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既已作出了入川決策,何如還要長驅入湘,鏖兵寶慶大半年?

2020-12-22 覃仕勇講史

我在前天寫過一篇《石達開「負氣出走」時帶走了多少人?都做了哪些拆臺子的事呢》,辨清了石達開的出走並不是純粹的「負氣」,主要是避禍。這種避禍,又不是單一的撂挑子,其仍然以太平天國事業為重,出走是主動讓出以天京中心的根據地,避免因「地盤」爭端而造成內部矛盾激化。

基於這,我們就不難理解石達開1857年5月離開天京時,其所帶走的隊伍不過才數千人;而離開安慶,所帶隊伍也不過五六萬人。

石達開離開安慶,主要是赴援江西、進軍浙江。

1857年6月11日,清軍總兵傅振邦攻佔溧水,7月16日又陷句容,大兵雲集鎮江。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和春、提督銜漳州鎮總兵張國梁趁勢率軍向天京進逼。

這個時候的洪秀全火燒眉毛,急得跳腳,千方百計求好於石達開,希望石達開能念在舊情,拉老兄弟一把。

從鹹豐七年閏五月初六日(1857年6月27日)安徽巡撫福濟的奏報可以充分看到這一點:「據六安州練總肖成德稟繳所夥賊信,內有翼王私自出京誓不回去,並將來天京必定空虛等語,外抄偽詔數紙,亦以石逆遁去,金陵無人主持,令各偽官百計迎回,竟不復返,其情詞慘迫,反覆不休。」

實際上,洪秀全也只是在需要救火時不斷發動群臣向石達開求救,而當李秀成提出「仍重用於翼王,不用安福王」,他便立刻變臉,降詔革除了李秀成職爵,則石達開果真信了洪秀全的鬼話,重回天京,只能是自請屠刀、自投羅網。

因此,石達開「私自出京誓不回去」是實,但並不意味著就是要與太平天國決裂。

他針對敵我形勢制訂了戰略措施,行使自己「電帥通軍主將」的權力,調動陳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韋志俊,楊來清等人全部回護衛天京,自己則赴援江西,並攻略浙江,以打亂清廷部署,為天京城下的解圍戰創造戰機,通過內外線協同作戰以解天京之圍。

安慶是長江上流軍事重鎮,只要安慶在太平軍之手,清軍就不敢輕舉妄動。而從安慶進兵江西、浙江,就近拱衛天京,必然打亂清軍的全局部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清方也一直擔心太平軍從安慶進兵江西、浙江。

安徽巡撫福濟說:「江西乃石達開竄擾之方,黨與甚多,一呼百應,且米糧充足,就近裹挾楚,廣悍匪,足以橫行。」

辦理江西軍務西安將軍福興也奏稱道:「竊慮其不屑逞志於江南,必圖肆虐於皖南。」

接下來的事實也證明,「自達開之從安慶出師也,所至聲勢震蕩,滿清援浙,援閩,防蜀諸役,輒以湘軍主帥曾國藩御之」。

石達開進軍贛浙,牽動清軍大局,使曾國藩等疲於奔命,大大減輕了天京壓力。陳玉成、李秀成得以從容擊破江南大營,穩定了太平天國危局。

實際上,曾國藩以「丁父憂」回籍守制後,清廷對其疑忌極深,本來就想將之雪藏,不想讓其再掌兵權,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這兩場變故,更使清廷堅定了這種想法,但石達開在贛浙的攻略,清軍部署被全盤打亂,被指派赴浙主持軍務的欽差大臣和春又膽怯不能成行,才不得不起復曾國藩。

話說回來,雖然我們從德興阿給鹹豐帝的奏片中可知石達開進兵江西、浙江的軍事行動是得到洪秀全的批准的,即兩人間的君臣關係還在,但洪秀全是不能容忍石達開這種半獨立狀態的存在的,在天京局勢暫時穩定之後,另委楊輔清為中軍主將,從事實上免掉了石達開通軍主將的職務,並且通過拉攏楊輔清,從背後搞小動作,使石達開失去後方依託,迫使石達開萬裡遠徵,從此與太平天國的政治中心天京越行越遠。

