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嶺上的清幽古洞與消失的鶴林道院

2021-02-14 本塘故事

炎炎夏日,以前沒有空調的時候,杭州人的避暑勝地,南有煙霞嶺的煙霞洞、石屋洞、水樂洞;北有棲霞嶺的棲霞洞、紫雲洞、金鼓洞。相比南山的「煙霞三洞」,北山棲霞嶺諸洞名氣和規模沒那麼大,但數量更多,且更為幽靜。

杭州有句童謠「金鼓洞、銀鼓洞,跌了河裡卜隆咚」講的就是棲霞嶺的金鼓洞、銀鼓洞(也稱歸雲洞),此外,嶺上還有紫雲洞、棲霞洞、蝙蝠洞,及嶺南嶺北的香山洞、黃龍洞和臥雲洞。

避暑蝙蝠洞


小時候,每到暑假裡最熱的幾天,都會跟著大人上棲霞嶺北坡的蝙蝠洞避暑。一大清早,小孩抱著西瓜,大人背著大包,裡頭有當中飯的饅頭、包子,及茶杯、蚊香、撲克牌等,肩上還扛著涼蓆,手上拎著熱水壺,老人拿著芭蕉扇、毛巾毯,老老少少浩浩蕩蕩地向山中開拔。

過黃龍洞山門,開始上山,石板路兩邊的竹林遮住了火辣的日頭,感覺一下涼爽下來。第一站是白沙泉。白沙泉是一個清澈見底的小水塘,由嶺上山泉匯聚而成,三面由假山石圍砌,朝山道一面低平,便於取水,石上有康有為題的「白沙泉」三字。

白沙泉

康有為居杭州時,常來黃龍洞遊玩,與同樣來自廣東的黃龍洞道士相熟,當時道院內也有他的多處題字。道士們還將白沙泉的泉水引至黃龍洞的龍頭,所以那時龍頭吐的是真泉水。

白沙泉的「年齡」也不算小了,是明朝萬曆年間有人在此地造墓時偶然發掘的。據《錢塘縣誌》描述,白沙泉自白沙中出,清甘與虎跑泉相同,為南北山諸泉之最,取汲者爭喧如市。大旱時,城中市民爭相來此挑水,雖一日取水數百擔而未嘗幹竭。白沙泉旁舊有白沙庵,現已了無痕跡。

避暑的人將一隻只大西瓜做上記號,浸在冰涼的白沙泉裡,然後到上面百步之遙的蝙蝠洞「安營紮寨」,午後各自來取走泉水中的「冰鎮西瓜」,「殺」開後,一口咬下去,冰爽鮮甜,暑氣盡消。

蝙蝠洞是棲霞嶺北坡最低處的一個天然巖洞,從白沙泉上去向右一拐就到,老少鹹宜。蝙蝠洞由數塊巨巖夾立而成,洞口不大,入內則寬廣,頂上有一大口子,望得到天空。據說以前洞壁巖縫間蝙蝠累累倒懸,大者尺餘,所以稱為蝙蝠洞。神奇的是,與此對應,在南面煙霞嶺的石屋洞後,也有一個深廣的蝙蝠洞,洞內也有大蝙蝠。

棲霞嶺蝙蝠洞

來的人多了後,蝙蝠洞內的蝙蝠就漸漸絕跡了。避暑的人一般都不進洞,因為洞內潮溼陰冷,而洞口寬敞乾爽,山風從洞頂落下,從洞口穿出,既涼風陣陣又空氣清新,是納涼最佳地。

一大早,洞口兩邊就已鋪滿了涼蓆、竹榻,來遲了還沒位置。人們在此看書、打牌、聽收音機,消磨一天,將酷暑拒之山外,直到太陽西沉、威力消減後才不慌不忙地收拾下山。小孩子整天待不住,乘大人們喝茶聊天之際,漫山遍野亂跑,到嶺上各處去「探險」。

嶺上有奇洞


棲霞嶺,因古時候嶺上開滿桃花,燦爛如霞,故名,也稱劍門嶺,其東面是寶雲山,西面是仙姑山,兩山夾峙若劍門也。宋朝時,嶺上有座劍門關,並設巡司於此。當時據北宋名臣張齊賢提議,詔令臨安府:「劍門嶺毋得伐石以洩山川之氣。」嶺上還有一道桃溪,往南經嶽廟、湖山春社(竹素園)流入西湖,是西湖群山注入西湖的八道水源之一。

