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上期我們遊覽了平遙古城。今天,讓我們走進另一座古代名城——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成鎮。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字,拆開之後是「山、水、人、文」,是美好的意思,而徽州,也確實美得讓人難以想像。明代戲劇家湯顯祖說「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古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有「東南鄒魯」的美譽,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和藝術之鄉。
徽州古城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其文物遺存眾多。徽州古城與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體建築有徽州府衙、許國石坊、長慶寺塔、東譙樓、南譙樓、曹氏二宅、漁梁古壩、漁梁街、鬥山街、徽園等以及鑲嵌其間的古色古香的三百餘幢古民居,是展示和體現徽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築。徽州古城內的徽派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觀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徽州三絕」
「徽州三絕」:那造型別致的徽派古民居、鱗次櫛比的古牌坊群和莊重威嚴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古老徽州文化輝煌的昨天。
徽派建築是中國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築,是構成徽州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國內外建築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諧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風景之靈氣,融徽州文化之精華,結構嚴謹,雕鏤精湛。它建築風格獨樹一幟,並流傳數百年。
徽派古民居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簷,白牆青瓦,明朗而雅素;飛簷出甍,迴廊掛落,雕刻精美,流簷翹角,宏偉壯觀。那一飛沖天的飛簷翹腳是主人家鴻鵠之志。從此也可以看出徽派建築,不僅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美好的長遠願景。
「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千百年流傳於古徽州的民間諺語道出了祠堂在徽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徽州祠堂文化博大精深,祠堂是徽州每一個村落必有的建築,與民居、牌坊並稱「徽州三絕」。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祠堂在徽州古建築中,無論從建築設計、工藝美術、雕刻裝飾等都是高檔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反映。從祠堂建築的形態與規模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姓氏宗族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個方面的情況。祠堂建築源於徽州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
古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為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徽州人多採用「立牌坊」的辦法以傳顯榮光。朝中官僚顯貴,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奏請皇上恩準,榮歸故裡,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徽州歙縣在明代時期,僅徽商投資建造的祠堂就有百餘座。可以說在當時徽商資本和官宦資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築的經濟之基礎。
古牌坊,結構嚴謹、布局合理、規模宏大,每一塊梁枋,每一件鑲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講究選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樓脊式「,「沖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單門和三門的;有遍飾雕刻、工致華麗,也有平琢渾磨、不事雕飾的,其排列有縱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橫列一排。
匾額題字出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石刻技藝使其書法更顯遒勁端莊力透石背。
牌坊內外遍布雕飾,體現了徽州石雕技藝和牌坊建造的最高水平。石雕倒爬獅子,形態各異,起加固立柱、美化門樓的雙重作用。
牌坊內外的石雕,其精美程度和水平,一點也不亞於許國牌坊,雕琢精絕,是徽州石雕藝術的傑出代表。徽州石雕是著名的傳統雕刻藝術,徽州石雕題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坦西遞凝瑞堂大道旁有一對保存完好的黟縣青大理石石雕寶瓶,其瓶身所飾山水雲霧花紋圖案,採用了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手法,令人嘆為鬼斧神工,充分顯示了古代徽州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
徽州文化
東漢、西晉、唐末、北宋時,有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則是對中原文化的最傑出的包容整合。它的全面崛起始於北宋後期,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如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所出的學者和傑出人諸如理學、經學,代表人物有朱熹 (朱熹自稱「新安朱熹」 ) 、江永、戴震、俞正燮,醫學有新安醫派;建築學有徽派建築和四雕 (木、石、磚、竹 )藝術。經濟有徽商和理財專家王茂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國人 );國畫有新安畫派、黃山畫派,成為大家者有漸江、石濤、黃賓虹等一大批人物,文房四寶,突出者為徽墨、歙硯,紙、筆亦有悠久歷史。
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區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其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有號子、山歌、小調及民俗、童謠歌舞等。徽州民歌與徽州民謠有著相通之處,既被廣泛傳唱,又十分朗朗上口,有的比較原生態,保留了方言古漢語的文字及押韻特徵,人們從這些優美、抒情、快樂、激情、悽切、悲涼,它反映了徽州人民喜、怒、哀、樂、實、和、闖、拼等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寶庫中獨具徽韻特色的歌唱藝術結晶。
徽劇
徽劇,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淵源於明代,1949年後定名徽劇。2006年5月20日,徽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傳統劇目有1404個,保存檔案有753個。其內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徽劇的音樂、唱腔優美、完整。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而以吹腔、撥子、皮簧為主要聲腔。吹腔輕柔委婉,撥子高亢激昂,皮簧則比較通俗流暢,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文戲以載歌載舞、委婉細膩其特點,武戲以粗獷、熾熱、功夫精深、善於高臺跌扑而震驚觀眾。生活小戲以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風趣、詼諧和語言吸引著觀眾。舞臺畫面多採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徽劇藝術以樸實、粗獷、重排場、擅武功、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為特色,徽劇表演歷來講究功底紮實、技術全面、陣容整齊、色藝兼優,歌、舞、樂、白高度綜合。要求演員能文能武,唱念做打具佳。即重視排場,講究舞臺藝術完美,如以"三十六頂網子會面,十蟒十靠,八大紅袍"來顯示班社陣容強大和行當齊全,又重視表演樸實、粗獷。
徽菜
徽菜,一說指徽州菜 ,是中國傳統的八大菜系之一。是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的著名菜系 。徽菜起源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在清朝中、末期達到了鼎盛,徽菜是徽州六縣的地方特色,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徽菜獨有的味道,由於明清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遊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明清時期一度居於八大菜系之首。代表菜品:徽州毛豆腐、紅燒臭鱖魚、火腿燉甲魚、醃鮮鱖魚、黃山燉鴿等等。徽菜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徽菜繼承了祖國醫食同源的傳統,講究食補,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是古徽州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興起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以休寧何震等篆刻名家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徽州印人群體,人稱「徽派」,促成徽州篆刻的第一個高潮期。清代康乾時期,歙縣程邃等「歙四子」出現,變革創新,自成一體,形成徽派篆刻第二個高潮期。清朝晚期,黃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學修養,摒棄幾百年來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爛銅印,追求古拙殘破美的傳統習慣,自立新意,自成風格,從篆刻藝術界脫穎而出,創立了「黟山派」,影響了後來的易大廠、喬大壯、王福庵、李尹桑,乃至齊白石等一大批書畫印名家,使徽派篆刻走向了第三個高潮期。
同學們,學習了今天的課程,你了解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關於徽州的詩詞、故事等要和大家分享呢?如果你去過徽州更要和大家分享你的體會哦!歡迎大家積極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