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碑》一文原名《內丹百字吟》,相傳是唐代呂巖(字洞賓)所作,具載《道藏·呂祖志》內。此文言簡理當,頗為內丹家所重視。對此文古今註解者多家,各有所見,現根據個人初步體會,試論釋如下:
養氣忘言守
古代內丹家首重培養真氣,故《百字碑》以養氣列為作丹第一要義。金代王重陽說:「學道(指修煉內丹,此後凡言修道,得道等意皆指此)無他,在於養氣。」王的門人馬丹陽發揮說:「學道者別無事,只在至清至靜,頤神養氣而已。」養氣之要則在於「忘言守,」馬丹陽說:「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
對「忘言守」古今注者說法不一,有釋為忘言忘守者;有釋為忘言,但要守竅或守景者(一般指外景);亦有釋為忘言守一者(守一之注見《注呂祖百子碑》,收《張三丰全集》中)。眾說紛紛,何者為是?先釋忘言。
古云:「口開神氣散」,說話要消耗氣,說話要經過思索,因而又傷神。既然要頤神養氣就先要忘言。這裡應理解為,在練功時忘言,而平時則只要求「慎言語」。由於說話時要經過思索,要有意念活動(所謂意念,雜念、念頭等等,實際是一種未說出口的語言),而「大道」又以無心為體,所以忘言實為忘念,念心的外在表現。唐代高僧慧能倡導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學說,與此「無心為體」之說相通。
究竟要不要守,守什麼?古注說要「守一」,這是要守的說法,如《太平經》卷三十九說:「其道要正當以守一始起也。」卷三十七:「以何為初,以思守一,何也?一者數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氣所起也,一者天之綱紀也,故使守思一,從上更下也,夫萬物凡事過大,未不反本者,殊迷不解,故更反也。」《至道心傳》說:「修煉貴乎忘言守一,忘言氣不散,守一神不當。」又說:「一者太極也(陰陽動靜之所自出)、西南鄉也(西南屬八卦坤位,此處喻為至陰至靜,衍之形體則指下丹田)。」《雲笈七籤·混元皇帝聖紀》說:「……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無一也。」
《性命圭旨》說:「惟此本體,以其虛言無朕,強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太平經》卷三十九說:「守一不置,其人曰明乎,大建解矣,明為之,止者足也,萬物始萌,直布根以本足生也,得此道,其法乃更本元氣,得天地心,第一最善。」簡釋之,堅持守一,就可以達到「止」(其人曰明,明為止),「止」是性命的根本(止者是也,即根也),這個「止」類同《大學》中的「知止」之止。古謂「止」為入德之門,即止之意,即以止為根。又《張三丰全集·無根樹》詞,李涵虛註解說:「從人身氣言,人身百脈皆生於氣,氣生於虛無之境,故曰無根,丹家於虛無境內養出根基,先天後天皆自無中生有,是無根乃有根之源也」。
這是以虛無為根之源,或說從虛無為一,結合《太平經》以止為根之義,則可知所謂守一實際是置心於虛無之境,心既虛無則念自止,念之就有「根」了。至於《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一」,按古注,或以道指虛無之本體,「一」為道所生之元氣;或謂道即一。《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亦指要養氣就先要置心於虛無之境。
按以上諸說,「一」即指虛無,但《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修一卻邪法」對「一」字還另有所指:「夫一者乃道之根,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當欲知其實,在中央為根,命之府也,故當深知之,歸仁歸賢使之行,人之根處內,枝葉在外,會守一皆使還其外,急使治其內(內指心,外指身)……故頭之一者,頂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臍也;脈之一者,氣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腸胃也。」筆者理解:虛無之境為性命全局之「一」,因為無論頭頂或手足心都不能成為「道之根,氣之始,眾心之主。」而頭頂等具體部位,則屬於一身局部之「一」。
《抱樸子:內篇》中還有「守真一」、「守玄一」之說,並謂「一」有姓字服色,所謂姓字服色,乃指說明「一」之「相」的一種擬人化比喻,不是真有姓字服色。《太平經·佚文》中對守一、守一明等尚多所論述。此外,在其它古氣功書中論一之作也不少,此不復贅。
總之,「一」者或指有形,如:「頭之一者,頂也」等是,即今之所謂守竅者屬之;或指無形,如「空洞、虛無之境」等是,即今通稱之守空者屬之。對守空一詞似有不妥之處,因既有「守」,即非真空。似以易為「還虛」為是。《修道真言》說:「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言」,註解說:「知其空而守之,是未之空,即是看相;,守言而空,是謂頑空;若境我皆忘,空如非空,並空而空,如是去空,方是真空,」如人在睡中,時時知道自己是在睡中,則非真熟睡。
「守」和「忘守」二者孰是?愚意二者皆可,應根據練功之不同層次而言。以《百字碑》所說之功理功法而論,則以理解為忘守為是,亦即守一說中所指之虛無境界。另「忘守」亦可理解為開始曾守,守而後忘,因為如推敲文義可知:言語為人之生活習慣,在練功時可忘掉,而「守」之一事本無此習慣,何忘之有?故必先有守而後忘之,即古氣功術語中常說的「先存後亡(忘)」之意。另忘守可理解為「還虛」,如伍衝虛在《合宗語錄》答太和九問中,以「最初還虛第一」為煉己之頓法開始,而以「未後還虛第九」結束。
如講「忘」字亦屬練功要訣,在古《坐忘論》、《玄關顯秘論》等著作中多有論述,因離題較遠,故不贅述。這裡僅引述《修真玄章》中的兩段話:「所謂忘者,非枯木死灰、面壁昏坐,懵然無知之謂也,心若太虛,內外貞白,圓活如走盤之珠,澄湛如印潭之月。」「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王松齡)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