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濱州日報》第7版
11月29日,《歲月恩典——趙先聞從藝五十周年藝術文獻集》研討會暨先聞藝術論壇成立儀式在濱州貴苑大酒店舉行。
此次活動由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濱州市文聯主辦,濱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山東在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現在書坊、先聞陶瓷藝術館、濱州市現代原創美術研究院、展子虔藝術館協辦。
《歲月恩典——趙先聞從藝50周年藝術文獻集》主要分為文字和圖片兩部分,文字部分為趙先聞從藝50年來,30多位著名文藝評論家為其寫作的50篇文藝評論;圖片部分包括趙先聞創作的素描、速寫、水粉、油畫和印象空間等作品200餘幅,還有社會活動老照片100多幅。可以說,這本文獻集是一部擁有極高史料價值的藝術資料集,是濱州五十年美術創作發展的見證和縮影,堪稱濱州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
先聞藝術論壇的成立,是這次研討會的又一主題。先聞藝術論壇是趙先聞先生倡導和支持的又一公益文化項目,是為文藝評論界開設的一個新的學術平臺。論壇不僅關注趙先聞先生的最新學術動態,也會發表各類文藝評論文章,介紹推薦有創造性的各類藝術家,從而實現繁榮和提升文藝評論界學術空間的目標。先聞藝術論壇將每年舉辦一次年會,編輯出版一本先聞藝術論壇年鑑,並將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論壇由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王長徵出任主席。
與共和國同齡,和新中國共行。趙先聞是濱州市第一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畫過連環畫、油畫、水彩畫,又獨創了拓彩畫;他的書法以畫入書,書呈畫境,氣韻恢宏;他的評論文章理念現代、文筆流暢、評析準確;他最早創作了反映黃河三角洲的系列作品——《黃河入海的地方》,他因此被稱為「黃河口的畫家」;他的瓷畫藝術華貴典雅、風格別致,《海瓷藝術初論》更是明晰了海瓷藝術的發展方向;他最早對原創美術進行了研究,並成立了中國最早的原創美術研究院;他的現代彩墨畫既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又有獨到的現代藝術構成之觀念,個性鮮明,自成一家,具有頗高的學術含量及市場升值空間。由於在國內取得了相當高的學術成就和社會影響力,如今,趙先聞已成為濱州地域的文化名片和當代一線著名畫家。當代藝術大師劉國松先生稱他加入了「創造21世紀中國繪畫新傳統的偉大行列,向著未來邁進」。
研討會現場,30餘位來自市內外的畫家、作家、學者、策展人以及收藏界的朋友,共同圍繞趙先聞五十年的藝術之路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感謝來參加此次論壇的朋友,回望我來濱州的50年,最大的感覺就是感恩,所以這本文獻叫『歲月恩典』。回顧這50年,有掙扎,有煩惱,也有悲傷。但是更有幸福,有陽光,有溫暖,有期待,有希望。這50年裡我做了兩件事,一是我畫了黃河,另一個是把我對繪畫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語言,以此來表達我內心的世界。期待下一個十年向大家匯報。」趙先聞在致答謝詞時表示。
本報特節選此次論壇部分發言予以刊登。參加此次研討會發言的還有劉銘、上官爵文、高超、孫金、顧正華、孫廣松、朱立新、李司貴、趙新波、劉傑、魏文濤、劉金平、薛立厚、王小國、杜洪群、劉善志、杜林川、張芳。
楊光軍(濱州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文獻集序言作者)賀詞節選:
趙先聞先生是一名頗具個性魅力和學術思想的實力派畫家,是濱州的一張文化名片。趙先聞先生幾十年筆耕不輟,將中國畫傳統的潑墨潑彩與現代工藝美術的紋理畫法融為一體,獨創了拓彩畫,為中國故事的講述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和嶄新的藝術形式。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趙先生對美術教育事業的熱忱與無私,他在中國美術界首次提出並率先實踐了原創美術概念,將他創辦多年的現代原創美術研究院無償捐獻給濱州職業學院,並在學院設立了原創美術獎學金,鼓勵學生們在原創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一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藝術家,有這樣一份心系教育、獎掖後人的情懷,委實令人感佩!
