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武 著 宋少輝 圖
責任編輯 劉星
序言雲臺二十八將,是指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員大將。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畫了28位大將的畫像,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西漢末年,成、哀二帝無道。趙氏姊妹惑亂於內,王姓親族專權於外。狐鼠得志,豺狼當道;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及至王莽篡位,頻起刀兵、亂興古制。禮崩樂壞,士失其德;朝令夕改,民苦於政。不數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荊州起綠林、齊魯畫赤眉。光武帝劉秀與其兄劉縯亦舉事南陽。秀之為人智深勇沉、胸懷韜略;開心見誠,知人善任。後戰昆陽、破蒲陽;清隴右,平巴蜀。蕭王之名威揚四海,而漢室中興。當是時,名臣雲集,驍將雨聚。君臣同心,始艱危,終克定。永平中,漢明帝劉莊圖畫開國諸勳於南宮雲臺。計二十八人,史稱「雲臺二十八將」。
範曄《後漢書》為二十八將立傳,稱"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這二十八人是漢光武帝在建立東漢的過程中,最具戰功的將領。其中功勞最大的當屬馮異、岑彭,《後漢書·卷十七》論曰: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惟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矣。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克成遠業,終其全慶也。
雲臺二十八將為東漢開國功臣,上應二十八星宿。耿弇就是明帝時與班超、竇固齊名的民族英雄耿秉、耿恭的叔叔,祭遵的胞弟是民族英雄祭彤;另外伏波將軍馬援有大功,但因為女兒為明帝皇后,明帝避嫌未將其列入。雲臺二十八將裡只要和皇室有親戚關係的都沒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來歙功勞很大,最後也未被列入。
漢明帝劉莊追思他父親光武帝劉秀的諸位功臣,就把二十八位有功將領的畫像放在南宮雲臺。後人還把這些將領與神話傳說的天庭二十八星宿名稱相對應,這就是"雲臺廿八宿"。
東方青龍:角木蛟鄧禹 亢金龍吳漢 氐土貉賈復 房日兔耿弇 心月狐寇恂 尾火虎岑彭 箕水豹馮異
北方玄武:鬥木獬朱佑 牛金牛祭遵 女土蝠景丹 虛日鼠蓋延 危月燕堅鐔 室火豬耿純 壁水貐臧宮
西方白虎:奎木狼馬武 婁金狗劉隆 胃土雉馬成 昴日雞王梁 畢月烏陳俊 觜火猴傅俊 參水猿杜茂
南方朱雀:井木犴銚期 鬼金羊王霸 柳土獐任光 星日馬李忠 張月鹿萬修 翼火蛇邳彤 軫水蚓劉植。
編者
2020年12月1日
一、鄧禹(2年-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年輕時遊學長安,與劉秀交好,曾勸其以河北為基地,待機取天下。鄧禹率軍鎮壓銅馬起義軍,又破更始將王匡、成丹諸部於河東。劉秀稱帝後,被拜為大司徒,封酇侯,後率軍與赤眉戰,大敗,被罷免大司徒。明帝時進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病逝,諡號元侯。
(?—44年),字子顏,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出身寒微,起家亭長,進入漁陽郡販馬為業。更始元年(23年),起家安樂縣令。率眾歸順蕭王劉秀,拜偏將軍、建策侯。此後,斬殺苗曾、尚書令謝躬,平定銅馬、青犢等流民軍,忠心支持劉秀稱帝。東漢建立後,拜大司馬、廣平侯,率軍掃滅劉永、董憲、公孫述、盧芳等割據勢力,攻打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因病去世後諡號忠侯,效法大將軍霍光的喪禮進行。
(9年-55年),字君文,南陽冠軍(今河南省鄧縣西北)人,雲臺二十八將第三位。賈復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眾加入綠林軍。歸順劉秀後,隨其擊信都、攻邯鄣、戰真定、破鄴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戰功赫赫。建武三年(27年),出任左將軍。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膠東侯,食邑六縣。賈復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
(3年-58年),字伯昭,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耿弇自幼喜好兵事,後勸父投奔劉秀,被任命為偏將軍,跟隨劉秀平定河北。建武元年(25),劉秀稱帝,封耿弇為建威大將軍、好畤侯。此後,耿弇敗延岑、平齊魯、攻隴右,為東漢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
(不詳-36年),字子翼,漢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五位。寇恂出身世家大族,原是新朝上谷功曹,後與耿弇一起投奔劉秀,被任命為偏將軍、承義侯。此後,寇恂鎮守河內,治理潁川、汝南,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寇恂任執金吾,封雍奴侯。建武十二年病逝,諡號威侯。
(?—35年),字君然,南陽郡棘陽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東漢中興名將,列雲臺二十八將第六位。
