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翬(徽)嶺古道:相傳「徽」字源於此地

2021-02-20 歙縣論壇

    古徽州出境官道素有「九龍出海」之稱,徽州府城至涇縣的官道為「九龍」之一,是古人前往長江沿線、北上京城的主要通道,俗稱「徽涇古道」,其中翬(huī)嶺最為險峻,為徽州北部天然屏障,古有翬嶺關鎮之。北宋時期,王安石曾在翬嶺寫下「曉度藤溪霜落後,夜過翬嶺月明中」的詩句,從此,它與徽州有了割不斷的情緣。

     但凡以生僻字命名的地名總是讓人有種古樸幽深的感覺,古徽州的歷史,往往映射在這些不易辨析的文字上,如歙縣的「歙」、黟縣的「黟」。

    一個字,足以釣沉悠遠的歷史,一個字,足以喚醒千年的文化。

    初見「翬」字,「軍」上兩根「羽毛」,不禁讓我想到京劇裡那些兵頭將帥,頭插羽毛,手持刀槍,策馬揚鞭,威風凜凜。

    據《說文》解釋,翬,大飛也,即振翅疾飛之意。又意「揮舞」,古通「揮」字。作為名詞的「翬」,為山雉或為山雉的羽毛,這似乎與我原先臆想中的字意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繫。

    翬字作為一座山嶺的名字,我至今沒有弄清原委。更有趣的是,當地人卻叫「羽嶺」。

    徽州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山野之地,販夫走卒,念字半邊,本也無可厚非,可卻生拉硬拽地找了個高大上的理由。相傳,乾隆南下杭州,溯流新安江至徽州府,看到王安石過翬嶺時寫下的詩句,一時龍心大悅,決定登嶺一遊。當他到達翬嶺腳時,已近傍晚,天子仰望翬嶺,只見嶺脈逶迤,夕陽空懸,猶如蒼龍出海,翬溪、乳溪更似龍鬚飄然,氣勢磅礴,更加激起乾隆爺的遊興。於是他們一行頭頂當空皓月,腳踏青石蹬道,浩浩蕩蕩,步行十裡,上至翬嶺頭。

    月光下,翬嶺雄關已與山林融為一體,朦朧間,乾隆爺看見一塊石碑,上刻「羽」字,樂道:「羽嶺,此名極妙!」,並隨口高吟:「黃芽白雪神仙府,碧草琪花羽士家;此山本是習仙處,介甫當年有錯差」。其實石碑上刻的是「翬嶺雄關」四個大字,只是夜色青灰,柴草葳蕤,遠看只露出翬字上部。但既然皇帝金口已開,一切也就順其自然了。

    據史料記載,乾隆六下江南,壓根兒沒來過徽州。他老人家九五之尊,錦衣玉食,並非當年在徽州深山老林裡「打遊擊」的老朱皇帝,哪走得了這三尺樵道,更別說這窮山僻壤的翬嶺。徽州鄉間一些關於乾隆的傳說,也僅僅是一種樸素的皇權思緒而已,在翬嶺腳村,聽說「羽嶺」時,我也只能笑而不語利用。

     翬嶺腳村距高速公路績溪縣出口不遠,現屬華陽鎮高遷村。

    我們駕車下高速往績溪縣城方向前行數百米後,見路邊一巨石上刻有「高遷」二字,猩紅豔麗。旁邊一條水泥村道就是當年至翬嶺腳的古道,只是現在已無丁點的古蹟古韻。

      據有關史料推測,翬嶺古道或建於唐代,為徽州出境之通衢孔道。宋代加設關隘於嶺頭,名「翬嶺關」,成古徽州軍事要塞。明嘉靖十三年(1534),寧國府通判李默主持重建城堞。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洪水衝毀石壁山道,嘉慶十年(1805),朱旺村朱文煥後裔再次重修,費銀五千一百兩。現存古道自績溪華陽鎮翬嶺腳村起,至長安鎮平坑口村,長約8公裡,路寬1至2米,近年曾有修復,路況保存良好。

     出了村莊,古道開始登山拔高。路面寬闊平整,有明顯修復痕跡。現存徽州古道中,損壞最嚴重的是臨近村莊的路段,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產到戶後,剛填飽肚子的農民紛紛大興土木,造屋建房。那些逐漸失去交通功能的古道唯一的價值就是這些承載著先人足跡的青石板,它們無一例外地成了某家房子的地基石,或是院子裡、水埠頭的洗衣板,支離破碎地繼續發揮著它們的「餘熱」。