趙立平(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趙先聞先生從事美術創作50年,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始終用筆墨彰顯情懷,在美術界享有盛譽,是我個人非常敬重的一位大藝術家。他曾擔任過惠民地區群眾藝術館的館長和濱州畫院的首任院長,在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中,不僅推出了眾多藝術精品,還積極進行藝術理論探索,熱衷社會公益事業,培養帶動青年美術人才,為促進我市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積極而有益的貢獻。
我認為趙先聞先生的藝術歷程有三個主要特點:時代性、創新性、情懷擔當。先生的筆墨精神一直追隨著時代,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作為一個畫家,不僅勇猛精進地傳播藝術理念,也培養引領青年後學的成長發展,現在又將現代原創美術研究院捐給濱州職業學院,設立原創美術獎學金,激勵扶持青年學子投身藝術道路,這顯示出先生卓然高遠的胸襟和眼光,令人佩服。
劉慶祥(濱州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濱州市作協主席):
落葉黃金地,且待梅花開。
七旬莫言老,青春正滿懷。
而今從頭越,期頤擺擂臺。
這是有感於先聞先生「從零開始,再幹三十年」豪言而寫的幾句話。
每個人都在生活,有的人是活著,有的人藝術地活著,先聞先生是後者。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展現了一位藝術家的藝術態度、精神追求和永無止境的探索;他以自己的藝術成就,為濱州文學藝術樹立了榜樣。他50年孜孜以求,成就了人生,光彩了社會,恩典了歲月,必將是濱州文學藝術事業的一面旗幟。
李玉泉(濱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賀信節選:
先聞主席是我市最早加入中國美協的國家級會員,他的作品中洋溢著濃濃的地方文化特色。他創作的《黃河口的蓬蓬棵》及入海口系列作品,有的在全國美展中獲獎,有的被國家級單位收藏。他早年多次深入農村、工廠、軍營、企業,畫了大量的速寫、素描作品,踐行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履行了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不管是在文化工作的領導崗位,還是退下做一個專職畫家,他始終心中想著人民、表現人民、為人民而創作。他始終以展現濱州這方熱土上的人文景象為己任。他在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都展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風採。這部文獻集全面記錄了他所走過的藝術道路,也印證了濱州美術事業發展的裡程碑。
董海濤(濱州市美協副主席、市青年美協主席、文獻集主編):
在這持續12個月的編輯製作過程中,我深感這本文獻集更像是一部紙本的紀錄片。我是趙老師50年藝術歷程中後30年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更是見證者。這次能擔此主編重任,感覺非常榮幸。
這本文獻集不僅展現了趙老師5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也記錄了他50年的成長軌跡;不僅展現了趙老師作為畫家、評論家、活動家的一面,而且真實展現了一個始終對生活、對藝術保有熱情和活力的精氣神的藝術家的一面。這本書的價值是文獻性的,將會以個案的姿態來推動濱州美術界乃至文化界的思考和發展。
王川(聯合日報高級編輯、專題部主任)
通讀這本文獻集以後,我感覺到先聞先生藝術時空都包含在這裡面。我感覺到先聞先生的藝術世界、藝術空間在不斷擴大,再擴大。他生命的這種實踐,在不斷延展、不斷前行,也在不斷創新。這個文獻裡邊收入了他的前期作品,一直到現在的所有代表作,展現了先生獨特的藝術個性。從中能夠看出先聞先生旺盛的生命創造力。
他之所以能創新,不只是在濱州,在全省甚至全國,在這個繪畫領域一枝獨秀,都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先聞兄人品別好,特別有親和力,他之所以有這麼多朋友,而且有這麼多年輕的朋友,我覺得這也是他藝術長青的一個重要動力。
曹玉山(山東省委宣傳部《走向世界》雜誌社社長助理)
祝賀趙老師從藝50年歲月恩典研討會勝利召開。感謝趙老師這麼多年,特別是從領導崗位上下來以後,為山東省的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走向世界》雜誌社和趙老師已經有20多年的友誼了,在傳統的對外宣傳當中,趙老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扈光珉(濱州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
