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指示,進一步推動浮山剪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鼓勵剪紙藝人傳承傳統技藝,弘揚新時代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2018年1月26日,由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臨汾市剪紙藝術家協會、浮山縣婦女聯合會主辦、浮山縣老幹部局、浮山縣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浮山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浮山縣總工會、浮山縣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山西神山風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保護傳習基地承辦協辦的「囍」迎新春剪紙展,在浮山縣老幹部局三樓展廳正式拉開了帷幕。縣委副書記、政府縣長廉海平,市婦聯副主席楊清鳳,縣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任吉龍,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學良,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市剪紙協會會長郭素勤,縣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奇志,縣老年書畫協會副會長段森德,縣婦聯、老幹部局、文化局、工會、文聯、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此次展覽共展出來自社會各界民間藝術愛好者作品達200多件。作品內容豐富、構圖巧妙、做工精細、形象逼真,既吸收了傳統文化營養,又融入了民間繪畫的表現手法,充分展現出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畫面完整地保留了來自民間清新、質樸的氣息,帶有強烈的裝飾性和趣味性,吸引了眾多市民及剪紙愛好者前來觀看,讓大家在欣賞剪紙作品視覺美的同時,也品味了傳統年俗文化的藝術內涵。
活動中,大家互相切磋技藝,其樂融融,還邀請了臨汾市剪紙協會會長郭素勤親臨現場進行指導。此次展品中的《龍鳳呈祥》《喜結良緣》等一幅幅作品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引來大家駐足觀賞,這些代表著吉祥、喜慶的剪紙作品不僅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願,為新春增添了濃濃的傳統年味氣息。
「這裡的剪紙真是太漂亮了,而且十分有特色,真想買一幅掛在自己家裡。沒想到我們縣有這麼多的能工巧匠,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前來觀展的郭女士興奮地說道。
此次活動的目的是結合當下提出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用剪紙展的獨特載體,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市場有機融合的新路子,深入挖掘、整理民間剪紙的經典之作;發現、包裝剪紙的新人之作、創新之作,讓傳統手工藝「活」下來,並能「火」起來。以次帶動廣大群眾發家致富。
中國傳統剪紙的起源應該追溯到我國東漢蔡倫發明造紙之前,隨著歷史的演進,經濟、文化、科技等許多方面的提高,民間剪紙藝術在南北朝時期得到了成熟的發展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由於在發明初期的「珍貴」,剪紙藝術最早開始流傳於宮廷及士大夫宅邸,成為仕女的「最愛」。傳至唐、宋之際,已大為盛行於民間的各種節慶場合;至元代,相繼流傳至中東及歐洲;以致明清,其藝術作品已與人們日常生活節慶相結合。當然在我國較早的記載見諸《呂氏春秋》:「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圭,而授唐叔虞曰『餘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於是遂封叔虞於晉。」《史記晉世家》亦記此事。這件事廣傳後世,屢被徵引,最終竟以「剪桐」作為分封的代稱。成王即周成王,叔虞是武王之子。叔虞受封乃西周事。將樹葉仿圭成形的行為,已是近乎剪紙的造型藝術。至今,民間仍有手工「撕紙」一項作為剪紙的品種而存在。因此,若說西周時已經出現了剪紙的雛形,也不為無據。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地區,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六年先後在三座南北朝的墓葬中出土了五幅剪紙。因當地乾燥的氣候使一千五百年前的剪紙較好地保存下來。這些剪紙作品都是採用摺紙方法剪成的。當時的紙普及的時間並不算很長,而《對馬》、《團花》、《對猴》所呈現剪紙技術成熟的程度令人驚訝,相信它們還不是最早的作品,中國剪紙的源頭還要往前推移。古代剪紙實物屢屢出土於古西域—絲綢之路的事實不僅說明中國剪紙在公元六世紀之前已經產生,而且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剪紙活動在中原已廣為普及,並已傳播到偏遠地區。在內地,陝西隴縣原子頭村古墓中發現了一批唐代剪紙作品,共十幅,均貼在一個陶罐外壁上,為花卉圖案,直徑八釐米至十釐米不等,出土時呈白色,後即風化,只留下圖案痕跡。
這門古老的手工藝術在國內外十分流行,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中華大地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著,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
正是那來自那些剪紙藝人勤勞而靈巧的雙手,為我們民間手工藝術的輝煌發展譜下了一曲曲無聲的優美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