     古道兩邊是開墾出來的山地,種了油菜,灰綠的葉片稀稀拉拉地耷拉在這片枯黃的泥土上。要是往年的這個季節,油菜葉子早已霜染成醬紅色。像這樣的早晨,葉片上該是覆上一層粉白的霜花,從邊上經過都能感到一股冷冽的寒氣。而今年持續幾個月的乾旱,這些菜苗似乎忘卻了季節,忘記了生長。

     我相信世間萬物是因果相生的,大自然所賦予的每一滴雨也都是均衡的,今年上半年下了那麼多雨,下半年遭受幾十年不遇的乾旱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九月份以來,整個徽州大地就無有效降雨,山間的小溪小溝早已乾涸,新安江也裸露出沉寂多年的河床,眼前這山坡上的泥土像火燒過似的,路邊的枯草似乎一陣風就能將吹出火花來,甚至我們在古道上輕輕走過,身後都會竄出縷縷煙塵。

     果然,前行不久,見到一片剛被火燒過的山林,過火面積有幾十畝之廣。這應該是前些天的事,地面上的灰燼偶爾還能隨風飄起。不知是哪個路人丟的菸頭,還是風吹來的火星,水火無情。

     過了山地,古道穿行在一片雷竹林中。雷竹是外來品種,產量高,但並無徽州的燕筍、水筍口感好。或是村民春天採筍需要,古道兩邊的柴草已被清理得乾乾淨淨。從這裡起,古道基本保持了原始狀態,路幅都在1.5米以上,路面是就地取材的青石或花崗巖砌成,未細琢,從建築規格看,應屬古代官道,只是鑿砌工藝略顯粗糙了些。

     翬嶺不高,海拔僅774米,登山古道整體比較平緩,拔高路段不足一小時行程。此處有一路亭,依山臨路,拱形結構,類似一孔橋洞,名「漱芳亭」,俗稱石卷洞,只是題額已難辨認。在徽州古道的路亭中,大部分為穿心亭或路邊亭,石牆,泥瓦,懸山頂,唯績溪境內的路亭別具一格。這樣的路亭雖造價高昂,但經久耐用,可數百年不圮。

     路亭後面的崖石上刻有「山腰餘潤」四個大字,落款為「嘉靖二十九年」(1544年),其左右分別刻有「石眼泉」、「止渴」等字。因年代久遠,苔草覆蓋,大部分字跡已難辨認。石刻下有一小水槽,接引清泉流出,供過往行人飲用。只是泉水久無人用,石槽已被樹葉雜草覆蓋,枉費了這一汪清泉。

     此處登高攬勝,山腳的大徽村遺址一覽無餘。大徽村的消失一直是個歷史之謎,當年那個「千灶萬丁」的古村如今只有田疇間幾處樓房,就連村莊名稱也已不復存在。

    早晨我第一眼看見「高遷」這個村名時,總覺得哪兒有些不對勁,或是過於俗氣了吧。大徽村,背靠翬嶺,前接古城,徽溪環繞,高山仰止,取名「高仰」或許更契合這個千年古村的品味。

     翬嶺又稱徽嶺,也稱大徽山,大尖山,海拔不高,但在古徽州卻有著特殊的含義。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時,據說其徽字就來自這個翬(徽)嶺以及嶺腳下的大徽村。《乾隆志》上有記載說:「改歙州為徽州以績溪有大徽村及徽嶺、徽溪,故名」,我未找到原始記載,僅引用而已,不足為據。

     持該觀點的考據者認為,自王安石題詩後,翬嶺成了當時的「網紅打卡地」,文人們爭相追捧。大徽村也因其地處徽涇古道要隘,而成古徽州的經濟重鎮。「徽」字古有「美麗」之意,朝廷動議更名歙州,以府治鄰近的績溪山水為參考,取個吉祥美好的字號,也合情合理。何況還有清代休寧人趙繼序的詩為證:「大徽一徑傍山通,度嶺遊行雲氣中;

                   自有荊公題句後,居然形勝壓江東。

                  山多峭壁水清流,嶺下村莊景最幽;

                  山海圖經供乙覽,歙州從此易徽州。」

    甚至有人認為宋徽宗的徽字也出自翬嶺,源自徽州。

    當然並無史料記載。

    據《說文》解釋,「徽」字本義有二:名詞指琴上的三根弦,引為文人撫琴;動詞指束縛、捆綁之意。宋徽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畫家、古玩玉石鑑賞家,自創書法「瘦金體」、花鳥畫「院體」,如今「宋體」的鼻祖。但與他藝術成就垂名青史不同的是,他卻把皇帝這個主責主業幹得臭名昭著,他忠奸不分,排斥忠臣,重用奸佞,導致「靖康之難」,最後把自己的老命也斷送在異國他鄉。

