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百字碑》隱藏丹道修煉秘密(收藏)

2021-03-04 梵島服務

我按照《百字碑》程序精心解讀和修煉,獲得功效,現將修煉感悟分述之。
《百字碑》為五言詩,二十句,共一百字,把修煉盡性至命的內丹功從築基、煉己到金液還丹自始至終的過程盡述無遺。煉內丹功主要養先天真一之氣,不是鼻孔出入之氣,而是未生天地之先、無邊無涯的源氣。《周易》中稱為無極之氣。此氣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本源之氣,是我們人類真正的宗祖。怎樣養這個本源氣呢?入坐後,閉口舌抵上顎,使雙目半睜半閉,雙眼珠交並著看守兩眉間祖竅穴,看祖竅穴裡如天空一樣,把日常生活中一切語言事物都忘掉它,專心一致地看守祖竅穴裡虛空形象。看守的時間以達到靜篤為標準,就覺祖竅穴裡有先天真一之氣,發脹發滿,有個圓形之物。為什麼看守祖竅穴裡天空形象呢?《周易》中說:人首是乾為天。左目為日,右目為月,祖竅穴是天上日月對照的中心。從此穴養先天真一之氣,才能恢復宗祖氣的本來真面目。張三丰在《百字碑》注釋中說:「凡修行者,先須養氣。養氣之法,在於忘言守一。忘言則氣不散,守一則神不出。決曰:緘舌靜,抱神定。」祖竅穴裡含有宗祖氣,是天空的形象。把心意降到臍下氣穴中,煉腎臟之精,以固命中之寶。此穴是生精之處,生出來的是精,煉化成氣,與天上宗祖氣合成太極式的上下天地陰陽氣的整體,才能出現陰陽氣的相交,產生金丹。怎樣煉才能生精呢?入坐後使雙目珠交並著觀祖竅穴,生出宗祖氣來,用心意指揮宗祖氣降到臍下氣穴中,永久覺照此穴不離不散,光用有為的照視,而後變成無為的照視。訣云:以眼視鼻,以鼻視心,以心視臍,上下相顧,心息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思慮。心為一身之主,百神之神,喜靜忌動。靜生慧,動生昏,故當收降心志。心的本體是無為的,不動的,降心收心須有個動態發展過程,有深淺之分。(從)有為而降是指通過人的意識活動達到和維護心身虛靜的狀態,是初級階段,入靜程度較淺。(化)無為而降是指在沒有人為造作的情況下自然無為地把身心推向虛明境界的過程,是入靜高級階段,入靜程度較深。有為之功指築基、煉精、鍊氣,屬於修命功夫;無為之作指煉神還虛,涵養真性,屬於修性功夫。丹家妙用,以有為為首,無為為終,性以命立,命從性修,性命混元,太虛同體。修煉內丹功,不知養先天無極本源之氣,就沒有無極動靜出現,就不產生陰陽之氣,陰陽氣不相交,就不產生元神主宰力量。如果沒有(以)元神主宰煉丹,必定雜念叢生,幹擾入靜,那麼誰來制止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動一靜,必須時刻知道養宗祖氣,不能忘掉涵養宗祖氣的存在。如果不依靠宗祖氣,則金丹很難煉成。張三丰在《百字碑》注釋中說:「此道乃真常之道,以應事易於昏迷,故接物不可迷於塵事。若不應接,則空寂虛無,須事來則應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淨,元神凝統。訣曰: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修煉者不能避世離俗,更不能終身靜坐,止念,必須接觸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紛亂雜事(以外亂來函養元神之靜定養生及識神之處理外事之合於天意),喜怒哀樂,愛惡欲憎。故收心功夫不僅是入靜定之首務,也是日常應物應事修身的要訣。日常要常常保持清靜,鍛鍊出不被外界事物所幹擾的本領,事來則以清靜相應,事去不迷留。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不能迷戀性慾生活,必須認識過度縱慾的害處,(逐漸)把性慾止住,不消耗精液,進行煉精化氣,精氣自然回到宗祖氣上來,真一之氣得到補足,自然結成丹苗,再進行溫養(丹苗),養到丹光一現於目前,是丹苗養到旺盛的標準,然後,從丹田裡上衝於心,又降入會陰,當用真意引過尾閭,由夾脊透上玉枕入泥丸。