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青島市市立醫院檔案室留存的一張泛黃的老報紙,「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仿佛在耳邊響起,一張張單純又充滿朝氣的笑臉在眼前浮現又定格在了黑白老照片上。
1951年2月28日青島日報,歡送青島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特刊。
1951年6月12日青島日報,歡送志願醫療隊第二隊光榮出發。
1951年2月——1952年4月,青島市市立醫院共有14名醫護人員分三批跟隨青島市志願赴朝醫療隊和中國紅十字會、山東省紅十字會組織的赴朝抗美援朝醫療隊奔赴中朝邊境,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鬥。雖然歲月洗盡鉛華,他們有的已經離開人世、有的僑居海外,有的已是耄耋老人,但是他們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精神被一代代市立人繼承發揚。
整編集訓首批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出兵入侵朝鮮,直逼中朝邊境。10月8日,我國政府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1951年2月3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和中國紅十字會發出組織醫療隊的通知,同年2月8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中國紅十字總會發出《關於組織醫療隊的通知》,市立醫院的醫務人員開始積極響應,踴躍報名參加。
第一批抗美援朝青島醫療隊(左起第二位時任外科主任王訓熲、第五位X光室技術員喬林)
抗美援朝醫療隊伍從青島出發
志願軍休養院送給青島醫療隊的錦旗
時任市立醫院外科主任的王訓熲首批報名參加醫療隊。2月16日,我市從270名報名者中選定42人組成第一批赴朝醫療隊。由山大醫學院(現青大附院)教授兼外科主任馮雁忱任隊長,王訓熲和山大醫學院工作組長王滋才任副隊長。3月1日,青島市首批志願赴朝醫療隊離青赴朝,其中市立醫院的4人分別是外科主任王訓熲、外科醫師高新民、X光技術員喬林、護士匡國禎。
3月2日,隊員們首先抵達北京,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宋慶齡、蔡暢、鄧穎超、郭沫若、邵力子等的熱情招待,並學習簡單的朝鮮語會話和文字書寫,經過半個月的整編集訓,於3月19-20日分別跨江奔赴朝鮮戰場和編駐第三陸軍總醫院編入各病區工作。
在北京中國紅十會合影
戰地上為傷病員做手術
進入前線後,全國各地的醫療隊編為兩個大隊,一大隊180人,每7-8人編成一個搶救組;二大隊40人,青島醫療隊大都分在這支由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隊伍裡,定名為手術大隊。
當時醫療隊自帶x光機、手術器械、各種手術巾、紗布繃帶、藥品等,統一著無標識符號的志願軍服裝。當時醫療隊自帶x光機、手術器械、各種手術巾、紗布繃帶、藥品等,統一著無標識符號的志願軍服裝,坐火車來到了中朝邊境。
為了節約,親手製作治療巾
當時正值春寒料峭,醫院接收的大部分是凍傷的傷員,而且凍傷非常嚴重。肌肉皮膚呈醬褐色,活組織全部壞死,唯一的治療措施就是截肢。作為醫療隊員,他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強忍著悲痛同傷員們交談,寬慰他們,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早日康復。
戰爭是殘酷的,大概是四月份開始,第五次戰役中下來的戰傷人員增多,大批傷員從戰場上簡單的包紮後送到後方來進行手術。醫療隊隊員們負責手術繃帶石膏的製作,手術牽引架的維護管理,每天需要準備做大量的手術,傷病員的日常護理也要進行,因此勞動強度非常大,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隊員們經常是守在病床前迷糊一陣就算是休息了,累得雙腿都是浮腫的。
隊員們從進院,生活、工作全在地下,只有在陪同傷病員時才能到地面透透氣,而且還要注意防空,嚴防暴露目標。戰爭的殘酷,工作的辛勞以及艱苦的環境時刻考驗著醫療隊員們,但保家衛國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著他們,給予他們救死扶傷和堅持下去的動力。1951年7月24日青島市第一批醫療隊返青,歷時近5個月。能夠挽救戰士們生命,為抗美援朝、保衛新中國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隊員們最值得驕傲的。
第二批、第三批醫療隊前赴後繼
