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百萬醫療險走紅網絡之後,又一波百萬重疾險悄然上線。
近期,包括新華保險(601336)、眾安在線、騰訊微保、中國平安(601318)先後推出百萬重疾險,大多是用千元甚至更低的保費撬動上百萬保額,將線下長期險「改造」成短期險。
對於這一波百萬重疾險,是噱頭大於實際意義?還是徹底顛覆健康險銷售渠道?消費者是否願意為此買單?保險業內人士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斷。樂觀者認為,百萬重疾險將「複製」百萬醫療險的輝煌,形成「醫療+重疾」的「標配」;悲觀者則指出,百萬重疾險形式大於內容,保證續保更是一個偽命題。
「保百種病」恐是噱頭
據記者了解,2017年下半年起,眾安在線、螞蟻金服、新華保險紛紛上線一年期消費型重疾險。近日,騰訊微保和中國平安又相繼推出了一年期消費型重疾險。
《國際金融報》記者選取了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眾安在線樂活e生重疾險、平安i康保重疾險和微醫保重疾險作對比。
從投保年齡來看,微醫保重疾險的投保年齡上限為65歲,在3家公司產品中範圍最大,平安i康保重疾險的最高首次投保年齡是50歲,樂活e生則是最晚在60周歲可以投保。就保費價格看,平安i康保最貴,樂活e生居中,微醫保重疾險最便宜。
從主險保障來看,平安i康保和微醫保重疾險均保障100種重大疾病,樂活e生保障70種。不過,樂活e生(19種)、平安i康保重疾險(20種)有針對特定重疾的保額翻倍,和針對30種輕症的保險金,微醫保重疾險並沒有這些保障。
此外,在3款產品中,只有平安i康保累計保額達百萬元。
對此,有資深保險精算及大數據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提出:「所謂的百萬重疾險,是按照累計保額計算。其中,重大疾病保額50萬元。只有特定重疾的保額才達100萬元,再加上輕症疾病10萬元,合計110萬元。」
以30歲的小C為例,投保平安i康保重疾險每年支付945元,假設年內確診原位癌(屬30種輕症之一),即可獲賠10萬元輕症保險金,且不影響第二年重疾及特定重疾保障續保;若連續投保後的第四年,小C不幸又確診了肺癌,屬於20種特定重疾範疇,那麼他將再次獲得100萬元保險金(特定重疾保額翻倍)。至此合同終止,小C累計以不足5000元的保費支出,獲得高達110萬元重疾保險金。
「至於疾病種類覆蓋100種重大疾病,也不過是噱頭。」上述分析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保監會對重疾險覆蓋的疾病種類規定是25種,這25種重大疾病是比較常見的。從定價的角度看,25種重大疾病的定價與100種並無區別,因為增加的疾病種類的發病率對保費影響有限。」
這也就解釋了線上百萬重疾險在擴大承保範圍、增加保額的同時,保費不升反降。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解釋,「百萬重疾險定價低、保額高,是因為線上渠道銷售的重疾險產品屬於純消費型、渠道成本比較低,所以可以將價格進行下調,讓利給消費者。」
保證續保埋下「雷」
除了定價,百萬重疾險還有一個「漏洞」——保證續保。
自眾安在線推出百萬醫療險並拋出「保證續保」的概念後,這就成了線上短期型險種的「致命傷」。保證續保條款是指,在前一保險期間屆滿前,投保人提出續保申請,保險公司必須按照原條款和約定費率繼續承保的合同。
仍舊以上述3款產品為例,樂活e生、平安i康保分別可續保至80歲和85歲,微醫保重疾險的最高續保年齡可達到100歲。
「保證續保對重疾險就是純偽命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從上述寫有保證續保條款的產品分析,其實都保留了保險公司的續保審核權,所以稱不上保證續保。其實,對於重疾險而言,健康告知比較嚴格,人的健康狀況從40歲以後,開始走下坡路,保險公司出於盈利和風控的考慮,不可能實現保證續保。
一位網際網路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保證續保可能是保險公司給自己埋下的一個『雷』,增加了帶病投保等道德風險,在未來5至10年內,個別保險公司可能面臨『賠穿』的風險。」
渠道或迎顛覆性變革
線下長期、分紅型重疾險正在向線上短期、消費型重疾險轉移,健康險銷售渠道是否將迎來大變革?
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健康險事業部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線上與線下重疾險的定價、產品形態、客戶群都不相同,可以形成更好的互補關係。其中,線上重疾險定價低、保額高,產品期限比較短,純消費型條款比較簡單,更符合年輕白領的訴求。」
「與終身、定期重疾險相比,短期重疾險較為靈活,保費門檻低,同時也面臨著產品停售等原因導致無法續保的問題。此類產品可以作為補充型產品,但代替不了長期重疾險。」上述負責人指出。
根據中保協發布的《2017年網際網路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2017年前三季度,共79家公司向產品庫報送2768款產品,其中包括在售946款,未售1763款,停售54款,停用5款。從產品類別看,健康保險最多,共70家公司報送397款健康保險,佔比42%,健康保險中含重疾險193款,佔比近一半。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短期、消費型重疾險不該成為健康險的未來,費用給付型產品才是保險公司大力發展的方向。至於如何平衡線上渠道給線下代理人渠道帶來的衝擊,無非是保險公司利益平衡的問題。毋庸置疑,線上渠道肯定會不斷『蠶食』線下渠道。」
那麼,在這場渠道變革中,誰會是最終的勝利者?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險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相比傳統保險公司,網際網路保險可能更有優勢,尤其是在續保率、客戶畫像、大數據分析等領域,一旦形成閉環和商業模式,將對健康險行業產生顛覆性變革。其中,螞蟻金服對於用戶消費能力分析要優於騰訊。當然,傳統保險公司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而是要加強服務型產品的開發和銷售,不是一味地投入流量型產品的競爭。」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