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故事 捨身滇邊的李崇德

2021-02-28 全球福音使者
捨身滇邊的李崇德
Francis Julius Fitzwilliam
(1902-1940)
李崇德(費教士)(Francis Julius Fitzwilliam)於1902年6月16日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原野市(Champaign, Illinois),18歲時歸信耶穌基督。不久,他立志做個宣教士到海外宣教,故進入芝加哥慕迪聖經學院深造。畢業後,於1926年3月加入中華內地會,不久接受差派到中國宣教。離家前,家鄉教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典禮,特請資深宣教士高樂弼醫生(Dr. Robert H. Glover)按立他為福音使者。同年9月30日李崇德乘船從舊金山啟程,於10月16日抵達上海。同行的七位宣教士當中,包括後來在雲南與他同工的張師道(J. Harold Casto)和楊志英(John B. Kuhn)。他們隨即被送入安徽安慶語言學校學習中文。

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1927年3月又發生了"南京事件"。外國駐華機構,包括教堂、教會學校和醫院等均大受影響。為保護外國僑民安全,英、美等國政府下令撤僑。在中國內地的西方宣教士亦紛紛撤至沿海城市。中華內地會原有937個宣教站,在1927年也銳減300個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並充滿宣教熱情的李崇德雖感一時受挫,但也就在等待期間,他驚喜地遇見昔日神學院的同學康榮喜姑娘(Miss Jennie E. Kingston)。康榮喜於1903年4月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紐伯利(Newberry);1926年1月加入內地會,同年9月到達中國。他鄉遇故知,又同為宣教士,二人遂墜入愛河。1927年10月,他們在上海舉行了婚禮。康榮喜同船好友安榮德姑娘(Miss A. Marguerite Naughton)也於同月與張師道教士成婚。婚後,這兩對新人一起被差往雲南省西部的騰越(今騰衝),到少數民族中間宣教。

1928年,內地會雲南省監督富能仁(James O. Fraser)和資深宣教士韓粹中(William J. Hanna)帶著他們到雲南府(今昆明市)。因戰禍交通受阻,他們於6月繞道緬甸,經仰光(Rangoon)到八莫(Bhamo),才得以進入騰越。安頓下來再經過一段語言訓練後,他們就深入到傈僳族(Lisu)、拉祜族(Lahu))、佤族(Wa)、撣族(Shan),及其他少數民族中間宣教。當時在滇西、中緬邊境一帶,已有四位內地會宣教士:東有楊思慧教士(Allyn B. Cooke)夫婦,以福音山(Gospel Mountain)為據點;西有高漫教士(Carl G. Gowman)夫婦,以守護山(Stockade Hill)為中心。自1919年以來,在早期宣教士的努力下,在該區之少數民族中間,已有800戶家庭信主,共有2,000多人受洗成為基督徒。

1929年6月,李崇德夫婦的兒子Francis John誕生。 不久,李崇德即離開家,到新池(New Pool)宣教。1930年1月,高漫教士到新池,幫助李崇德為該地區各村寨舉辦查經班。正當各項事工蓬勃開展之時,高漫卻不幸染病,於8月5日遽然去世。此後守護山地區的宣教責任便由李崇德承擔起來。

1930年聖誕節期間,李崇德夫婦帶領傈僳族教會信徒在木城坡慶祝豐收節,許多信徒要走二、三天的路程趕來參加。雖然他們大多很窮,但卻樂於奉獻支持教會事工,他們所奉獻的多是些玉米、稻穀、豬、和牛羊等。聚會首日有早、午、晚三堂聚會,次日是聖誕節,唱詩班到各家去報佳音,李師母還拿出留聲機來播放聖誕節歌曲供他們欣賞。中午聚會後舉行了洗禮;夜晚大家圍著篝火聚會,各村寨信徒輪流頌唱聖誕詩歌,共沐主恩。

李崇德非常注重培訓當地傈僳族傳道人和義工,除彌補宣教工作人手之不足外,更要幫助傈僳族教會自立和自養。根據他1932年所寫的宣教報告可知,在守護山已有一位傳道人摩西全力從事聖經翻譯工作;另一位傈僳族傳道人協助他照顧整個宣教區,並且有15位義工經常外出傳道,守護山教會人數已超過一千人,信徒奉獻的金錢和五穀比過去多,教會已經可以自立自養了。李崇德還幫助傈僳族教會選出三位女傳道人,加以栽培,然後讓他們去教導、照顧女信徒。考慮到自己不久要回國述職,李崇德進一步指導傈僳教會選出一位聖靈充滿、有好名聲,且滿有恩賜的監督。看到傈僳族教會健康成長和自立,李崇德倍感欣慰。

