力弱小,琉球不得不向中原稱臣進貢的同時,還向日本稱臣進貢。
  • 琉球是怎樣變成日本的衝繩縣的?
    然而,有一個曾經屬於中國的國家,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地區」,被迫被納入一個國家的領土,成為世界上有爭議的領土之一。那麼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哪裡?怎麼能把它簡化成一個沒有州的州呢?這一切和清朝有什麼關係?等作者一起理清這段曲折的歷史。這個有爭議的地區在它是一個國家時被命名為琉球。如果你查閱今天的世界地圖,可能很難找到「琉球」的名稱,但你會找到「衝繩」。
  • 曾經的琉球群島,是如何一步步變成日本的衝繩縣
    衝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琉球群島,在明清兩朝和我國建立朝貢關係,琉球國王由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冊封,曾經屬於我國的藩屬國。但是,琉球命運多舛,曾經的一個獨立王國,現在變成了日本的一個衝繩縣。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皇帝派使臣到琉球,小小的琉球又把希望寄托在清朝身上,向清朝稱臣進貢。至此,琉球一僕二主,既是日本的屬國,又是清朝的屬國。1871年,發生了牡丹社事件。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鹿兒島:原薩摩藩 圖源 | 網絡日本薩摩藩入侵的理由有三:① 琉球多次「出言不遜」,幕府曾多次遣返的琉球迷途船隻,此後,琉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二五仔」。一邊請求中華天子的冊封,一邊對日本幕府稱臣。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琉球國只是表面上成為清王朝的藩屬,但實際上對薩摩藩稱臣。
  • 琉球是如何從中國「藩屬」變成日本「衝繩」的?丨中日歷史
    在這個時期,琉球王國和日本國開始了更為廣泛的接觸。作為獨立國家的琉球國擁有完善的外交體系。在對外交往方面,琉球國虔誠地奉明帝國為宗主國,對日本則恪守「萬國津梁鍾」上銘刻的唇齒相依的友好政策,但對屬於琉球群島中山民族的各個小島,則出兵徵討。在其兵鋒所指之處,先後統一了今天的整個琉球群島。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琉球國史《中山世鑑》記載,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曾經抵達此處,遠遠望去,列島仿佛虯龍蜿蜒在大海之間,因此以「流虯」命名。《隋書·流求傳》對此也有詳細的文字記錄。此後,中國曾以「流求」、「瑠求」等稱呼此地。明洪武年間,「琉球」的名號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 明清兩朝的琉球屬國,為何覆滅成為日本的衝繩島,有些歷史要銘記
    這個場景就是清朝的冊封儀式,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見,相信很多人並不會陌生。而這個儀式卻每年都會在日本的衝繩縣中出現,甚至演變成為了一種傳統的模式,吸引了無數的遊客,那麼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連中國本土都不保留的儀式,卻成為了日本的風俗呢?
  • 中華帝國最後一個藩屬國:欲出兵助平叛 袁世凱邀其加入五族共和
    《後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雲:「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是這種藩屬國制度最早是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最早被記錄在史書上的屬國是一些來降的匈奴人,然後漢朝在武威酒泉一帶為他們設置了「國家」,這些「國家」成為了當時中華帝國的屬國。
  • 清朝全盛時期有57個藩屬國?分別都是哪些呢
    藩屬國藩屬國是從名義上來說臣服於你的土地,並且每年也會按時納貢,以自治的方式存在於你的領土版圖之內,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國家都屬於你領土的一部分,但又不需要花費你更大的精力去治理。是一種很好的依存制度,後來各朝各代都沿用了漢朝的屬國制度,大家都在周邊地區用赫赫聲威震懾了很多國家。
  • 中國明清兩代的藩屬地,日本琉球首裡城
    初次來到衝繩,當然要做個稱職的遊客見證琉球王國興衰、最具歷史代表的首裡城自然不會放過。首裡城,位於衝繩縣那霸市東郊的一座琉球式城堡。15世紀至19世紀時,是琉球國都城及王宮所在地。首裡城在三山時期(山南、中山、山北)是中山王國的首都,在1426年首裡按司尚巴志通一三山建立琉球王國後,就直接以首裡城為王城。曾受明清兩朝冊封,屬於明清的藩屬。第二尚氏王朝亦以此為都城並加以擴建。此後450餘年間,首裡城一直都是琉球王國的都城所在,也是琉球王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的中心。首裡城在二次大戰期間在美軍的攻擊下化為灰燼,在1992年重建完成。
  • 琉球群島是怎麼落入日本人手裡的,琉球王室的後裔現狀如何
    這片區域地理位置優越,貿易業相當發達,曾被稱為是「萬國津梁」。而在琉球群島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則是琉球王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琉球王國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但到了近代後,琉球王國則被併入了日本的版圖中。
  • 日本衝繩縣,在併入日本之前叫什麼國家
    衝繩以往叫琉球王國,當年是接受中國皇帝冊封並與中國進行朝貢貿易的中國的藩屬國。既然如此,怎麼會成為日本的衝繩縣呢?以下,我扼要敘述一下琉球何以變衝繩以及今天為何成為日本領土的基本過程。中國的史籍早已有關於琉球的記載,如《隋書》中即有《琉球傳》。
  • 中國藩屬琉球國貨幣歷史
    琉球國,今天的衝繩群島,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從明朝洪武五年開始,琉球國一直使用中國朝代的年號,奉中國王朝為正朔,直到清末被日本入侵吞併改為衝繩縣
  • 琉球Ryukyu
    琉球,一個曾經的中華藩屬國,向中華朝廷進貢,全稱〔琉球王國〕,原來由山南國、中山國、山北國組成,集中在琉球本島,其中以〔中山國〕最為強大和親華
  • 500多年前此國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卻被日本侵吞,現在想獨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宗藩國叫琉球王國,它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琉球群島上,是海上貿易的交通要道。因貿易發達,號稱「萬國脊梁」。 1430年,明宣宗賜琉球王姓尚為中國藩屬,從此琉球開始定期向明朝朝貢。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
  • 琉球群島被日本吞併,斷絕與清廷的宗藩關係後,王室還有後裔嗎?
    琉球王國這麼尊崇明、清兩朝,其實不只是懾於這兩朝的軍事實力,也是在給自己找個大靠山。琉球王國的地理位置太好了,被很多國家或勢力覬覦,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吞併。清朝晚期,腐朽孱弱的清廷自顧不暇,保護不了周邊各藩屬國,琉球王國被早就虎視眈眈的日本一步步侵略了,並在1879年強行將琉球併入日本,設置衝繩縣。
  • 琉球
    16世紀,由於倭寇的原因導致日本和明朝的關係惡化,只得通過南方的薩摩與琉球進行貿易。與此同時,日本正處於動亂的戰國時代,諸大名急需從對外擴張中獲取利益來發展自己的經濟實力。離日本最近且又富有的琉球國遂成為了日本的首選之地。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之前,日本曾要求琉球為遠徵提供支援,琉球不僅拒絕,還將此事通報給了明朝。1
  • 圖說琉球國的過去和現在
    明王朝藩屬時期1372年,明王朝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貢。琉球成為明王朝的藩屬。此後,琉球國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進貢,謹守臣節。1392年,朱元璋命來自中國福建的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移居琉球。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一六六三年(清康熙二年)與一七五六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國皇帝曾兩次賜印與琉王,乾隆所賜之印,文為「琉球國王之印」。當時日本政府也假借琉球而與中國交通,對琉球朝貢明、清未加阻難。至清末,日本將琉球置於薩摩藩屬下,清廷未予過問,默認為「兩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