石達開從浙江撤離,一則因為江西建昌、寧都地區流行瘟疫,二則楊輔清已由福建撤入江西,為不在江西與之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因此由贛入閩,連續攻克了政和,崇安,建陽,泰寧,建寧,寧化,汀州等府縣。

可惜的是,這些地方土地貧瘠,又逢災荒,糧草供應困難,士兵又水土不服,以曾國藩的話來說,是「賊之死於無食,死於地氣者,動以千計,沿途狼藉」,無法建立根據地。

1858年冬,楊輔清部在景德鎮與清軍鏖兵,戰事吃緊,寫信邀石達開入援。

注意,楊輔清是從石達開的部下脫離出來的——楊輔清當日的突然脫離,導致石達開開闢浙閩根據地的設想泡湯,且楊輔清被洪秀全封為中軍主將,其實就是取代石達開的「通軍主將」。如果石達開是個心胸狹窄的人,肯定會對楊輔清的求救嗤之以鼻、置之不理。

但石達開接信後,立刻分兵三路入贛,連克江西瑞金、連城、南安、崇義、信豐,牽制清軍,隨後又進攻贛州,準備從贛州北上,收復吉安,臨江,與楊輔清部共謀收復九江。

為此,駱秉章在給鹹豐帝的奏片中驚呼:「石逆在南安時,景德賊(指楊輔清)囑其由贛吉取道北竄,與之合勢,以竄皖鄂,石逆復稱須由南安竄湖南,下趨鄂省,以取上遊之勢。此書為江西樂平紳團搜獲,其蓄謀之狡毒如此。」

石達開是想與楊輔清部聯合收復江西,但楊輔清雖在景德鎮一度佔據了優勢,但終究乏力挺進湖口九江,遂又改變了策略,致書楊輔清,謂「須由南安竄湖南,下趨鄂省,以取上遊之勢」。

「由南安竄湖南,下趨鄂省,以取上遊之勢」的戰略構想,是石達開於1858年除夕大會所部諸將作出的決策,擬由兩湖之地進取四川,史稱「南安決策」。

1859年春節過後,石達開長驅入湘,在湖南腹地發動「寶慶會戰」。

寶慶即今邵陽市,與婁底市毗鄰,是湖南中部腹地重鎮,雖說戰略位置重要,屬兵家必爭之地,但石達開既然已經準備入川開闢根據地,就應該繼續貫徹此前「電驟颶馳,晝夜奔躥」的靈活機動戰法,抓緊時間,搶在湘軍尚未回師、四川方面來不及作出反應前一舉定蜀。

但是,石達開卻在寶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鏖戰。

究其原因,石達開還是牽掛著天京方面的事業。

朱偕漢先生在《石達開在南安究竟作出了怎樣的決策》一文中分析說:「湘軍傾巢東犯安慶,遠離後方,暴露了湘軍在補員、給養方面的困難。也造成了湘軍將士對太平軍突襲湖南畏懼。倘若太平軍避實就虛,迂迴贛南湘南,進攻湖南腹地,從而推向湖北,必將動搖湘軍軍心,迫使湘軍回救湖南。這不僅可解安慶之圍,且太平軍也可再造高屋建瓴之勢。很可能石達開就是根據對形勢的這一判斷,決定第四次進兵湖廣的。」

可見,石達開大舉攻打寶慶,更多的是從解安慶圍困的考量出發。

實際上,對石達開而言,只要拿下寶慶,他就可以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既可以以寶慶為據點,取上遊之勢,回師湖北,也可以從寶慶入川。如果兵力充足,甚至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入湖北,與江西、安徽的太平軍兩線夾擊,收復武漢三鎮;另一路入川,搶奪「天府之國」,建立新的根據地。而進軍四川的戰略目標實現,不但能分散敵人兵力,還能團結西南各路義軍,並爭取上遊有利地位,從根本上改變全國反清的戰略形勢。

