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百度地圖app為分析對象,從產品功能結構圖、用戶調研、優化建議等方面做出深入分析,進而更加全面地了解這款產品。
運用百度指數,查詢「百度地圖」及「高德地圖」搜索熱度,可看到,百度地圖的整體日均值及移動日均值均在高德地圖的2倍左右,該指數包含新聞資訊搜索,實際用戶數僅供參考。
用戶地域分布特徵,多集中在廣州、浙江、上海、北京等交通網絡發達的一線城市;
從人群屬性來看,搜索年齡多集中在20~29歲的青年人群,高德地圖及百度地圖搜索佔比分別高達61%及56%,其次是30~39歲壯年群體,可知駕駛出行、旅行等活動,基本面需求集中在年齡分布中呈現出中部多於兩端的紡錘狀分布。
使用美國區appstore 搜索關鍵詞「地圖」,可以看到搜索結果按評論數量降序排列,google maps 以300萬評論數位居第一,高德地圖評論數30k,位居百度地圖前列,但差距較小,相較於國區appstore以千萬級對百萬級的下載量對比,國外新用戶搶佔市場份額仍在起步階段。
對百度地圖及競品高德地圖兩款app進行結構拆解:
兩款地圖導航app採用的功能結構比較接近,均為主頁地圖導航功能頁面+側邊功能欄+搜索欄+底部tab欄。
百度地圖搜索欄位於首頁上方,同時將「我的」功能入口放置在輸入欄左側。側邊功能欄對應功能點為圖層、上報信息、自身定位等。二者底部tab欄均劃分了三個功能板塊:百度地圖為「發現周邊」、「路線」、「出行助手」,高德地圖tab欄則對應「首頁」、「附近」、「我的」。
用戶選擇輸入目的地進行導航這一操作,百度地圖提供了3種操作路徑,分別為:
對比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多出第③種操作路徑,底部tab欄最右側的「出行助手」作為功能入口,然而作為一款工具型軟體,過多線程的操作無疑會增加用戶的學習使用成本。
競品高德地圖則是在對應的位置布置了「我的」功能模塊入口,顯然與頁面右下角高關注度區域的使用度更貼合。
除此之外,百度地圖「我的」入口布置在搜索欄左側,以頭像icon作為button,略顯隱蔽。「出行助手」這一功能模塊存在的必要性值得思考;
從出行方式這一最重要功能點上看,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出行方式功能點都比較全面:二者都接入了駕車,打車,公交,步行,騎行,摩託車,火車,飛機等接口。百度在出行方式tab欄增加」智行「,採用大數據及智能分析為用戶對比各出行方式耗時、費用、熱量消耗等情況,便於用戶判斷決策出最適合自身的出行方式;
從地圖多樣性來看:百度提供的特色圖層除2D/3D,衛星圖外,還擁有全景地圖,該功能極大的增加了用戶對目的地的辨識度,內部全景圖也能夠讓商戶更便利的向消費者展示店鋪環境,極大提升了020運營效率,且該功能目前作為導航類產品的技術壁壘,短期內難以被超越。
其他功能場景還有遷徙地圖、充電樁地圖、手機門店地圖等。高德則提供了地震地圖、環境地圖。相比之下百度地圖的圖層種類更豐富,另一方面,二者的多場景不重合地圖,也預示了地圖類產品在未來多種商業場景以提供接口等技術發展的戰略布局。
摘錄了19年-20年appstore美國區1☆差評的評論,統計了各項差評條數及佔比:
經統計,差評佔比前三的原因分別為:不支持多國語言,對英語母語使用者不友好、道路導航信息不準確、車載功能音量使用問題。其他差評原因還有耗電量過高、呼叫計程車無響應、訂酒店出現問題等。
使用問卷星設計及發放調查問卷,受訪用戶多為學生畫像。採集樣本數為13,其中6名用戶在海外地區參與調研。其中84%為20-29歲青年群體,20歲以下及40歲以上各有1名用戶。駕車用戶有3人。
通過用戶所在地與使用導航app問題交叉分析可知,海外用戶基本全部使用google maps作為導航app,google maps在國外導航類產品市場佔據統治地位。國內使用導航產品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用戶佔比約為2:1,由於樣本數較小,實際使用用戶數量應以國內應用商店下載量為參考。
重點問題1:關於用戶體驗提升方向——目前你覺得導航不太方便的地方
調研反饋佔比最高的問題為:商場及高架橋多層結構內不清楚自己和目的地在哪一層。該問題佔比高達61.54%,現階段地圖產品給出的解決途徑為,客戶端根據指標進行邏輯判斷,同時提供按鈕供用戶自行矯正。
但是該問題依然成為用戶痛點,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餘主要問題還有自己位置朝向不明確(箭頭朝向一直變化)、定位不準(定位發生漂移)、反應慢(網絡延遲)等問題。另海外同學下載實際體驗後,反饋百度地圖在海外直連會有稍許延遲,並表示店鋪信息不精確。