棲霞嶺

棲霞嶺上最大最奇的洞,是其頂端的紫雲洞。古人描述此洞「倚空如懸,陰涼徹骨」,洞中石頭的顏色如暮雲凝紫,故稱紫雲洞,傳說兩晉時期著名方士郭璞曾在此修煉過。

紫雲洞位於古法雲寺內,寺門上有「棲霞古洞」四字。進入寺門,在大殿左側順臺階往下二十餘級,便進入冷嗖嗖的洞內,裡面十分寬敞,中間供著觀音大士,邊上有圍欄將幽深的斜坡圍住,頭頂是傾斜的巨巖,正往下滴水。

紫雲洞老照片

那斜坡通向洞穴深處,黑幽幽望不到底,據說從前有一虎誤落其中,出不來,咆哮數日而死。清光緒年間,有探險者持火炬順斜坡而下,卻再也沒有出來,隨後官方下令將其封閉。

沿石壁右轉,登上一段臺階,右上方峭壁盡頭露出天光,熱風灌入,微微冒汗。上面又有一個洞室,西石壁上有西方三聖雕像,上刻「雲根淨土」四字(現為「紫雲寶殿」)。佛像右邊石壁上有「七寶泉」三字,下面是個小洞穴,沿著曲折的石階走下去,一陣刺骨的寒氣湧來,就像走進冰箱裡,底部是一潭冷徹的泉水,站在那裡,身上的汗又立馬收進。

七寶泉

當年乾隆爺登棲霞嶺遊紫雲洞,也是忽冷忽熱,搞得衣服一會兒脫一會兒穿,於是憤憤然寫下一首《紫雲洞口號》:「春暄攀陟汗流漿,牝洞入才迫體涼。卻上丹梯不數武,轉溫仍欲換衣裳。」

因紫雲洞「骨骼清奇」,明朝「西湖八社」之一的「紫雲詩社」,便坐落於此。童漢臣、李流芳等文人墨客,定期相會於紫雲洞,在此飲酒作詩,品茗寫畫,一時成為風雅之地。

烏石峰下牛皋墓


紫雲洞下是牛皋墓和雙桐庵。牛皋墓就在古劍門關旁,這位嶽飛手下戰功累累的虎將,一直靜靜地守護著劍門關。離這不遠的仙姑山下,還有嶽飛另一位虎將張憲的墓,兩員大將一同拱衛著棲霞嶺下的嶽元帥。

《說嶽全傳》裡說牛皋大戰金兀朮時「笑死牛皋,氣死金兀朮」,而史料中記載,嶽飛被害後,都統制田師中在大會諸將時,對牛皋下毒致死,或說此乃秦檜指使,景定初年牛皋被追封為輔文侯。

牛皋墓在歲月長河中曾幾度荒廢,然屢廢屢修。傳說從前有一牧童牽牛過棲霞嶺晚歸時,對著荒草中的一塊大石撒尿,突然眼前冒出一個黑臉虯須大漢,怒斥道:「某牛皋也,為何尿我頭上!」嚇得牧童連人帶牛摔下一旁的山澗,連牛角都折斷了。後有人撥開雜草,發現了牛將軍的荒冢,隨即加以修葺。

牛皋墓

雙桐庵在牛皋墓南側,該寺早廢,民國初年在此建山門與圍牆,門上有曾任浙江省省長的張載陽題「紫雲勝境」四個大字,兩側刻有一副對聯:「靈鬼靈山風馬雲車歷歷,一丘一壑玉階涼夜愔愔」,旁有小字注道:「志載棲霞嶺有紫雲洞,峭聳懸空,陰涼澈骨,宋輔文侯牛公墓在焉,今者重建坊表,以截取定庵句銘其柱。民國第一戊午(1918)汪嶔題胡宗成書。」汪嶔是民國杭縣第一任縣知事,胡宗成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員。山門背面橫額上又有周承德題的「洞天福地」四字,周承德為西泠印社的創始人之一。

紫雲勝境山門

以前棲霞嶺南口,嶽王廟西側還有一座石坊,上面也有張載陽題的「棲霞勝境」四字,坊內即上嶺的石板路,頗為平整,為孫傳芳在杭時所修。

棲霞嶺西面最高峰為烏石峰,峰上石色如墨,故名。據《武林梵志》記載,明朝時有一位閻頭陀,盛夏之時喜歡在峰上袒胸露背曬日光浴,所以又名悟石峰。

烏石峰山門

從前烏石峰上還有十一株古松,詩情畫意盎然。明朝末年,有蕭山萍道人曾在松下結廬,名「巖艇」,又有詩僧恬安等在此築閣。康熙初年,茅兆儒、洪昇、吳陳炎等有《十一松巔閣倡和詩》詩集一卷,與恬安等文藝僧人的詩倡和。