如有物觸腦,自上顎顆顆降入口中,狀如雀卵,又化成玉液,瀝瀝如淋水之狀,味是甘露,徐徐咽下重樓,以目送之。於丹爐之內,美快之極,咽納不絕,如此一回,即行即(行)卯酉周天一遍收功。收取淨盡,速以凝神入定,靜養寂滅,此是玉液小還丹之景。壺中指心腎之間,坎卦指腎中之氣,離卦指心中之氣。這兩種氣在心腎之間,配合成心腎氣的相交,自然產生陽氣,沿督脈後升於腦,遇腦中陰氣,又化出玉液,沿任脈降到心中。這是陽升陰降,抽坎填離,反覆運轉,煉元精結成金丹。內丹修煉者,修煉至天人感應,融匯宇宙能量到一定程度發生的質變功境。此刻修煉者體內雷聲轟響,生命得到水與火的洗禮、升華。修煉者在修煉中,恍恍惚惚的功境中,神氣交融,化陰增陽,聚氣儲能到一定程度,定至深靜時,不可避免地出現真氣震動,即在動態中猛然內聽到一聲雷聲巨響或悶雷滾滾。對於真靜中出現的共振展竅的功境,古人用雷聲作比喻:「春雷」、「地雷」、「奔雷」、「隱雷」、「山頭雷」、「海底雷」等等。按震區分為:會陰震區稱海底雷;下丹田震區稱地雷;上丹田震區分稱天雷、山頭雷。今把雷喻點破:鍾離權的「達人採得先天氣,一夜雷聲不暫停」和呂祖的「地雷震動山頭雨,要洗濯黃芽出土」相近,此雷是春雷、預兆雷,因它到「黃芽出土」還有一個「洗濯」的轉變過程。趙魁一的「金門炸,春雷到」,此響是真炁衝開氣管之聲,此雷是衝關展竅之雷。邵康節的「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和呂祖的「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其雷都是從下到上衝開脈結之雷(衝開中脈)。以上功境,雖然修煉者體內雷聲不斷,但功夫尚淺,理應加倍化陰增陽,聚光儲能,(還須)等待更高量級的天人合一共振。只有張紫陽的「雷聲隆隆震虛空,電光灼處尋真種」,才是氣光嬰突破樊籠(肉身等)的沖天雷。內丹修煉的實踐告訴我們:修煉者儲能越足,靜定之力愈深,則震動之效愈大。(元神出竅)衝舉元神破頂而擊(元神童子(金丹)以高能量(無下+三點水)為動力,從百會穴衝出,飛向高緯度仙佛級時空),自由往返於宇宙和肉身之間,自在超脫,探索宇宙人生之究境。張三丰在《百字碑》注釋中說:「到此地位,藥即得矣。二氣結刀圭,關竅開通,火降水升一炁周流。從太極中,動天根,過玄谷關,升二十四椎骨節,至天谷關,月窟陰生,香甜美味,下降重樓,無休無息,名曰『甘露灑須彌』。訣曰:甘露滿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結元氣以養之。」煉玉液小還丹,達到入小定,丹光二現於目前,進行溫養大丹,達到杳冥混融之極,忽覺丹田裡有熱氣團,震動很大,在腹中上下衝動,腎臟火熾,身湧鼻搐,熱氣團飛上泥丸,祖竅穴裡湧出圓光,又化為金液,降入口中,如冰片之香,似薄荷之涼,隨覺隨咽,淋瀝不斷,降下重樓,急用真意送入中宮。如此咽納不完。如此每次下坐,必須運轉卯酉周天一遍,收神爐中。再凝神入定,感覺中丹田裡有一圓形之物,要守中抱一一刻鐘,再下坐活動。此是金液大還丹之景,千萬不可錯過封爐收功。煉丹到口中金液咽納不完,如同自己飲香甜的長生酒,這種美妙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是感覺不到的。(天地有大愛,豈非凡俗欲)修煉已到清淨無為,脫胎神化的境地。這時不需進陽火、退陰符,只需心靜意守,靜坐如同欣賞優雅的無弦之曲,不著於聲,不著於色,致虛極,守靜篤,直到造化之機圓明通靈,達到盡性至命之地步,即所謂金液大還丹。無弦曲,指自然之聲;造化,創造化育。熱愛修煉內丹功之人,都來學習研究這二十句的真口訣,按照此詩程序,誠心煉丹,便能得到上天的梯子。此兩句為全詩的總結。全詩前後共二十句,包括了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全過程。其法至簡至而,其文約而不繁,依法行持,由近達遠,自低登文,可達高深境界。

