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也有「金光穿洞」奇景,一座500年歷史的九孔古石橋

2020-12-23 行者佬張

徽州古城的「金光穿洞」奇觀,你覺得怎麼樣呢?也許沒有著名的北京頤和園那座古石橋的「金光穿洞」那麼美,不過徽州古城這座古橋的歷史要更久。

這是歙縣縣城的一座石橋,歙縣是古徽州的州府,境內歷史古蹟眾多,像這樣的古石橋隨處可見,但是能看到金光穿洞的橋就不多了,也要看運氣吧。

徽州古城這座古石橋建於明代萬曆元年,即公元1573年,距今四百多年歷史,比北京頤和園的橋早了一百多年。徽州古城還有很多古石橋,離此橋不遠的太平橋最為著名,建於明弘治年間。

這座橋叫萬年橋,建在歙縣縣城北門外的揚之河上。萬年橋以前是通往太平,抵達安慶的要道,現在成為連接歙縣新老城區,通往北郊的重要交通線。

萬年橋是一座九孔石橋,長150多米,高10米,寬6.7米。石橋最初建成時,時任明代兵部侍郎的歙縣松明山人汪道坤,還曾賦詩一首《萬年橋》來讚美它。

以前橋東端有一座石碑坊,上面刻有「北鑰雲龍」、「道岸津梁」等字,於清乾隆年間損毀。整座石橋都是用巨型石塊建造,歷經幾百年,古味悠長。

萬年橋建築精美,結構科學,橋身堅固,獨特的防洪及水利科學技術彰顯了古人的智慧,朝向水流方向這一側的橋墩建成了弧形,起到分流作用,橋不會被洪水衝毀。

我拍攝萬年橋金光穿洞也是在冬季,不過是早晨,太陽初升的時候,陽光照射到數百年歷史的古石橋上,金光燦燦,和橋下的綠水,橋上的藍天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古徽州的美。