多年前,青島市市立醫院檔案室的侯桂珍老師走訪了參加第二批抗美援朝醫療隊的程玉華老師,當時老人已經80多歲高齡,敘說這段往事時語氣平靜,但花鏡背後的眼睛卻漸漸溼潤。她說:「參加赴朝醫療隊,是我一生最輝煌的片段!我們這代人很單純,能把一切獻給黨和祖國是我們最大的榮耀!」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留下了她最光彩照人的青春烙印。
高舉橫幅歡送抗美援朝志願軍
1951年6月12日,青島市第二批赴朝醫療隊一行24人離青,隊長張之湘,副隊長孫維林。市立醫院隨隊出發的有時任內科醫師劉寶華、外科助理醫師杜宗教、護士趙秀梅、外科醫師高彥君,他們先從青島出發抵達兗州,在兗州的野戰醫院工作10多天後,才接受上級緊急命令,被調配至中朝邊界。
醫療隊這時分成了兩支小分隊,分別接受位於遼寧安東和五龍背的野戰醫院第六所,此前該所由來自成都、上海、廣州、重慶的四支醫療隊共同負責,而青島醫療隊將照顧傷員的重擔全部「攬到」了24名隊員身上。當時病房裡20多名傷員不管是傷殘的戰士,還是重病的戰士,沒有一個叫苦叫疼的,大家都是安心治療,盼望傷好了可以早點重返戰場!第二批醫療隊於1952年6月回青,歷時12個月,並在抗美援朝工作中受到東北軍區的通報表揚。
1951年9月8日,醫院內科醫師池汝濤、護士沙福增、檢驗員區約翰申請參加第三批抗美援朝醫療隊,得到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醫務界支會的批准,於9月26日,隨青島市第三批赴朝醫療隊一行18人離青出發。1952年4月11日回青,歷時7個月。
青島市除單獨組織醫療隊赴朝外,青島紅十字會還組織14人分別參加中國紅十字會、山東省紅十字會組織的赴朝抗美援朝醫療隊。市立醫院選派護士李修真赴京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醫師劉效先、護士王翠蘭赴省參加醫療隊。
市立人慷慨解囊增援前線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布《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軍烈屬的號召》,5日,青島市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發表聯合聲明,堅決響應號召,開展捐獻活動。醫院時任院長周亞伯帶領全體職工積極捐款,首批捐獻1400萬元(舊幣),另有銀幣96枚、金首飾16件、銀器9件。截止1951年10月,抗美援朝愛國主義運動飛機大炮捐獻中,醫藥界捐獻「白求恩號」戰鬥機一架,市立醫院職工捐獻額達2946萬元(舊幣),為青島市公立醫院之首。1952年2月4日,在新華書店發起的「捐募書刊,慰問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活動中,醫院職工再次捐392050元(舊幣),為爭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貢獻了一份力量。
1949年6月青島解放時,市立醫院接收留用的醫護人員僅有137人,選派了14名技術骨幹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已佔當時全院專業技術人員的較大比例。戰地醫療隊是建國後醫院參與各項抗災搶險救治的開端,由此形成了醫院「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傳統,也由此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後,醫院知識分子思想和作風的轉變,加深了對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認識。
回國借鑑抗美援朝經驗
據原濱州醫學院外科主任醫師韓振藩回憶說:「當時感觸特別深的是對黨組織的認識。第三陸軍醫院的黨委書記是個師級幹部,他非常有水平,很會管理,我和王訓熲晚年談起他,還非常佩服。傷病員在醫院不好管理,他把傷員編成連、排、班,一個病房10個人,就是一個班,主治軍醫任連長,護士長任副連長,從傷員中推出一個人任副連長。這種管理體制把醫護人員和傷員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醫患的溝通。」
當時朝鮮戰場歸來的副院長兼外科主任王訓熲市立醫院和護士趙秀梅借鑑了抗美援朝醫療隊的管理經驗,在市立醫院外科三病房開展推選病人代表、召開公休座談會等管理創新,在全國轟動一時。 1956年,該科獲全國先進集體稱號。護士長趙秀梅、孫秀梅分別被評為1954年、1956年的全國勞動模範。
這是一張醫療隊隊員們在後方醫院工作間歇時唱歌的照片。從那一張張的笑臉中絲毫看不出那是一段戰火紛飛、條件艱苦的時期,青島志願醫療隊的隊歌吐露著他們心聲:
「我們是中國人民志願醫療隊,
我們是保衛和平的醫務工作者,
響應抗美援朝偉大的號召,浩浩蕩蕩地向前方。
我們到了哪個戰鬥部隊,就要使那裡戰士身體安康;
我們到了哪個戰場上,就要使那裡增加戰鬥力。
我們是中國人民志願醫療隊,
我們是保衛和平的醫務工作者,
響應抗美援朝偉大號召,浩浩蕩蕩地向前……」
通訊員:張瑄、侯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