原是新莽棘陽縣長,長期堅守宛城,抵抗綠林軍。後來,歸降劉玄,封歸德侯,隸屬於劉縯。更始帝劉玄殺害劉縯後,歸屬於大司馬朱鮪,遷淮陽都尉,轉潁川太守。後歸降劉秀,拜刺奸大將軍,督察眾營。
建武元年(25年),劉秀稱帝於河北,拜廷尉,行大將軍事。建武二年(26年),逼降許邯,遷徵南大將軍,封舞陰侯。建武五年(29年),率軍平定荊州。建武八年(32年),隨光武帝攻破天水郡,滅亡隗囂。
建武十一年(35年),討伐蜀郡公孫述,大戰侯丹,直抵成都,被公孫述派遣刺客乘夜刺死。岑彭死後,諡號為壯。
(?-公元34年),字公孫,漢族,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馮異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後歸順劉秀,隨之徵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劉秀稱帝後,馮異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陽夏侯。建武十年病逝於軍中,諡曰節侯。
(約公元前10年~48年)字仲先,漢族,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八。自幼與劉演、劉秀兄弟相識,關係極好,自劉演、劉秀起兵就一直跟隨左右,從平河北、圍困洛陽,鎮壓農民起義。雖討伐鄧奉被俘,沒有影響劉秀對他的信任,歷任護軍、偏將軍、建義大將軍,先後封為安陽侯、堵陽侯、鬲侯。建武二十四年,病逝於家中。
(?—33年),字弟孫,潁川潁陽(今河南襄城縣潁陽鎮)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祭(zhai)遵少愛讀書,曾為縣吏。投奔劉秀後,執法如山,平定漁陽,討伐隴蜀,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任徵虜將軍,封穎陽侯。克己奉公,喜愛儒術。建武九年(33年)春,在軍中去世,諡號為成。
(?-26年),字孫卿,馮翊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十位。
景丹在王莽政權時期擔任過固德侯國的相國、朔調連率副貳,更始政權建立之後被任命為上谷郡長史。劉秀和王郎爭奪河北時,景丹與耿弇、寇恂、吳漢、王梁、蓋延一起率領上谷、漁陽的精銳騎兵去支援劉秀,此後在追隨劉秀平定河北的徵戰中戰功,歷任偏將軍、驃騎大將軍,先後封為奉義侯、櫟陽侯。公元26年(建武二年),景丹病逝軍中。
(?-39年),字巨卿,漁陽郡要陽縣(今北京市平谷區)人。東漢中興將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力大能挽硬弓,以勇力聞名邊疆,原為郡守彭寵部下。後來,隨同吳漢歸順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任虎牙大將軍,封安平侯,參與消滅王郎、劉永、董憲、蘇茂,周建,龐萌、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平定先零羌族。
建武十一年,拜左馮翊,領兵如故。建武十五年,卒於任上。
(?—34),字次況,漢族,潁川郡郟縣(今屬河南郟縣)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銚期在馮異的舉薦下投到劉秀門下,成為劉秀落難洛陽之時少數心腹之一,後來隨劉秀平定河北,消滅了王郎及銅馬、青犢等流民軍,並長期鎮守魏郡,為建立東漢立下赫赫功勞。歷任偏將軍、虎牙大將軍、魏郡太守、太中大夫、衛尉。受封安成侯。
(?—37年),字伯山,鉅鹿郡宋子縣(今河北新河縣)人。東漢開國將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濟南太守耿艾之子。
出身巨鹿大族,求學於長安,授為納言士。歸順更始帝劉玄,拜騎都尉。率眾投奔劉秀,拜為前將軍,封耿鄉侯。從平王郎之亂,鎮壓銅馬、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力勸劉秀稱帝登基即位。劉秀稱帝後,率軍平定宗室劉永和真定王劉揚叛亂,拜太中大夫、東郡太守,封東光侯。
建武十三年(37年),卒於任上,諡號為成。
(?~58年),字君翁,潁川郟縣(今河南郟縣)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起家亭長,參加綠林起義軍。追隨光武帝劉秀平定河北,拜騎都尉,封為成安侯。,屢立戰功,晉封期思侯。成為平定蜀地的主將之一。入為奉朝請、城門校尉,定封朗陵侯。
永元元年(58年),去世,諡號為愍。
(?~61年),字子張,南陽郡湖陽縣(今河南唐河縣)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少年時期,為避仇家,移居江夏郡。後來加入綠林軍,為新市兵將領。更始二年(24年),歸順大司馬劉秀,任捕虜將軍,隨軍南徵北戰、平定四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光武帝即位後,拜侍中、騎都尉,定封楊虛侯,因留奉朝請。
漢明帝即位,大破西羌。永平四年,卒。
(?-57),字元伯,漢族,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漢朝安眾侯的宗室,因父親參加反王莽活動,被滅族,劉隆僅以身免。長大後參加反對王莽政權的活動,後投奔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六。