烏石峰東有一巨巖,名為虎頭巖,形狀突出似虎頭,雄踞峰巔,俯瞰西湖。吳越國時,有術士說:「此地有王者之氣」。吳越王納土歸宋,高宗南渡後,趙構常常夢到猛虎而驚醒,於是令人將虎頭巖的「老虎下巴」鑿平,現巖下隱約還有斧鑿痕跡。

虎頭巖

棲霞洞內月中桂


南宋權臣賈似道也常遊棲霞嶺,嶺西的棲霞洞就是他探得的(賈的「洞察力」還是很強的)。當年賈似道來到這裡,發現樹木叢中怪石嶙峋,覺得有些奇怪,命人將石縫挖開,便出現一個洞口,走入其中,發現裡面像一個寬敞的大屋子,洞內有兩塊如門框一般相倚的巨石。

此時有風從南面吹來,鑽入巖洞深處,感到有徹骨之寒,不可久留。洞中有一個像小方桌一樣隆起的石臺,從石臺邊橫著的兩塊石階下去,就到達了洞底,底部泥土居然十分乾燥。這時從洞口左上方仰視,有四五個透出天光的大小孔洞,大的圓孔直徑丈許,孔外樹木看上去像月中桂子,小的孔洞則像天上的星象圖。

棲霞洞

出洞往西北方向步行百餘步,又有一水洞,順洞口往下十餘丈,有一泓泉水,深不可測,味極甘冽。

賈似道發現棲霞洞後,對其周邊進行了修整,建了兩座亭子,一名暢亭,一名瀹俗亭(現棲霞洞旁也有一座瀹俗亭)。由此棲霞洞便成為暑遊勝地,賈似道本人也常來此避暑,並喜用水洞裡的泉水煮茶。

瀹俗亭

可沒想到,明嘉靖年間,旁邊妙智庵的僧人嫌遊客太多、太嘈雜,竟將棲霞洞用土堵塞,僅留丈餘洞口。民國初年,棲霞洞曾重新開挖整理過一次,但後來又封堵至今不可遊,洞口供著佛像,洞底那「月中桂子」與「洞中星象」已無法看到了,甚為可惜。那水洞也無處可尋,而有書記載,紫雲洞內的七寶泉也許就是。

棲霞洞旁的妙智庵,是北宋開寶四年(971)由姓張的太尉所建,舊名報恩觀音院,治平二年(1065)改為妙智庵,《西湖遊覽志》稱其後來成為牛皋香火院。

棲霞嶺諸勝圖(嶺東)

棲霞嶺曾是佛教僧人靜修之境,此處梵音遍布,嶺南嶺北舊傳最多時有過七十二座佛家庵堂精舍,明朝時還有二十多所,如妙智庵、大悲庵、定光庵、忠蔭庵、寶雲庵、白蓮庵、佛石庵、法螺庵、雙桐庵、白沙庵等,這些庵堂均建在林木蔭蔽、泉石妍奇、靈山秀水之中。

棲霞嶺諸勝圖(嶺西)

大多數小庵堂裡只有一兩個僧人,守著數畝山田,自耕自足。到了清朝,許多無力維持與修葺的庵堂,便漸漸荒廢消失,湮沒在歷史長河裡。而此時,在棲霞嶺西烏石峰北的金鼓洞,卻興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全真道院,它就是鶴林道院。

金鼓洞鶴林道院


金鼓洞位於棲霞嶺西北角的一個山坳裡,據《西湖遊覽志》,此洞是以前有人開採山石時,聽到裡面有金鼓聲大作,嚇得停下來不再開挖,所以叫金鼓洞,這是一個人工洞穴,而且是個「爛尾工程」。

金鼓洞

棲霞嶺上的自然巖洞,大多數是因流動的地下水掏空了火山斷層巖下的軟泥,導致上方巖石崩塌、相疊而形成的,所以採石時聽到裡面的「金鼓聲」,很可能就是山體深處的巖石正在崩塌的聲音,如繼續挖進去,也許會發現另一個「紫雲洞」或「棲霞洞」。

按宋時就有「棲霞嶺不得伐石」的規定,這個洞應早於宋朝就在懸崖下開鑿而成。現洞口圍有石欄,從石欄轉角下臺階就進入洞中,洞內寬廣如屋,有明顯人工鑿痕,深約三四丈,中供佛龕。洞口東側,沿臺階而下有一潭陰涼清澈的泉水,巖上有「金果泉」三字。

