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正的末代皇帝,死於1861年

2021-02-07 最愛歷史


有一段日子,道光皇帝比較煩。

 

道光苦惱的,是他兩個兒子,皇四子奕詝 [zhǔ]與皇六子奕訢 [xīn],誰才是儲君的最佳人選?

 

奕詝與奕訢並非一母所生,卻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多年,只因奕詝10歲時,其生母孝全皇后英年早逝。孝全皇后在臨終前將兒子奕詝託付給了道光的寵妃,即奕訢的生母,後來的靜皇貴妃

 

因此,奕詝與奕訢都由靜皇貴妃撫養成人,「如親昆弟」,可說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

 

兄弟倆的媽媽都是道光深愛的女人,而在年長的皇子中,這哥倆也是最具資質的潛力股。道光朝的儲君之爭,就在皇四子奕詝與皇六子奕訢之間展開。


▲幼年的奕詝與母親孝全皇后。

 

知子莫若父。

 

道光知道這兩個兒子的能耐,大致上是皇四子性格好,皇六子智商高。比如拿出一些物品賞賜給兄弟倆,奕詝都會讓著弟弟,讓奕訢先挑;平時讀書,奕詝都是早早起床到書房苦讀,奕訢卻經常賴床,功課一點兒不比哥哥差。


他們一個勝在賢德,一個贏在才智。

 

但是,奕詝有一個好老師杜受田,屢次為他送上給力助攻。

 

有一次,道光帝帶諸皇子到南苑獵場比賽打獵。杜受田聽說此事,就跟學生奕詝說,四阿哥,您到那兒啥也別幹,看著別人騎射就行,等皇上問起,您就說,現在是春天,正是鳥獸孕育的季節,不忍傷生,也不想與諸弟相爭。

 

奕詝聽老師的話,乖乖照做。道光聽到他的回答十分滿意,開心地說:「我兒有人君之度啊!」

 

隨著道光帝年老體衰,奕詝與奕訢的明爭暗鬥愈發激烈,他們時常向各自的老師請教。

 

奕訢的老師知道學生才識過人,就向皇六子建議:「若皇上平時問您問題,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反正擺出「我是學霸我怕誰」的架勢,幹就完了奧力給。

 

杜受田卻跟學生奕詝說:「若是比聰明才智,您肯定不如六爺,只有一個辦法,假如皇上說自己老了,將不久於人世,你就伏地大哭,以表孺慕之情。」奕詝還是按著老師說的去做,道光聽了後很是欣慰,說:「皇四子仁愛孝順啊!」

 

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答案終於揭曉。道光皇帝病危,召集重臣,宣布四年前立下的密詔: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即日後叱吒風雲的恭親王)。

 

內憂外患之中,陰霾籠罩在紫禁城上空,帝國航船正駛向波詭雲譎的彼岸,道光皇帝永遠閉上了疲倦的雙眼。

 

道光萬萬想不到,他選出來的儲君,將成為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


▲道光皇帝畫像。 

 


01. 文藝青年,風流天子

 

 

20歲的奕詝即位,次年改年號為「鹹豐」,取「四海豐盈,天下富足」之意。


大清是否還配得上這個年號要打個問號,但此時的鹹豐,絕對是一位意氣風發、極具貴族氣質的年輕皇帝。

 

史書記載,鹹豐帝在清朝諸位皇帝中文學最佳,批閱奏章頗有文彩:「清朝十帝之文學,以文宗為最優。」

 

他還喜歡繪畫,尤其擅長畫人物、山水、駿馬,如今還有幾幅畫藏於故宮博物院,藝術價值至少比乾隆的詩高一些吧。

 

鹹豐還是一個戲痴,為父親道光服喪時不能聽戲,他就偷偷命人找來戲班的刀槍劍戟,自己在宮裡擺弄。京劇在晚清發揚光大,風靡全國,正是始於鹹豐的熱愛。

 

清亡之後流傳的野史,大都認為鹹豐荒淫好色。

 

據說他寵愛四個漢人美女,分別賜名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武陵春,號稱「四春」

 

這些女子都是鹹豐自己找的「編外人員」,照規矩無法進宮。鹹豐就想到一個辦法,將她們以「打更民婦」的名義送入圓明園。平時鹹豐在圓明園,她們白天休息,晚上穿上更夫的衣服去皇帝寢宮「打更」。

 

還有一個美豔動人的山西曹寡婦。鹹豐最愛她那對「三寸金蓮」,可能是對不纏足的旗人女子有些審美疲勞。

 