即石達開的謀蜀戰略,是一個既顧天京,又謀全局的高瞻遠矚的主張,並非單純的「獨樹一幟」「自立一國」。

也就是說,出走天京後的第三年,石達開還念念不忘太平天國天京方面的事業。

寶慶會戰從1859年2月打響,石達開「自江西南安府率大眾趨寶慶,號稱二十萬」分兩路進圍寶慶:一路從西路側攻寶慶,由傅忠信、喻子和率領,從新寧、武岡,間道趨寶慶;陳亨容走道州,繞道廣西入新寧、武岡;賴裕新由道州、永州邊境攻東安進逼寶慶。另一路由石達開親自統率,從東南方直逼寶慶。

5月 24日,石達開諸路大軍均衝破清軍攔阻,並於6月下旬先後到達寶慶外圍,立即從西、南、東南三面環城依山遍紮營壘,控制城北及東北路交通線。

值得一提的是,寶慶會戰打得熱火朝天之際,石達開聽說洪仁被委任主理國事,還在百忙之中遣使團道賀,並且提出今後一切上給天王的奏章均由請幹王代轉。即他的心裡還牽掛著天京的兄弟,注意著天京方面的一舉一動。

7月初,石達開傾其所有,發起圍攻寶慶之役,歷時3個月,令清廷朝野震驚。

在古代戰爭中,攻打防禦堅固的城池,無論多牛掰的名將,都會感到極其頭疼。在爆破力巨大的炸藥應用到攻城以前,中國軍隊攻擊城池的手段十分有限。無數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都發生在野戰戰場,一旦敵人縮入城池當烏龜,即令孫吳白韓再生,也只能望城空嘆。遙想諸葛武侯妙計層出不窮,但遇上了司馬懿深壕壁壘,也只得哀嘆「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唐太宗李世民僅用三千五百騎兵就能打垮竇建德十萬大軍,但要取堅城洛陽,也只能採用圍困斷糧的笨辦法逼迫王世充出城投降。從春秋戰國到晚清,只有守城名將、野戰名將,沒有攻城名將。誰也沒有攻城必克的絕活,所謂的摧城拔寨,多是以大軍壓境,兵威恫嚇,逼使守城主將出逃或出降,或施詭計誘引守軍以在城外殲滅。遇上了意志堅決、油鹽不進的守將,那就只有圍困一途,圍到城中彈盡糧絕,意志崩潰為止。

石達開在湖南是客軍,缺少後方支援,不可能實施「長圍」,在寶慶城下停留時間過長,未免師老兵疲,為求保存實力,不得不撤入廣西休整。

寶慶會戰雖以失敗告終,但對全局產生的重大影響是不容抹殺的。

原本,曾國藩、胡林翼正在黃州籌備三路進剿安慶,卻因寶慶會戰不得不改援寶慶,致使會剿安慶之戰推遲了一年多。

還有,曾國藩「本擬調蕭啟江一軍從浮梁」夾擊駐守在景德鎮的楊輔清部,也因石達開進軍湖南造成「彬桂告陷」,被迫調蕭啟江軍「回援湖南」。

胡林翼「當湘事之告急也……僅領餘兵二千人入黃州城守,蓋兵將已全赴湘中」,導致了黃州後來落入陳玉成手中。

天京戰場上,太平軍江浦守將薛之元叛變,叛將李昭壽進陷浦口,李秀成左支右絀,危機四伏。清鹹豐帝又轉諭官文、胡林翼,命湘軍水陸分攻舒、桐、廬州、安慶,以牽制陳玉成,形勢極度危急。

