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遊頤和園——觀燕山日落,賞金光穿洞

2020-12-23 無巍不至

冬至一陽生,冬至大如年!在我國,冬至是民間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傳統視作正式進入冬季的大節日。有首歌唱得好: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北方是中國冬季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向來就吸引著冬季少雪甚至無雪的南方人。這次從成都到北京恰逢雪後迎冬至,於是提著相機便匆匆趕往京城西郊的頤和園。為啥急著趕往頤和園?後文慢慢細表。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距市區十餘公裡,緊鄰圓明園,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皇家御苑,與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頤和園東宮門懸掛著光緒題寫的頤和園三個金色大字,一對2.4米高,氣宇軒昂的銅獅威嚴地鎮守在門口,據說是乾隆爺下令用17噸黃銅採取失蠟法鑄造,十分精美傳神。

牌坊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符號之一,而頤和園在北京所有的古建築中牌坊最多。從頤和園東宮門入園會見到頤和園新宮門,新宮門立有一座七八米高的彩繪牌坊,東面寫著「延旭」,意為「迎接旭日」。西面寫著「舒雲」,意喻進入這裡便可觀雲捲雲舒。

仁壽殿前的神獸麒麟(一說狻猊),是乾隆時期青銅鎮獸的代表作之一,其頭頂正中有「大清乾隆年造」的銘文,漢白玉的須彌座上雕有蓮瓣、纏草等紋飾和七珍,麒麟前腿之間還雕著一顆寶珠。借著漸墜的夕陽,拍了一張麒麟含丹!

沿著昆明湖東岸向十七孔橋走去,在橋頭右側,有一尊乾隆二十年鑄造的銅牛,據說是為鎮壓水患而設。從這遠眺萬壽山,從山頂逶迤至昆明湖畔的龐大建築群鱗次櫛比,非常宏偉壯觀。

由於這次主要目的是趕到十七孔橋拍攝金光穿洞,加之頤和園已經來過好幾次,所以對萬壽山以及昆明湖北岸、西岸的景點也就無暇多顧了。

長焦鏡頭下,馬鞍狀的玉泉山已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芒,47.7米高的玉峰塔挺拔的身姿矗立在西山懷中,如果不是湖面部分結冰,將可欣賞到塔映湖中的靜明園十六景之一「玉峰塔影」。

昆明湖共有三個島嶼,寓意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橫臥碧波之上的十七孔橋,便由此將昆明湖東岸與稱為蓬萊的南湖島相連。

傳說乾隆皇帝在佛香閣上眺望昆明湖,發現湖中的南湖島狀若龜殼,於是靈機一動,下令修建十七孔橋,作為烏龜的頸項,而東堤上建起這座廓如亭,作為烏龜的腦袋,意在廓四方,折八極。

大名鼎鼎的十七孔橋,護欄上蹲伏著544頭形態各異的獅子,不僅是中國古代橋梁的瑰寶,而今更以一道獨特的景觀聞名於世,這便是每年冬至前後數日的黃昏,落日的金輝把十七孔橋的每個橋洞灌滿金光,形成罕見的金光穿洞奇觀。

南湖島上早已人滿為患,許多攝影愛好者從早上就在十七孔橋西端佔據有利地形和最佳拍攝位置坐等,而許多如我一般的外地遊客只能踮起腳尖在人潮中高舉相機胡亂抓拍。

儘管園區管理部門採取了限流措施,可是依然阻擋不住有備而來的發燒友們,他們或高舉自拍杆、三腳架遙控拍攝,或踩在自帶的凳子或梯子上拍攝,說實話,拍攝場面甚至比金光穿洞景觀本身更具觀賞性!

金光穿洞確實很美,但是疫情期間自我防護還是不可掉以輕心,返回東岸,金色的霞光映投在半冰半水的湖面,是不是有種冰清玉潔、金玉滿堂的感覺?

每年冬至前後,是全年太陽照耀北半球高度最低的一天,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時,陽光的傾斜度恰好灌進十七孔橋的橋洞,雖說這金光穿洞的奇觀也就近幾年才被攝影愛好者發現,不過頤和園的精彩那是隨處可見。

晚霞中的文昌閣巍然高聳,它是頤和園內六座城關中最大的一座,亦是中國範圍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陳列館。

由白變紅繼而轉為橙色的落日,依依不捨迸散著輝芒向西山墜下,南湖島、十七孔橋、廓如亭手挽著手兒為它送行,錯過等來年的金光穿洞奇觀就這樣在華麗而莊嚴的氛圍下謝幕了!

