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經濟急需「重啟」,誰最有可能成為北方的「珠三角」「長三角」?

2020-12-10 海報新聞

南北經濟增長速度「南快北慢」、經濟總量「南升北降」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這一重大的宏觀經濟發展問題,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北方經濟急需「重啟」。與40年前珠江流域經濟起飛需要珠三角,30年前長江流域騰飛需要長三角一樣,今天的北方經濟重啟,也需要一個動力強勁的引擎。

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個國家頂級城市群外,國務院還先後批覆了8個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遊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在國家區域發展層面,僅次於三大城市群。

其中5個位於北方地區,3個位於南方地區,足見中央對北方地區的「傾斜」與關愛,就是希望用帶動力十足的城市群,撬動北方經濟重啟。

其中,位於北方地區的城市群為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除此之外,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所在的膠東經濟圈等相當有實力的城市群,與已經被國務院批覆的城市群相比,毫不遜色。

最近,膠東經濟圈非常活躍,「動作頻頻」。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將於12月8日在北京舉行,齊聚北京共襄一體化,膠東五市「握指成拳」。大會以「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新的增長極」為主題,將全方位展現膠東經濟圈優勢稟賦,展示區域發展新形象,搭建資源對接新平臺,謀篇膠東經濟圈在新發展格局下的擔當作為。

這些城市群中,誰最有可能成為北方的「珠三角」「長三角」?本文主要從多個維度,對北方地區六個城市群進行全方位比較。

01看經濟

能不能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關鍵還是要靠實力說話。

哈長城市群核心區面積約5.11萬平方公裡,2015年末常住人口約2000萬人。該區域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但綜合實力較弱,特別是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城市,核心城市哈爾濱、長春在全國的排名都在30名開外。

呼包鄂榆城市群國土面積17.5萬平方公裡,2016年常住人口1138.4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4230.2億元。四市在中國城市陣營中,排名比較靠後。2019年,4市都入列百強市,其中,實力最強的是榆林市,其2019年GDP為4136億元,位列全國第54位。

蘭州-西寧城市群總面積9.75萬平方公裡。2018年,GDP達5507.11億元,人口1205.27萬人。核心城市蘭州市2019年GDP為2837億元,位列全國第94位;西寧市GDP為1338億元,位列全國194位。

關中平原城市群國土面積10.71萬平方公裡,2016年末常住人口3863萬人,2018年,GDP總值20767.34億元。龍頭城市西安2019年實現GDP9321億元,位列全國第24位。

中原城市群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裡。2017年,中原城市群生產總值67778億元,總人口16353萬人。核心城市鄭州2019年GDP為1.15萬億元。中原城市群整體實力較強,中原之地輻射力顯著,發展勢頭也不錯。

膠東經濟圈地處我國對日韓開放的最前沿,是海上絲綢之路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交匯的關鍵區域,也是黃河流域和上合組織國家主要的出海口。擁有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總面積5.23萬平方公裡,人口3200多萬,生產總值3萬億元。

從山東看,膠東經濟圈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佔比超四成,對外貿易、利用外資佔比超六成;從全國看,以全國千分之五的面積,養育了百分之二的人口,創造了百分之三的生產總值。

縱觀北方地區,只有規模龐大的中原城市群經濟實力超過膠東經濟圈(京津冀城市群不在比較之列)。

02看交通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交通方不方便,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群的關鍵指標之一。北方六個城市群中,綜合交通優勢最為明顯的就是膠東經濟圈。

眼下,膠東經濟圈初步構建起五市一體、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擁有世界級港口群,300條航線通達全球,2019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3億噸,居全國第一位;貨櫃吞吐量完成2954萬標箱,居全國第二位;海鐵聯運貨櫃班列69條;

以4F級的膠東國際機場為核心,打造面向日韓的國際樞紐空港,2019年旅客吞吐量4018萬人次,開通通航城市306個,開通國內航線406條、國際和港澳臺航線72條;日韓航線29條、日均航班106架次,是國內日韓航線最密集的區域;

推動膠東經濟圈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高速鐵路「半島環」;

高速公路暢通便捷,通車裡程達到2411公裡。

隨著山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提速,膠東經濟圈內的交通便利化程度還將進一步提升。

