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黃威,中共黨員,1935年8月出生,籍貫湖北黃陂。1952年10月參加工作,1952年12月至1955年12月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三分部十四大站四營營部二連任戰士和通訊員。1953年2月受通令嘉獎一次。1983年9月至1997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紀委信訪室副處級紀檢員、研究室正處級紀檢員。1997年1月退休。
黃威近照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北京市紀委機關老幹部活動中心專門拜訪了兩位退休的紀檢幹部,他們都是親歷抗美援朝戰爭的 「最可愛的人」。兩位老戰士回憶起當年在戰火紛飛的異國戰場、在「小米加步槍」的艱難環境下,中華兒女不怕犧牲、浴血奮戰,最終贏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感人事跡,對全市紀檢監察幹部來說,無疑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面是老戰士黃威的講述。
我是一個兵,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勞,功勞是集體的。凡戰時入朝的兵,均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匯集到一起,才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我於1952年10月入伍,同年12月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那時我國建國不久,國家一窮二白,百業待興。正值此時,美帝國主義挾持「聯合國軍」發動了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鴨綠江附近,嚴重威脅到我國安全。我毅然聽從祖國召喚,參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那時的軍人很艱苦,許多部隊吃的是炒麵加野菜,手持的是舊式單發步槍等武器,同裝備精良的美帝國主義相比,我們無論是從吃的還是到裝備的配備,都與美帝國主義有著很大差別。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我們靠著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搶卸戰場物資
我所在的志願軍後勤三分部十四大站輜重營,駐守在朝鮮中線靠近前線的沙裡院、南川、興目、興水等火車站,火車運輸物資到這些車站為止,再往前線運輸便是用汽車運輸了。我們的任務就是卸火車、裝汽車,中途轉運。為躲避敵機,所有活動均在夜間進行。
火車常在後半夜到達,只要火車一到,就要第一時間搶卸,一刻也不能耽誤,卸下的物資不能放在車站,必須扛著疏散到200米以外的山溝裡垛放,並要進行偽裝。
那時供應的給養、彈藥以及防護建材等,均在百斤左右。當時,我剛剛十八歲,身體弱小,身高不足一米五,體重不足八十斤,背負如此超過我體重的東西,著實吃力。記得一個寒冬雪天的夜間,溫度下降到零下20多度,這時天已近破曉,雪卻越下越大,而十幾個車皮只卸了四、五個,敵機還在空中盤旋尋找目標。在這情急之下,我為了加快往返運輸的速度,便脫下了棉襖和靴子,僅穿襯衣、光著腳丫投入到搶卸中。跑了幾個來回,身上就冒出了汗珠。我的舉動被現場做鼓動宣傳工作的營部納醫生發現了,他用話筒向全場官兵做了廣播宣傳。我的行動感染了戰友們,不少戰士也脫去棉衣跑在雪伴砂石的山路上……在全連指戰員的共同奮戰下,卸車任務搶在天亮前完成。我因在那次執行任務中表現出色,在全營被通令嘉獎。
感懷戰友恩情
我入伍不足半年的一天,我們班頂著風雪練習刺殺和投彈。我雖出身貧農,受過苦,但比老戰士還是顯得脆弱,操練時間長了,身體就吃不消,兩隻手除拇指外,其餘的指頭都凍成了白色,徹心的疼痛,卻又不敢做聲。我的痛苦表情,被一個籍貫是河北吳橋的老戰士趙玉來發現,他問我:「咋的啦?」我把手伸給他瞧,他向班長講明情況後,把我帶回防空洞,隨即解開他的棉襖,把我冰冷的雙手放在他的胸前取暖,並告訴我:千萬不要烤火,搓雪是緩解凍僵部位的好辦法。過了一段時間,我凍僵的手恢復了過來,但卻把趙玉來同志的胸膛冰的透涼。想到老趙已經是36歲的老兵了,與我同場操練,消耗相同,但又舍己助人,令我十分感動。又聯想此前他主動代筆,為我寫家信的情景,不由得更加讓人敬佩。
七十年過去了,一個老戰士的高尚品德和無私胸懷令我銘記在心,鞭策一生。人生旅途,免不了幫人與受人幫,國家亦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字裡,我認為也蘊含著互幫互助的歷史信息。施惠無念,受恩莫忘,與人為善,幫在其時,這應該是人生處世著力追求的情操。
來源 清風北京 作者 任麗紅 劉魏淘 侯林
編輯 應曉燕
流程編輯 u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