長亭外古道邊,夕陽山外山!銀盆浮碧岫,鱗紋疊金波,園霞疑初染,相看兩不厭!

十七孔橋上人頭攢動,炫酷的金光穿洞剛畢,人們又湧上橋頭,共賞氣勢磅礴的燕山日落!(註:此燕山本為西山,系取意於燕京之山)

相關焦點

  • 頤和園「金光穿洞」
    冬至前後,陽光恰好照射在頤和園十七孔橋所有橋洞的側壁上,呈現出「金光穿洞」的美景。戳圖去頤和園十七孔橋赴一場金光穿洞的盛會。(來源:人民日報微博)(來源:人民日報微博)冬至前後,陽光恰好照射在頤和園十七孔橋所有橋洞的側壁上,呈現出「金光穿洞」的美景。
  •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看的太投入手套掉湖裡……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看的太投入手套掉湖裡……時間:2020-11-25 23: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看的太投入手套掉湖裡 與往年一樣, 雖然已是天寒地凍, 又恰逢北京連日低溫, 但依然擋不住大家拍下美景的心氣兒!
  • 看北京 頤和園十七孔橋上演「金光穿洞」 遊客扎堆拍照場景壯觀
    12月20日,近千名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在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的西北角拍攝「金光穿洞」奇景。由於疫情影響,所有遊客都自覺地戴上了口罩。為記錄這難得自然奇景,每年大雪至冬至節氣前後都會有無數攝影愛好者與遊客慕名排起長隊等候拍攝「金光穿洞」。
  • 日落頤和園
    本文轉自【新華網】;這是12月4日拍攝的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近日北京天氣良好,落日時分的頤和園格外美麗,吸引遊人觀賞美景。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這是12月4日拍攝的頤和園佛香閣外景。 近日北京天氣良好,落日時分的頤和園格外美麗,吸引遊人觀賞美景。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這是12月4日拍攝的頤和園落日。
  • 眾多參觀者在頤和園十七孔橋邊觀賞日落景色-中新網
    眾多參觀者在頤和園十七孔橋邊觀賞日落景色4) "← →"翻頁 12月19日,北京天氣晴好,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上演
  • 冬至頤和園金光穿洞,優勝美地火瀑布奇景
    北京頤和園有座十七孔橋,該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石橋有17個孔洞,從側面看就像一條長虹飛架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非常壯觀。古人在建造石橋時巧妙利用天文地理知識,每年冬至前後10天,如果天氣晴朗,掛在地平線上的太陽會照射全部十七個橋洞,呈現出壯麗的景觀,俗稱「金光穿洞」。這幾天的下午四點左右,金色的陽光從十七孔橋橋洞中斜穿而過,最美時段基本只有十五分鐘,真的很驚豔。
  • 頤和園裡金光穿洞的奇觀,只出現十分鐘!網友:佩服古人的智慧
    冬日的頤和園可不是那麼美麗,湖面上斑駁的有種看流冰的感覺,湖水的清澈顏色也比夏天要藍。燈光柔和,特別是在夕陽下隱約透出的金黃,灑在樹頂的冰上,隨手一拍就是明信片。冬季頤和園最著名的就是落日餘暉穿過頤和園十七孔橋,將十七個橋洞照得亮堂堂,這是人們所稱的「金光穿洞」的獨特景觀,著名的十七孔橋,在頤和園內建於清乾隆年間,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橋的總長約150米,橋下十七個大小不等的排水孔。第七個橋孔是從橋梁兩端到中間的九個橋孔。為何是9座橋孔,這也有一定的說法。"
  • 冬至未至,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你知道這兩個形成原因嗎
    中國的石拱橋歷史悠久,建築技術高超,是歷史的凝結,是中國文化的表現,也是先人聰明才能的體現,北京頤和園有這樣一座橋,十七孔橋,因為有十七個洞,古代皇帝喜歡「九」這個數字,比如九五尊、九歸一等,拱橋上有個大洞,如果橋的孔數是「十七」的話,從左往右和從右往左走正好是「九」,所以這座拱橋建在了十七個洞裡
  • 散文:金光穿洞冰瀲灩,雲錦霞蔚日銜暖
    《金光穿洞冰瀲灩,雲錦霞蔚日銜暖》金光穿洞冰瀲灩,雲錦霞蔚日銜暖。借問此景何處有,不在頤和在眼前。趣字有解,謂之,邊走邊取也。話說,最著名的「金光穿洞」當屬頤和園裡的十七孔橋,不過要想拍好金光穿洞景,不單單需要光線和技術,硬體設施必不可缺少。最近網上有人曬十七孔橋的金光穿洞圖,有點心動,意欲前往。可巧,今天環湖慢走的時候,無意間瞥見湖心的小橋孔竟有點金光穿洞的意思。
  • 「慈禧式」遊頤和園
    「慈禧式」遊頤和園 2020-05-14 1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日落後的北京你見過嗎?遇見古老紫禁城和萬家燈火
