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凌鳳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特色鮮明的中華文化是極具辨識度的中國名片,其內核就是蘊含其中的意識形態,而非遺傳承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範式。
非遺的生命力以傳承力和創新力為核心,「非遺活化」也成為非遺關鍵詞之一。如何篩選出非遺活化資源?如何為非遺活化打造「最世界」「最中國」「最地方」「最特色」的文化體驗業態?2020年,在各領域均受到疫情不同程度影響下,非遺文化的發展卻做到了逆流而上,從全國到地方都在進行著不同的嘗試與努力,尋找著非遺傳承的中國方案,大連也在多方面進行著自己的探索……
「非遺+」
讓傳承真正活起來
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始於2005年,15年來,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如何在保護中發展逐漸讓活態傳承成為焦點,而不斷擴展的「非遺+」相關領域則迅速催生新的創意,迸發新的活力,使非遺保護成果越來越為全社會共享,也讓非遺真正活在當下。
2020年,我市以實施「非遺+」工程為切入點,從多方面讓非遺與大連百姓生活零距離。
在端午節邀請虎頭鞋帽傳統手工技藝、韓氏傳統手工布藝技藝、民間傳統麵塑技藝、遼南劉氏麵塑、中山區民間剪紙藝術等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讓廣大市民學習、體驗手作香囊、面人、剪紙等端午傳統習俗;在中秋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展銷活動中,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豐碩成果,助推我市的夜間經濟發展;在重陽節,組織復州東北大鼓、馬橋子太平鼓舞、大連木偶戲等非遺項目走進我市多家養老機構,用多彩紛呈的非遺表演表達對老年人的關懷。「非遺+節慶」讓傳統文化了點燃市民群眾熱情和活力。
除了線下豐富的非遺活動,我市還以「非遺+網際網路」的方式,開展了各類線上活動。
舉辦「我們在一起——抗擊疫情·非遺人在行動」非遺作品徵集活動,百餘幅(件)各類非遺作品通過大連市文化館微信公眾號「我們在一起」欄目得以展示;通過大連數字文化館推出「我們在一起——非遺人全力以赴 共同戰『疫』」非遺線上展覽,用滿含深情的作品致敬堅守第一線的最美逆行者們;指導傳承人錄製教學視頻,在大連市文化館平臺發布「掌上文化館」非遺雲課堂欄目11期,其中,「非遺雲課堂之中山區民間剪紙藝術」一課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與駐外文化和旅遊機構總部(籌)合作打造的「月滿中秋微課堂」,通過中國文化網及駐外機構新媒體矩陣等網絡平臺在亞非歐19個國家推出……各類網上非遺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市優秀的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市非遺中心還於今年上半年到我市馬駟驥根藝美術館、大連藝術品交易中心、西崗區文化館、大連酒文化博物館、金阿山藝術館進行了「非遺+旅遊」調研活動,希望找到更多非遺「活態傳承」的新思路。
非遺大家族再添新成員
去年年底開始,我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陸續展開,邀請了25名專家對56個上報項目進行評審。今年5月28日,經市政府研究,普蘭店馬具製作技藝等39個項目作為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入了我市非遺項目的大家庭。
12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遼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連貝雕、中醫骨診兩個項目成功列入省級名錄。
截至2020年底,大連共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92個。其中,金州龍舞等7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復州皮影戲、莊河剪紙作為中國皮影和中國剪紙的子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大連吹咔樂等26個項目被列入省級名錄,傳統手工麥秸畫等159個項目被列入市級名錄。
2020年,我市還組織編輯了《骨診》《大連放海燈習俗》兩部非遺系列叢書,預計將於2021年6月出版。豐富的內容、詳盡的史料,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編排,勢必會吸引大眾的閱讀興趣。
除了編輯非遺系列叢書,我市還拍攝了非遺專題紀錄片5部,分別為《復州高蹺秧歌》《中醫付氏針推》《普蘭店玻璃畫藝術》《傳統木雕手工技藝》《金州胡氏石雕》。每部紀錄影片時長20分鐘,攝製內容以採集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為線索,全面客觀呈現大連非遺傳承發展中的歷史脈絡及存續情況,將於2021年春節期間在大連五套播出。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
正確打開方式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線上非遺無疑是各地非遺活動的突破口,線上線下齊動員成為新的業態。在這一大環境下,今年的大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以一種全新的樣式呈現在大連百姓面前。
6月13日,我市通過大連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抖音號、大連數字文化館平臺、大連都市之聲抖音號、新浪大連微博於10:00-15:00,5小時不間斷雲直播非遺傳承人現場技藝展示場景。以「主播帶你看非遺」形式,帶領網上觀眾一起領略非遺技藝,充分展示了大連非遺的藝術魅力。
直播期間,各平臺點擊量共計71萬,共收到各類型留言1652條,收穫點讚數共計5.8萬次,其中抖音直播間當日累計觀看人數突破99.85%以上的同時段抖音直播,並進入全國小時榜。
同時,大連市非遺中心還在大連數字文化館平臺建立「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專題頁面,下設「主播帶你看非遺」「非遺雲上劇場」「非遺工坊探秘」「非遺購物節」四大板塊開展活動。
全新的形式不僅吸引了廣大百姓的目光,從全國到地方的多家媒體也都對我市的這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上活動進行了報導。
1.復州東北大鼓的演出受到了養老院老人們的歡迎。
2.端午節活動中,韓氏傳統手工布藝技藝吸引百姓駐足。
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上宣傳活動(傳統手工麥秸畫)。
4.百餘幅(件)各類戰「疫」非遺作品通過大連市文化館微信公眾號「我們在一起」欄目得以展示。
5.大連長穗花鼓舞掀起了中秋節活動的高潮。
圖片由大連市非遺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