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難點,就是我們解答的重點。
跑步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不明白的就在評論區留言,石老師為你答疑解惑!
撰文/柳條
編輯/柳條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心率是衡量運動強度的一個重要個體化指標,相比配速、運動時間,心率更能準確的反映你的運動強度、效果,以及你的身體狀態——比如是否運動過量、身體出現疲勞而自己卻未明顯察覺等狀況。
在跑步數據中,如果你已經開始重視並研究如何利用心率進行跑步訓練,那麼說明你已經逐漸進階為一枚嚴肅跑者了。
但是很多跑友,包括小編自己,在跑步時心率的高低起伏不定,很讓人糾結。比如跑步心率總在160以上,跑了好久也沒降下來,該怎麼辦;有時明明在慢跑,呼吸也不急促,心率卻在170……各種數據迷惑,讓人很費解。
那麼這一期咱們就來說說,很多跑友在心率方面比較困惑的一些問題。
一抬腿跑步,心率就在180以上,怎麼辦?
有跑友留言問石春健老師,說:我站著心率都接近100,一跑步心率就在180以上,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還有跑友問,高心率者壓著心率跑,多長時間可以把心率降下來呢?
石老師認識一個跑友就是這種情況:2016年剛剛開始跑步的時候,抬腿心率就是180以上,在田徑場跑步,她只能直道慢跑,彎道走路降心率,就這樣一直堅持著跑步鍛鍊,心率壓在140到150左右。
今年3月,她給石老師發了2018到2020年,她在同樣配速的心率對比數據:8分出頭的配速,心率已經從2018年的159降到了今年的127,而且這期間她完成了自己的半馬和全馬。這樣的進步,足以說明她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耐心堅持,3到6個月為一個周期,肯定能慢慢見到成效。
如果比較長一段時間慢跑心率總是居高不下,常見於一些初跑者,或者停跑很長一段時間的跑友,這表明你的心肺能力還不夠,或者下降了很多。
但是還要注意一些影響心率的因素,比如疲勞、心情、睡眠、氣溫、海拔、飲食、傷病等等,都會不同程度會讓心率,與正常狀態產生很大差距。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光電手錶的心率測量是有誤差的,甚至有時會出現異常。
比如,昨天小編的一個朋友就遇到類似問題:早上晨跑6分多的配速,心率就能飆到190,手錶就開始震動提醒他心率過高,但他跑步時並沒感覺不舒服,這讓他很不解問我怎麼回事,擔心身體是不是出現了異常。
跑群裡另一位小夥伴也說,自己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後來他把手錶重啟了一下,心率就穩定多了。
所以如果你平時跑步時心率都比較穩定,偶爾出現心率的飆升,首先你需要確定一下你的體感是否舒適,其次再看看是否是手錶出現了異常。
當你不能確定手錶是否異常時,你可以試試手動測頸動脈的方式,來實時監測運動中的心率,看看石老師的腳大家的方法:
「我們在運動停下的時刻,馬上手測頸動脈10秒的搏動數,用這個搏動數×6,得出的數值就很接近你運動中的心率。
那為什麼不測一分鐘呢?這是因為運動後剛剛停下來一分鐘內,你的脈搏下降會非常快,所以用10秒的數據乘以6會更加的準確。
怎麼找見我們的頸動脈呢?我們用拇指和食指放在自己頸部的上方,感受頸動脈的跳動:
找到之後,再學會用兩個手指準確的找到你的頸動脈:
之後,每次運動之後就可以去檢測了。測試的時候,既可以站著去測,我們也可以輕輕的走動去測,數據都影響不大。」
在跑步監測心率設備方面,更準確的還是心率帶,手錶上的數據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要太過分糾結,別讓這種負面情緒影響了跑步的心情。
如果你跑步只是為了健康,沒有必要去買心率帶,若對手錶心率拿不準時,手動測心率是一個很方便又比較準確的方法。
總壓著心率慢跑,以後速度還能提高嗎?
降心率,最好的辦法是按心率跑,而不是按配速跑。
但就有些跑友很疑惑,我壓著心率跑步,體感很舒服,但是速度下降了很多,如果按照這種跑法,我以後速度還能提高嗎?
事實勝於雄辯,石老師指導的兩個學員就是通過耐著性子堅持低心率慢跑,後來發現,相同心率下配速提升了不少:
「我有一個56歲的男學員,前兩天,對比了一年的跑步數據,同樣的心率,配速提高了兩分多鐘。而這期間,他參加了一場他的首個半馬比賽,成績是216;
還有一個48歲的女學員,不到半年時間,同樣137-138心率,她的配速提高了1分20秒。她說,同樣的時間,同一條馬路,我已經多跑出三個紅綠燈了,而615的有氧配速,接近於她去年12月參加的千島湖半程馬拉松的比賽數據。而當時她的心率接近160。
前兩天,她給我發了一張圖片,跟大家共勉:
『很多人的焦慮,其實並不來源於沒有努力,而是來源於一顆想要努力,但又太著急的心』。」
用什麼方法可以提高配速?先把有氧基礎打好
常有人留言:我想提高配速該怎麼練?感覺是來尋找武林秘籍的。
你快速跑個幾十米、幾百米不難,難的是如何持續?速度就好比是高樓,樓房能蓋多高,跟基地有關係,地基淺,樓房就蓋不高,蓋高了也不穩定。
我們日復一日的有氧訓練,就是在打地基;打地基的重點就是強度溫和、系統堅持。這個過程就好比在給我們的身體存錢,錢存夠了你提速的時候,才有的花。
如果想通過日復一日的速度訓練來提高速度,是非常不現實的,地基不穩非常容易受傷,而且也非常容易到你的瓶頸期。
很多跑者跑步受傷,是因為速度快。對於大部分跑者來說,安全不受傷的跑步方法是低心率慢跑,或者說是有氧跑。
當你跑了一段時間後,你會想方設法讓自己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開始去進行間歇跑、節奏跑、乳酸門檻跑、法特萊特跑等訓練。
誠然,這些訓練方法可以提高你的成績,但你要記住,有氧跑才是馬拉松出成績的基礎,不要因為追求速度而忘了根本。
很多人對於低強度有氧跑是鄙視的,認為平時訓練不跑快,那比賽中怎麼能跑得快?也有人認為速度太慢的跑步屬於垃圾跑量,其實這都是誤區。
真正跑齡長的跑者就會明白輕鬆跑的重要性:它可以讓訓練具有周期持續性,緩解強度訓練課後的疲勞,將引發傷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基礎沒有打牢的情況下,隨便進行速度訓練是沒有太多價值的。有氧基礎打好了,再增加一些變速跑、高強度速度跑,來提升訓練強度和對高速度的駕馭能力。
石春健: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學士、碩士,體育管理博士。原中國田徑馬拉松辦公室副主任;比利時跑者服務實驗室專業一級跑步教練;指導過數百名跑者的日常訓練;全馬最好成績3:38:09,5次達標BQ(波士頓馬拉松報名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