金果泉

清康熙初年,金鼓洞內還供奉著觀音大士,主持者為慧登禪師。因慧登在城內另有佛堂精舍,所以不常來,金鼓洞也清冷閒寂。康熙五年(1666),全真教龍門派道士周太朗(字明陽,號元真子)偶然雲遊至金鼓洞,見這裡雲氣繚繞、山幽水靜、與世隔絕,便在巖下掛瓢,打坐了三晝夜。

周太朗,江蘇震澤人,早年在北京白雲觀拜邱處機創建的,全真教龍門派的孫守一(玉陽子)為師,孫真人對其十分器重,說:「此子異日必開道範!」周太朗在此潛心修道,成為「太上混元龍門法派」第九代傳人。聞道後,即一瓢一笠,雲遊東南。

周太朗在金鼓洞打坐,在城中的慧登禪師忽然對其徒弟說:「山中有高士至矣。」於是帶著徒弟來到金鼓洞,見到了周太朗,並問其何來此處。周太朗答:「野鶴無巢處,雲遊天地間。只求真種子,至此好收元。」慧登說:「此山非梵室,原名一洞天。真人垂鶴馭,千載集仙壇。」隨後就將金鼓洞讓與周太朗居住,還派徒弟不斷接濟糧食。

周太朗從此便在金鼓洞駐留下來,並邀請同道王太古(永寧真人)一起在此結廬立壇,一邊修道一邊廣收門徒,從一開始的茅草棚,到築屋建閣,規模漸漸擴大,這就是金鼓洞鶴林道院的緣起。

自周太朗開創龍門金鼓洞支派後,參玄訪道者雲集,從學者達千餘人。從此,全真龍門派的重心由北往南,並在南方形成興盛局面。

周太朗於康熙五十年(1711),以八十四歲高齡卒於金鼓洞。其眾多弟子中,高清昱(東籬子)最為有名,他後來到天台山桐柏宮(崇道觀)開創全真道龍門派桐柏宮支派,使全真教一直到清代才真正在天台山興盛光大,而周太朗其餘住山弟子繼續在金鼓洞傳派。

「鶴林道院」這個名字,起於全真龍門派第十二代弟子蔡天一主持之時,這也是金鼓洞鶴林道院發展的鼎盛時期,所謂「創於周真人,擴於蔡鍊師」。道院的興盛還因為此時出現了兩個「仙跡」:一是呂祖(呂洞賓)畫像;二是「飛來野鶴」題字。

呂祖畫像中,呂洞賓身穿道袍,背著鬥笠,右手掛一瓢,左手拿一銅錢,赤著腳,梳著髮髻,唇上顎下有須,慈眉善目,像是在啟示什麼。據說此畫乃呂洞賓自己所畫,他手裡的銅錢有上下兩口,就代表「呂」字。

呂祖像

呂祖畫像明朝以前就出現在江西南康仙臺觀。據說某日一道人背著鬥笠、拄杖來仙臺觀寄宿,並一住三年,三年後突然去世,觀內道士將其埋在西山下。後又有一長得與前者一模一樣的道人來到觀中,並問起前者的行蹤,仙臺觀道士便將其帶到埋葬地,挖開後發現裡面只有一對白石,隨後白石化作雙鶴飛走,那道人也同時不見蹤影。第二天有人拿著一幅圖來觀中出售,圖中便是那道人的畫像,仙臺觀道士將此仙人圖買下,成為鎮觀之寶。

呂祖畫像當時在道教中非常有名,後來此像不知何因竟從仙臺觀流出,傳到武昌太守王鶴庵手裡,明天啟四年(1624)又傳至松江地方官孫叔原處,孫在官署內將此畫像刻成石碑。到了清乾隆七年(1742),道士葉一盟獲得此像拓本,送至金鼓洞雲水閣供奉。至此,呂祖畫像在外流轉近四百年,終於回歸道教。

在呂祖畫像送至金鼓洞的前一天,相傳有與畫像狀貌相同的道人,來金鼓洞化齋,並留住一宿,次日,像至而道人不知所往矣。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一位名叫顧涑園的官員在金鼓洞訪道消夏,一日早起,見牆壁上出現草書「飛來野鶴」四個大字,墨跡淋漓似還未乾,其排列如同梵文《貝葉經》那樣自左到右(古代一般自右向左),每字長約一尺二寸,筆勢飄然有凌雲之氣,絕非食人間煙火者所能書也。一時傳為異事,眾人爭相觀看,都認為當年的「榴皮故事」又在此出現了。

宋煕寧元年(1068),呂洞賓在湖州東林遊玩時,來到的一個叫沈山的藏書人家中,沈山用自釀的酒來招待他。呂洞賓自稱「回山人」,臨行,用石榴皮在沈山家的牆壁上題了一首詩,後來,蘇東坡見到此詩,頗有感悟,便依其原韻,敬和了三首,這就是「榴皮故事」。