重點問題2:關於用戶體驗百度地圖app較滿意的功能
「地點定位」基本功能佔比第一,「附近內容」及「路線」功能票數佔比46%位列第二,對「附近內容」功能進行深一步細分探究,使用「附近內容」功能經常使用的兩項功能,調研反饋如下
用戶使用附近內容時,休閒娛樂模塊搜索佔比最高,搜索電影院、團購、酒店等地點佔比高達 61.5%,搜索景點及交通設施(公車站)位列第二,佔比為46.15%,可知用戶使用導航類產品附近功能內容,使用場景多為豐富的娛樂生活類場景,O2O產品戰略布局或將成為百度地圖的持久戰略。
對用戶調研部分進行總結,在產品國際化推廣有如下建議:
1)著力優化核心導航功能的體驗,提升用戶滿意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海外用戶直連問題,提升商家店鋪定位準確度及更新速率;另一方面可鼓勵用戶對店鋪或道路信息及時上報,通過獎勵用戶小金額紅包等方式,鼓勵用戶上報以彌補海外地區信息採集的不及時性問題。
2)儘快推出多語言版本,確保海外用戶能夠看懂地圖產品,降低英語母語者使用門檻,將更利於百度地圖拓展海外用戶,擴張國際化地圖導航類產品份額。
作為一名在讀學生,筆者日常通勤方式是自駕出行,假期會自駕遊,有2年駕齡及超過4萬公裡行程數的駕駛經歷,相比較同齡人對地圖導航類產品有更深的體驗度。除去自己在設計調查問卷時的幾個問題選項,還匯總了幾個自己日常出行場景中遇到的問題:
出行場景:駕駛員將在前方第二個紅綠燈路口右轉,地圖顯示前方兩個紅綠燈相距較近。然而實際路況為第一個路口右轉封閉施工,紅綠燈不亮,極易被駕駛者忽視。駕駛員可能由於地圖導航未對施工的小路口即時更新,引導與實際路況不符,導致駛過第二個路口繼續尋找第三個紅綠燈路口準備右轉,卻發現已經駛過,需要掉頭/繞路。
用例:假期等交通高峰期,出A收費站時擁堵距離較遠,導航會推薦路線更換為下一個收費站B,通過繞路行駛節省時間。但這時會遇到另一種情況:用戶更換路線
後,繞路行駛到下一收費站B發現也已經發生堵塞,導致實際通行時間不減反增。
給出的建議:採集用戶行駛信息,並反饋路況更及時的同時,通過相關的邏輯算法,對更換路線的擁堵情況進行預估。在前一部分用戶點擊更換線路後,通過對已更換路線用戶數量、更換用戶行進車速、行進距離等指標計算,來完成預估。
換一種邏輯表述,即點擊「更換路線」的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後,後續到來的用戶是否還應繼續推送更換路線提示,值得開發相應的邏輯算法進行判斷。
可能用到的指標:已點擊「更換路線」用戶的數量n、單個收費站發生擁堵所需的車輛臨界數量N、已更換路線用戶的平均車速V、距離B高速口1km時用戶的實時車速k
進行一個簡單的邏輯判斷:當n>>N、V<60km/h、k=10±5km/h時,可理解為更換路線的用戶已遠大於B收費站發生擁堵所需車輛、且已更換用戶平均車速小於60km/h(在高速路上)、距離B收費站1km時用戶車速已接近15km/h,足以判斷下一個收費站B也已經發生擁堵,對後續用戶(即將到達A)不再提示更換新收費站(繞路到B)。
而當n≈N、V≈90km/h、k=40±5km/h時,可能無法精確判斷推薦的下一收費站B是否即將或已經擁堵,但是不妨對後續用戶(即將到達A)更新一下算法:
用以預估換路後的通行時間,進而判斷換路是否節省時間。而非直接使用高速平均車速作為指標。
筆者非地圖類產品從業者,對於通行時間的計算口徑僅為猜測,如有班門弄斧還望各位前輩指教。
用例:如果某一條道路由於處於家屬區密集區,路邊自行車成片/小商攤亂擺放/居民自發組織小集市,導致車輛通行不便,可通過對過往車輛的歷史軌跡數據分析,比如路過車輛實際通行車速常年極低,則對路過車輛提前提示建議更換線路。
最後還有對於地圖導航類產品的戰略演化有一點自己的思考。對於百度地圖布局O2O的戰略固然認可,不過C端用戶可能更傾向於在各領域的垂類產品篩選自己的目的地,盈利效果可能並不理想。比如去往美食類地點可能選擇大眾點評尋找商家,尋找酒店類地點則可能先從攜程、去哪兒等應用明確目的地,而非採取百度地圖的推薦,畢竟這些垂直的應用內容更加豐富專業。
因此個人認為,百度地圖依據自身技術壁壘及品牌力,戰略方面提升對B端客戶的重視程度,比如通過出售打包api接口、根據不同業務場景個性化定製開發地圖等方式,為需要導航的場景類APP、大數據可視化公司、或G端用戶(保險公司、公安部門查看警情、氣象局平臺監控)提供技術支持,架構地圖服務。以實現平臺型產品向技術服務型角色的演變,也充滿了無限可能。
本文由 @龍森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