     以「徽」字總結其一生,恰如其分。

     同樣,宋徽宗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剿滅「山賊」方臘,平定歙州,怎會給歙州人「好臉色」看呢?命名「徽」字,該是「捆」住這個山蠻之地,別再添亂,壞了他寫字作畫的雅興。只是讓這位藝術家皇帝趙佶同志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被擄北上金國,受辱九年,屈死異國後,當年他捆在徽州人身上的這根「繩索」卻也把他自己綁在了北宋那段屈辱的歷史上。

    徽州的「徽」字是否源於眼前這座翬嶺,或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

     當然,歷史本來就沒有真相。很多所謂的歷史真相,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臆想而已,甚至是統治者的某種需要,和歷史本身無關。

     當年那個車馬喧囂的大徽村,如今也只留下麒麟街(當地人叫「麒麟幹」)這個地名,維繫著翬嶺在績溪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翬嶺距績溪縣城西北四公裡,東北走向,俗稱績溪的「靠背山」,古代堪輿術稱之為「來龍山」。翬嶺是績溪「嶺南」、「嶺北」的分界嶺,也是徽州生活習俗的分水嶺,更是古時徽州抵禦北犯來敵的重要關隘。

    然而當我們在「漱芳亭」小憩片刻,並在山皺間的古道上繼續橫穿半小時,抵達翬嶺頭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漫道依舊,雄關不存。連當年壘砌關門的石塊都沒找到一片,更別說那尊「讓乾隆爺讀字讀半邊」的石碑了,不免讓人有些失望。

     此處位於兩座山峰之間,呈V字型,其間連接著一段四五十米長的山脊。山脊之上有明顯夯土成牆的痕跡,不知古時是否還有石砌的城堞。城牆中部是一小截豁口,與兩邊城牆有三四米高差,古道在此通過。

     翬嶺關兩邊山體南緩北陡,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足以抵禦北犯來敵。清康熙年間,靖南王耿精忠與吳三桂合兵入贛反清,攻入績溪時,這裡曾是兩軍爭奪的主戰場。清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下涇縣、旌德,徽州守將張芾調命江長貴駐守翬嶺。然江長貴部剛從婺源趕到歙縣時,太平軍已攻下翬嶺,守嶺清軍全部潰散,績溪縣城很快淪陷。好在張芾親督官兵於徽城外的萬年橋頭,擊潰來敵,乘勝收復績溪縣城,太平軍又從翬嶺逃離績溪……

      遠去了刀光劍影,當年的焦土如今已長滿灌木,歷史的號角聲似乎化作翬嶺上瀟瀟寒風,傾述著這裡曾經的風雲歲月。站在翬嶺關口,嶺南嶺北層巒疊嶂,山嶺溪谷波瀾起伏,如大江之水滔滔不絕,此刻或許才能意會到績溪人所說的「翬嶺滔滔」的意象。

       翬嶺北坡之下不遠處有一排廢棄的工房,此處古為尼姑庵,當年開發大徽山林場時將破敗不堪的庵舍拆除後建了這排平房。在這裡接受貧下中農「再㪍育」的是一批上海的「知青」。

     其下是成片的竹林,古道在林間迂迴而下。路面比南坡精緻許多,都是清一色鑿刻平整的青石板。(作者:黃良順)