03看產業

城市群一體化,核心動力是產業的一體化。

在北方諸多城市群中,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膠東經濟圈產業實力較強。其中,哈長城市群區域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稟賦條件良好,已形成以裝備、汽車、石化、能源、醫藥、農產品加工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

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產業體系完備,裝備製造、智能終端、有色金屬、食品等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物流、旅遊等產業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

膠東經濟圈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工業門類齊全,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中的40個大類,汽車、軌道交通、石化、家電、機械、醫藥、金融等10餘個千億級產業鏈引領經濟發展,工業產值過4萬億、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過5萬億;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先進結構材料等四個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膠東經濟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6181家、隱形冠軍企業271家、瞪羚企業130家、獨角獸企業11家、上市公司153家,海爾、海信、萬華、中集、濰柴、歌爾、威高、日鋼等一批龍頭企業引領行業發展。膠東農業發達,品牌響,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170餘個。

客觀地講,建立在開放型經濟基礎上,歷經海外市場摔打的膠東經濟圈產業實力更勝一籌,且在新發展格局下,擁有連結雙循環的基礎優勢。

04看創新

一流的城市群總是擁有一流的創新力。

哈長城市群擁有較強的教育資源。截至2015年10月,擁有普通高等院校127所,國家、省級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1500餘個,兩院院士61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2,國家級高新區7,創新發展較為基礎堅實。

中原城市群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數量眾多,人力資源豐富,勞動人口素質持續提升,合蕪蚌、鄭洛新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全面展開。

關中平原城市群創新潛力有待深入發揮,成果就地轉化水平不高。城市群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各類科研機構力量未能有效整合,軍民科技資源共享程度不夠,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完善,科技與經濟、成果與產業對接不暢,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不到 30%。

再來看膠東經濟圈:擁有高等院校49所、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教師1.5萬人、在校生48.6萬人、外籍高端人才數量超過6700人;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1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8家、國家眾創空間97家、公共研發平臺16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涉海兩院院士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私募基金數量、管理基金規模分別達842家、822隻、2984億元。

應該說,膠東經濟圈在創新能力上,擁有相對優勢。

05看開放

開放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群聚集、整合、配置全球各類資源的能力。

東部沿海地區,作為開放前沿,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集聚、整合、配置力顯然更強。這就是為什麼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無一例外地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原因。

本文研究的北方六個城市群中,只有膠東經濟圈位於東部沿海。作為中國北方地區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膠東經濟圈疊加了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上合組織國家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韓自貿區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等多個國家戰略。

高水平開放載體豐富:共有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4個國家級高新區,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

與全球交往網絡發達:與全球125個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城市、與151個城市建立經濟合作夥伴關係。2019年實際使用外資和對外貿易額分別為98.9億美元、1.3萬億元,分別佔山東省的67.3%、64%。

成為外資投資興業的高地。目前,已經有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了600多個項目,吸引了通用、惠普、大眾、龐巴迪、馬士基、現代等一批外資企業在此投資興業。

尤其是隨著RCEP的籤署,膠東經濟圈毗鄰日韓的優勢將得以進一步彰顯,開放發展迎來新的重大機遇。

06看環境

與此同時,膠東經濟圈還擁有宜居的城市環境,和豐富的文旅資源,這是其他幾個經濟圈無法比擬的。

膠東經濟圈屬半溼潤溫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3000多公裡的「仙境海岸」享譽中外、令人神往。森林覆蓋面積達1900多萬畝,生態環境優美宜人,先後榮獲聯合國人居獎、聯合國水環境示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稱號,是宜居宜遊的寶地。

膠東經濟圈民俗相近、人文相通,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藍色文化、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擁有嶗山、蓬萊閣、劉公島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7處。膠東半島海濱風景名勝區、青州風景名勝區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處,崑嵛山、榮成大天鵝、山旺古生物化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

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體量、區位優勢還是戰略價值等,膠東經濟圈都具備成為北方的「長三角」「珠三角」,甚至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的潛質。