(?-56)字君遷。漢族,南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馬成原是王莽政權的縣吏,投奔劉秀後,久經戰陣,參與消滅王郎、劉永、李憲、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九。劉秀稱帝後,任揚武將軍,封平舒侯,後改封全椒侯。
(?-38年),字君嚴,漁陽要陽(今北京密雲)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原為漁陽郡狐奴令,後投奔劉秀,被拜為偏將軍。劉秀佔領邯鄲後,封王梁為關內侯。劉秀稱帝之後,王梁歷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濟南太守,先後被封為武強侯、阜成侯。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王梁卒。有子王禹。
(?~47年),字子昭,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召縣)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初隨太常將軍劉嘉,後來投奔大司馬劉秀,參加了剿滅河北農民軍、平定關東劉永、董憲、張步等割據勢力的作戰。劉秀即位,歷任強弩將軍、泰山太守、琅琊太守,封新處侯。建武十三年,定封祝阿侯。建武十四年,為奉朝請。建武二十三年),去世。
(?—43年),字諸公,漢族,南陽郡冠軍縣(今鄧州市張村鎮冠軍)人,東漢初年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在劉秀平定河北時投奔,隨劉秀平定河北,剿滅五校農民軍,消滅劉永餘部,輔佐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在雲臺二十八將排第20位。歷任中堅將軍、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先後受封為樂鄉侯、脩侯、參蘧鄉侯。公元43年(建武十九年)卒,子杜元嗣。
(?—31),字子衛,潁川郡襄城人,原為襄城的亭長,劉秀起兵之後,投奔劉秀,因此被滅族。傅俊隨劉秀參加了昆陽大戰、平定河北之戰、討伐董訢、鄧奉、秦豐、田戎的南徵之戰,還獨自領軍平定了江東六郡。傅俊忠心耿耿、屢立戰功,歷任騎都尉、侍中、積弩將軍,被封為昆陽侯。公元31年(建武七年),傅俊去世,諡威侯。
(?~50年),字子伋,潁川襄城(今河南禹州市)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原為王莽政權官吏,後來投奔劉秀,隨同光武帝平定河北,鎮壓大槍等農民軍,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拜揚化將軍,封㶏強侯。從軍圍攻洛陽,堅守南陽郡,參與平定鄧奉之亂,遷左曹,封合肥侯。建武二十六年,去世。
(?—59年),字元伯,漢族,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西南襄城縣)人,東漢將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王霸生性喜歡法律,初為監獄官。光武帝路過潁陽時,王霸歸附光武帝,隨光武帝打敗王尋、王邑。
公元23年,光武帝任大司馬,以王霸為功曹令史。公元24年,因殺王郎之功,封王鄉侯。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拜任王霸為偏將軍。公元26年,改封富波侯。
(?-29年),字伯卿,南陽宛城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原為宛城小吏,在劉演攻破宛城後,投降漢軍,隨後參與了昆陽之戰。更始元年,被封為信都郡太守。王郎起兵之後,他據城迎接劉秀,使劉秀有了反攻的基地。劉秀稱帝後封任光為阿陵侯。公元29年(建武五年)冬,病逝。
(?-43年),字仲都,東萊黃縣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二十五位。公元24年(更始二年),李忠和任光、萬脩迎接劉秀入信都。被拜為右大將軍、封武固侯。隨劉秀滅王郎、平河北。劉秀稱帝後,李忠任五官中郎將,被封為中水侯。此後又參加平定龐萌、董憲的戰爭。天下一統之後,李忠擔任丹陽太守多年,治績天下第一。公元43年(建武十九年),李忠去世。
(?—26年),字君遊,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二十六。現一般寫作萬修(亦寫作萬休)。
萬脩在更始政權時期被任命為信都令,劉秀宣慰河北之時,王郎起兵追捕劉秀,當時河北的郡國大多投降王郎,只有萬脩與信都太守任光、信都都尉李忠等人據守信都郡迎接劉秀,使劉秀有了反攻的基地。此後隨劉秀擊破邯鄲、平定河北。歷任偏將軍、右將軍,先後被封為造義侯、槐裡侯。公元26年(建武二年),萬脩奉命與揚化將軍堅鐔共攻南陽郡,因病在軍中去世。
(?-30年),字偉君,信都郡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莽政權時期,擔任和成郡卒正。更始帝劉玄稱帝,拜和成太守。王郎起兵之後,據城堅守,以待大司馬劉秀。隨同劉秀平定王郎之亂,拜和成太守,封為武義侯。劉秀即位,封靈壽侯,署理大司空,遷太常、少府、左曹侍中。建武六年(公元30年),辭官歸國,病逝於家。在河北安國市一帶的傳說中,尊奉邳彤為「藥王」。
(?~26年),字伯先,右北平郡昌城(今河北巨鹿縣)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莽末年,據昌城自守。後來,歸順劉秀,協助招降劉揚。久經戰陣,平定河北,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封昌城侯,隨軍攻下洛陽。公元26年,平定密縣叛亂時候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