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文明 人文濫觴
(遠古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黃岡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境內氣候宜人、山川秀美、河流密布、資源豐富。早在遠古時期,就有無數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洪荒歲月裡,黃岡地域相繼留下了黃梅張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一萬年),有被譽為「長江流域第一龍」的黃梅焦墩卵石擺塑龍(距今約六千年),黃州螺螄山和武穴鼓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均距今約五千年),蘄春毛家嘴古越建築遺址(距今約三千年)等文化遺址。遠古時期,黃岡地域屬三苗之居的勢力範圍,三苗人是黃岡早期土著居民。隨著黃岡地域三苗之民的式微,東南江浙贛皖一帶的揚越人大量遷徙至此繁衍生息,揚越人數量增多,勢力增大,最終取代三苗裔民而成為黃州地域土著居民的主體。自新石器時代、夏商周至春秋時期,黃岡地域揚越文化特色濃厚,特徵明顯。西周至春秋時,黃岡的揚越文化達到鼎盛。春秋之際,就在揚越文化達到鼎盛時,楚人開始進入黃岡地域,荊楚文化滲入,與揚越文化在此交融。春秋戰國時期,黃岡東為越境,西為楚地,越楚交替控制黃岡地域,越楚文化在此爭鋒激蕩,逐漸融為一體。春秋時期,黃岡地域有弦國、軑國等諸侯國,部分地域分屬黃國、英氏國、長子國。春秋五霸興起,楚國勢力不斷擴張,楚軍相繼滅亡弦子國、黃國、英氏國,黃岡之地成為楚國屬地。隨著楚國統治重心東移,黃岡市郊禹王辦事處一帶的邾城成為長江中下遊著名的大城邑。春秋晚期,吳國勃興於南方,吳楚爭鋒,黃岡麻城境內發生了著名的吳楚柏舉之戰。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八百餘年間,黃岡大地發生許多載入史冊的重大歷史事件:秦設衡山郡於此,秦皇漢武巡幸於此,衡山王國、蘄春侯國等王侯之國統轄於此,三國吳魏爭鋒於此,兩晉南北朝戰亂於此,邾城、西陵城、尋陽城、蘄春城、西陽城、蘄陽城屹立於此,五水蠻民生息興衰於此。秦至魏晉南北朝,黃岡這片土地上活躍的歷史人物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邾君、陶侃、王叔和、鮑照等三十多位。享有「鄒魯之邦」聲譽的先秦諸侯國邾國被楚國降服後,其末代國君遷至邾城(今黃岡市郊禹王辦事處境內),後勵精圖治,不僅使邾城成為戰國後期長江中下遊著名的大城邑,還讓北方「鄒魯文化」遷播江淮並薪火相傳。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之曾祖父,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陶侃,參與和指揮平定張昌、陳敏、華軼、蘇峻叛亂。都督八州軍事,任荊、江二州刺史,在東晉權傾朝野。魏晉時期具有廣泛影響的一代名醫王叔和,因醫術精湛升至太醫令。其畢生整理完善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遺稿,並吸取扁鵲等先賢有關脈診理論,著成《脈經》一書,開脈學研究之先河。南北朝著名文學家鮑照,是目前可考最早在黃岡地域進行文學創作的文學家。曾在尋陽故城、大雷戍(均位於今黃梅縣境內)任職期間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登大雷岸與妹書》,詳述了鮑照所見荊州到黃梅長江沿岸大自然雄奇瑰麗的景色,是文學史上的著名篇章。南朝佛教的盛行,為隋唐黃梅佛禪大盛,成為佛教聖地創造了條件。多股政治力量的交鋒,多元文化的交相融合,各路英雄的爭雄角逐,在黃岡歷史上譜寫了一首首輝煌壯麗的史詩,也開啟了黃岡璀璨人文的歷史畫卷。邾君
邾君,邾國(遺址在今山東省鄒縣境內)第二十九代國君。戰國後期的楚考烈王八年(前255),楚國令春申君黃歇揮師北伐,先滅魯國,再亡邾國,遷邾國君民於今黃岡市區北郊禹王城辦事處境內,置於楚國的直接控制之下。邾國君民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築城建屋,擴大規模,並將城名正式命名為邾城。楚國封邾國亡國之君為邾君,封號為「鉅鹿侯」,邾君遂成為楚國封君之一。
邾城遺址今稱禹王城遺址,位於今黃岡市郊禹王街道辦事處境內。邾城在戰國至漢晉六百年間,是江淮名城大邑,相繼擔負過城邑、郡城、王都、縣城等歷史角色,經歷過先秦至漢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留下了許多歷史名人的身影與功業,並形成地方政治中心與重要軍事重鎮的鮮明特色。但它名動天下之源,則是戰國後期邾國國君南遷定居於此。邾國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立國近八百年。西周至春秋時期,這裡產生了獨樹一幟的邾婁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邾婁文化逐漸發展為聞名古今的「鄒魯文化」,在先秦文化中鶴立雞群,而鄒魯文化中的精華則是儒家學說。在邾婁文化和鄒魯文化的搖籃裡,先後孕育了孔子、顏回、孟子三位儒家聖人。戰國晚期,楚師北伐,邾國末代國君南遷黃州地域築城定居,鄒魯文化隨之南遷,儒家學說的種子開始播撒黃州。鄒魯文化在黃州地域成功移植接續,成為黃州人文的源頭之一。千百年來,黃州攜帶邾婁文化基因,承繼鄒魯文化餘緒,又有儒家學說浸潤,所以,這裡文化昌盛,歷久彌新,人文鼎沸,大家匯聚。20世紀,黃岡縣的熊十力面對西學衝擊,在儒學價值系統崩壞的時代,重建儒學本體論,創立「新唯識論」哲學體系,他的學生、浠水縣人徐復觀是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為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熊十力、徐復觀可謂儒家思想的存亡繼絕。