對趙老師這50年來在藝術理論探討上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用三個詞來總結趙老師——「旗子」「鏡子」「集子」。
趙老師是一面旗子。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作為一個畫家,他這種對藝術執著的探索、孜孜的追求,我深為敬佩。所以在旗子這一個後綴上,我又加了他是一個知者、思者。
趙老師是一面鏡子,是一個仁者。趙老師70年的人生歷程,50年的藝術人生,凝聚到他的身上,我覺得用一個「仁」字來形容非常合適。「荷」在中華民族當中,是一種精神的圖騰和符號。中國人最高的境界就一個「和」字。從這個角度來來感受趙老師的仁者風範,仁者胸懷,仁者境界。
趙老師是一部集子,是一個「探者」。趙老師從藝這麼多年,我感覺到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他沒有滿足於以前所取得的任何成就。今天取得的成就代表我過去,而今邁步從頭越,他的藝術之路永不停息。
宣永華(濱州職業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和趙先聞老師接觸後,感覺兩個字,一個是「德」。「德」是德藝雙馨,他無償地把現代原創美術研究院捐贈給濱州職業學院,同時還為學生設立獎學金,包括給學生進行講座,都是無私奉獻的。
第二個就是「藝」。我感覺趙老師的藝術是長青的,而且他不斷地推陳出新。他的水墨空間、陶瓷藝術,在藝術方面引領著濱州發展,同時他也將自己的經驗無私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和青年教師。
王少元(山東齊魯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最美術》雜誌主編)
我用三個關鍵詞來表示我對先聞兄的敬意。
第一個關鍵詞是「藝術地標」。古有展子虔,今有趙先聞。先聞先生是濱州的一個藝術地標。劉國松先生曾經給先聞先生寫過一句話:「他參與了21世紀中國美術新傳統的建設。」這裡面每一個字都很重,作為資深的大藝術家,我想劉國松先生的話不是隨便說的。
第二個關鍵詞是「創新求異」。趙老師五十年如一日,秉持著一個美術工作者的初心,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創新。他從最早的素描速寫連環畫,到後來的水粉畫、拓彩畫、海瓷藝術、書法,再到彩色水墨,一路走來,他沒有一天不在思考創新。正是因為有了創新,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存在價值。
第三個關鍵詞是「我存,我在」。先聞老師雖然年近古稀,但我覺得他仍然像一個青年,心中永遠有一團炙熱的火,他在不斷刷新個人的紀錄,他的美術教育,他對後代的提攜,他在全國屢屢獲獎,他走出濱州,走出山東,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他的存在是濱州的驕傲,也是我們山東的驕傲,也是全國美術工作者的驕傲。
王文祥(山東省畫廊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書畫學會副秘書長)
「凡行走,必有方向。」這是趙先聞先生提出的理論觀點!
今天《歲月恩典》趙先聞從藝50周年藝術文獻集的出版發行,是山東省美術屆、收藏屆的一件大事。這本收有30餘位美術評論家、著有20多萬字的文獻集,為未來研究、交流趙先聞先生的藝術作品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和學術財富,它將引領書畫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濱州乃至山東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發展。
朱慶民 (作家、自媒體美術評論員)
我跟趙老師認識近10年了。感受最深的就是趙老師的「仁」。他不管是對普通的書畫愛好者,還是對畫廊界的經營者,以及對整個市場的貢獻,我認為都非常大。「仁」字還體現在趙老師藝術的公益性上。趙老師把現代原創研究院無償捐給了濱州職業學院,還拿出自己的作品救助患白血病的兒童,同時他還成立了的趙先聞原創美術基金,獎掖後人。
我曾經在惠民做過兩年省派「第一書記」,每年趙老師都要到我們村裡去看望貧困戶,為貧困戶去送文化、寫對聯。為支持村裡建設,趙老師捐出自己的藝術品,同時還積極為村裡文化建設出謀劃策,他履行了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鄭鐵軍(山東廣播電視報專刊部主任、「盛世丹青」書畫專刊主編)
我給趙老師寫過一篇文章,摘讀一部分,這也是我的心得:現實生活中的先聞先生,淡定、從容、睿智,執著從藝,才情高妙又有機把握著創新的步履和「度」,不疾不徐的「慢熱」延展著美術探索的大道。「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骨子裡的文人情懷、濃烈的正義感,和永不褪色消減的創作靈性與藝術衝動,不斷促使他從一個成功階段走向另一個新的藝術高峰。大道先聞,心境心生,荷心即君心,祝願這位心境永葆青春康健的藝術家,不斷豐富完善他獨具魅力的繪事。山高人為峰,他人文泰山般的創作成果,必將引起天下關注。