請給我好看

↓↓↓

責任編輯:自由

相關焦點

  • 【航拍組圖】翬嶺古道、翬溪水庫!
    為了辦好本屆桃花節,績溪網今日特地對翬嶺古道進行了航拍。  三月中旬,桃花節舉辦期間,將在翬嶺古道舉辦一次跑山賽,敬請關注!  【翬嶺古道跑山賽招商工作正在進行中,歡迎有興趣商家加入,聯繫電話:13956601330 朱先生】  徽嶺山脈自古有兩條驛道,一為翬嶺,二為新嶺。當地民謠「新嶺迢迢,翬嶺高高;走新嶺,要歇夜,過翬嶺,摘蟋桃。」
  • 【徽州古道】黃山雲谷古道:號稱乾隆御道(上)
    如今那些依山就勢的簡易蹬道大部分已不存,或無法正常行走,如人字瀑的「羅漢級」、立馬橋的古磴道,唯苦竹溪至雲谷寺段依然保持當年路徑及古貌。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徐霞客二登黃山,經此道下山,感慨道:「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 山野招募丨翠色綿森林,踏花古道行
    主題:重走徽商路,一路風光滿山花時間:5月23-24日(周六日)線路:浙川村—江南第一關—績溪線路全長:約16km最高海拔:1029.4m線路特色:杭徽森林古道始建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排名第三的中國著名古道。
  • 走近安徽——趣味妙解「徽」字
    康熙六年(1667年),從江南省當中東西分置出來,以安慶府、徽州府各取第一個字,命名安徽,所以,有人諧趣南京為「徽京」,不是說完全沒有淵源。安徽的特點全在一個「徽」字上。安徽在全世界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座名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天下奇、險、秀,其四絕雲海溫泉,奇松怪石,名聞天下,所以安徽人把這座山放在「徽」字的最上面,最中間。「徽」字的左邊是雙人旁,安徽人之多,在全國排前幾位,6300多萬。
  • 從歷史長河中解讀"徽州竦上古道"......
    竦嶺地圖上位於歙縣最北端,是一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峰,南邊山腳下是一個400餘年歷史的村落,遠望村在坑中,"竦坑"故此而得名,距徽州府城39公裡。從"竦"字命名村莊,可見山勢險峻。同時也是竦河的發源地,最後步入新安江。      新一輪振興鄉村戰略的實施的背景下。上莊作為徽文化發祥地之一,是皖南最具文化底蘊的鄉村。
  • 昆陽嶺古道丨秋色濃鬱鄉愁依舊,一川衰草煙籠山水中
    昆陽嶺古道,系民間古通道,具體修建年代已無從可考,據昆陽村建村年代推測,約建於唐末五代初期。古道發於永嘉縣橋下鎮徐岙社區嶺根了村,上昆嶺村,下昆陽嶺隧道,止於昆陽社區南村。古道全長4500米許,累計爬升400米許,塊石為基,古時是溝通西溪與小楠溪流域的交通要道,原碧蓮區、巽宅區至溫州、青田、麗水,大多經昆陽嶺到達橋下鎮,再由橋下鎮向東抵達韓埠碼頭入溫,向西則往青田、麗水方向。在昆陽人的記憶裡,直到20世紀90年代,村中一幹少年外出求學時,還是從這嶺上走向橋下,然後走向求學的路。
  • 長興百裡紅色古道—襄王嶺古道(下)
    ,下篇則介紹穿越襄王嶺的古道)  自古以來,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雖然分屬兩省,但絕對不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兩地民眾一直「隔山而居不隔離,鄉音相近往來親」。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連綿起伏的山脈既有險峻的山峰,也有相對凹陷的山谷,襄陽嶺、茗嶺、戰(纏)嶺、西川嶺、懸腳嶺等江浙分水嶺,都形成了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古道,是兩地民眾走動、貨物運輸的通道。其中南北走向的襄王嶺,最低之處海拔僅300來米,因此沿著嶺脊行走雖然費時費力,但穿越襄王嶺卻是十分輕鬆的坦途。
  • 歙縣霞坑鎮鴻萌古道上的「和尚帽尖」
    登頂鬼頭尖的路在鴻萌古道新娘墳路亭邊上,從鴻飛走鴻萌古道進萌坑是最便捷的途徑。為迎合搞鄉村遊鴻飛人把鴻萌古道改做徽商古道,對外的宣傳資料上說是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曾經走過的路。鴻萌古道其實並不是什麼徽商古道,而是古代鴻飛、溪上、裡方一帶山民們走出的一條便道。徽州人歷來把修橋、鋪路、建祠堂這三樣公益事業頗為看重,認為是積陰德的好事,為了行人安全好走,一般交通主幹道都會用平整的石板鋪就路面。