梵島專注中華傳統養生修行文化推廣,分享各種優秀的養生修行方法和原理,幫助大家改善身心,激活自愈,快樂生活!養生修行交流,請加微信 81606973

養生修行的公眾號

改善身心|激活自愈|快樂生活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的大門

版權聲明:

1、內容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2、本平臺旨在傳播好內容,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相關焦點

  • 養生修真丨《呂祖「養命」百字碑》命功淺說
    「丹道」水平的高低體現和決定了修道的水平高低和成就。  在世界宗教中,道教是唯一以「長生久視」為宗,宣揚樂生、貴生的宗教。得道成仙,長生久視,是我們每一個修道者畢生追求的成就和境界。而修丹是達到這種境界的途徑和基礎。道教的修持方式很多,宋元以來最主要的就是內丹術。內丹修煉又稱為「丹道」,學術界稱之為「內丹學」。
  • 兩位高道解讀《呂祖百字碑》
    今兒呂祖聖誕日,易視君轉發微信公眾號「容城娘娘宮」文:兩位高道~張三丰道長、震陽子道長對《呂祖百字碑》的解讀。各位朋友可齋戒沐浴,跟隨高道學習《呂祖百字碑》,禮拜經懺,口誦寶誥,共沐神恩。《呂祖百字碑》簡稱《百字碑》,系唐代呂洞賓所著,為五言詩的體裁,凡二十句,共一百字。
  • 隱藏在《周易》中的丹道秘密:一陽來復
    三、丹道理論中的「一陽來復」1、守時辰一陽來復以一陽來復指代冬至,且為周曆建子,這是儒家易學家們的主流看法。後來一陽來復的所指更趨複雜,主要歸功於研究道教丹道的學者們。俞琰在他的《周易參同契發揮》中,進行了簡練完備的總結,他說:「復,一陽之卦也,律應黃鐘。以一日言之,為夜半子。
  • 張三丰註解《呂祖百字碑》
    ‍《呂祖百字碑》,唐末呂洞賓撰,又稱《百字碑》,為五言20句詩歌,只有100個字。內容簡明深刻,講述了內丹修煉的整個過程、內景、效驗等。
  • 西派丹法妙訣五十首,洩露丹道修煉簡易功!
    陳毓照老師,又名陳天樂,是當代丹道大江西派著名傳人。
  • 從丹道修煉的角度看《西遊記》之孫悟空修煉的什麼功法
    孫悟空劇照在修煉丹道的同修眼裡,《西遊記》其實就是一本修煉典籍。既然是修煉典籍,我想大家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應該就是孫悟空修煉的是什麼功法?由此可以看出,孫悟空修煉的是大周天的臥功功法。所以說,修煉這事兒,不拘形式,行住坐臥皆可,不用只局限於打坐,只要能入靜定,道果必成!《西遊記》中處處皆是玄機,有興趣的同修可以多留意一下。
  • 太清大赤天宮太上真傳混元正宗呂祖天仙法脈大江西派
    「大江」是呂祖一派的別稱,李涵虛在其編纂的《呂祖全書·純陽先生詩集》中指出,呂祖所開創的道派名「大江派」。 「先生大海也,而以江自喻,弟子溝渠也,不敢以沱自居,然沱乃大江一派耳。雖非沱而竊願為沱,遇灌則分,逢瀘則合,而今而後,皈依先生者,即稱為『大江派』也可」。所以皈依呂祖者,即屬「大江派」。
  • 丹道修煉之中的「鼎爐」到底是什麼?
    丹道中有爐鼎之用,修煉自始至終皆不能離開,能知爐鼎,則藥物在此,火候在此,採取在此。故而鼎爐向來是真中之真。郭老師應廣大學員要求,現將「男丹煉精秘術」語音課程升級為視頻課程,讓丹道愛好者學習更加簡便。此課程年底活動優惠中,限時半價折扣!過期恢復原價!掃碼直接學習,抓緊報名學習啦!精品課程重點推薦,識別喜歡的課程二維碼趕緊學習吧!更多課程進入「萬聖心印書院」學習!
  • 《呂祖百字碑》張三丰註解
    《呂祖百字碑》,唐末呂洞賓撰,又稱《百字碑》,為五言20句詩歌,只有100個宇。
  • 丹道「修煉」的重要目標就是「結丹」嗎?
    丹道修煉的重要目標就是「結丹」,不過,隨著功力的提升,你辛辛苦苦煉出的來的丹反而會「消失」!此文內容僅供參考,若想親身實踐,請諮詢相關專業人士。 所謂的「結丹」本身也有不同層面的意義,我們講精、氣、神、虛,有不同的層面。
  • 破迷清源說丹道:丹道真解
    中國道家的修煉功夫,最上一乘的法門是丹道,然而從古到今,人們卻多把道家三千六百旁門中的小法小術,當作神奇的大道。
