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代表國王,象徵王權。
現在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27歲登基時,唯有戴上王冠那一刻,她才成為人們高喊著的「天佑女王」。
這頂英國王冠源流四百年,只是它在這「驚情四百年」裡,已經被玩壞了好幾次……
英國國王登基儀式,來源於中世紀宗教所,是全歐洲最原汁原味的王室登基禮儀,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歷史,而用於給國王加冕的專用王冠——聖愛德華王冠(St. Edward's Crown),歷史就沒有那麼長了,1661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加冕,皇家工匠們以黃金寶石為材料,為新王特製了這頂王冠。
聖愛德華王冠,一共用了將近2公斤黃金,這無疑是筆巨大財富,一位名叫Thomas Blood的「超級神偷」盯上了它。
1671年,這位Blood先生喬裝改扮,偷偷潛入倫敦塔,從查理二世眼皮底下,偷走了聖愛德華王冠,不過,在逃走前他被發現了。
當Blood被帶到查理二世面前時,神奇反轉出現了,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和個人魅力,說服國王饒過了他,並且,賜給他一座位於愛爾蘭的農場,用以安身立命。
這是聖愛德華王冠問世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盜,但是,這僅僅「王冠被玩壞」的開始。
王冠象徵王權,但是,國王不必時時刻刻帶著王冠,倫敦塔裡有專人負責保管。
於是,圍繞著王冠,誕生出一門生意。當時只要給王室管理員「捐」一些錢,這頂金冠就可以隨便摸。結果在 1815年,有位「捐贈者」摸到王冠後太興奮,以至於手上一使勁,把王冠給捏變形了。
有了這次烏龍事件,摸王冠項目被終止,不過,王冠軟到一捏就變形,這也說明用料紮實,黃金純度高,到了1845年,在國會開幕典禮上,王冠再一次接受了「純度檢測」。
當時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參加這次典禮,她沒有戴王冠,而是交給侍從捧著。沒想到這位侍從手滑,王冠直接摔在地上。
對於掉在地上的王冠,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給的評語是這樣——看上去就像被坐得稀巴爛的布丁。
以前英國王室把倫敦塔當據點,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才把英王宮寢改在了威斯敏斯特的白金漢宮,一直到如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執行「海獅計劃」,對倫敦發起跨海大轟炸。
當時為了以防萬一,英國國王喬治六世(George VI)把王冠,還有權杖等等象徵王權的東西,都安置在王室御用圖書館。負責這件事兒的莫斯海德爵士(Sir Owen Morshead)盡職盡責,他把王冠上的紅藍大寶石、超大號鑽石等等,都取下來藏在餅乾盒裡,等到戰爭結束後,洗洗擦擦再接著用。
上一任英王喬治六世在1937年登基,現任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52年即位、1953年加冕。
通過影像資料,我們能看到1953年加冕禮上,女王大人都帶了哪些行頭——左手託著代表君主權威的寶球、右手緊握權杖,右手無名指還戴著象徵要嫁給國家的婚戒,除此之外還有寶劍、手環臂環等等。
以上這些統統稱為御寶(The Crown Jewels),是英王在正式場合,需要佩戴的飾物,象徵身份彰顯王權,而最正式的場合,莫過於加冕典禮,無論哪一任國王,必須戴全套。
給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加冕的,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把聖愛德華王冠給新王戴上時,人們一起歡呼「天佑女王」,就此禮成。
女王在平時,是不戴聖愛德華王冠,戴的是帝國王冠(Imperial State Crown),這頂王冠上面鑲嵌著世界第二大鑽石「非洲之星」。
帝國王冠重1.06公斤,聖愛德華王冠則重達 2.15公斤,確實太沉。
英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曾經吐槽,加冕時戴上這頂王冠,害得他牙疼額一整天。
話說,不應該是頸椎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