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很多時候會發現一些很殘酷而現實的道理,有的人一生爭來爭去,最後也只是落得種種無奈與遺憾,當歲月流逝,等到遲暮之年再回首,發現一生恰似「一壺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也許這就是一個人一生的經驗教訓吧,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看似僅僅是在讀別人的故事,實際上又何嘗不是在學習過好自己一生呢?歷史中的那些人與事,很多時候就恰似我們一生經歷的人與事一般,學會了,一生將會少走很多彎路。
01張學良參加蔣介石葬禮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臺北陽明山官邸,享年88歲。四天後,一位特殊的老人前來弔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讓其做最後的道別。
「古稀老人」看起來有些悲傷,慢慢走到蔣介石的水晶棺材旁,他的手指明顯感覺在顫抖,他順著水晶棺材撫摸著,似乎有很多話想和蔣介石說,可是最後只能忍住,沒有開口。
這個老人就是張學良,一個一生與蔣介石充滿恩怨情仇之人,此刻依舊前來悼念蔣介石,他手裡的輓聯讓眾人驚訝,只見上邊寫著「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16個大字。
這副輓聯,是張學良親手所寫,一字一句都寫出了他與蔣介石一生的恩怨,兩個曾經爭鬥嚴重的人,如今以一個人的離開宣告結束,一切似乎終於有了一個結尾,留下輓聯之後,「古稀老人」張學良揚長而去,往事清零,愛很隨意,這也許就是這一生給他最後的一種感情吧,爭來爭去,一輩子得到了什麼呢?
02張學良與蔣介石交惡原因
遙想當年,也許張學良都忘記了他們是什麼時候開始爭鬥的,也許那得從47年前說起吧: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與蔣介石兩人未曾謀面的默契配合中,衝破層層阻力,最終宣布東北易幟,並且歸順於南京政府。此事件標誌著北伐的徹底結束,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中國終於實現了一種形式上的大一統。
按理來說這次兩人的初次合作可以算十分順利,既然沒有見面就如此默契,可能兩個人在很多方面是談得來的。1929年7月7日,距離張學良東北易幟半年之後,他應蔣介石之邀,到北平作述職報告,兩人在北京飯店正式第一次見面,這應該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歷史時刻。
兩人確實是有一些共同點的,對局勢十分在乎,對很多事情兩人都保持著一致的默契,簡直就是最佳合作搭檔,在北京飯店吃飯過程中,兩人首次談到中東鐵路的問題,經過一場激烈的談論,各抒己見,最後蔣介石語氣堅定地告訴張學良:
必要時刻不惜以武力奪回中東鐵路!若是發生戰爭,我一定做你的堅強後盾,十萬大軍、百萬軍款那都不成問題!
說這句話的時候,蔣介石就差拍著胸膛說了,態度堅決,讓張學良十分放心,打算大幹一場。果然,張學良一回到東北,就立馬開始行動,直接下令將中東鐵路的電報電話業務收回,將蘇聯職員全部遣送回國。
張學良如此激進的做法,當然迅速就引發中蘇雙方的武裝衝突。從1929年7月末一直到11月,張學良的東北軍和蘇軍發生大小戰鬥數十次。可惜的是,雖然有過蔣介石的口頭支持,但是火力不支的東北軍始終還是處於劣勢,如此多的戰爭,最後都是東北軍失敗,更加糟糕的是,幾場戰爭下來,張學良已經損兵折將九千多人,而蘇軍僅死傷八百餘人。
眼看形勢十分糟糕,張學良不得不尋求蔣介石兌現那天的承諾了,就十萬火急給蔣介石發出一封接一封的電報,希望蔣介石能夠派出援兵來支持自己,奈何蔣介石始終石沉大海,沒有任何消息。
張學良面對這樣的境地,進退兩難,他對蔣介石實在無語,可是他卻不知道,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自從北伐結束之後,從1929年1月開始,蔣介石就在對各地軍閥展開削弱,結果引起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西北的馮玉祥等人不滿,相繼向蔣介石發難,以至於蔣介石根本無暇顧及與蘇方打戰的張學良。
張學良吃了敗仗,也只能怪自己年輕氣盛,畢竟這種情況下,自己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即使對蔣介石有萬種怨言,又能怎麼樣呢?
1929年底,張學良元氣大傷,出力不討好,什麼都沒有得到,最終還只能通過談判解決中東鐵路的問題,他越想越覺得蔣介石這個傢伙言而無信,後來的合作自然也就十分困難,並且經過此事之後,張學良對蔣介石已經產生一些恩怨情仇,為後來兩人關係的發展埋下隱患。
03結語
也許人生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一件突然的事情,就可能將兩個人的關係變得十分糟糕,兩人之間一旦產生隔閡,後來想要再去改變這段關係,也就十分困難了,不管是朋友還是合作夥伴之間,似乎都是這樣的道理,信任比什麼都重要。
就是這個導火線,導致蔣介石與張學良兩人一生的恩怨情仇,直到最後蔣介石去世,張學良的16字輓聯,說盡的還是兩人一生的恩怨情仇,隨著最後張學良這個「古稀老人」揚長而去,似乎才宣示著兩人一生的恩怨就此結束!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