這些傳說可信度有待商榷,一些史書卻留下了鹹豐後宮的另一面。

 

有一年選秀女,正好南方戰事吃緊,鹹豐一心與眾臣商議軍事,忘了這事兒。一群女孩在宮裡苦等半晌,又飢又渴。這些都是官宦人家的女兒,哪裡吃得了苦?有一個秀女帶頭放聲大哭,一時激起哭聲一片。

 

宮裡太監急了,怕皇帝怪罪,就威脅這些女孩:「你們怎敢如此,不怕被鞭笞嗎?」

 

一個女孩卻說:「現在賊人(太平軍)攻下金陵,天下已失其半,皇上不能求將帥之臣,還貪戀女色,要選拔女子幽禁於宮中,這是放縱自我,棄江山社稷於不顧。我們死都不怕,何況是鞭打?」

 

太監趕緊讓她閉嘴,可鹹豐知道此事後,卻對這女孩佩服不已,並下令將全部秀女放回家,一個也沒留。


▲鹹豐帝作品《立馬圖》。

 

鹹豐後宮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后,她就是靠選秀女進宮。

 

野史記載,慈禧的祖先葉赫部與愛新覺羅家族有仇,她們一族本來不能與皇室通婚,慈禧初入宮時只能當宮女,閒著沒事幹就唱歌,餘音嫋嫋,動人心弦,一下子吸引了鹹豐。慈禧從此得寵,並生下了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

 

實際上,這個故事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滿洲貴族中,愛新覺羅與葉赫那拉兩家確實有仇,但從努爾哈赤開始他們就經常通婚,這本身也是一種政治聯姻。清朝歷史上有十多個姓葉赫那拉的嬪妃,慈禧不過是其中之一,她入宮不久後就被封為蘭貴人。

 

慈禧不是「超級女聲」,她討皇帝歡心的方法不是唱歌,而是靠才華。

 

鹹豐在位時,清朝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他每天都要面對堆積如山的奏摺,各地官員個個跟他要兵要錢要糧,他根本沒時間沉醉在嬪妃的溫柔鄉中。

 

此時,后妃中文化水平較高的慈禧,經常助鹹豐一臂之力,在旁侍候他批摺子,聽他倒苦水。后妃本來不得幹政,但慈禧從旁協助,耳濡目染,政治野心也與日俱增。

 

鹹豐不知道,眼前這位可人,會在將來掀起怎樣的風浪。


▲影視劇中的鹹豐皇帝。
 

 

02. 勤儉的皇帝,遇上最大農民起義

 

 

道光選擇奕詝,是希望他成為一個賢明之君,而鹹豐起初也想做個好皇帝。

 

鹹豐繼承了他老爸節儉的生活習慣。

 

上書房門壞了,官員請求換新門。鹹豐說,修一修得了,一看報銷經費,5000兩銀子!這是修門,還是造航母啊?官員趕緊回復,不是5000兩,是50兩,門還沒修,我腦子先被門擠了,寫錯了。

 

鹹豐衣服被燒了個窟窿,太監說不能再穿了。鹹豐還是說,補補就行:「物力艱難,棄之可惜,宜酌量補綴之。」太監感動得稀裡譁啦,說主子儉德,堪比古代賢君。

 

天不遂人願。

 

鹹豐在位11年,幾乎天天都在「水逆」,各地奏摺如雪片般飛入紫禁城,鋪天蓋地全是壞消息,無一日安寧。

 

他即位後第八個月,黃河決堤,洪水肆虐六十餘州縣,北方各地田屋被淹,房舍倒塌,遇難者不計其數。幾乎與此同時,四川發生了大地震,2萬餘災民喪生。鹹豐最信任的大臣,他的老師杜受田也在外出處理賑災時突發急病去世,這讓他悲痛不已。


▲鹹豐皇帝讀書像。

 

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將帝國拉入了生靈塗炭的深淵。

 

每次有天災人禍,鹹豐都要做檢討、想法子,他在三年內發了兩次罪己詔,自認「皆吾罪也」,向列祖列宗與黎民百姓請罪,同時兢兢業業,半夜處理政事更是習以為常。

 

關於鹹豐勤政的記載,晚清大臣張集馨曾在給曾國藩幕僚的信中寫道:

凡軍機大政,有急報,雖深夜,(鹹豐)必令內監就榻前跪讀。其大者,即炳燭披衣而起,御榻之內列小几一,上設筆硯文具,率憑几批答,或硃筆宣召大臣,無不立時施措,無片刻延緩者。其尋常小事,訖後,即將原折置幾,黎明臨御時,宣付軍機。

 

可見,鹹豐是個時間管理大師,但不熱衷於多人運動,而是每天被繁忙的政事纏住,國家大事壓得他喘不過氣。

 

為了對抗太平軍,鹹豐帝想盡辦法籌錢,他命弟弟恭親王將乾隆年間鑄造的金鐘投入熔爐,化成幾千條金條,送到前線當軍費。他批准了徵收「釐金」的建議,加大對商人的徵稅,集中力量辦大事,此舉有違祖制,且動搖民心。

 

但鹹豐顧不了那麼多。

 

他想起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對大臣說:「天啟當亡國而弗亡,崇禎不當亡而亡。」

 

在鹹豐在位的第三年,太平軍攻陷南京城,半壁江山換了顏色。之後幾年,活躍於淮河流域的私鹽販子、遊民組成了「捻軍」,擁兵十餘萬;遍布各地的小刀會、三合會等起義,幹起反清的老本行;在偏遠的雲貴高原,還有苗民起義、回民起義、彝民起義。

 

整個天下亂成一鍋粥了。

 

當太平軍發起北伐時,鹹豐心情沉重,更是說,朕也要像崇禎一樣,不當亡而亡了。

 

鹹豐陷入了無盡的憂慮,他面對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也是清朝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而他,卻只是想做個好人而已。

 

鹹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攻佔揚州,清軍圍攻不下,上書皇帝,請求挖開城外的大堤,以水灌城,讓太平軍與揚州城同歸於盡。

 

對於這一毒計,鹹豐親筆做出批示:「揚州可緩取,無傷吾百姓。」


▲鹹豐帝畫像。  

 


03. 無分滿漢,用人不疑

 

 

鹹豐沒有成為第二個崇禎,清朝在他死後還存在了半個世紀,箇中緣由,一方面是鹹豐會用人。

 

崇禎當年也是進行多線戰爭,手下也有不少牛人,可這些人,不是被殺,就是被逼自殺,不然就是被他坑,然後丟了命,比如袁崇煥、楊嗣昌、孫傳庭等等。

 

鹹豐帝「治亂世,用重典」,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也處置了一大批失職的督撫大臣,但這更多是為真正的人才登上歷史舞臺掃清障礙。

 

太平軍剛起來鬧事的時候,廣西官員連洪秀全的名字都沒寫對,還告訴遠在千山萬水之外的皇帝,洪秀全就一萬多人,成不了氣候,收拾他們灑灑水啦。

 

結果呢,太平軍轉眼間都打到南京了,「剿匪」的官員跟夢遊似的,留著等過年嗎?

 

鹹豐知道,大清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已經糜爛不堪,就採納大臣的建議,在各地辦團練,也就是由地方漢人士紳帶頭,將本地的農民、佃戶武裝起來對抗太平軍。

 

鹹豐說:「朕用人行政,一秉大公,從無分於滿漢。」他一口氣任命了四十多名「團練大臣」,其中就包括日後打敗太平軍的最大功臣曾國藩

 

湖南人曾國藩丁憂在家,受命幫辦團練,就這樣組成了湘軍的最初班底。

 

鹹豐帝發現曾國藩的湘軍辦得風生水起,一個奪命連環Call過去,讓曾國藩趕緊出兵,充當救火隊長。

 

在給曾國藩的信中,鹹豐展現出了出色的辯才,嬉笑嘲弄之間還帶著皇帝的威嚴:「試問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時漫自矜詡,以為無出己之右者;及至臨事,果能盡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張皇,豈不貽笑於天下?……言既出諸汝口,必須盡如所言,辦與朕看!