飛來野鶴

因金鼓洞雲水閣供有呂洞賓真像,常有靈異仙跡出現,這「飛來野鶴」四字,被認為是呂洞賓用鶴翎所書的「仙跡」。由此,金鼓洞道院便正式命名為「鶴林道院」。

鶴林道院的兩件鎮院之寶:呂祖畫像,被道士裝入用玻璃鑲嵌的龕內,供於雲水閣中,後又摹刻於石碑上,永作洞天勝跡;「飛來野鶴」四字,先摹刻成木榜,懸於呂祖殿門楣,再刻成石碑,敬立庭前,留示道流奇賞。

道院自有此二寶後,鶴林之名便開始盛著於時,來金鼓洞尋道護法之士絡繹不絕,所謂「十方雲水,日聚百人」,成為規模宏大的江南名觀。

    當年清兵入關後,對道教採取了既利用又抑制的政策,使道教在全國範圍走向衰落,但全真道龍門派在杭州傳播並建立的金鼓洞鶴林道院最為繁盛,尤其乾隆末年,在第十二代弟子蔡天一主持下,鶴林道院依山増廓,樓閣宏偉。

從棲霞嶺北坡向西,便是短籬夾徑的道院石板路,兩旁是茂密翠竹,不遠處道院的閣簷挑出翠綠叢外。山門面朝東南,門額上有「鶴林道院」四字,入門,所有樓閣均順山勢高低而建,先是靈宮殿,為西南向平屋三間,中間豎呂祖畫像石碑,東間嵌石刻「飛來野鶴」四個大字。

直進左右兩邊為玉皇閣和雲水閣。玉皇閣層樓三楹,供奉玉皇,為全院道士清修課誦之所,遊客不得輕入,門有楹聯:「閒雲野鶴任來去,碧水青山自古今」。雲水閣屋三楹,東北向,中供呂祖龕,左右為遊客談道茗飲之所,可遠眺山景。

左拐有一御碑亭,為石刻乾隆金鼓洞詩兩首。往內經過上有「金鼓洞」三字的石門洞,便是左右廂房,中庭之後為鬥姥閣,層樓三楹,樓中供奉鬥母。其下為道士談經論道之處,上有兩額,一額為「雲峰法界」,是清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顯親王衍潢所書;另一「水月清華」為太子太保嵇璜所贈。中庭西北面沿山坡而上,是文昌閣,這裡也是道士們晨鐘暮鼓,禮誦經書之地。

觀音閣

鬥姥閣後即金鼓洞,旁為金果泉,道院齋廚就設在泉西不遠處,以便取水。金果泉東側石壁上有「觀音巖」三字,直上數丈,有石刻觀音坐像,高三尺,兩旁侍立善財龍女,上覆石亭,此處由道院山門外東側臺階上達。道院旁供奉觀音,也表示不忘當年慧登禪師讓地之德。

紫龍山古道

觀音巖東側,山脈隆起,名紫龍山,此乃道院主山,山上地勢稍平處為「煉魔臺」,是道士們修煉內丹,降服心魔之地。

鶴林道院圖

以上為鶴林道院的主體建築,是蔡天一苦心經營數年而成,但畢竟只是利用金鼓洞前空地依山磊石而建,地方有限,隨著道院名氣日隆,訪道修行之士越來越多,於是在金鼓洞上下,又增擴了兩處別院:懶雲窩和茅蓬。

懶雲窩是金鼓洞西,沿小徑而下數百米的一個小山坳。這裡常常雲霧繚繞,清幽靜怡,所謂「山中有懶雲,出沒忘古今」,連雲兒也窩在這裡懶得出岫,所以叫懶雲窩,當年想出這個奇妙名字的,必是位世外高人。

懶雲窩

這裡最早也有僧舍,後成為漢軍旗人的休養所,乾隆二十八年(1763)漢軍被裁,人散屋廢,僅存荒基。蔡天一購買了懶雲窩之地,於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了三進房屋。

前一進中供靈官,後供功曹。該功曹左手捧冊,右手握筆,據說是當年從錢塘江浮水而來,有人將其接回家中,當晚夢到功曹對他說:「欲送懶雲窩」,隨即將其送至這裡。後這人渡江時不慎落水,被功曹用筆搭救而起,為了感恩,此人又到懶雲窩將功曹重塑金身。

中一進為七寶閣,上供三清四御,閣對面供龍門派第十一代弟子沈一炳(輕雲子)的金身塑像。後一進為報本堂,凡擁道之人在道院啟建金籙道場者,均在此奉長生位,永供堂中。門外兩山夾溪,有泉一泓。至此,懶雲窩成為莊嚴幽寂的道家勝境。而此地住守道士的糧食,均由鶴林道院分撥。

