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晚間,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醫學科接連收治5名中暑者,其中一人因熱射病死亡,一人被收入EICU(急診重症監護室)治療。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柴豔芬提醒,患上熱射病後死亡風險極高,所以面對中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中暑分為三種類型
柴豔芬主任說,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中暑被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可怕的是,這些中暑類型可以先後或同時發生於同一病人身上,未治療或治療無效的熱衰竭可發展為熱射病。
柴豔芬主任介紹,外界氣溫超過32℃以上時,60%體熱要通過出汗蒸發,在高溫高溼環境中,體內積存熱量逐漸增加,但出汗蒸發散熱卻越來越少,體溫調節功能發生紊亂,身體產熱及獲取熱量增多而散熱出現障礙即會發生中暑。不要認為在吐魯番更容易中暑,吐魯番氣溫雖高,但相對溼度僅30%,出汗蒸發散熱快,所以在那裡生活的人並不易中暑。只有當氣溫高且溼度大時,人體散熱較慢,才易發生中暑。
要特別注意的是,熱環境適應是人體妥善處理熱應激的過程,健康人對熱環境的適應需要7至14天,沒有進行過熱適應訓練、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人更易發生中暑。此外,如果存在皮膚結構異常、汗腺功能和自主神經系統調節障礙等情況,也會促使中暑發生。
熱射病有可能致命
中暑先兆常表現頭痛、頭暈和疲勞,但出汗量不一定減少。如發現較晚、未經適當治療者繼而出現以下表現:
熱痙攣 高溫環境下劇烈運動後出現腓腸肌或腹部肌群痛性痙攣,可能與體鈉過多丟失和通氣過度有關,此時患者在陰涼處休息、補充液體後可緩解。
熱衰竭 熱痙攣繼續發展引起熱衰竭,因脫水血容量不足所致,常見於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病人,可表現為噁心、嘔吐、多汗、心動過速、呼吸增快、體溫升高、低血壓、虛脫或暈厥、肌痙攣等。此期檢查可發現血細胞比容增高、高鈉血、氮質血或肝功能異常。
熱射病 熱射病是重症中暑,也是一種致命性急症,患者會出現高熱(直腸溫度≥41℃)、行為異常、神志障礙或昏迷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等症狀。熱射病分為勞力和非勞力兩種類型,其中勞力性熱射病多見於健康年輕人,常在重體力勞動、體育運動或軍訓時發病,表現多汗或無汗、高熱、抽搐或昏迷,心率160至180次/分,此類病人常死於多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非勞力性熱射病多見於年老體弱和慢性疾病病人,患者出現譫妄、昏迷、癲癇發作和各種行為異常,繼而高熱、昏迷,呼吸急促(頻率60次/分)、皮膚乾熱無汗,瞳孔對稱縮小,低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腫,多在發病後24小時左右死亡。
遭遇中暑先要降溫
雖然中暑類型和病因不同,但治療基本相同,都需要降溫治療,如脫去病人衣服,移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進行皮膚肌肉按摩促進散熱等。
對於無循環障礙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將軀體浸入27℃至30℃的水中降溫。對於循環障礙者,則採用蒸發散熱降溫,用涼水反覆擦拭皮膚,同時應用電風扇或空調器。不管哪種中暑,都應儘快呼叫120,送患者到醫院治療。
關於預防中暑,柴豔芬主任給出四個重點:一是增加防暑知識;二是在常溫下,健康人每天攝水量達到2000至2500毫升,炎熱天氣合理安排作息,充分飲用含鉀、鎂、鈣鹽的防暑降溫飲料,備用防暑降溫藥品(如清涼油、風油精、人丹或藿香正氣水);三是在高溫高溼天儘量避免強體力勞動,發現中暑先兆應及時治療;四是年老體弱、慢性疾病病人和孕婦、產褥期婦女應改善居住環境,穿著寬鬆透氣淺色服裝,注意合理營養和休息。
據《城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