    落日瀰漫的橘,天邊透亮的星頤和園的「金光穿洞」空中隆福寺遇胡同日落黃昏時分的天安門......北京落日黃昏的絕佳觀賞點就在這兒,爬到山頂後到達萬春亭,東邊是觀妙亭和國貿,南邊俯瞰故宮全貌,西臨北海,北觀鼓樓大街。居高臨下,可以完美看到金碧輝煌的古老紫禁城,與現代化的北京城新貌的交匯,真的好看到張張能做成壁紙!
  • 徽州古城也有「金光穿洞」奇景,一座500年歷史的九孔古石橋
    徽州古城的「金光穿洞」奇觀,你覺得怎麼樣呢?也許沒有著名的北京頤和園那座古石橋的「金光穿洞」那麼美,不過徽州古城這座古橋的歷史要更久。這是歙縣縣城的一座石橋,歙縣是古徽州的州府,境內歷史古蹟眾多,像這樣的古石橋隨處可見,但是能看到金光穿洞的橋就不多了,也要看運氣吧。
  • 北京深秋的頤和園,用37張照片展示攝影師的視角(附拍攝機位)
    順便還介紹了一些有關頤和園的知識點。喜歡旅遊和攝影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排雲殿需要單獨買票,票價10元。對了,現在頤和園屬於淡季,門票才20元,加上排雲殿這次門票一共花了30元。北京的景區門票應該是全國最得民心的,如果頤和園建在外省市,門票估計得200元吧。
  • Amy慧帶你遊北京,世界奇蹟圓明三園,斷壁殘垣見證歷史
    觀水法簡介觀水法遺址 by Grit夕陽西下坐在池塘邊一邊看日落西山,一邊在想:「西洋樓遺址為石頭建築,英法聯軍的那場始於1860年10月18日凌晨,持續了三天三夜的火,怎會將之燒得如此模樣?」圓明園之冬 by Grit他也是對科學,數學最感興趣,造詣最高的皇帝,所以,他命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和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在圓明園東北角設計、建造了這片歐式園林。
  • 帶老照片遊頤和園,穿越感極強!(對比照)
    新年之際,帶著老照片、老明信片,遊頤和園尋古,看風雲變幻、滄海桑田,循著一百年前古人的眼睛,看到未來。
  • 皇家林園——頤和園
    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佔地290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園內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多間,基本布局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部分。行政區,以仁壽殿為代表建於1750年,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這組略顯斑駁的檔案資料,在眾多文物精品中看似平凡,甚至在觀展中極易被忽略,但是在它背後,卻引出一段頤和園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1949年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派鄭振鐸、趙萬裡等人組成的華東工作團文教組主持文物北返,並於1950年1月23日在南京裝車啟運,1月26日抵達北京。1950年1月24日,頤和園得知南遷古物已北返的信息後,分別呈文政務院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請將南運頤和園文物歸還頤和園。2月16日,文化部函復說明北返古物由中央統一調度。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特展匯集各類文物398件
    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昨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特展匯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398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2000年,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為展現「三山五園」的歷史風貌,策展部門從瀋陽故宮博物院借來清代畫家張若靄的紙本設色《香山靜宜園圖冊》與清代畫家方琮的《靜明園圖屏》兩套珍貴文物。
  • 來頤和園看「耕織圖」
    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後於12月1日重新向遊客開放。在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遊人們通過大量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檔案,了解中國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以及耕織圖景區的興衰歷史變遷。一位遊客正在展覽中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