正當此時,李崇德開始關注對其它少數民族的宣教工作,並向富能仁監督提議,準許他到景頗族、撣族等少數民族村寨傳福音和建立教會。1934年4月,李崇德返國述職,1935年6月再次回到雲南後,即離開守護山,西移到侖垂(Lungchui),建立起一個景頗新宣教站。當地傈僳族和景頗族基督徒合力用竹子蓋起一座茅屋,作為李氏夫婦的居所,由是開始了對景頗族的宣教工作。因水土不服,李師母罹患痢疾,瀉肚不止,本地又無醫療條件,只好送往緬甸靠近瓦城(Mandalay)的一家醫院救治。在此期間,李崇德與其它差會和景頗族基督徒合作,翻譯出《馬可福音》景頗文譯本,同時還完成《真理信仰問答》一書的翻譯。

1937年秋,李崇德帶著一位會講景頗話的傈僳基督徒,從侖垂西行,向200平方哩範圍內的24個景頗村寨的村民傳福音。整個行程為期一個月,除宣教外,也進一步熟悉這一帶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同年11月至1938年1月,李崇德先後在好良蒿(Holiangho),木城坡和侖垂等地為傈僳族和景頗族基督徒舉辦聖經班,以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質。1938年聖誕節,李崇德在山邊一條清溪旁,為四位景頗族信徒施洗。這是第一批經過信仰問答合格,受洗歸主的景頗人。雖然經過許多勞苦,才有很少的人接受福音,但李崇德絕不輕易為人施洗。比如有些人聽信福音後,仍一時戒不掉鴉片;有些人一時改不掉好勇鬥狠的性情,李崇德就不讓他們參加洗禮,而寧願等他們生命發生改變之後,才為他們施洗。

1939年底,李崇德連續為傈僳族和景頗族信徒開辦三屆聖經班,以漢文、傈僳文和景頗文三種語言授課,每天上課六小時。報名參加者非常踴躍,在第二班就有110多人參加。主日需舉行三次崇拜聚會,因為光領受主餐的人數就已近300人之多。

1940年初農閒季節,有兩位來自香港的漢族青年傳道人來到滇西,學習如何向少數民族宣教。他們跟隨李崇德到各村寨探訪、布道或帶領查經。2月中旬,李崇德夫婦和這兩位幫手分別到不同村寨傳福音,約定周五返回。但到了約定日晚上,獨不見李崇德回來。眾人在焦急中直等到次日早上,才見傈僳族信徒抬著李崇德回來。原來他已瀉肚多日,但仍堅持聚會、講道,直到最後一天,才身體不支暈倒在地。事實上,李崇德患上了致命的傷寒(Typhus Fever),而當地又無醫生、醫藥可以施救。這樣在昏迷中直到主日凌晨,他才安然離世歸回天家。那天是1940年2月25日,李崇德年齡尚未滿38歲,遺下妻子和未滿11歲的兒子。那兩位青年傳道人將他安葬在院子裡,並在墓前立了一個木製十字架,以紀念這位為主擺上、為中國獻上生命的宣教士。

這兩位漢族青年傳道人,其中一位名叫沈保羅(Paul Shen)。多年以後,他成為華人基督徒中的名牧,曾多次在各種福音大會上,如此作見證說:"我站在這位西方宣教士墓旁舉目仰望,似乎在靈裡我已經身在天庭,面對面對父神說'父啊! 一個白人弟兄,遠渡重洋萬裡來到中國,為我們的同胞而死。我是中國人,父啊,雖然我已奉獻過,但我願意第二次再奉獻給天父.。只求你使用我去傳福音,不敢離開你的呼召,不敢怠慢!'"沈保羅牧師如今已年過95歲,仍然站在教會的講臺上,為主傳福音、作見證。

據內地會的記錄,李崇德逝世後,李師母繼續在雲南服事少數民族教會,直到1943年9月才離開中國。

識別二維碼可添加個人微信


以生命成全宣教,以宣教煉淨生命

宣教事工合一服侍,歡迎留言交通
greenolivehk.org

 