 

大老闆都發話了,曾國藩只好出兵。湘軍初出茅廬,屢敗屢戰,文官出身的曾國藩現學現賣,在戰爭中學打仗,失敗N次後,奪回了被太平軍佔領的長江重鎮武昌

 

鹹豐帝此前收到的都是各地失守的消息,突然翻到曾國藩攻克武昌的戰報,一時大喜過望,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

 

湘軍在此後幾年迅速崛起,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從此以後,漢族勢力開始奪回國家的支配權,而這一切,可說是源於鹹豐帝的默許。


▲曾國藩畫像。 

 

 

04. 一品大員人頭落地

 

 

即便當時身處內憂外患,鹹豐仍有整頓吏治的理想。

 

剛即位時,鹹豐就發現大清的官場有不少毛病,說:「弊習相沿,幾難挽救。一經官手,百弊叢生。日趨日下,何時才可挽救?」

 

他重用肅順等宗室,對朝中進行了大清洗。

 

肅順為鹹豐提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削減八旗錢糧。

 

八旗子弟是「鐵飯碗」,不事生產,全靠領軍餉養家餬口。可滿人入關200年了,八旗人口越來越多,生活日漸腐敗,戰鬥力也日漸低下。肅順當上戶部尚書後,上書請求把給八旗子弟的救濟取消,幾乎得罪了全部滿清貴胄。

 

鹹豐對此卻故意裝聾作啞,默默支持肅順的改革。

 

另外,肅順還查辦了因朝廷濫印紙鈔而引發的貪汙案——「五宇官號案」,查出贓款上千萬兩,牽扯不少中央官員,包括皇帝的弟弟奕訢。


▲紫禁城太和殿。圖源/圖蟲創意 

 

到了鹹豐八年(1858年),發生了清朝最大的科場案——戊午科場案

 

這一年全國各地舉行鄉試,天子腳下的順天鄉試卻出大事了。此次順天鄉試錄取了300名舉人,其中,當地一個京劇發燒友、滿族人平齡金榜題名,而且名列第七名。

 

讀書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考生們一打聽,都知道這平齡就是個二流子,能參加鄉試就已經夠意外了,竟然還考中,這背後恐怕有貓膩。

 

於是有人上奏皇帝,請求查明此事,鹹豐就讓陳孚恩等大臣前往調查。

 

陳孚恩一查,發現平齡的試卷果然有問題。

 

當時科舉實行「糊名制」,為了避免評卷人碰到認識的考生,還特地分為「墨卷」與「硃卷」,前者是考生的卷子,後者是考官將其答卷抄寫一遍,用來評分。平齡的墨卷上錯漏百出,到了硃卷上卻全被改正了。

 

誰改的?只能是負責抄寫的相關人員,平齡舞弊「實錘」了。

 

意外的是,平齡下獄後不久就死得不明不白。本來有大臣說,將順天鄉試的考官罰俸一年,就可以結案了。鹹豐卻聽從肅順的建議,下令再查,往死裡查!

 

陳孚恩等人對順天鄉試中舉者試卷進行了全面複查,發現300名舉人,有50份試卷出了問題,也就是說,至少有六分之一的人本來不應該中舉,他們竊取了其他考生的人生。

 

鹹豐看完報告立馬「氣抖冷」。科舉考試是為大清選拔人才,是讀書人的最後一方淨土,竟有人敢如此胡作非為,而且是在天子腳下。

 

在鹹豐的支持下,陳孚恩等人揭開黑幕,將參與此次舞弊的考生、官員一一揪出來,一直查到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柏葰身上。

 

案發次年,經過陳孚恩等人審理,包括柏葰在內的四名主要涉案官員被判處斬首,其他幾十人被流放、撤職、降級、罰俸。

 

直到柏葰等四人被押到菜市口時,鹹豐還拿不定主意是否要處死柏葰。

 

鹹豐問大臣意見,一時鴉雀無聲,只有肅順站了出來,說,科舉是國家大典,一旦徇私舞弊,處分極嚴,柏葰是一品大員,且是科甲出身,是他辜負了皇上的恩典,也藐視了國家的法令,請立即執行死刑。

 

肅順的話,堅定了鹹豐的決心,當天,柏葰等四人被處死。鹹豐嘆道:「雖然情有可原,但法令如山,不能寬宥,柏葰必須死。朕想到此處,不禁垂淚。」

 

作為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龍顏大怒的鹹豐,在這一刻秀出了自己的鐵腕。

 

這一科場大案,扭轉了清朝科舉的黑暗,朝廷用柏葰的死,一掃科場弊端。此後數十年,直到科舉被廢除,清朝再沒有此等大案。 


▲鹹豐帝畫像。


 

05. 帝國的黃昏

 

 

內憂未解,外患又至。

 

同樣是在鹹豐八年(1858年),另一件事,讓鹹豐傷透了心。

 

這一年,前兩年開始入侵中國的英法聯軍步步緊逼,強迫清廷籤訂了《天津條約》

 