  • 中國最美的10大古道,你走過幾個?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位於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側,北靠黃山,南依天目山,全長25千米,是古時聯繫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績溪縣境內的盤山石階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據史料記載,這條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歷史上徽商與浙商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
  • 2019文昌古道徒步活動召集
    文昌古道始於歙縣岔口村,經文山村一直延展到昌溪鄉壩源村的壩嶺嶺腳,古道全長8公裡。這條古道經岔口鎮文山村、武陽鄉、洽河村通往昌溪下壩源村,全長6公裡,路寬1.8米,一律由青石板鋪就。相傳,這條古道是清末民初由文山村財主為迎娶媳婦而興建。在文昌古道中有兩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嶺,即文山嶺和壩嶺,中間一條長2000多米的石板橫道,途中修建了六個路亭,供山民勞作和走親訪友歇息。
  • 濟南出發,徽州自駕,一程山水一程歌,一夢到徽州
    直到我去了徽州,總算找到了這樣一片世外桃源般安靜祥和的古城古鎮。徽州,古稱歙州,"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無論白天黑夜,徽州都像是一副恬淡的水墨畫。在徽州古樸村落是一絕,這裡有白牆黛瓦高高的馬頭牆,有通幽曲徑縱橫交錯,村外河流環繞村內溪流潺潺,水塘梯田點綴山間,小村靜謐深幽,居住的多為老人,嫋嫋炊煙過後老人們端著飯碗或蹲或坐就在大門前吃飯。
  • 徽州徽語與婺源縣的由來
    一說,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婺源置縣時,恰好婺女星座在唐朝京城(長安)的東南方向出現,此地正是婺源的縣域。欽天監奏明玄宗,玄宗是個酷愛美女的君王,故欽定此地地名為婺源,其意為婺女之源,就是美麗勤勞賢惠勇敢堅強的婺女的家鄉。在土改之前,婺源縣農村多修建有婺女廟,廟內供奉著婺女娘娘的塑像,香火旺盛,以佑鄉民四季平安。
  • 溫州金竹園嶺古道,翠竹參木連片,溪水飛瀑成群,風景絕佳!
    金竹園嶺古道,系民間鄉際古通道,古道發於永嘉縣巖頭鎮石匣村(原屬表山鄉),經小禪山自然村,翻金竹園嶺,過藤坑,路竹坑基,繞大坑,止於巖坦鎮白巖村(原屬潘坑鄉)。古道全長11公裡許,累計爬升600米許,道基大部由塊石建築,平均道寬150釐米許,南北走向。
  • 【徽茶·旅遊】這些被列入「國家級鄉村旅遊示範縣」你都去過嗎
    桃花潭位於涇縣境內太平湖畔,風景極美,唐代詩人李白曾於此地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絕唱。群峰逶迤,峽谷幽深,古道縱橫,流泉瀑布,峽谷、徽道、懸崖、溶洞、原始森林……登頂後的雲海更讓人沉醉!
  • 江西廣東交界處的古道,有著千年的悠久歷史,被稱「嶺南第一關」
    文/匯潮旅遊說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人生不要猶豫,想去哪就去哪古驛道,是我國古代的主要陸上運輸通道,一些商業,軍事都會用到,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的存在,相當於現在我們聽到的國道一般,像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還有杭徽驛道等等
  • 散文| 範光:初春,走蔡嶺古道到三條嶺梨園
    三條嶺風景區:結緣廣場、玫瑰園、養斤谷、翡翠湖、蔡嶺古道,生態梨園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城東北10公裡處堯渡鎮尚合村,三條嶺的山山嶺嶺都在海拔200米以上,沿途經高嶺、低嶺、蔡嶺、洪山腹地,俗稱「徐村三條嶺」。民謠說:「高嶺不高,低嶺不低,上蔡嶺爬樓梯。」
  • 浙江古道03:上青古道,有古意有野趣,附一天來回的三種自助攻略
    導讀上青古道,四個字,很有古韻,滿眼綠意。其實得名來自首尾兩端地名:起點的上灶,終點的青壇。假如,我們全程爬,大約23公裡,其中大約一半左右已是現代水泥或柏油路了。掐頭去尾後,最終留下精華路段約12-13公裡。然而一日之內,老鄭還是走不完,箇中緣由,容我文後細說。但年輕人,你一定行!
  • 全州青瑤峒神秘的皇帝古道,充滿歷史傳說美麗神奇的地方
    如圖:皇帝古道古木洞路段上的巨石上有先人留下的字跡,因年代久遠多已風化,但有一個「天」字仍若隱若現。這塊巨石上會不會是記載「天子」南明永曆皇帝在全州開展反清復明的事呢?如圖:皇帝古道上位於大石江村後的瑤人祭壇大巫壇遺址。古時瑤人在此地前的打鶯腳一帶還建有古寨,名叫平頭寨。
  • 徒步紹興上青古道,感受幽幽千古人文情
    上青古道自紹興縣王壇鎮一直到平水上灶古船埠,得名似乎來於其首尾兩端地名,一曰上灶,一曰青壇。 徒步全程11公裡左右,反穿全程:金漁村~萬壽山水庫~上祝~日鑄嶺古道~蘭若寺水庫~鎖泗橋,反穿全程4個小時左右,上青古道沿途美景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