來源:青報觀象山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青島媒體:膠東經濟圈具備成為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潛質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青島媒體:膠東經濟圈具備成為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潛質山東省明確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個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後,有的經濟圈已經開始「抱團」行動。其中,12月7日,青島廣電旗下的「回瀾聽濤」刊文稱,當珠三角、長三角、川渝等南方城市群星夜兼程抱團發展的時候,北方城市之間沒能形成密切的產業協同、政策協同、戰略協同,甚至不少相鄰城市間還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為南北差距的擴大埋下了伏筆。中國北方,山海依舊,但發展卻不能再依「舊」。
  • 北方這些新興城市正逐漸拉動北方崛起!
    北京圖示不可否認今天南方經濟所釋放的魅力和姿態要勝於北方,南方經濟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而北方的經濟發展勢頭對比南方要弱許多,但北方經濟發展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強大南北經濟|輪換下的經濟秦嶺淮河南北之分不僅是地理隔壁,南北之間的文化、生活習俗及環境等都有較大的不同,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發現南北之間的經濟格局一直在輪換,但總體上北方在歷史的長河裡扮演的是「權利中樞」的角色,而南方更多的是經濟重心;
  • 樓市跌幅前十北方城市佔了九席,北方樓市為什麼不抗跌?
    最近關於南北差異的討論又上了熱搜,一方面是因為氣候原因,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方面的原因。 ,文章中他提到,2012-2019年北方經濟佔全國比重從42.9%快速下降至35.4%,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個百分點迅速擴大至29個百分點,人均GDP差距從0.97迅速增至1.30。 除了任澤平的這篇文章,貝殼研究院18日發布的《2020年貝殼研究院樓市榜單盤點:二手房市場城市榜單》也佐證了這個觀點。
  • 天津GDP排名的下滑是北方經濟整體衰落的縮影
    最近,有關中國北方經濟是不是沒落的話題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起因是一張今年前三季度全國GDP城市排名表,在這份排行榜上,偌大的中國北方,前十名的城市中只剩下首都北京了,北方第二大城市天津早已經不復當年的風光,直接掉出前十名。
  • 北方這些新興城市的崛起,將為中國南北經濟發展格局注入新活力
    而到了近代,特別是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的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特別是以東北三省為代表的重工業、製造業地區。擁有獨立完整的產業鏈、教育體系、社會文化體系等,再加上東北擁有豐富的土地、礦產、石油資源。所以以東北為代表的北方城市成為了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這其中就有北京、瀋陽、哈爾濱、天津、大連等城市。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曾經的北方城市可謂風光無限。
  • 天津:成為北方開放之城
    改革風雲再起,只是序幕,成為北方最開放的城市,或許是天津的最佳出路。兩不靠:地位未至頂峰,市場未趨完善天津的諸多方面,已經與北京看齊。在市場體系中,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則比天津更有優勢。尤其是廣深,民營經濟發達,本土產業繁榮,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其獨特的魅力,令千萬人神往。天津此前的限車限房,首先傷害的就是外地青年人才。
  • 長三角珠三角成最大贏家...
    2019年,長三角地區GDP合計23.7萬億元,珠三角地區GDP合計8.69萬億,兩大區域經濟總量合計佔全國GDP的比重超過30%。2019年末,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合計123.6萬億元,佔全國存貸款餘額的35.7%。珠三角和長三角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巨大。
  • ...長三角珠三角成最大贏家,中部城市掉隊,西部雙雄崛起,南強北弱...
    2019年,長三角地區GDP合計23.7萬億元,珠三角地區GDP合計8.69萬億,兩大區域經濟總量合計佔全國GDP的比重超過30%。2019年末,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合計123.6萬億元,佔全國存貸款餘額的35.7%。珠三角和長三角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巨大。
  • 長三角珠三角成最大贏家 南強北弱...
    2019年,長三角地區GDP合計23.7萬億元,珠三角地區GDP合計8.69萬億,兩大區域經濟總量合計佔全國GDP的比重超過30%。2019年末,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合計123.6萬億元,佔全國存貸款餘額的35.7%。珠三角和長三角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巨大。
  • 我國的兩大經濟圈,「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外國眼中誰更強?
    站在高樓往下望城市的建築是鱗次櫛比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街道道路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正是這些縱橫交錯的交通措施,推動著我們的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展。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大經濟圈,分別是「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今天我們來看看哪個經濟圈更強。