之後雙方要交換批准文件,也就是「換約」,英法兩國堅持要到北京,鹹豐卻想阻止外邦使者進京,衝突一時難以化解,且愈演愈烈,原本暫時中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火重燃,英法聯軍向大沽口進軍。

 

內外交困的鹹豐即將迎來自己的30歲生日,風華正茂的青年皇帝,卻已身心俱疲。

 

有學者認為,鹹豐十年(1860年),是清朝立國以來危機空前嚴峻的一年,鹹豐的列祖列宗從未遇到過這樣的難題,甚至可以說,大清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這一年,江南大營潰敗,太平軍氣勢正盛。

 

帝國即將傾頹,曾國藩卻與鹹豐出現了戰略分歧,鹹豐希望曾國藩放棄圍攻安慶,率軍東下救援江南大營,曾國藩卻認為要從長江中遊著手,君臣二人一時貌合神離。

 

這一年,英法聯軍捲土重來,在北塘登陸,兵臨北京城下。

 

北京失守前夕,鹹豐以「木蘭秋獮」(清朝皇室秋季圍獵盛事)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這是清朝皇帝從未有過的屈辱。大臣潘祖蔭甚至直言相勸:「國君死社稷,上欲何往!」

 

《清稗類鈔》記載,鹹豐帶著嬪妃、皇子與近臣,從圓明園離京當天,發生了一件怪事。

 

鹹豐乘船離開的渡口叫「安樂渡」,每逢皇帝御舟在此啟程,太監、宮女必一聲接一聲呼喊:「安樂渡。」其聲悠揚不絕,直到船到對岸才停下來。

 

鹹豐的兒子載淳卻跟著太監、宮女一聲聲地喊著「安樂渡」,年僅5歲的他,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變故。鹹豐一把抱住兒子,潸然淚下,說:「今日無復有是矣!」

 

這一刻,鹹豐帝與北京城永別。


▲圓明園遺址。圖源/圖蟲創意
 

逃到熱河行宮後,鹹豐帝一改往日的勤政習慣,耽於行樂,縱情聲色,甚至有一種至今無法求證的說法:此時的鹹豐帝,有自求速死的嫌疑。

 

史學界大多認為,鹹豐帝死於肺結核

 

31歲的他體型消瘦,咳中帶血,卻不顧身體,在「北狩」期間拼了命地飲酒,經常喝到酩酊大醉,甚至藉此發洩情緒,每次喝醉,必怒罵太監、宮女,連寵妃也不能倖免。

 

對肺結核病人而言,喝酒是大忌。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這個苦命天子,在熱河行宮走完了自己憂傷的一生,他曾不甘沉淪,卻無力回天。

 

在鹹豐之後,清朝最後三代皇帝同治、光緒、宣統皆為傀儡,鹹豐帝因此成為了愛新覺羅家族統治中國的最後一位君主,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末代皇帝」。

 

他至死都以為,大清要亡了,卻不知,在他死後,清朝的太陽照常升起,繼續苟活了50年。

 

但那時,帝國的陽光不再耀眼,只有刺骨的陰寒。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清] 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年茅海建:《苦命天子 : 鹹豐皇帝奕詝》,三聯書店,2006年喻大華:《鹹豐皇帝》,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相關焦點

