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只要心中有動力、有願望、有目標、有意義,他就能挺過自己非常艱難的時刻。這其實就是尼採曾經講過的,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可以忍受生命加諸給他的一切。正如編著《史記》的司馬遷。
如果你要給自己寫一本自傳,你想怎麼寫?書名又是什麼呢?
這本書的作者總結出尋找生命意義的七個原則。
01原則一:自由地選擇你的(人生)態度
每一個人這一輩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終極的自由,在任何情況下,沒有人可以剝奪得掉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因為隨時隨地,你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
同樣在惡劣、不如意的環境下,有的人變得特別卑鄙、特別無恥;而有的人變得特別神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分別?當那些卑劣的人說沒有辦法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那些神聖的人身上明白,在任何情況下,他們依然可以表現出高尚和慈悲,表現中對人性的信任。這就是一個人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你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選擇積極的、向善的人生。
02原則二: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不要把目標和物質欲望聯繫在一起,就像寓言故事《漁夫》的老婆一樣,貪婪到最後還是一無所有…….沒有人能夠通過外在的物質獲得一切。如果我們把外在的享樂當作自己的目標,估計這輩子也不會開心。
教育家周國平先生曾經說過:人生很可能沒有意思,但是尋找人生的意義,本身這件事情就是有意義的。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於1944年所作的一場演講 。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毛澤東主席針對這一情況,講述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同樣在2020年這場疫情期間,湧現了許許多多默默的無私奉獻的優秀中華好兒女。
03原則三: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在這場疫情期間,所有工作的節奏都慢了下來,原先所有預定的計劃也被擱置調整。但卻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陪護孩子,和老人聊天,陪孩子玩耍;有了充裕的時間讀讀之前一直想讀卻沒有時間讀的書,來充實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反思、去體會、去思考、去感受……
意義不是所謂重要的事情,而是與自己的核心本質或真實本性達成共鳴的那種感覺。(人生使命)
04原則四:千萬不要違心做事
做了違心的事的結果就是,你反而跟意義離得越來越遠,事後在看它的時候,你會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工作不是取悅某一個人,而是它跟你的意義需要產生了連接。就好像在百家號的這段時間,寫作讓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在等待開學的日子裡,從之前的焦灼到現在慢慢趨於平靜,每當一篇文章上線,心裡也就忘記了敲擊鍵盤的辛苦,滿滿的幸福。
05 原則五:從遠處審視自己
生活不易,有太多太多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要通過幽默拉來和生活的距離。自嘲並不是否認痛苦,而是超越痛苦。
柏拉圖說過一句話:「要心存善念,因為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在打一場生命的硬仗。」為什麼這句話和作者說的從遠處審視自己有關呢?就是你對自己在打一場硬仗要心中有數,如果你能夠從遠處看自己的生活,你才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當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生活,關心自己、愛惜自己的時候,你的心情也會好很多。
06原則六:改變你的關注焦點
義大利導演貝尼尼拍攝的《美麗人生》,是基於其父親在德國納粹集中營裡的生活改編的一個真實故事。他告訴孩子進入到集中營這樣的地方,你都可以把她視作一場遊戲、轉換視覺,讓一個孩子能夠活下去,能夠樂觀地存活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夠轉換視角的。這就是思維的彈性,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呈現三個以上視角。這次疫情,一定會改變很多人的生活軌跡,特別是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更需要調整自己。
07原則七:要敢於超越自己
什麼叫超越自己?我們的眼球為什麼能夠看到這麼清晰的世界嗎?就是因為眼球看不到它自身。當我們的眼球能夠看到它自身的時候,我們的眼睛就有問題了,就是有的人患眼底白斑、白內障。但沒病的時候,眼球是超越自己的,它看不到自己,它能夠看到整個世界。這是一個隱喻,我們大量的人的生活狀態都是在關注自己。當你能夠走出自我,開始服務別人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太寬廣了。就像這次疫情期間,各行各業中湧現出了大量平凡的,但又有愛心的普通人。
08濃縮這本書的核心:OPA
(Others)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找到每一個細節當下的意義,把他人視作目的而不是工具。
(Purpose)對從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標
找到這件事更崇高的意義是什麼,你思考的境界越高,你的天花板就越高。
(Attitude)用積極的態度來擁抱生活
你永遠可以選擇更積極的態度來擁抱生活。
這裡,作者把人分了一個十字象限,橫軸是從失敗到成功,縱軸是從絕望到意義。你是哪一類呢?
希望通讀此書,發現一種看待人生的新方法。
推薦書目:《思維的囚徒》
作者:亞歷克斯佩塔克斯
國際意義研究所聯合創始人,被稱為「意義博士」,經常與企業高管、運動員、名人等密切合作,幫助他們尋找日常生活和工作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