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有句名言叫: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真正辦大事的厲害人物,並不是自己多麼牛,而是要懂得知人善任,能識人、會用人,駕馭好人才,這樣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為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為官和經商的成功秘訣有何相同之處呢?其實,就是兩個字——用人!
正如《漢書-貨殖傳》重所總結:善於生財致富的人,一要能夠擇人,二要善於把握時機。那麼,被稱為商聖的胡雪巖,他識人用人的本領有多高呢?下面我們通過三個例子來一起看看!
第一位:秦少卿;
秦少卿原先只是茶館裡面的茶博士(服務員),年齡比胡雪巖稍大,為人隨和、機靈。因為胡雪巖當錢莊小跑街的時候,經常去茶館喝茶,所以兩人相熟。而且胡雪巖開玩笑說「以後我有了錢,就讓你當老闆」,秦少卿也戲謔地答道:「胡相公,那我就指望你了!」
後來,胡雪巖真的發達富貴了,又要做糧食買賣,又要開錢莊,急需要管錢的人才。聽人說,茶館的秦少卿曾經是寧波錢業的一把好手,因為好心幫人忙,壞了錢莊的規矩,被老闆開除了。而胡雪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錢莊老闆開除的,所以他想再去會會秦少卿,一探究竟。
胡雪巖先是看秦少卿算盤打得不錯,於是打算和他比試比試。沒想到,秦少卿的心算比胡雪巖的打算盤還快,而且毫無差錯。胡雪巖大喜,說道:茶博士,你真是個奇才!
胡雪巖要開錢莊,當務之急就是要物色一個既要精通錢莊業務的理財高手,又要人品可靠的大夥計幫他打理錢莊的帳目,然後才能放心地把店裡業務交給他。顯然,秦少卿就是這樣的理想人選。
更難能可貴的是,秦少卿這個人很和氣、善良,沒有勢利眼,在胡雪巖落難的時候,也很同情、照顧他。胡雪巖表明來意,秦少卿也很感激,樂意加入胡雪巖的錢莊當大夥計。
可以說,胡雪巖後面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秦少卿的功勞最大。
由此可見,胡雪巖選拔人才的標準很簡單:精湛的專業才能,以及人品要端正。
第二位:劉不才;
劉不才是胡雪巖二姨太芙蓉的親二叔,因為好賭,輸光了家產。但是劉不才也不是一無是處,他醫術高明,心高氣傲,從不求人,更不願意攀附權貴。
胡雪巖首先幫劉不才還上了所有外債,然後帶著厚禮登門拜訪,還說:以後要讓二叔開一家大藥店,配製秘方神藥、靈劑仙丹,重振劉家威風。
劉不才的醫術到底如何,是騾子是馬,只有拉出來溜溜才知道。有一年,胡雪巖得了重病,幸虧劉不才出手,救了胡雪巖一命。這次偶然機會,也讓胡雪巖見識了劉不才的高超醫術,並堅定了辦藥店的想法。
左宗棠收復杭州後,百廢待興,首先要做的就是掩埋屍體,救濟災民,該治病就治病,該吃藥就吃藥。左宗棠把這項善後工作交給胡雪巖來辦,胡雪巖則讓擅長醫術的劉不才來主要負責。因為藥價飛漲,胡雪巖打算自己開藥店,救死扶傷,免費施藥。
後面,「胡慶餘堂」也就應運而生了,劉不才毫無懸念地成為了藥店的頂梁柱、醫藥總監。而且,「戒欺」、「真不二價」這些理念都是劉不才首先提出來的,胡雪巖還把這些話寫成字匾,當作是「胡慶餘堂」的店訓。
劉不才雖然剛開始時只是一個賭徒,但是胡雪巖並不嫌棄他,還懂得欣賞對方的優點,給他施展才能的舞臺,讓對方揚長避短,最後成就了他,也成就了自己。這也應了古人的話:用人者,取人之長,闢人之短!
第三位:周更夫;
胡雪巖家門前的更夫姓周,為人老實本分,即便是天平軍佔領杭州的那些日子,他依舊是天天敲更守夜,告誡老百姓要「各家各戶,關好窗戶,小心火燭」。
胡雪巖觀察老周很久了,認為此人老實敦厚,說話也實在,可以信賴。於是他對周更夫說得:你這麼勤勉、實在。老周,你到我家來當管家好嗎?
老周受寵若驚,頗為不解地問道:胡老闆,年輕力壯、能說會道的年輕人多的是,你為何看中我?
胡雪巖思慮了一會,說道:用人不必求全,二做事務必求全,求精細。我看中你的,就是夜夜準時敲更這一點上!像你這種人盡心盡力,行事最負責任。連敲更、守夜這樣枯燥、刻板之事你都能盡心盡力,其他的事就更不用說了。
就這樣,打更的老周,搖身一變,成了晚清首富胡雪巖家的大管家。老周盡職盡責,把胡家管理得有條不紊,很是讓胡雪巖放心。
胡雪巖自己出身低微,用人的時候,也是不拘一格,只要對方有特長,或者對方的人品很端正,他都破格重用。
結語:
秦少卿,剛開始只是茶館小夥計,因為得到胡雪巖的賞識重用,變成了胡雪巖「阜康錢莊」最重要的負責人,用我們現在話說就是「職業經理」。
劉不才,剛開始只是一個嗜賭如命的落魄醫生,因為得到胡雪巖的賞識重用,變成了胡雪巖「胡慶餘堂」的醫藥總監,撐起了藥店的一半天。
老周,只是一個每天晚上打更的更夫,因為得到胡雪巖的賞識重用,變成了胡雪巖家的大管家。
都說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而胡雪巖就是這樣的伯樂,他很擅長發現人才,然後駕馭人才為自己所用,因此他能夠在商場取得巨大成就。
成大事者,首先要學的就是如何識人、用人,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像自己擁有一樣去支配、使用。所以說,胡雪巖的3個識人小故事,成大事者可以好好學習借鑑。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