  • 溥儀墓:揭秘末代皇帝溥儀墓遷清西陵的秘密
    愛新覺羅·溥儀就是大清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即宣統帝。三歲登基,在位僅僅三年。
  • 大清皇帝肖像圖
    順治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 大清共有12位皇帝,為何大多都死於冬季?有個致命原因!
    從努爾哈赤建國開始,大清王朝總共存在了接近300年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君主制度被推向最高峰,江南一帶也被打造成全國商業最為發達的城市。在人口方面,清朝的人口總數達到4億多人,在世界佔有極重的比例。如果大家仔細查看清朝皇帝的死亡時間,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 末代皇帝溥儀臨死前為何一直喊著「河車丸」
    末代皇帝溥儀臨死前一直喊「河車丸」,其實就是對人生的留戀,求生的本能,面對死神沒有幾個人能坦然面對,想著能多活一天算一天,多一個小時也是好的
  • 末代皇帝溥儀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時候,東交民巷,是洋人的地方;紫禁城裡,則還住著末代皇帝溥儀,按照民國政府與滿清皇室達成的《優待皇室條件》,溥儀還住在這個紫禁城的深宮大院裡,從1912年滿清終結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末代皇帝還將在這裡,度過12年的少年時光。滿清完蛋時,溥儀年僅六歲。
  • 《末代皇帝》:未曾脫離樊籠的囚鳥
    他貴為大清皇帝,從小住在金鑾殿;他一生衣食無憂,比同時代很多人都要富貴清心;但他卻也做了一輩子的囚徒,在紫禁城在滿洲國在撫順管教所。最後只有那皇座下藏著的蟋蟀,還認得他是帝王。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這是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的貝納多·貝託魯奇於1987 年推出的《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的幾個鏡頭,但卻含義豐富的概括了溥儀的一生。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極具哲理、人生意味。我們遺憾的是,我們的歷史卻被一個義大利人拍出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沉重感!
  • 末代皇帝溥儀的七位老師,個個書法高手!
    111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有七八位:陸潤庠、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朱益藩
  • 大清皇帝肖像圖 一部帝國的盛衰史.
    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 《末代皇帝》: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的跌宕一生
    《末代皇帝》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三歲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帳本。他以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貝託魯奇鏡頭下的中國始終是存在於他想像中的紅色國度。
  • 大清王朝十二皇帝簡介附圖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 末代皇帝溥儀的七位老師,都是書法高手!
    同治十三年,殿試中陸潤庠一舉奪魁,成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名狀元,辛亥後,留清宮,任遜位末代皇帝溥儀之師。陸潤庠溫和平易近人,接物無崖岸,雖貴為大臣但服用簡樸。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號定園,益浚弟,江西蓮花人。光緒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陝西學政,上書房師傅,考試留學生閱卷大臣。曾任北京大學第三任校長、著名書法家。
  • 末代皇帝溥儀英文手跡曝光,英語水平起碼專業八級?
    今天看到個不得了的東西——那是咱們大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手跡。這娟秀流暢的字跡有沒有被驚豔到?在大清國200多年歷史中,有2.5位皇帝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一個是康熙皇帝、另一個是光緒皇帝,而最後的半個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 越南末代皇帝,清朝滅亡後他仍做了20年皇帝,子孫至今想著復國
    越南與中國是鄰國,在歷史上,越南自從10世紀初獨立建國後,歷朝歷代都是中國藩屬國,阮朝是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歷史上也是中國清朝藩屬國,小編今天要介紹的是阮朝末代皇帝,也是越南末代皇帝,他就是保大皇帝阮福晪,在清朝滅亡後,他還繼續在越南做了20年皇帝,不過他的一生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相比就是同病相憐
  • 末代皇帝溥儀的陵墓
    1967年10月17日,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逝世後先葬於八寶山;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
  • 大清王朝皇帝列表
    父:皇太極 母:孝莊太后 在位時間:公元1643~公元1661年 年號:順治(公元1644年~1661年註:清聖祖即位沿用) 廟號:世祖 諡號:體天龍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陵寢:孝陵
  • 中國歷史上唯一懂英文的皇后,她是末代皇帝的「伊莉莎白」
    圖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郭布羅·婉容,達斡爾族,旗籍滿洲正白旗,1906年11月13日出生於內務府大臣內榮源府。婉容的父親郭布羅·榮源,是位開明人士,時任內務府大臣一品大員,一向主張男女平等,認為女孩子應該和男孩子同樣接受教育。
  • 大清王朝十二帝排名,每個皇帝各有千秋,為何他能排名第一?
    在大清統治的歷史當中有12位皇帝,如果將這些皇帝進行一個排名,不知道你會如何對比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手大清12帝的排名,排名第一的肯定是皇太極,因為他開創了大清王朝,而且還對原來的女真部落進行了大力的改革,為日後大清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末代皇帝》的幕後傳奇
    33年過去了,《末代皇帝》仍然是連接中國與世界電影的重要焊點。 它是西方最通行的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窗口,也是中國影人在西方電影世界尋找自我認知的鏡鑑。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近300年的歷史。在這300年裡,清朝一共出現了12位帝王,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但它也曾繁榮過,也曾輝煌過,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清朝更是走向了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 《末代皇帝傳奇》餘少群溥儀登場 鐵三角掀高潮
    餘少群 飾 青年溥儀  搜狐娛樂訊 坐擁趙文瑄、餘少群、孫耀琦、高昊、蔣林靜、惠英紅、鄭則仕、歸亞蕾、鄭國霖、魏宗萬等兩岸三地全明星陣容的近代傳奇歷史巨製《末代皇帝傳奇》,在雲南衛視開播以來,便以快節奏和強情節大獲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