相關焦點

  • 山西:太原教區李崇德神父安息主懷
    2014-09-23| 作者:太原教區信德網訊 山西太原教區李崇德神父,聖名文都辣,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9月22日下午安息主懷,享年92歲。1936年開始修道,1951年6月9日晉鐸。文革時曾遭受不白之冤,被判無期徒刑,1987年無罪釋放。庚子年間其家族共有16人為主殉道,其家族迄今共晉鐸5人,修女貞女7人。深受神長教友愛戴的李崇德神父,把傳播福音當成自己晚年的首要任務,每次福傳背上一大包方便麵,有時自己動手做飯,被教友稱為「背著乾糧福傳的老神父」。
  • 李崇德:為水鄉群文事業發展奉獻一生
    他就是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研究員、江蘇省優秀文化站長,揚州市十佳藝德標兵,縣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我鎮文化站站長李崇德。(氾水鎮文體活動中心)      1966年出生的李崇德,父親在村業餘宣傳隊拉二胡。受父親的薰陶,從小就對文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6年,李崇德由一個民辦教師被組織上調到文化站工作,這一幹就是32年。
  • 滇金絲猴「巴吾」(一)
    【導讀】    這是一段雄性滇金絲猴「巴吾」一生的傳奇故事。
  • 日產汽車高級設計總監李崇德:熱情點燃設計靈感
    數月前,日產汽車高級設計總監李崇德(Kan LEE)接任日產汽車輕型商用車設計團隊的負責人。從小對汽車和汽車設計著迷的李崇德在過去17年裡一直從事創新設計工作,並參與了日產汽車多款核心車型的設計。日產汽車高級設計總監李崇德以下是日產汽車高級設計總監李崇德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與日產汽車的故事。
  • 盤點:近代來華十大女宣教士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令人矚目的群體——女宣教士。她們巾幗不讓鬚眉,遠涉重洋來到東方古老的國度傳播福音,促進科教文衛事業的進步,為中國宣教史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     艾德賽:第一位來華女宣教士艾德賽(Ai Desai, Mary Ann Aldersey,或譯阿爾德西), 1797年她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年輕時在馬禮遜、雅稗理等早期來華宣教士的影響下,萌發了到中國的願望。1837年,艾德賽前往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宣教,為當地的華僑女子興辦了一所女學。
  • 品味滇橄欖
    何國松攝歌曲《蝴蝶泉邊》唱道:「橄欖好吃回味甜,打開青苔喝山泉,山盟海誓先莫講……」滇橄欖,又名餘甘子,入口微酸澀,細細咀嚼卻又回味無窮,恰似許多人的愛情過程,也契合了雲南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們的戀愛真情,所以人們喜歡稱它為「愛情果」或「情人果」。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誠與信:看獅王捨身不失信等佛經故事
    在足不出戶雲看展的疫情期間,龜茲石窟研究院將陸續推出龜茲石窟壁畫系列故事,本期關注的是「須陀素彌王誠而有信」、「獅王捨身不失信」、「樵夫背恩」等反映誠信的石窟壁畫,以供大家欣賞。「須陀素彌王誠而有信」 壁畫故事出現在克孜爾第13、17、38、69、110、157窟,克孜爾尕哈第11窟。
  • 【滇草6味】七夕依依,滇草傳情
    勿需問我,單那滇草六味,就足以讓你一親芳澤。時光微涼,涼風吹起書頁,讓塵封在書卷裡的詞章和故事瀰漫著潮溼的氣息。而此時,銀河屏風燭影深,容不得王母不念情,鵲兒定要結梁牽橋,牛郎與織女相望兩無淚,只好「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我與你,也算半世知音。七夕依依,滇草香,滇草依依,六味情。此時,倒也容不得感嘆「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雅韻,只好獨倚幽窗,回想相濡以沫的約定。
  • <中國面孔>捨身炸碉堡 董存瑞戰友講述英雄故事
    董存瑞  搜狐娛樂訊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鬥中,當時未滿19歲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以自己的英雄壯舉「喊」出了「為了新中國,前進」的時代最強音。1957年,朱德親筆為他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雷鋒在日記中寫道「英雄董存瑞是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董存瑞的事跡激勵了幾代中國軍人和青少年的成長,董存瑞是一個什麼樣的青年?他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 瑞士女宣教士被俘四年後慘遭槍決 眾信徒哀悼:她為福音獻上生命
    瑞士籍女宣教士碧翠絲·斯託克利(視頻截圖)根據瑞士聯邦外交部的消息,瑞士籍女宣教士碧翠絲·斯託克利(Beatrice Stöckli),自2016年一月於非洲馬利被劫持為人質後瑞士籍女宣教士碧翠絲·斯託克利(視頻截圖)獨自留在馬利繼續宣教斯託克利宣教士最早是參加由福音派牧師傑·安德烈(Jörn
  • 英 美宣教士在華建大學31所
    #梁啓超#朋友們好,我們接上期繼續介紹外國宣教士在中國的故事中國許多第一都與宣教士有關。第一個發現大熊貓的阿爾曼大衛也是一名法國宣教士。毫不誇張地說,在近代中國的每一個角落裡,人們都可以發現宣教士塵封的腳印。