  • 在金九銀十過後北方城市房價將如何
    以鄭州為例,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耿明齋教授認為,鄭州是整個北方內陸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擁有最廣闊的腹地。隨著暢通內循環、消費拉動增長的階段到來,鄭州這兩大優勢必然會帶動要素的持續、大規模聚集以及城市規模的擴張。從區域分布上看,擁有4個副省級城市的東北地區,只有大連一個城市的房價位居北方前十。
  • 山東半島5市合建膠東經濟圈 欲重振北方經濟
    站在膠東一體化平臺上,青島從一個重要的「節點城市」開始成為沿黃流域的「龍頭區域」,更是實現北方經濟振興、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依託」。更大的平臺近日,2020年前三季度城市GDP數據出爐,在全國前十強城市排名中,北方只剩下北京一城,其餘9個全部位於南方。
  • 珠三角和長三角相比,哪個區域的經濟總量更勝一籌?
    長江三角洲由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省組成,而珠江三角洲由廣東省的幾個主要城市組成,顯然,珠江三角洲在規模和數量上都無法與長江三角洲相提並論,但是,珠江三角洲目前正被提升為國家戰略,而新規劃的粵港澳大灣區是珠江三角洲的升級版,根據上年的經濟數據,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總產值達到14萬億元,但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總值並不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和澳門尚未計算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總量
  • 長三角和珠三角誰能「一騎絕塵」?哪一個實力更強呢?
    這一系列數字都在表明一點,就是自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是越來越好了。眾所周知,一個成熟的城市群對於國家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國眾多的城市群當中,要屬長三角以及珠三角「最為成熟」了。不管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的「發動機」,這兩者各自具備優勢,一直以來的發展都是不分軒輊。
  • 北方一敗塗地?這些逆勢上升的城市能成為北方翻盤的希望嗎?
    雖然區域經濟「南快北慢」、「南升北降」的格局由來已久,但是北方經濟比重降至38.5%, GDP十強城市只有北京一座北方城市的事實還是讓不少人震驚和扼腕。不過,如果因此就認定除北京外,所有北方城市都一敗塗地的話,顯然失之偏頗了。事實上,在這場經濟實力的南北較量中,北方城市中不乏穩紮穩打、努力上進的選手。
  •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大時代來臨,甩開與珠三角的差距
    江南水鄉,千百年富庶之地,長三角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是從農耕文明一直走向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從未停止它發展的腳步。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前沿陣地,依託香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崛起步伐一騎絕塵,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
  • 中科北方舉辦「創新·科技·聚賢·聚力」峰會
    瀋陽市委常委、副市長李松林指出:當前瀋陽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已成為全國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城市,「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已經消除,就像中科北方今天籤約的16個項目一樣,瀋陽市2016年到2019年項目的開工數量已從424個躍升至1308個,屢日劇增的數據意味著瀋陽已經把無顧慮投資、無幹擾建設、無障礙發展、無門檻進入做到更優更好,成為投資者投資的窪地。
  • 北方城市房價正在淪陷,相比於南方城市差在哪裡?內行人給出答案
    然而恰恰相反,今年的樓市低迷,絕大部分房企的日子都非常難過,因為除去珠三角和長三角區域城市和個別城市之外,全國其他大部分城市的樓市行情都不好。特別是北方城市,今年北方城市的房價可謂是徹底淪陷。其實,今年北方的城市,除了西安、銀川、唐山等少數城市之外,其他城市房價基本上都出現了下跌。因此,用北方城市房價集體淪陷這個詞語來形容也不為過。那麼,為什麼北方城市的房價會集體淪陷呢?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到底差在哪裡呢?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家李迅雷很早就道出了原因,房價是漲是跌,由人口和經濟發展決定。
  • 重繪中國經濟區域版圖:後疫情時代,長三角、粵港澳等南方城市群...
    從就業來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屆大學畢業生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佔比最高,本科畢業生為25.8%,高職畢業生為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區,本科畢業生為21.0%,高職畢業生為20.4%。恆大研究院的《2020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也顯示,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 對接長三角珠三角 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要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需要以「嚴細深實快」的作風,引入高質量的人才和技術,而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是京津冀圈子之外,最能帶動滄州發展的區域。目前,滄州各地已經充分行動起來,向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尋求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