  • 【道家丹道千年秘傳開竅】-玉丹仙谷第537期修煉(2021年2月14~18日)
    古今中外無數實踐證明丹道修煉可以增加骨髓量、激活腎上腺、提升幹細胞、增強免疫力。我們修煉內丹並不是為了治病,我們根本沒有病,所有的病都是身體提醒我們缺油了,沒氣了,不通了。當我們生命力提高,免疫力旺盛,我們已經到了更高的境界,低境界的疾病順手牽羊就調理好了。
  • 【道家丹道千年秘傳開竅】-玉丹仙谷第538期修煉(2021年3月11~15日)
    古今中外無數實踐證明丹道修煉可以增加骨髓量、激活腎上腺、提升幹細胞、增強免疫力。我們修煉內丹並不是為了治病,我們根本沒有病,所有的病都是身體提醒我們缺油了,沒氣了,不通了。當我們生命力提高,免疫力旺盛,我們已經到了更高的境界,低境界的疾病順手牽羊就調理好了。
  • 【道家丹道千年秘傳開竅】-第531期修煉開啟(9月10~14日)
    古今中外無數實踐證明丹道修煉可以增加骨髓量、激活腎上腺、提升幹細胞、增強免疫力。我們修煉內丹並不是為了治病,我們根本沒有病,所有的病都是身體提醒我們缺油了,沒氣了,不通了。當我們生命力提高,免疫力旺盛,我們已經到了更高的境界,低境界的疾病順手牽羊就調理好了。
  • 陳攖寧提倡仙學 延續皖江丹道學術傳統之貢獻
    陳攖寧倡導仙學實修和丹道科學化近代仙學的創立者陳攖寧(1880-1969)先生,安徽懷寧人,原名元善、志祥,字子修,後因修習道教,改名攖寧 ,號圓頓子。早年習儒學,舉秀才,因體弱多病而接觸道教養生,修鍊氣功,四處尋師訪道,並親自進行數百次的外丹實驗。
  • 歲次庚子四月十四,慶賀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聖誕
    呂祖與陳摶為同時代人。《國史》的記載: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道,遇五代隱士鍾離權授以內丹道要,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年百餘歲,而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時至陳摶室」,與陳摶、李琪(一作「李奇」)等傳奇人物交往。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有弟子北宋施肩吾(華陽子)傳其道。
  • 《百字碑》逐句點解之一:養氣忘言守
    《百字碑》一文原名《內丹百字吟》,相傳是唐代呂巖(字洞賓)所作,具載《道藏·呂祖志》內。此文言簡理當,頗為內丹家所重視。金代王重陽說:「學道(指修煉內丹,此後凡言修道,得道等意皆指此)無他,在於養氣。」王的門人馬丹陽發揮說:「學道者別無事,只在至清至靜,頤神養氣而已。」養氣之要則在於「忘言守,」馬丹陽說:「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
  • 道教音樂:慶賀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聖誕祝壽祈福法會
    比較可信是《國史》的記載: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道,遇五代隱士鍾離權授以內丹道要,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年百餘歲,而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時至陳摶室」,與陳摶、李琪(一作「李奇」)等傳奇人物交往。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有弟子北宋施肩吾(華陽子)傳其道。
  • 丹道修煉第25問:人體陰陽二炁
    丹道修煉第25問早睡早起的衛生習慣,符合人身陰陽二炁的變化規律。
  • 道家修煉學術語詞典
    [無根樹]在道家修煉學,以無根樹喻之為人。因為人身生機,如同大樹,但是腳下無根,道家修煉則以炁為根。張三丰祖師撰有《無根樹》詞二十四首,即以此喻人身修煉。[曲江]張三丰《注呂祖百字碑》:「陽產於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