另一別院在金鼓洞西上百餘米的歸雲洞旁,名為茅蓬。此別院規模較小,只有平屋三間,為雲遊道侶住歇之所。屋旁有一小水池,蓄泉不涸。泉底有數條蜥蜴潛遊其中,據說乾旱時取蜥蜴而禱雨,即可靈驗。

茅蓬東邊的歸雲洞,就似金鼓洞的縮小版,也是因採石而成,但更淺小,洞外也有一池清澈冷泉。由於洞外石骨嶙峋,巖多皺疊,仿佛雲駐山內,所以稱「歸雲」。也因其似小金鼓洞,又在道院別院範圍,故也叫「銀鼓洞」。

歸雲洞(銀鼓洞)

蔡天一當年拜謁師父駱一中時,駱就看出其夙具道根,必能將道院發揚光大,但將來會有祝融之危。乾隆五十八年(1793),鶴林道院在城中的下院,寂寧閣的主持趙來洲來金鼓洞會啟道場,請蔡天一主壇。當晚,道院廚房不慎失火,火勢延及鬥姥閣,蔡天一為保護院閣,多次衝入火場救火,因而身受重傷,由此羽化,為鶴林道院鞠躬盡瘁。

當然,在金鼓洞這個地僻山深之地,能建成規模如此宏大的鶴林道院,非蔡天一一人之功,也賴幾代道士及善士多年的鼎力支持。龍門派金鼓洞第十一代弟子嶽一模,是嶽王后裔。棲霞嶺大道西至鶴林道院山門的山地,是嶽廟旌功山,產權屬於嶽家,而此處山路崎嶇,出入難行。嶽一模與族人商議後,決定捐出山地,並與眾道友集資開闢出一道平坦的石板路,該路長二百餘丈,全由闊青石板鋪成,歷時六年才完工。

據統計,從康熙五十年(1711)到嘉慶十一年(1806),鶴林道院通過獲捐和購置,共得民田、徵田、山田等各種名目的田地八十多畝。

鶴林道院的興盛,除眾人加持、經營得法外,與自周太朗開山時就制定的,嚴格的全真派清規戒律分不開的。其中最具鶴林特色的是「三不留」、「中年出家」和「一日二粥一餐」三項規矩。

「三不留」即若有弟子想「跳槽」到其他院觀,不強留;若想雲遊四方的,不便留;若有不耐清閒,不甘淡泊,頗思還俗的,不應留。

「中年出家」即只招收中年弟子,因中年出家「道心堅固」。從不收幼孩,恐年小,初雖約束,後必勉強,易敗壞清規。

「一日二粥一餐」即淡泊寧靜為入道之門,全真教不茹葷腥,斷食六畜群生之肉,布衣蔬食,不得奢侈。所有道眾每日早晚食粥,中飯一餐,須知其來之不易也。

然而,道院再興盛,也抵擋不住歷史風雲的變幻。自鹹豐十年(1860)後,創建一百多年的鶴林道院毀於太平天國。到了1917年,李理山道長升任玉皇山福星觀住持後,為重振杭州道教,接管了金鼓洞鶴林道院的殘存屋舍,計劃闢路修屋,擬將此地作為道教居士林。但還未施行,戰亂又起,只得作罷。而道院殘舍一直被山民佔居,直至完全荒廢。

紫龍山龍頭

如今的金鼓洞,遊人罕至,清幽依舊,而野鶴早已飛去,鶴林道院也蹤影全無。只剩下一洞、一泉及石壁上的榫孔、洞外紫龍山的龍頭石刻,還有洞上新修的觀音閣。

石壁上的榫孔

有趣的是,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杭州棲霞嶺金鼓洞內長有一種專治喉嚨及口腔疾病的草藥,名叫飛鸞草。該草形如飛鳥,有頭,有翅,還有三根尾巴。冬天在雪中開五色花,花中間伸出一莖。花葉形狀如金絲荷葉草,面綠而背銀紅。此草色澤光滑的能治病,如有黑毛而不開花的,便是斷腸草,能殺人,不可誤採也。