吳芮
吳芮(?—前 201),戰國末至秦朝都陽人(今江西餘干),為春秋時吳王夫差後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任番邑縣令,封為「番君」。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反秦,吳芮宣布獨立,建立一支以越人為主的武裝,隨項羽定三秦,入鹹陽,另派梅率軍隨劉邦入武關,為推翻秦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戰功。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論功行賞,吳芮是分封的反秦功臣十八王之一,封為衡山王,以邾城為王都。項羽敗亡後,轉投劉邦,擁戴劉邦為帝,成為西漢開國的元勳。封為長沙王,並將都城由邾城遠遷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
陳浮
陳浮(生卒年不詳),東漢蘄春侯。東漢開國將領陳俊之子,陳俊為東漢初年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被封為祝阿侯。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陳俊卒,其子陳浮嗣爵,襲封蘄春侯,置蘄春侯國,領西漢蘄春縣地。漢代的侯國與縣、邑同為郡、國(王國)以下的二級政區,侯為大地主而非領主,只徵租稅,無權幹預政事,政事由朝廷另派官吏管理。陳浮去世後,其子陳專諸繼承爵位。陳專諸去世後,其子陳篤繼承爵位。蘄春侯國傳三世,至陳篤時,被取消蘄春侯國,原因不詳。
劉勃
劉勃(?—前 150),劉邦孫,淮南厲王劉長子。孝文八年,被封為安陽侯。文帝十六年(前 164 年),劉勃封為衡山王,邾城即為衡山國都城。公元前 154年,西漢「七國之亂」爆發,因衡山王劉勃與朝廷「堅守無二心」,以有功之臣入朝,遂遷往濟北以褒之。同時,朝廷將廬江王劉賜改封為衡山王,仍以邾城為王都。
劉賜
劉賜(生卒年不詳),西漢景帝四年(前153 年),吳楚七國反叛平定,廬江王劉賜遷任衡山王,統管長江以北地區,以邾城(遺址在今黃岡市區北郊禹王城辦事處境內)為王都。劉賜任衡山王 31 年間(前 153 年至前 122 年),貪財好貨,侵奪田產,又附和其兄淮南王劉安謀反,共同製造謀反器具。謀反失敗後,朝廷深究,劉賜於漢武帝元狩元年(前 122)冬畏罪自殺,參與謀反人員滿門抄斬。漢武帝廢衡山國為衡山郡,次年,再廢衡山郡,立邾縣。司馬遷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評論道:「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千裡,列為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
甘寧
甘寧(?—222),字興霸,東漢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年輕時是著名遊俠。後任江夏太守黃祖部將,長期受官場壓制。漢末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進攻江夏,江夏太守黃祖大敗,得甘寧救脫。然黃祖僅任命甘寧為邾長,甘寧因不滿黃祖的壓抑,遂在邾城招攬士卒,待時機成熟後率部投奔孫權,成為東吳大將,邾縣也隨之屬東吳所有。甘寧挾邾投吳,是漢末三國之際的重要事件,《三國志·吳書》對此有記載。
毛玠
毛玠(?—214),漢末三國陳留平丘(今河南長垣)人。投靠曹操後,被召為治中從事,後升作幕府功曹。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重要建議被採納。曹操擔任司空、丞相時,毛玠任東曹掾,和崔琰一起主持選舉,所錄用者均為清廉正直之士。毛玠為人嚴謹,敢於直諫,不徇私情。建安二十三年,曹操賜毛玠「萬古高風」四字。後崔琰被人陷害,曹操賜死,毛玠為之不平被革職。毛玠被革職後攜幼子南遷,隱居麻城牛佔鼻花橋河,並終老於此。
蘄春縣城最初建在何處?
蘄春傳統節慶活動:舞獅
蘄春傳統宴客禮儀習俗,你還保留多少?
消逝的傳統技藝:切土磚——蘄春傳統磚瓦的生產流程
激情年代的激情歌謠,和歌謠背後那些難忘的歲月.
大年初一上水利——十裡河是這樣建成的
【史海尋蹤】古戰場高山鋪
【地名史話】明太祖敕封吳閣老——青石鎮閣老村
【蘄春人物】陳細怪其人其事
【記住鄉愁】蘄春春節龍隊沿家唱拜年詞,都唱些啥?
鄂東民風民俗的形成及特點
蘄春文化簡史:蘄春民俗文化之群眾文化
老一輩蘄春人才看得懂的童謠,你還記得幾個?滿滿的童年回憶!
鄂東方言與人生禮俗
遠去的拋梁,記憶中的鄉愁:蘄春民間拋梁習俗
從木橋到混凝土橋:張塝大橋的修建經過
有趣的方言:鄂東各地方言差異和歷史淵源
百年前境內的那些小集鎮,看看有沒你老家
蘄春一中校史(1939—1999)及第一屆畢業生名錄(1.2萬字)
1958年,蘄春長江人民公社成立了——關於人民公社的那些事
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蘄春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徙及近代人口異動情況
蘄春文化簡史:政區演變與蘄春地域文化
文革期間流行蘄春境內的民間諺語
蘄春文化簡史:巴人後裔人主蘄水流域
激戰黃柏城—蘄春抗日戰爭史(2)
蘄春近代農具大全:用過,你老了;見過,你在老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