引用梁啓超先生的一句話對趙老師表達祝願: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孫良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冠縣美術家協會主席)
我首先代表聊城市美術家協會和冠縣美術家協會,對趙先聞老師民間收藏作品展的成功舉辦和《歲月恩典——趙先聞老師從藝50周年文獻集》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賀。
趙老師是從聊城冠縣走到濱州,並在濱州開花結果的藝術大家。2500多年前,孟子在冠縣對景春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趙先聞老師,從藝50多年,不怕險阻,克服種種困難,在藝術的道路上執著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想,他已經把孟子的這三句話融進了血液裡,從而激發了創造力。
李登建 (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一級作家)
趙老師70多歲了,生命力還這麼旺盛,生命激情還這麼澎湃。朋友們說起來都非常感慨,也感覺望塵莫及。趙老師的作品不斷創新,不斷地有新面貌呈現,不斷地有新突破。我想這都與他生命激情的旺盛有關,可能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知道任何藝術形式的作品,實際上都是作者生命的另一種呈現,是藝術家心靈傾訴、靈魂苛求的一種表現。
我曾經提出這麼一個概念—— 「南郭北趙」。「南郭」是郭連貽先生;「北趙」就是黃河北岸的趙先聞先生。這兩個人,一個是搞書法的,一個是搞國畫的。一個是堅持傳統的,一個是執著求索不斷創新的。這兩個人在我看來,又代表了濱州書法和美術的最高水平。如果把這裡的這兩個人聯繫起來加以研究,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課題。
李長英(濱州日報原編委、作家、評論家)
關於趙老師的美術作品,我比較欣賞三個方面。
第一,他的創新精神。他的作品不斷變化一些樣式,不是墨守成規的,不是按照原來的老套路進行的,而是過一段時間它就推出一個新的模式,不斷地打破自己、重建自己,這一點非常可貴。
第二,他的獨立的藝術圖式。這方面大家也都能夠發現,他的作品就是他的作品,不是別人的作品。你在他的作品中,你找不到古代的「大家」的影子,也找不到現當代國內外的這個大師的樣子,就是他自己的。
第三,絢麗的色彩運用。他通過簡化、明晰、變形、綜合等方法,完成了對於物質符號的表達,並通過色彩的表現力量,形成秩序和諧的結構層次,使或濃或淡、或密或疏的點染生發出無盡的變化,既有空間效果的透視功能,又有凜冽的詩意氛圍,從而清晰地勾勒出整體韻律運行和贐靈顫動的軌跡,展示出一個屬於心靈的神秘世界。
王鋒(濱州日報副總編輯)
我認為趙先聞先生是濱州在黃河文化方面的典型符號,他的《黃河口的蓬蓬棵》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是濱州地域文化中黃河文化的開創者、開拓者,也是代表者。趙先聞先生在挖掘黃河文化方面很早就做出了實踐,起到了很好的帶領作用。
《歲月恩典》這本書內容豐富,非常珍貴,它不僅僅是趙先聞先生五十年藝術生涯的記錄,也是濱州美術事業發展很生動的縮影。
趙雪松(濱州電視臺副臺長、著名詩人、書法家)
趙先聞先生這種不滿足的創新精神,給我的印象最深,可以說是我應該學習的,也可以說這是濱州藝術界最為光彩的一頁。我觀察了一下,趙先聞先生基本上10年一個周期孕育產生新的一個畫種,不光是形式,而且還有內容和情感的突破。這非常了不起!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他總是在尋求新的傾訴和表達,甚至是脫胎換骨、鳳凰涅槃,可以稱為「趙先聞現象」。
我們的藝術創作當中很重視晚景的研究,但趙先聞在「古來稀」的年齡還在孕育新的東西,所以我們看不到他的晚景。我覺得他目前的狀態、目前的創作仍然不是他最後的。在生命晚景時,有可能獲得更豐富的經驗,走上藝術創作的大道——只有走過豐富藝術道路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天賜,越往後走,越有一個集大成的天賜在等待著他。
王長徵(濱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詩人)
