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陽生,冬至大如年!在我國,冬至是民間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傳統視作正式進入冬季的大節日。有首歌唱得好: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北方是中國冬季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向來就吸引著冬季少雪甚至無雪的南方人。這次從成都到北京恰逢雪後迎冬至,於是提著相機便匆匆趕往京城西郊的頤和園。為啥急著趕往頤和園?後文慢慢細表。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距市區十餘公裡,緊鄰圓明園,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皇家御苑,與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頤和園東宮門懸掛著光緒題寫的頤和園三個金色大字,一對2.4米高,氣宇軒昂的銅獅威嚴地鎮守在門口,據說是乾隆爺下令用17噸黃銅採取失蠟法鑄造,十分精美傳神。
牌坊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符號之一,而頤和園在北京所有的古建築中牌坊最多。從頤和園東宮門入園會見到頤和園新宮門,新宮門立有一座七八米高的彩繪牌坊,東面寫著「延旭」,意為「迎接旭日」。西面寫著「舒雲」,意喻進入這裡便可觀雲捲雲舒。
仁壽殿前的神獸麒麟(一說狻猊),是乾隆時期青銅鎮獸的代表作之一,其頭頂正中有「大清乾隆年造」的銘文,漢白玉的須彌座上雕有蓮瓣、纏草等紋飾和七珍,麒麟前腿之間還雕著一顆寶珠。借著漸墜的夕陽,拍了一張麒麟含丹!
沿著昆明湖東岸向十七孔橋走去,在橋頭右側,有一尊乾隆二十年鑄造的銅牛,據說是為鎮壓水患而設。從這遠眺萬壽山,從山頂逶迤至昆明湖畔的龐大建築群鱗次櫛比,非常宏偉壯觀。
由於這次主要目的是趕到十七孔橋拍攝金光穿洞,加之頤和園已經來過好幾次,所以對萬壽山以及昆明湖北岸、西岸的景點也就無暇多顧了。
長焦鏡頭下,馬鞍狀的玉泉山已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芒,47.7米高的玉峰塔挺拔的身姿矗立在西山懷中,如果不是湖面部分結冰,將可欣賞到塔映湖中的靜明園十六景之一「玉峰塔影」。
昆明湖共有三個島嶼,寓意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橫臥碧波之上的十七孔橋,便由此將昆明湖東岸與稱為蓬萊的南湖島相連。
傳說乾隆皇帝在佛香閣上眺望昆明湖,發現湖中的南湖島狀若龜殼,於是靈機一動,下令修建十七孔橋,作為烏龜的頸項,而東堤上建起這座廓如亭,作為烏龜的腦袋,意在廓四方,折八極。
大名鼎鼎的十七孔橋,護欄上蹲伏著544頭形態各異的獅子,不僅是中國古代橋梁的瑰寶,而今更以一道獨特的景觀聞名於世,這便是每年冬至前後數日的黃昏,落日的金輝把十七孔橋的每個橋洞灌滿金光,形成罕見的金光穿洞奇觀。
南湖島上早已人滿為患,許多攝影愛好者從早上就在十七孔橋西端佔據有利地形和最佳拍攝位置坐等,而許多如我一般的外地遊客只能踮起腳尖在人潮中高舉相機胡亂抓拍。
儘管園區管理部門採取了限流措施,可是依然阻擋不住有備而來的發燒友們,他們或高舉自拍杆、三腳架遙控拍攝,或踩在自帶的凳子或梯子上拍攝,說實話,拍攝場面甚至比金光穿洞景觀本身更具觀賞性!
金光穿洞確實很美,但是疫情期間自我防護還是不可掉以輕心,返回東岸,金色的霞光映投在半冰半水的湖面,是不是有種冰清玉潔、金玉滿堂的感覺?
每年冬至前後,是全年太陽照耀北半球高度最低的一天,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時,陽光的傾斜度恰好灌進十七孔橋的橋洞,雖說這金光穿洞的奇觀也就近幾年才被攝影愛好者發現,不過頤和園的精彩那是隨處可見。
晚霞中的文昌閣巍然高聳,它是頤和園內六座城關中最大的一座,亦是中國範圍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陳列館。
由白變紅繼而轉為橙色的落日,依依不捨迸散著輝芒向西山墜下,南湖島、十七孔橋、廓如亭手挽著手兒為它送行,錯過等來年的金光穿洞奇觀就這樣在華麗而莊嚴的氛圍下謝幕了!
長亭外古道邊,夕陽山外山!銀盆浮碧岫,鱗紋疊金波,園霞疑初染,相看兩不厭!
十七孔橋上人頭攢動,炫酷的金光穿洞剛畢,人們又湧上橋頭,共賞氣勢磅礴的燕山日落!(註:此燕山本為西山,系取意於燕京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