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攝影 陳羽嘯 實習生 唐芷琪
11月2日晚,「名人大講堂」如約而至,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高朋滿座,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梁滿倉教授來蓉,為觀眾解讀陳壽其人以及《三國志》的重要地位。
晚上7點過,提前通過封面新聞app報名搶票的觀眾魚貫而入,有序進場。在長達兩個小時的精彩講座中,梁滿倉教授深入淺出,介紹了陳壽如何忍辱負重撰寫《三國志》,也解讀了身前身後都有很大非議的陳壽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有什麼關係。精妙絕倫的講解,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觀眾席中既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不少學生開講之前還在奮筆疾書,努力寫完作業好專心聽講座。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十多位觀眾乘坐動車專程從南充趕來,講座結束之後,操著一口和陳壽相似的鄉音向梁教授請教問題。
觀眾席上出現熟面孔
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發現,觀眾席裡坐著不少熟悉的面孔,他們把「名人大講堂」當作一期一會的文化盛宴,早早來到省圖聽講。
一位市民告訴記者,有次因為出差錯過了「名人大講堂·司馬相如月」的報名,只得觀看直播彌補了這個遺憾,他的孩子是「名人大講堂」的鐵粉,要求他每場講座都要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活動。
曾經擔任過傳習志願者的張強,是一名工程師,這是他第四次報名參加「名人大講堂」。聽聞梁教授講解陳壽忍辱負重寫《三國志》,他十分動容:「大丈夫能屈能伸,入朝為官或者退隱江湖,都是為了完成使命,陳壽帶著屈辱和責任勇敢活下去,太難得了。」
有趣的是,張強發現,11月2日當天,雙季雜交水稻畝產3000斤登上熱搜,這個新聞熱點與主講嘉賓的姓名諧音十分契合,他在朋友圈分享這場文化講座的意義:「田野揮汗如雨,書齋皓首窮經,只為糧滿倉。」
南充市民組團聽講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當天來了十多位遠道而來的觀眾,他們來自陳壽的故鄉南充,專程趕來聆聽這場滿滿的都是知識點的講座。
南充市文聯副主席、順慶區文聯主席張筠點讚,梁滿倉教授頗有大家風範,講座娓娓道來,講解陳壽的生平和歷史,探尋背後的價值。「陳壽譬如北辰,一個人點亮了一座城。我們帶著鄉情、深情和誠懇來聽這場講座,聽來十分受用。」
梁滿倉講授講座的題目是《陳壽,班馬之後的第一人》,這一觀點也讓張筠十分認同。目前,在南充市順慶區仍有關於陳壽的歷史遺存,萬卷樓是陳壽少年成長和晚年歸隱之,門楣上題曰「並遷雙固」與梁教授的概括不謀而合。
這位將裴松之註解版《三國志》通讀了近10遍的觀眾,在活動現場萌生了一個想法,她準備花幾年時間編纂拼音版的《三國志》,從小學生開始推廣普及,讓孩子們以陳壽為榜樣,學習他的剛正不阿和家國情懷。