相關焦點

  • 冬至頤和園金光穿洞,優勝美地火瀑布奇景
    北京頤和園有座十七孔橋,該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石橋有17個孔洞,從側面看就像一條長虹飛架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非常壯觀。古人在建造石橋時巧妙利用天文地理知識,每年冬至前後10天,如果天氣晴朗,掛在地平線上的太陽會照射全部十七個橋洞,呈現出壯麗的景觀,俗稱「金光穿洞」。這幾天的下午四點左右,金色的陽光從十七孔橋橋洞中斜穿而過,最美時段基本只有十五分鐘,真的很驚豔。
  • 古徽州歙縣一座石橋建好了,卻不讓百姓通行,新娘子如何過橋嫁人
    徽州歙縣有很多的橋,橋的命名有自己的規律,有用方位命名的,有用地理名稱命名的,也有用造橋者名字命名的,還用好的寓意命名的。這其中,歙縣北門一座九孔石橋,叫做萬年橋,這個橋的名字就是有橋身堅固的寓意。萬年橋歷經數百年,堅固依舊據說這個橋建好的時候,徽州知府對於橋的名字糾結很久,後因為阻礙了交通,後來還是老百姓給橋起的名字。
  • 看北京 頤和園十七孔橋上演「金光穿洞」 遊客扎堆拍照場景壯觀
    12月20日,近千名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在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的西北角拍攝「金光穿洞」奇景。由於疫情影響,所有遊客都自覺地戴上了口罩。為記錄這難得自然奇景,每年大雪至冬至節氣前後都會有無數攝影愛好者與遊客慕名排起長隊等候拍攝「金光穿洞」。
  •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看的太投入手套掉湖裡……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看的太投入手套掉湖裡……時間:2020-11-25 23: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看的太投入手套掉湖裡 與往年一樣, 雖然已是天寒地凍, 又恰逢北京連日低溫, 但依然擋不住大家拍下美景的心氣兒!
  • 頤和園裡金光穿洞的奇觀,只出現十分鐘!網友:佩服古人的智慧
    冬季頤和園最著名的就是落日餘暉穿過頤和園十七孔橋,將十七個橋洞照得亮堂堂,這是人們所稱的「金光穿洞」的獨特景觀,著名的十七孔橋,在頤和園內建於清乾隆年間,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橋的總長約150米,橋下十七個大小不等的排水孔。第七個橋孔是從橋梁兩端到中間的九個橋孔。為何是9座橋孔,這也有一定的說法。"
  • 頤和園「金光穿洞」
    冬至前後,陽光恰好照射在頤和園十七孔橋所有橋洞的側壁上,呈現出「金光穿洞」的美景。戳圖去頤和園十七孔橋赴一場金光穿洞的盛會。(來源:人民日報微博)(來源:人民日報微博)冬至前後,陽光恰好照射在頤和園十七孔橋所有橋洞的側壁上,呈現出「金光穿洞」的美景。
  • 山河錦繡——四大古城之徽州古城
    同學們,上期我們遊覽了平遙古城。今天,讓我們走進另一座古代名城——徽州古城。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成鎮。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字,拆開之後是「山、水、人、文」,是美好的意思,而徽州,也確實美得讓人難以想像。
  • 徽州古城:進了這座城,才算真正到徽州
    自此,歙縣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 ,「千古一縣」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徽州古城內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壩、古井、古民居、古牌坊構成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歙縣古城又名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安徽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城,是徽州文化中心,已成為5A級風景區
    徽州的中心在歙縣,一直以來都是古徽州郡、州、府的所在地,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徽州古城也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府城裡的生活自然也跟村落裡有所不同。徽州古城門票100元,憑票可以從任意城門進入古城,並可參觀城內的徽州府衙、南譙樓、城牆、陶行知紀念館等以及城外的漁梁壩。如果是在晚上或清晨,則所有大門均無需查驗門票。
  • 一座具有獨特「城套城」風格的古城,徽州古城是我國四大古城之一
    徽州古城以前一直是徽州府治所在地,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景區內古民居群交織在一起,頗具古樸的風採,像一座氣勢磅礴的歷史博物館。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 他的墨裡,藏了一座徽州古城
    徽墨丨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國傳統制墨技藝中的珍品,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時間當不遲於唐,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徽州古城」,將徽州古城的圖案重新設計布局到徽墨裡,古城裡有幾十個人物,這些人物的形態動作生動反映了徽州的風土人情。
  • 散文:金光穿洞冰瀲灩,雲錦霞蔚日銜暖
    《金光穿洞冰瀲灩,雲錦霞蔚日銜暖》金光穿洞冰瀲灩,雲錦霞蔚日銜暖。借問此景何處有,不在頤和在眼前。趣字有解,謂之,邊走邊取也。話說,最著名的「金光穿洞」當屬頤和園裡的十七孔橋,不過要想拍好金光穿洞景,不單單需要光線和技術,硬體設施必不可缺少。最近網上有人曬十七孔橋的金光穿洞圖,有點心動,意欲前往。可巧,今天環湖慢走的時候,無意間瞥見湖心的小橋孔竟有點金光穿洞的意思。
  • 皖南行,遊徽州古城,觀東方的凱旋門,品嘗名吃毛豆腐
    對歙縣的徽州古城嚮往已久,它是皖南旅行中的重要一站。歙縣歷史悠久,從秦朝立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徽州文化、徽商、徽菜的發源地。這裡有徽硯、徽雕、徽茶、徽派建築、徽州戲曲等完整的徽派文化體系。名勝就有五六十處,能寫成一本厚厚的遊記,徽州古城是其中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從宋代開始設徽州府,府縣同城了1400年。它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位於歙縣縣城中心位置,現在也是這裡的商業中心,旅遊網紅打卡地。
  • 安徽歙縣徽州古城徵集第二屆古城牆春聯,獎品為2張景區門票
    安徽歙縣徽州古城徵集第二屆古城牆春聯,獎品為2張景區門票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12-12 08:42 來源
  • 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徽州古城值得前往嗎?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裡,始建於秦朝,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徽州古城景點有許國石坊、鬥山街、陶行知紀念館等地,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
  • 徽州古城有一座最獨特的牌坊,上面寫著三個大字,讓人肅然起敬
    徽州古城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樣式,徽州古城的古街上,立著最獨特的鳥居,上面寫著三個大字,看著不禁肅然起敬,徽州古城的其他牌坊都有四隻腳,而這個牌坊有八隻腳,為什麼?這個明早的大官許國很不容易,明早萬曆十一年,許國公成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學士的內閣成員,之後,他封印了太子太保,授予了文淵閣的學士,萬曆十二年9月,平定雲南邊境發生叛亂,升至少保,封住了武英殿的大學士,這些名字都很響亮。
  • 黃山、西遞、黔縣古城、徽州古城、屯溪老街汽車5日遊
    黃山、西遞、黔縣古城、徽州古城、屯溪老街汽車5日遊!
  • 歙縣徽州古城城門2021年掛春聯評選 || 天都詩社第83期
    9、江日平南譙樓外門戮力同心 古徽兒女昂首闊步新時代;百舸爭流 歙縣人民奮發進取續華章。徽園大門或暗門內面:輕呼緩吸 騰挪伸縮 太極功夫健身心;倡文重教 商學儒雅 徽州文化美山水。陽和門東面馳騁朝野穩社稷 許國智慧傳南北;求真生利為民眾 行知才學貫東西。
  • 旅遊必去「中國四大古城」
    閬中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保存較好,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閬苑仙境」、「巴國蜀國要衝之地」、「天下第一江山」、「閬中天下稀」等美譽。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坐落在雲南省麗江市大研鎮,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鎮。
  • 中國十大古城,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歙縣古城歙縣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古代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商丘古城商丘古城擁有5000餘年建城史、1500餘年建都史。現存地上的歸德府城於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