是石達開在湖南發動的會戰打亂了官文、胡林翼等人的部署。以官文、胡林翼的奏復原話來說,是「因石達開進入湖南,先後調去水師四營,陸師四營,馬隊二百,備多力分。設寶慶兵力不敷,則嶽、鄂同時震動。」

可以說,從牽制清軍的數量、質量,以及對全局的影響來看,寶慶會戰不失為太平天國運動中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即從1857年5月離京到1859年8月寶慶會戰結束前,石達開一直是反清鬥爭中的主導人物,其所開闢的浙、閩、贛、湘戰場,都是太平天國反清的主戰場。

關於寶慶會戰對全局而言的戰略意義,王國平在《1859年寶慶戰役研究》中有總結:「1859年初,翼王石達開提師十萬眾,直搗湘軍老巢湖南,發起了寶慶戰役,這次戰役以石達開軍的失敗告終而令人惋惜,但是寶慶戰役的影響波及江西,湖北,安徽和天京及其外圍,打亂或牽制了湘,楚軍的軍事行動,支援了長江中下遊主戰場上的太平軍,有者牽一髮而動全局的戰略重要性,不失為太平天國戰爭史上的重要一頁。」

數十年後四川總督趙爾豐感慨石達開出走後「與金陵賊巢隱為聲援」作用,稱:「石逆素稱驍悍,金陵老巢得久負隅,全恃石逆之善布遠勢,牽制官軍。自石逆伏誅,金陵失一重大外援,官軍乃得一意圍攻金陵,江南軍務遂以肅清。」即天京得以存在,主要得益於石達開「善布遠勢,牽制官軍」,石達開敗亡,即「江南軍務遂以肅清」。