當年鶴林道院的道士常用飛鸞草給人治病,可當道院消失後,飛鸞草也神秘地消失了,不知是否也與野鶴一同飛去了。

棲霞嶺上的清涼世界,依然林深洞幽,既可避暑納涼,也可探幽尋蹤。古人有詩曰:「金鼓聲何處?閒尋石洞間。寒偏生峭壁,暑不到深山。野鶴自來去,浮雲任往還。」

杭州人愛燒香,連酷熱的三伏天也不例外,天熱就去涼快的地方燒,而棲霞嶺的紫雲洞、棲霞洞、金鼓洞三伏天香火甚旺,俗稱「燒伏香」。

不知有多少前塵往事,已隨風飄散在那縷縷青煙中。

相關焦點

  • 道教第十九福地:廣東飛霞山藏霞古洞道觀
    藏霞古洞,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嶺南全真派道觀,坐落於道教第十九福地——廣東省清遠市飛霞山風景名勝區。2008年公布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一眾逸士高道中,有自稱生於殷周的清遠道士與友人同遊蘇州虎丘並留下《同沈恭子遊虎丘寺有作》,而後故地重訪的書法名家顏真卿因傾慕清遠道士文高質雅,將其詩作刻於石碑並自附詩於其後,稱讚其「客有神仙者,於茲雅麗陳。名高清遠峽,文聚鬥牛津。」
  • 煙臺各區的待客之道,看看棲霞是怎麼介紹自己嘀~
    最重要的是看咱棲霞人是怎麼向客人介紹自己滴~煙臺各區待客清單宴客菜:煙臺手擀麵、槓子頭火食、萊山西瓜、煙臺叉子夥食後花園:有黃海遊樂城、煙臺體育公園、煙臺第三海水浴場特點:每日裡乾淨整潔,在幾所大學中成日學習
  • 棲霞,不僅僅是一座城市……一起感受棲霞的律動
    棲霞,因古詩「日曉則有丹霞流宕,霞光萬道,照耀城頭」而得名,但棲霞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詩意的名字棲霞四季分明,但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讓人難以割捨,難以離開。接下來,讓我們跟隨棲霞融媒記者的鏡頭,感受棲霞四季的律動。棲霞·春春來栖霞滿樹花,棲霞的春是一幅以綠色為底的水彩畫。在這幅畫卷上,點點粉紅是70萬畝果園嬌嫩的蘋果花。
  • 棲霞,不僅僅是一座城市……一起感受棲霞的律動!
    棲霞,因古詩「日曉則有丹霞流宕,霞光萬道,照耀城頭」而得名,但棲霞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詩意的名字棲霞四季分明,但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讓人難以割捨,難以離開。接下來,讓我們跟隨棲霞融媒記者的鏡頭,感受棲霞四季的律動。棲霞·春春來栖霞滿樹花,棲霞的春是一幅以綠色為底的水彩畫。在這幅畫卷上,點點粉紅是70萬畝果園嬌嫩的蘋果花。
  • 【司法拍賣】申請執行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棲霞支行與...
    【司法拍賣】申請執行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棲霞支行與被執行人郭凱、郭道旺、孫翠英金融借款合… 2020-09-0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北琴道舘:鬧市裡的極靜清幽
    ▲鬧市中能有一片清幽境地,已是都市人的一種奢侈。
  • 南京棲霞:擘畫「紫東崛起」大美篇章
    積極推進「寧滿意」工程,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政務服務能力,「棲霞旗艦店」在全市率先進駐江蘇政務服務APP平臺。 棲霞區委負責人指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網格化黨建」「不見面審批」「掌上雲社區」等改革的發源地,棲霞區要在已有社會治理品牌基礎上接續創新,深化「三大特色」,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聚力集成改革、治理創新和為民為企服務,不斷擦亮「棲霞改革」品牌。
  • 紙短情長|南京棲霞,我的故事都是關於你啊!
    紙短情長啊,道不盡太多漣漪,我的故事都是關於你呀!怎麼會愛上了他,並決定跟他回家放棄了我的所有,我的一切無所謂紙短情長,用文字來表達。理不清心緒,舞動的筆,越發安靜、綿長。棲霞,我的故事都是關於你~你陪我步入蟬夏,越過城市喧囂。棲霞的夏天,耀動著陽光點點,天空純澈,悠閒著每一寸時光!夏天,是水一方裡的萬畝荷塘,荷花嬌豔欲滴,滿塘芬芳!