  • 東北解放的故事之七:捨身炸碉堡的英雄,除了董存瑞,還有一個人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1948年6月,董存瑞作為東北野戰軍十一縱隊32師某團六連的一名戰士,在解放承德以北的隆化城時,捨身炸毀敵人的碉堡,為解放事業獻出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而在解放東北的戰爭中,捨身炸碉堡的英雄除了董存瑞,還有一個人,他叫梁士英,吉林省扶餘縣人,他是東北野戰軍二縱五師十五團三營八連的一名戰士。我們今天分享關於梁士英捨身炸碉堡的英雄故事。
  • 清末川滇邊區的聯防與聯治
    川滇邊務大臣的設置及川邊新政的推行,是清末新政中的一次重大改革,對後世治邊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界圍繞川邊改土歸流和治理、川藏關係、川滇邊務、川邊改革等專題已展開諸多研究,但多關注新政在川邊的推動及對川藏邊務的影響,而對川滇邊區之間實際的邊務籌謀和實施情況關注不夠,給世人以清末川滇邊務只關注川邊而與滇邊無涉的錯覺。
  • 為主擺上的宣教士——車英珪牧師
    這件事後來成就在一位美國來的宣教士車英珪身上。他是道學碩士,神學教導非常好,對事奉的執著和勤奮、家庭生活也有很好的見證,他一家五口在中國已有十年了。開始時他在東北,後來北京,帶學習小組,培訓年輕信徒。……他利用倍增法,讓其小組成員分別發展自己的學習小組,從而使人數發展很快。於是,他開始創辦神學院。他請來老師,集中講授神學課程,培養教會人才。」
  • 歷史回顧與思考丨作為商業先鋒的美國宣教士
    他不僅支持了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他同樣積極鼓動美國公理會派遣來華宣教士,並支持了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得知裨治文願意來華的時候,他主動提供了差旅費和部分生活費用。並且,這位慷慨的商人還和公理會達成協議:「凡是願意來華傳教之人皆可以免費乘坐奧利芬洋行的商船,並在中國免費居住洋行的房子一年,而且提供一應設備。」
  • 米憐:第二位來華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
    正文 作者/李亞丁      來源/ 典華網站圖片來源/《翼報》2009-05《文教拓荒者米憐》等編輯排版 /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英國倫敦宣道會宣教士,是繼馬禮遜之後第二位來華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馬禮遜的親密同工與助手。
  • 動人心弦的「奧加行動」向未得之民傳福音 ——60年前,5位宣教士遭亞馬遜原民刺死殉道 全族歸主還替宣教士子施洗!
    【正文】動人心弦的「奧加行動」 向未得之民傳福音——60年前,5位宣教士遭亞馬遜原民刺死殉道 全族歸主還替宣教士子施洗!-奧加行動(Operation Aucas)宣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許多基督徒或許都看過一齣長逾7分鐘、撼動人心的宣教故事-《奧加族傳道》,內容敘述著以艾略特為首的5名美國年輕宣教士,進入南美洲厄瓜多(Ecuador)的亞馬遜雨林領域,預備向奧加族人(Aucas)宣教時,慘遭野蠻族人長矛刺死殉道…最令人動容的是,這5位宣教士的妻兒與親人,不畏生命可能被奪走
  • 理雅各:由宣教士到漢學家,用一生架起中西方的橋梁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  — 1897英國倫敦宣道會宣教士,馬六甲/香港英華書院院長,近代英國著名漢學家。文字主要來源/李亞丁 《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編輯整理/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批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宣教士,在向中國人傳揚基督福音,介紹與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之同時,自己亦為中國文化思想所吸引,最終成為著名的漢學家,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十九世紀英國宣教士理雅各即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滇印記|「滇國相印」「滇王金印」分不清?想get知識點的看過來
    掌上春城訊在晉寧區河泊所遺址發現的「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封泥都是同一個年代的嗎?「滇國相印」封泥的發現,對於雲南歷史的考古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滇國相印」、「滇王金印」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
  • 醫療宣教士韓德生傳丨為拯救中國人的肉體和靈魂而獻上短暫的一生
    Anderson)為中國內地會醫療宣教士,他在山西等地宣教、治病,抗戰期間,為了救治病人而獻出年輕生命。1908年8月29日,韓德生生於浙江台州一個英國宣教士家庭,父母都為在華醫療宣教士,韓是他們四個子女中最小的。韓很小的時候就在父母帶領下信主。他進入內地會在山東煙臺的芝罘學校讀書。畢業後回到英國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