相關焦點

  • 大渡河兵敗,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入清營時為何要帶五歲幼子同去
    金田首義六王轉瞬已去其四,天王洪秀全對僅剩下翼王石達開又心存猜忌,百般鉗制,暗有加害之意。這種情況下,石達開被迫離京避禍,從1857年到1859年,先後入浙、入閩、入贛、入湘,擬另闢根據地,要把太平天國事業繼續做大。
  • 石達開為什麼失敗?不是因為大渡河,而是這兩個大問題沒有處理好
    從1857年5月底到1863年6月中,整整六年中,石達開的軍事活動並不理想,在兩個大問題上,他沒有處理好。第一個問題是入川路線的失誤。1857年石達開出走以後,從他的行動、言論及當時敵人的估計看,他是想到四川割據一方。他離開天京以後,到了安慶。
  • 石達開敗亡之序幕:一場沒有必要戰鬥,6萬精銳陣亡沙場
    其實,石達開敗亡大渡河,4年前已拉下序幕:一場毫無必要戰鬥,6萬精兵陣亡,影響十分惡劣。此戰,就是寶慶會戰,攻打城池就是個錯誤。無法打開困局,石達開外出單幹,施展宏圖大計李續賓在奏摺中說:「翼賊與黨羽議事,他人不能議論,旁聽而已。」啥意思呢?石達開輔政期間,軍國大事都是他說了算,其他人不能染指,只能當吃瓜群眾而已。
  • 27歲石達開兵敗浙江:大格局有限,「戰神」名不副實
    湖口大捷、樟樹大捷,石達開名震天下,成為「戰神」。曾國藩言:「賊中最剽悍、狡詐者」。兩次大捷,石達開是東王楊秀清戰略執行者,而非決策者,一旦脫離楊秀清操控全劇,石達開戰鬥力大打折扣。1858年7月,27歲翼王石達開兵敗浙江:大格局有限,決策失誤,「戰神」名不副實,打了91天毫無所獲,還被對方追著吊打。
  • 出走天京的石達開,擁有十萬大軍為何最終失敗?
    1859年春節,石達開在江西南安大會諸將,商議進取之策。最後確立了經兩湖入蜀的戰略目標。攻略四川,既可以打擊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又可避免同天京政權發生衝突,而且當時四川清軍還沒有防備,可以說勝算很大。然而,在當年5月-8月的湖南寶慶之戰中,石達開部久攻不克,最後倉促撤退。這是他離開天京後第一次重大的軍事失利。
  • 石達開為何會在大渡河失敗?除了天降暴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一路上從江蘇到江西,從浙江到福建再回江西,後來石達開與部將們商量,決定進攻湖南,取上遊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1859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湖南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1861年9月,石達開離開廣西北上,於1862年初經湖北進入四川。
  • 揭秘太平天國石達開轉戰十餘省兵敗大渡河之謎
    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後,進入浙江的太平軍失去後方,為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後轉戰江西。石達開建立浙閩根據地的努力雖失敗,卻牽制了大量清軍,為太平軍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等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1859年春,石達開自江西入湘準備攻取寶慶。湘軍正計劃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入湖南腹地,軍心動搖,只得全力援湘。
  • 當年打得曾國藩幾乎投水的石達開,出走天京後為何敗給了清軍?
    脫離洪秀全後,石達開率十多萬大軍,在贛、浙、閩諸省遊走。1859年春節,石達開在江西南安大會諸將,商議進取之策。最後確立了經兩湖入蜀的戰略目標。攻略四川,既可以打擊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又可避免同天京政權發生衝突,而且當時四川清軍還沒有防備,可以說勝算很大。然而,在當年5月-8月的湖南寶慶之戰中,石達開部久攻不克,最後倉促撤退。
  • 翼王石達開給兒子慶生招致兵敗大渡河?到底是石王傻還是世人傻
    太平天國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鬧劇,也是一場大慘劇。劇中主角如洪秀全之流,其實是乏善可陳。但其中的一個奇男子,卻如流星,映耀那一個時空。此人即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石達開既不願消極待斃,又不願犯上作亂、自成天國之主,最終作出了離京遠徵、另開新局的第三種選擇。1857年6月,石達開率20萬精銳之眾離開天京,先後輾轉於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之間,1859年7月又回師廣西,進入雲南、貴州,在西南多民族地區艱苦徵戰四年,完全脫離了太平天國主戰場。
  •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之弟,獨當一面,悍勇無匹,受剮刑時神威不倒