  • 首開13.6億元摘福州晉安鶴林片區宅地 樓面價14993元/㎡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到,其中,首開地產以13.6億元競得晉安鶴林片區K04出讓地塊,樓面價14993元/㎡。資料顯示,該宗地2020-70號位於晉安區鶴林路南側、前橫路東側,鶴林片區K04出讓地塊,出讓面積3.78萬㎡(約56.69畝),容積率2.4,為居住用地,起價10.46億元,最高限價13.6億元,樓面起價11531.51元/㎡。根據出讓要求,該地塊需建設全齡化養老設施建築面積3000㎡,並按5861元/㎡回購。
  • 【火龍果原產地直達】棲霞的親們有口福了!
    棲霞的親們你們真的有口福了,掌上棲霞和深圳龍崗網聯絡將產地龍崗的火龍果直達棲霞。這可是來自原產地的火龍果啊!對於很多棲霞人來說,可能還沒有看見過火龍果,小編也是第一次直達原來火龍果也和蘋果一樣需要套袋,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這可是純生態農場啊。
  • 棲霞市委書記李寧:全面建設甜美新棲霞
    棲霞市委書記李寧:全面建設甜美新棲霞 2015-02-04 10:02:58 來源:水母網
  • 南京棲霞古寺方丈隆相法師 雲谷書畫院院長法弘作品欣賞
    2011年4月15日,南京雲谷書畫院建院。雲谷書畫院設立在棲霞古寺內著名景點「紫峰閣」。「雲谷」立名詣在追尋棲霞古寺先賢雲谷禪師的芳蹤,以書畫弘揚佛教文化、通過匯聚當代藝術家、創作徵集優良的書畫作品、廣結善緣、陶冶情操、促進社會的和諧。雲谷書畫院的成立時,共收到了來自遲浩田上將、向守志上將、星雲大師、傅小石等全國各地的名人名家書畫祝賀作品共計三百餘件。
  • 南京棲霞重大項目強力推進 地標產業快速崛起
    原標題:紫東「聚變」,新南京人熱湧   8月1日,棲霞區委全會上發布了眾多的數據,相比一眾經濟指標的回升攀高,有一項「用腳投票」的數字更直觀可感:過去兩年,南京1/4的新增人口湧入棲霞。人氣蓬勃的背後,是全社會對棲霞發展現狀的認可、對前景的殷切期待。
  • 道教第三大洞天龍鳳山道院
    龍鳳山道院清心觀之慈航殿龍鳳山道院屬於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三大洞天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陶弘景《登真隱訣》就有此記載!龍鳳山道院歷史悠久,在《周史》中記載(當今龍鳳山道院所在地)曰西城,道院始建於西周周武王時期,相傳,周武王在商周時期與商朝的大軍大戰,武王將一雙子女藏在這裡,以保平安,後來殷商大敗,武王建立王朝後,接自己的子女下山,為此山取名龍鳳山
  • 棲霞古寺中興第五代法宗長老荼毗法會圓滿
    2020年8月13日(農曆六月廿四日)中午12時,臨濟正宗四十八世,中興棲霞第五代法宗 惺公長老安祥舍報示寂。送別儀式2020年8月15日上午5時,南京棲霞古寺大禮堂清淨莊嚴,氣氛肅穆。南京佛教協會會長、棲霞古寺方丈隆相法師主持法宗長老告別儀式。棲霞古寺兩序大眾、四眾弟子、長老親屬等參加了送別儀式。
  • 棲霞首場國家級馬拉鬆開賽
    蘋果、莊園、賽艇、跑馬等尋常事物,組合起來卻是棲霞特有的語境。自公元1131年置棲霞縣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以來此次賽事成了棲霞有史以來的首馬正賽!03因為一座城,愛上一項運動競跑有其道,賽事組委會為參賽選手們精心準備了優質的棲霞蘋果等賽道補給!蘋果補給蘋果的甜脆在唇齒間纏綿悱惻,好似體驗了一把戀愛般的感覺。一次跑馬,多重享受,賽事組委會讓您在運動中「蘋」分秋色,盡享甜美棲霞的味道!
  • 龍虎山大上清宮的「宮中道院」
    自宋以降,大上清宮高道代出,輔佐天師,光大本山。興盛之時,龍虎山道士數量長期維持在千餘人。1為數眾多的道士群體在大上清宮祝釐祈禱、修煉以壽,作為道眾棲息之所的大上清宮三十六道院應運而生。宮中道院、宮中法派和為數眾多的高道群體,其間的傳承、興廢、互動,交織成大上清宮一幅幅歷史圖卷。
  • 棲霞重大項目強力推進 紫東「聚變」,新南京人熱湧
    ,有一項「用腳投票」的數字更直觀可感:過去兩年,南京1/4的新增人口湧入棲霞。人氣蓬勃的背後,是全社會對棲霞發展現狀的認可、對前景的殷切期待。南京紫東核心區加快建設、寧鎮揚一體化推進、城市發展重心東移,正讓棲霞躍升為新一輪發展的新中心、新熱土。棲霞區委書記黎輝表示:「機遇稍縱即逝,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責任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搶抓機遇、奮發有為,努力使美好藍圖儘早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