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然過去,遺憾也好,唏噓也好,我們也不可能再去改變什麼了,也是對於過去的無可奈何,才更加讓我們珍惜如今的和平歲月。提到民國時代,就不得不提到蔣介石,蔣介石的確有著雄心壯志,但是面對內部腐敗的國民政府,他也難以改變什麼。
1949年解放戰爭之後,蔣介石退守臺灣,他一心想借著美國的力量東山再起,但是共產黨沒有再給蔣介石任何機會了。就這樣他等啊等,等到了自己油盡燈枯。蔣介石在1975年的時候因為心臟病突發在臺北病逝。
1.張學良悼念蔣介石
臺灣同胞對於蔣介石自然是敬重的,當初如果沒有蔣介石從大陸劫運的金鈔,臺灣也不會有往後的安定和飛速發展了。蔣介石去世之後有很多人前來弔唁,當時有一位特殊的老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位老人就是張學良。
張學良和蔣介石之間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雖然蔣介石因西安事變對其耿耿於懷,但是宋美齡和張學良交好,當時在宋美齡的安排下,秘書把張學良引至蔣介石遺體前,讓張學良同蔣介石做最後的道別。張學良輕撫了一下蔣介石的水晶棺,算是做了最後的告別了。
看到張學良大家都倍感驚訝,隨後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張學良送來的輓聯上面,這副輓聯雖然只有短短16個字: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就已然道明了蔣介石和張學良之間的過往。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是兩個人在沒有隔閡之前的惺惺相惜,而後因為政見之爭,導致二人宛若仇讎。寫出這16個字,也足以說明張學良對蔣介石的深情厚誼了,只是奈何時局多變,兩個人的關係也在悄然改變...
2.張學良和蔣介石隔閡的的開始
張學良帶領東北軍歸順南京政府之後,他和蔣介石之間的合作也就此展開了。雖然兩個人在此之前都沒有見過面,可是頗有默契。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提及了中東鐵路問題,那個時候蔣介石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要將中東鐵路給奪回,還承諾中央會作為張學良的堅強後盾,無論是軍隊還是軍款都不成問題。
但是後來蔣介石食言了,那個時候的張學良還是太年輕了,自以為自己有了蔣介石的保證,回到東北之後就立馬下令把中東鐵路的電報電話業務給收回了,他還將蘇聯職員全部都遣送回國,中國和蘇聯的戰爭就此打響。
兩軍交戰,張學良損失極大,他的東北軍折損了九千多人,而當時對手損傷不到他的十分之一。形勢危急,張學良發了多封電報向蔣介石求助,但是一直到最後也沒等來蔣介石的一兵一卒。那個時候不是蔣介石不想幫,而是他受到了牽制。
3.蔣介石自己朝不保夕
當時國民黨內部派系複雜,蔣介石在北伐統一之後,他想要削弱地方軍閥的勢力,也因此埋下了禍端。他的行為讓地方勢力心存不滿,矛盾衝突進一步爆發,那時桂系軍閥,西北軍都向蔣介石發難,他自顧不暇,又哪有餘力去幫助張學良。中東鐵路爭端最後以談判解決,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張學良心中對蔣介石全然沒有了先前的信任,兩個人的關係就此埋上了陰影。
總結:張學良和蔣介石的糾葛遠不就此而已,後來的西安事變更是直接導致了兩個人關係的破碎,而後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關於這些故事,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查找一下,看過之後,對於張學良你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