    但對於太平天國運動領導層中的人物之一石達開,說他是大英雄,相信沒多少人會反對。事實上,就當時而言,不論是太平天國陣營,還是清方陣營,凡提起石達開之名,無人不對他豎起大拇指,欽佩萬分。即入浙戰役功虧一簣。但石鎮吉的搶眼表現已讓清軍驚呼不已。說起來,楊輔清作為楊秀清的族弟,經過天京內亂後,心常慄慄,生怕某日會遭到洪秀全嚴辦,所以和石達開走得很近。而洪秀全為了離間楊輔清和石達開的關係,遙封楊輔清為中軍主將——洪秀全當年在武宣東鄉建五軍主將制,楊秀清的職位就是中軍主將。
  • 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為什麼會選擇進軍四川?
    1857年10月,石達開率部自安慶經建德入江西。石達開駐軍江西撫州時,洪秀全又數次派人到撫州請援,石達開依然對洪秀全耿耿於懷,置太平天國的前途於不顧,堅決不應詔回援。接著,石達開又決定放棄江西根據地,全力進取浙江。
  • 石達開為何兵敗大渡河3——石達開本人犯了什麼錯誤?
    是的,石達開才是大渡河太平軍的最高負責人,作為統帥,他又犯了哪些軍事上的錯誤,因而導致了這場悲劇的呢?首先,小編要說,生子耽誤說純屬子虛烏有,儘管石達開在大渡河犯了很多錯誤,但這種低級錯誤不會犯,在此不再贅述。石達開的錯誤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鈍「鈍於浙,鈍於閩,入湘後又鈍於永、祁,鈍於寶慶。」
  • 翼王石達開之死:被2位三流將領壓著打,11位夫人自殺
    但石達開並沒有放棄進軍四川的計劃,聽到李永和、藍大順起事的消息,他決定殺入四川,成就霸業。石達開這次入川,非但不能建立根據地,還弄得全軍覆沒,被凌遲處死。那麼,斯達克斯會是如何慘敗的呢?在大渡河邊猶豫不決,被2名三流將軍擊斃,11名夫人(王娘)自殺,英雄落幕。
  • 《血色殘陽》之二-----寶慶保衛戰
    1859年正月,粵賊(太平天國)石達開由江西進犯湖南,西進寶慶,鋒芒畢露。     前知府邵綬奉命留守寶慶,匆匆間,他立刻到達寶慶府。石達開聞知此事,大怒,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從祁陽浩浩蕩蕩,經蔣家橋、洞田鋪、吊井鋪、酈家坪、諸甲亭,一路燒殺搶掠,毀我宗祠,殺我族人,來到寶慶府外谷洲。從谷洲楊伯山檀家橋連營到寶慶城南,連營百餘裡,到處都是太平軍,搞得天無寧日,人如豬羊,隨時都有遭遇砍殺的可能,真正的是暗無天日。石達開駐紮在泥灣朱家衝大屋後面的巒山上分別屯軍於歇場嶺、七星嶺、燕子巖、渡頭橋。
  • 【人物誌】石達開(1831年-1863年):近代農民起義近乎完美人物
    其間,胡林翼-放鬆對武昌的進攻而回援江西,湘軍悍將塔齊布,羅澤南皆死,曾國藩困守南昌,已成孤城。  1856年4月 率軍三萬星夜馳援天京,分三路入皖。  5月 連克寧國等數鎮,逼近秣陵,分兵三路對敵形成鉗形攻勢。
  • 石達開30萬雄兵,為什麼敗給了只有2萬人的左宗棠?3個原因很致命
    至此太平天國五王僅剩下翼王石達開,其後安於享樂的洪秀全將軍國大事全權委託給石達開。 1854年,24歲的石達開跟44歲的曾國藩狹路相逢,在九江大破曾國藩湘軍,將曾國藩逼得差點跳江自殺,種種可見,石達開是個極具軍事才能的統帥。
  • 翼王石達開勇猛善戰,為何在大渡河全軍覆沒?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名將,他在天京事變以後,負氣帶領十萬大軍出走,最後在大渡河全軍覆沒,按理說他也是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就算是打了敗仗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但結局是不但敗了,自己還被俘虜。石達開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八歲的他就開始自立門戶生活,十九歲時就已經統帥三軍。
  • 橫江之戰——決定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命運之戰
    天京事變後,翼王石達開出走,一路輾轉,決定在四川開闢根據地,曾7攻入四川,卻均已失敗而告終,尤以橫江之戰最為慘烈。布防橫江1862年10月,石達開率領太平軍為了擺脫清軍糾纏,尋找渡江的機會,從貴州大定取道雲南鎮雄、昭通,在折返彝良牛街,突入川筠連縣的鎮舟。
  • 石達開大渡河被俘真相:既不是投降的叛徒,也不是以身殉節的英雄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一位重要將領,被封為翼王,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深為太平天國廣大軍民所愛戴,對太平天國前期的飛躍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但是他後來在大渡河被俘,慘遭殺害的真相,卻一直不為人們所知。
  •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能在大渡河畔不死嗎
    《石達開自述》中是這樣描寫他是如何到達紫打地及其前鋒部隊的情況的:「達開因橫江敗後,率眾繞至米糧壩,知前隊與賴剝皮已由寧遠大路前進。李復猷自副官村敗退後,欲由貴州邊界繞入川境,達開即率眾渡金江,經寧遠,恐大路有官兵攔阻,改走西邊小路,只要搶過大渡河,即可安心前進。「如此可以初步看出,共有兩條路可以渡過大渡河,分別為石達開所走的小路和賴裕新所走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