先聞先生從藝50周年,出版了這麼厚重的一本著作,我覺得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在先聞先生的藝術生涯中,他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建立自己的審美和藝術王國。德希達評價策蘭時講,在他接受傳統的同時,創新出新的東西。如果我們現在的寫作者對於我們背後的傳統沒有進行微小的調整,在傳統的歷史發展中沒有個人的加入,你就會忽略不計。所以說,先聞先生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使我們的傳統產生微小的變化。我建議,應該對趙先聞的50年從藝之路進行整體研究,包括他的來龍去脈、他的文化背景和他的創新意識等。
韓延璟(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濱州站主編)
我與趙先生認識多年,從對趙先生的採訪和交往中,一直感受到他的這種情愫,而且始終不渝。一是始終感念天地之大和歲月的饋贈與恩典,這幾乎成為了他的口頭禪,這其實反映了他作品的意境和格局。二是始終感念韻律的自然。包含對個體興趣的自由追求,展現了他透過清清淡淡的荷花,透過層層疊疊的荷葉看生活的心態,可以說筆墨之間仿佛暢敘幽情,揮毫之處盡顯陶然美麗。三是趙先生始終在探求藝術與人生的真諦。趙先生一直在內心深處尋求詩意的超越,從他的謙虛平和到誨人不倦,從言談舉止到作品創新,他都在不停超越。
許煙華(濱州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對於趙老師,我總結八個字——「以畫為史,以畫為師」。所謂「以畫為史」,這個很好理解,因為這個冊子就濃縮了50年的歲月。如果說「以畫為史」是一個畫家的責任和擔當的話,我覺得「以畫為師」就更能體現出趙老師的藝術修養和這個作品的高度。
我曾在《人民日報》副刊看到了趙老師畫的一幅關於抗戰勝利60周年的一幅作品。像這種題材這種主題一般來講,我們的畫家都會截取某一個戰爭的場面,非常直觀地去表現。但是趙老師就畫了幾塊石頭,還有一叢怒放的秋菊,這個就讓我非常震撼,所以說印象也非常深。秋風中怒放的秋菊,其身上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那些非常堅硬、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王強(濱州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這次盛會首先一個是很空前的,我感覺這本文獻集就是一個鮮活的見證和記錄。這本文獻集結了趙先聞老師50年的藝術創作實踐、藝術思考、藝術觀念,充分展現了趙先聞老師的藝術在黃河三角洲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以及他的極高的藝術境界,他的藝術世界不斷地在擴展,延伸。
趙先聞老師的藝術個性非常突出,他的那種藝術的觀念是非常超前的,他的創造力、創新力特別旺盛,包括他創新的圖式,在濱州乃至山東,包括全國也是獨一份的,這一點是我們認為它的價值最大化的一個基礎。趙老師一直在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堅持與時代脈搏的發展一致,堅持以人民同行,堅持與藝術家共同來探索藝術世界。
武斌(濱州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先聞老師是活躍在山東乃至全國畫壇的一位學術性的藝術家,更是一位藝術生命極強、學養深厚、才情睿智的大畫家。我非常贊同前面領導們提到的「藝術地標」。我認為探討趙先聞老師50年來的藝術成就,應該從三個方面分開來說,一是他的繪畫與藝術成就,第二還是對社會的貢獻,第三是對後學的影響。
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格」在趙老師身上,我應該特別強調一下,他不光是風格,實際上是畫格、人格、格調。我覺得這也是趙老師值得學習的地方。趙老師雖然70歲高齡,但是他懷揣著一顆年輕的心,始終在探索藝術的未知世界,始終敢於突破傳統,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他的藝術語言獨樹一幟,可以說是一面旗幟,能給我們年輕人很多啟發。
王黎明(濱州畫院副院長、濱州油畫院院長)
趙先聞老師是我們的老前輩,我們的老院長,濱州畫院一直在他的影響之下茁壯成長,他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色彩是中國畫比較難以突破的一個點。趙先聞老師在這一點上,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作品既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又清新典雅,非常有把控度。這一點是非常難以做到的。他正走在一條以色彩見長的中國畫的康莊大道上,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這需要超凡的、勃勃生機的創造之心、創新之心,更需要日積月累的深厚功底和基礎,還有非凡的感悟能力。同時,他對美術事業的發展呼籲和倡導更充滿正能量,在濱州有著風向標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